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资治通鉴·周纪》)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B.“缮”,“整治、修补、修理”,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C.“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D.“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1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译文:(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译文:14.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来论述伐蜀的优势,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EH11.B12.B13.(1)这样,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实利双收,还能得到抑制强暴势力、平定混乱局面的好名声。(2)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14.①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②伐蜀可以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③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故拔一国”和“而天下不以为暴”是转折关系,中间应该停顿,所以C处断开。“利尽西海”和“诸侯不以为贪”也是转折关系,所以H处断开。“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和“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对称结构,所以E处断开。故选CEH。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相同,“诛”,责问、谴责。句意:谴责周天子的罪行。/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杀人诛心:消灭某个人的肉体,不如揭露、谴责这种人的动机、思想、用心。B.错误。不同,“缮”,整治、修补、修理;/“善”,通“缮”,擦拭。句意: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C.正确。D.正确。不同,“因”,凭借、依靠;/因为。句意:来依靠齐国和赵国。/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错,应该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行动,指用兵;“实”,实利;“两附”,两个方面的好处,可译为“双收”;“乱”,混乱局面。(2)“既”,已经;“属”,归属,隶属;“以”,因此;“厚”,富裕。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可知: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②由“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伐蜀可以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③由“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可知: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谴责周天子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于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帝王大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可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材料二:巴国、蜀国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目的)。韩国又来侵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