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师
说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解读文题体会文情目录疏通大意理解文意知人论世,解读文题壹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古为名的文风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古文运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也有其地位与魅力。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节选)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比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解读文题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肆虐横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写作背景疏通大意,理解文意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通“授”,传授表承接疑问代词,谁释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得不到解答了。跟从指示代词,那些动词,成为古: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用来……的疑难问题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介词,在介词,比表承接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知道,懂得本来相当于介词“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庸:表反问语气庸知:哪里知道取独因此,所以所存在的地方动词,学习无论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②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⑤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总结并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的职责从师的标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四个方面阐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从师的风尚取独超出(一般人)意动用法以……为耻尚且,还名作动,低于动词,想要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的原因语气副词,大约,大概语气助词,表推测,吧形容词:圣明用作名词:圣明的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人们)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文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对于意动用法:以……为耻指示代词,那些代词,指书断句的知识指示代词,那些形容词,糊涂……的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不知句读的)向老师学习,有的(解不开疑难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了,我没能看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通“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表转折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代词,这些以……为耻拜别人为师这类人名词作状语,成群称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学问道德水平动词,感到羞愧如此之类谄媚、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是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啊!恢复不屑与之同列与“不耻”区分竟加强语气,真是达到,赶得上语气词,相当于“唉”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①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②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①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③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结论结论结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固定的,永久的以……为师这类人贤德、贤能比得上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如此罢了。不一定介词,比懂得道理学习,研究像这样,如此泛指多数,几个比得上句末语气词,罢了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圣人无常师。①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举例论证引用论证(1)孔子从师的行为。(2)孔子从师的言论。②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补充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所以)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喜爱,喜欢普遍音节助词,不译介词,被介词,向目的连词,来赠送代词动词,嘉许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古人从师之道说明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探索“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的作用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第一段第三段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从师的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体会文情,总结全文肆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体会感情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那么当时的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