![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A/29/wKhkFmaS9uyALxOjAAIkbxHhQY0147.jpg)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A/29/wKhkFmaS9uyALxOjAAIkbxHhQY01472.jpg)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A/29/wKhkFmaS9uyALxOjAAIkbxHhQY01473.jpg)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A/29/wKhkFmaS9uyALxOjAAIkbxHhQY01474.jpg)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1/3A/29/wKhkFmaS9uyALxOjAAIkbxHhQY014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6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精选6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
终于有机会去野外实习了。野外实习是地理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安排实习,也是为了以后的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是神农架,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与汉水之间,又是中国东部大陆的第一高峰。森林的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八以上,在森林里面有着很多的动植物,其中珍贵的有;金丝猴、白熊、白鹿等珍稀动物,生长着珙桐、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稀植物。而我们就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上山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在专业训练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在综合素质训练中,能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炼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
在神农架里云涛雾海变幻无穷,石柱石峰奇诡多姿,山光水色气势磅礴。里面不止有珍贵的动植物,还有神农架野人传说,更为其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神农架地区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0多座,最高峰的神农顶海拔3105.4米,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4个水系。“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神农架里面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其中还有40多种是受国家保护的,而各类动物也有1050多种,其中有70种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
有时候我就在想,人类是怎么来的。在森林里是乎和外界已经隔绝,而自己似乎也回到了远古时代。现在科技时代的不断发达,海水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珍惜动植物的不断减少,这难道不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神农架也会消失。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自己的知识不足而感到羞愧,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加倍努力,面对美好的未来。
野外实习总结与体会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发现
6月19日,我们踏上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之旅,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特异化石库——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的各种生物化石,这些来之不易的化石不仅保存完美,而且种类繁多。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形态特征,使我们如实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参观,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动物起源的奥秘,认识了动物演化的漫长历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类占据地球的来之不易。
2.圆通山动物园之行
参观了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龙之后,6月25日我们又来到了圆通山动物园,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是这次总感觉和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专业的知识来学习参观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或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我们的观察和普通的游客不同,我不仅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识别每种动物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的动物,它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等,并且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征。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同学们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圆通山动物园之行,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笼子里面供人们观赏的动物中,有很多的种类野生型已经灭绝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猎杀,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学会养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宣传保护动物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的知识,也是我们本次参观动物园的最大收获之一。
3.昆明动物博物馆之参观学习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4.禄丰恐龙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龙谷的路上,坐在车上大家纷纷议论和猜测恐龙真正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与几千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零距离接触,心情就别提有多激动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神奇的恐龙谷,这里有很多的与恐龙体型比例1:1的恐龙塑像,看见这一个个实体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叹恐龙之大。当我们来到化石馆,看到这一具具恐龙的化石时,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边的这些恐龙化石让我不由得幻想起那个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的繁盛世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有关恐龙的许多知识。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普遍为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6500万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强烈的撞击导致海啸和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灰尘使地球数月乃至数年不见天日,地球气温随之骤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恐龙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实习总结:
此次野外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文化知识,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和对动物学知识的兴趣。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2
第一天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踏查地形,率先砍树
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30。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每种树选择3个不同胸径的个体,将其砍下,测量胸径(1.3m处直径),地表直径,0.3m处直径,1/10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
第三天继续砍树,辨认植物
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拉样方。今天才是试手、学习。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再将其分成四个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比如一个样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划出一个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1-1m的样地。在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在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在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稀少;+=个体数稀少,盖度
第四天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还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A0)、腐殖层(A1)、淋溶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也会在中间出现AB、BC等过渡层。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测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过程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测质地时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
第五天酸枣沟,防火道
这次的清晨六点,不是被别人叫醒的.,而是自己自觉醒过来的,也许短短的几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今天仍然是作土壤实验。不过所去的地方比较有挑战性,一个是蚂蟥窝,一个是陡峭的防火道。我还是上去了,到了第一次所路过的铁架子,看到了上
第一天,我们这一小组的成员跟着钟琼芯老师沿着吊罗山公路的方向走。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都仔细地观察着路两旁的植物,便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植物标本。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则拉着老师问个不停,老师也会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的特征、它所属的科目及其某些种类植物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例如樟科的山鸡椒是我国著名的香料植物,于是我们就认真的记下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到了下午,我们在湖边的草地上进行植物检索,钟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了怎样利用检索表进行植物的检索并示范了植物标本的压制过程,接着我们就三两成群的聚在一起检索起来。这一天下来,我和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山茶科的油茶、唇形科得小洋紫苏、石松科的铺地蜈蚣、卷柏科的深绿卷柏石松科的石子藤,检索好后我们便在本子上记下它们的详细特征,最后便将检索好的植物压制成标本。
第二天,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我们上午没有出去采集标本,而是在会议室里听中科院来的两名博士给我们上讲座,讲座的内容是有关于热带雨林蜘蛛物种多样性、蛙类声音通讯与性别的选择。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并做好笔记。通过这个讲座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下午虽然天气还不是太好,不过我们依然出发了,我们这一小组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实习。我们沿着大吊罗的方向前进,雾还是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实习的心情,我们仍旧热情高涨的观察并采集植物。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宿舍门口的空地上检索并压制了今天所采集的植物。我们组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姜科得艳三姜、藤黄科的红厚壳、大戟科的中平树、漆树科的杧果、茜草科的匍匐九节......我们记下它们的特征后也将它们压制成标本。
第三天我们进行实习的'目的地是吊罗山后山的原始森林,我们组今天仍然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植物的实习。对于没走过如此山路的我们来说,今天的实习经历更具有挑战性!后山木制的吊罗栈道已经破损不堪,山路崎岖陡峭,并且这原始森林还是山蚂蝗肆虐的地带,不过我们依然不畏惊险、兴致盎然的继续着我们的实习之旅。这次后山之行我们还一睹了神树的风采。所谓神树是一棵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陆均松,它高有30m,直径200cm,这让我们无一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我们没有只顾着爬山,也没有忘记我们此次出行是要观察植物、采集植物的任务。这一路上也采集了不少植物,诸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茜草科的菲律宾耳草、芸香科的飞龙掌血、金星蕨科的单叶星月蕨.....?在这短短的三天植物学实习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采集、检索并压制植物标本的全过程,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更加有效的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3
第一天,我们这一小组的成员跟着钟琼芯老师沿着吊罗山公路的方向走。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都仔细地观察着路两旁的植物,便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植物标本。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则拉着老师问个不停,老师也会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植物的特征、它所属的科目及其某些种类植物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例如樟科的山鸡椒是我国著名的香料植物,于是我们就认真的记下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到了下午,我们在湖边的草地上进行植物检索,钟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解了怎样利用检索表进行植物的检索并示范了植物标本的压制过程,接着我们就三两成群的聚在一起检索起来。这一天下来,我和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山茶科的油茶、唇形科得小洋紫苏、石松科的铺地蜈蚣、卷柏科的深绿卷柏石松科的石子藤,检索好后我们便在本子上记下它们的详细特征,最后便将检索好的植物压制成标本。
第二天,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我们上午没有出去采集标本,而是在会议室里听中科院来的两名博士给我们上讲座,讲座的内容是有关于热带雨林蜘蛛物种多样性、蛙类声音通讯与性别的选择。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并做好笔记。通过这个讲座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下午虽然天气还不是太好,不过我们依然出发了,我们这一小组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实习。我们沿着大吊罗的方向前进,雾还是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实习的心情,我们仍旧热情高涨的观察并采集植物。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宿舍门口的空地上检索并压制了今天所采集的植物。我们组一起检索出的植物有姜科得艳三姜、藤黄科的红厚壳、大戟科的中平树、漆树科的杧果、茜草科的匍匐九节......我们记下它们的特征后也将它们压制成标本。
第三天我们进行实习的目的地是吊罗山后山的原始森林,我们组今天仍然是跟着许平老师进行植物的实习。对于没走过如此山路的我们来说,今天的实习经历更具有挑战性!后山木制的吊罗栈道已经破损不堪,山路崎岖陡峭,并且这原始森林还是山蚂蝗肆虐的地带,不过我们依然不畏惊险、兴致盎然的继续着我们的实习之旅。这次后山之行我们还一睹了神树的风采。所谓神树是一棵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陆均松,它高有30m,直径200cm,这让我们无一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我们没有只顾着爬山,也没有忘记我们此次出行是要观察植物、采集植物的任务。这一路上也采集了不少植物,诸如桃金娘科的桃金娘、茜草科的菲律宾耳草、芸香科的飞龙掌血、金星蕨科的单叶星月蕨.....?在这短短的三天植物学实习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采集、检索并压制植物标本的全过程,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更加有效的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4
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应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20--年05月26日——20--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20--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三、实习要求与任务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为无脊椎动物(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分类鉴定、标本制作与保存等。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3、昆虫的分类鉴定
(1)参考:指导教师的讲解、徐亚君和唐鑫生《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2)方法: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利用分类检索表和形态对比进行鉴定
4、昆虫标本制作
(1)制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的展翅。
②昆虫针:用于针插固定昆虫,针由细到粗分别为0、1、2、3、4、5号。③镊子:用于夹镊昆虫。
④标本盒(内放泡沫):用于存放标本。
(2)制作方法:展翅法、针插法等
(3)制作过程
一个昆虫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应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标签、保存等几个步骤。①清理与插针:标本必须清理,在采集昆虫时,虫体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虫标本都要用昆虫针针插固定,针插的方法依昆虫的大小、结构、种类特点的不同而定。插针部位一般是从前胸近后缘正中略偏右一点向下插针,正好通过第二对足的基节为准。针插高度采用三级台规范。标本的留针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观。
②整形与固定:标本插针后就进行整形与固定,包括整姿、展翅、双重针插和粘贴针插。对蝗虫,甲虫等标本的触角、步足等须一一整形。对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进行展翅,使之模拟飞翔状态。对小型蛾子等为使其美观,也可用双重针插法。有些小昆虫如瓢虫等,可直接把标本粘贴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纸尖上蘸少许万能胶或一般胶水。粘在虫体前足与中足之间,在用三号针从小三角片的底边附近插入,使它达到一般标本的高度。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5
第一天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会合,每一个人都是重型装备(身上背一个包,手里还提着一个),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女生寝室全体都拖一个箱子,快赶上一支登机的空姐队伍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长达6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整个车厢都是同学的我们来说,就像一次集体活动,打牌、聊天、做游戏,时间在欢笑声中走过,刚火车停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到了宁波。下了火车,又上了公共汽车。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到了,我们终于达到了“传说中”的华东师范大学天童实验基地。虽然看上去有些简陋,但是看到了“传说中”的老王站长,感觉到好亲切,我相信我一定会在这里度过美好的十天。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特别的多,所以住房问题很成问题,不过在老师们的安排下,一些都井然有序。第一天,我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童蚂蟥和马路(为什么特指天童蚂蟥,只是因为它的名字对我们早已如雷贯耳)。晚饭,不记得是什么了,但是我还记得那是不错的一顿,比我们想象中的好很多。吃过之后,大家各自收拾东西,第一天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踏查地形,率先砍树
又是清晨六点,李立老师用扩音器把我们震醒,这是我们才意识到,以后的每天,这个时候就该起床了,而不再是7:30。吃过早饭,片刻休息之后,天童实习就真正开始了。早上,是踏查地形,有王希华老师带队,绕着周边的山林,熟悉一下地形,顺便认识植物。由于来之前就知道实习过后会考认植物,所以从第一天起,大家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一路上,紧跟着老师,记录笔记,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采,(不过不能乱采,采集植物标本要求新叶老叶皆有,不能单采一片叶子,花期的最好有花,结果的要有果实,蕨类最好连根一起)几段路下来,每人手里都是一大把的植物。虽然记得模模糊糊,但是大部分植物的名字,都已经存入记忆了,只等慢慢的一一对应。下午,各组分组实验,我们组首先做植被实验。跟着大小两位师兄,来到古天童的采石场附近。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生物量。测定的树种是木荷和马尾松。每种树选择3个不同胸径的个体,将其砍下,测量胸径(1.3m处直径),地表直径,0.3m处直径,1/10高处直径,树高,树冠直径,第一活枝高,第一叶层高。然后测量叶片鲜重,新枝和老枝的鲜重,树干重量,分别采样,以备进一步实验。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一个高强度的重体力活,才开始第一天,我们就觉得好累,十天的实习,相信不会轻松。
第三天继续砍树,辨认植物
还是清晨六点,不过这次李老师改用他洪亮的嗓门喊我们起床,因为我们在前一天将他的扩音器藏了起来,直到最后一天才还给他。由于昨晚烘干样品时不慎起火,我们的样品损坏一部分,所以加重了我们今天的任务。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同样的工作,更多的工作量,反而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早早的结束了早上的工作。正当我们快体力不支的时候,我们的砍树任务终于结束了。下午,我们跟着王希华老师,开始植被的另一个实验,拉样方。今天才是试手、学习。先到了离基地不远的一片林子,认清楚其中的所有的植物,然后就开始了。首先是用卷尺拉一个20-20m的正方形,要求精准。再将其分成四个10-10m的样地,每一个样地在其同一个方位(比如一个样地的10-10m在左下角,那其他三个也必须在左下角划分)划出一个5-5m的样地,再在其中的同一方位划出一个1-1m的样地。在10-10m的样地中辨认乔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和遮盖度;在5-5m的样地中辨认灌木的种类,数量和遮盖度;在1-1m的样地中测量草本的盖度。在盖度测量上,运用多盖度综和级(5=不论个体多少,盖度75%;4=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0%~75%;3=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25%~50%;2=不论个体多少,盖度为5%~2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很多;1=个体数量较多,盖度为1%~5%,或者盖度虽然5%,但个体数稀少;+=个体数稀少,盖度1%;r=盖度很小,个体数很少;)那天下午,我们还走了一下“传说中”的防火道,一向以陡峭著称,可是老师只让我们走到了1/10高度处。但是既然来了,我就不想错过机会,在经的`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带足水,带上手机,和另一位同学一起上了顶峰――太白。不仅欣赏到了一望无际的美景,更对自己的体力、毅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验,值得。
第四天走陡坡,做土壤
仍然是清晨六点,大家按时起床,一阵忙碌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今天早上,还是跟随王老师拉样方。那个地方比一般的要陡一些,在70年代被砍伐过,现今长成为木荷-栲树林,最大的特点是以萌枝为主。同样,对其拉样方,然后测定。植被实验做完了,到了下午,开始了土壤实验,以王秀芝老师为指导。第一天也是练手,着重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方法。首先是选地和挖剖面,要求选择受人为影响小的土壤,用铲子竖直铲出一个剖面,用小刀轻轻挑土,显出自然面根据颜色划分层次,一般分枯枝落叶层(A0)、腐殖层(A1)、淋溶层(A2)、淀积层(B)和母质层(C),也会在中间出现AB、BC等过渡层。同时用罗盘测坡向和坡度。在测坡向时,人背对剖面站立,北向正对剖面朝向,调节罗盘上的气泡使之到中间,瞬时按下按钮,固定指针,读数。测坡度时,正对剖面,用手大致笔划出坡度,将罗盘侧向竖立,南向朝上,按坡度方向摆放,调节内侧气泡到中间,记下读数。接着就是一系列并行实验,有测PH值,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湿度,根系及侵入体和新生体。测PH时,用小刀取土先预擦一下白瓷板,然后取少量,滴入试剂,混匀后与比色卡比色读出数值,过程中注意不能用手接触。测颜色时取土壤细小颗粒撒在比色卡上比色,区别颜色。测松紧度用小刀插试土层,分松散、疏松、紧实和极紧。测湿度是用手紧握土壤感觉,分湿、润、稍润、潮和干。测结构时用铲子去土,抖匀,观察大块,块状,碎块状和颗粒状的多少。测质地时取部分土,加少量水,揉搓,看是否能成球,成条,成环而划分不同土质。侵入体一般指人为垃圾,石块等。
第五天酸枣沟,防火道
这次的清晨六点,不是被别人叫醒的,而是自己自觉醒过来的,也许短短的几天,就已经养成了习惯。今天仍然是作土壤实验。不过所去的地方比较有挑战性,一个是蚂蟥窝,一个是陡峭的防火道。我还是上去了,到了第一次所路过的铁架子,看到了上一次留下的签名。
第六天实验的最后一天
还有半天,一大早,还是六点,重复完每天的起床工作,带上工具,出发了。今天我们的实验土壤是水稻田,层次划分和前者不同,从上到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和母质层。在挖掘的时候,一般选50-100cm,剖面向阳,便于观察,在挖的时候,每一层的土堆放到一边,以便还原。挖掘直到见水为止。其他操作都和以前一样。几天的实验,不光是用脑,更是一次体力的挑战,在实验中,男生可谓是重体力,砍树、挖土、爬山、开路,几天下来,已经劳累不堪了,今天下午,实验都完成了,好好的休息了一回,准备面对第二天的挑战。
第七天挑战极限,再上太白
今天是老师给我们的调整日,不过我们几个不安于现状的同学,还是要求老师带我们上太白。虽然我已经去过一次了,但是对于我,已经不再是因为想要看风景,或是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事。我觉得这是一次自身的挑战,挑战自身体力的极限,连日来,体力消耗很大,但是我总觉得还没有达到极至,少有的机会,既然出来了,就要来个自我满足,所以我还是跟着上去了。我和其他三位同学没有跟随大部队从近路走,而是依然选择了爬防火道。烈日炎炎,防火道上有没有大树遮荫,汗水不住的流淌。其间,我的腿差点儿抽茎,不过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最后顺利和大队会合,直上太白。在山巅,望着远方,觉得自己好有成就感,虽然累的连站都要靠意志了,但我终究还是成功了。最后还合影,留下了值得记忆的一幕。
第八天课题研究调查
最后两天是留给我们写小论文的,我们在前一天商量好了研究对象,所以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不过我们还是在六点就起床,早早的出发了。我跟的一组是调查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和类型,去了一个马尾松的林窗,跑马场上方的灌木丛和新开的防火道,运用我们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对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调查。下午就开始写论文了。
第九天论文答辩,实习聚餐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很不想早起,但是到了6点,还是起来了,早上没什么事,换上干净的衣服,我们组一起去了天童寺游玩了一番。下午,一个午觉之后,就进行我们实习的最后一项――论文答辩。每一小组派出一个代表,阐诉了小组的研究设想,再经过同学们的提问,就算是最终完成了。当然,这一天最主要的不是论文答辩,而是晚上的聚餐。见前些天,大家都把酒直接提着当水喝,老王站长特意购进了十箱啤酒。而我们从来之前到那一天,都没有改变过我们的计划,就是将王希华老师灌倒。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连我自己都喝晕了。不过一句话:大家开心就好!
第十天回校
由于前一天喝多了,5点还不到,我就已经起床了,一个人坐在门外,欣赏着日出,倾听着鸟叫和大自然的声音。最后,还是带着无限的眷恋,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校的归途。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天童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在女生的照顾上,在砍树上,挖土上,爬山上,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当然其间也有王秀芝老师所说的友情的升华,希望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炼上。平时整体对着电脑,缺少运动,这次出来,是对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练,虽然被太阳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结实了,在意志上更强了。每一次对体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锻炼,这对于今后的成大,是及其重要的。所以,这次天童实习,总的来说四个字,就是“受益匪浅”。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6
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
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实习内容之一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技术及管理策略
- 3 桂花雨(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1 配方法第3课时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 Unit 6 Food Lesson 1(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001
- 2025房地产委托合同书范本
- 2023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 切线长定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001
- 2《我爱我们的祖国》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 Unit1 Making friends Part C Make a mind map of making friends(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我是什么》(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关于招标合同的报告
- 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态系统
-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节日服饰与装扮
- 儿童编程课件
- (完整word版)英语四级单词大全
- 武装押运操作规程完整
- 混合动力汽车构造与检修(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体育《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课件
- 薪酬专员岗位月度KPI绩效考核表
- 技能大赛题库(空分)
- 污水处理厂设备的操作规程(完整版)
- GB/T 28419-2012风沙源区草原沙化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