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语文阅读《中国古代寓言》试题及答案三年级课外阅读测试选择题(30分)1.故事“田忌赛马”中的田忌是哪国人?()A.鲁国 B.卫国 C.齐国 D.楚国2.成语“守株待兔”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列子》 B.《周易》 C.《韩非子》 D.《论语》3.南郭先生是下列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A.季子投师B.刻舟求剑C.滥竽充数D.纪昌学射箭4.“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A.自相矛盾B.杞人忧天C.塞翁失马D.南辕北辙5.“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出自哪个寓言故事?()A.东施效颦B.邯郸学步C.刻舟求剑D.螳螂捕蝉6.《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A.狮子B.老虎C.狐狸D.大象7.《棘刺母猴》中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A.郑国B.燕国C.赵国D.卫国8.典故“望梅止渴”出自下面哪一部著作?()A.《世说新语》 B.《三国志》 C.《资治通鉴》 D.《唐六典》9.“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A.猴子B.狐狸C.蛇D.兔子10.《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A.狮子B.老虎C.狐狸D.大象二、判断题(20分)1.《鲁侯养鸟》是因为海鸟样子与凤凰相像。()

2.《晏子的车夫》中晏子的妻子说要跟他离婚。()3.《畏影恶迹》讲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影子的故事。()4.《不龟手药》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和用处。()5.“宁可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6.“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7.《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厨师。()8.《纪昌学射》中,纪昌的老师是飞卫。()9.《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公明仪。()10.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邯郸。()三、填空题(30分)1.《买椟还珠》中“椟”是指。2.《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吃掉了。3.《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4.《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两座山是和

5.《滥竽充数》故事的主人公是。6.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7.《》告诉我们:要取得别人的信服,不能只靠钱财,树立诚信,真心诚意更能打动人。8.故事《田忌赛马》中的田忌是国人。9.“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寓言故事。四、整本书阅读(20分)如果你想把崔钟雷编写的《中国古代寓言》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请你挑选一个印象最深的故事介绍一下吧。《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阅读积累卡故事名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故事主要内容:反映的道理:推荐的理由:崔钟雷《中国古代寓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C

3.C4.D

5.B

6.B7.D

8.A

9.A10.B二、判断题。1.√

2.×

3.√

4.√

5.√6.×

7.√

8.√

9.√

10.×三、填空题。1.盒子

2.老虎3.猴子

4.太行山王屋山5.南郭先生

6.东施7.千金求马

8.齐9.《南辕北辙》

四、整本书阅读(灵活)《中国古代寓言》阅读积累卡《中国古代寓言》阅读积累卡故事名称:《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宋国的一个农夫故事主要内容: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中有一根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于是,农夫放下他的农具,天天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笑话。反映的道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推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