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与抗体课件_第1页
抗原与抗体课件_第2页
抗原与抗体课件_第3页
抗原与抗体课件_第4页
抗原与抗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原与抗体第一节抗原第二节抗体第三节抗体工程

主要内容:第一节抗原

(一)antigen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二)antigenicity

抗原具有抗原性,其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两方面的含义。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2.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此特性又称为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一)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

(二)不完全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亦称为半抗原(hapten)。半抗原又分为简单半抗原和复合半抗原。

l.简单半抗原(simplehapten)简单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小,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的反应,但能中和相应的抗体阻止其出现可见的反应(用沉淀抑制反应可证实)。

2.复合半抗原(complexhapten)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DNCB)、多糖、类脂质、脂多糖等半抗原都为复合半抗原。免疫原

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故抗原物质又可称为免疫原,但半抗原不是免疫原。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一、异物性(foreigness)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非动物性抗原非动物性的物质,譬如植物蛋白(叶绿素等)、微生物等,对动物宿主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二)异种动物抗原动物之间血源关系相距越远,生物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譬如:鸭源蛋白质对鸡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对兔则是良好的免疫原。 (三)同种异体抗原同种动物异体间的某些物质也有免疫原性,譬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四)自身抗原动物自身的组织通常情况下不具有免疫原性,但在下列情况下具有免疫原性。二、分子量的大小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

1.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免疫原性较弱。

3.分子量小于1000的物质为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

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不同,其免疫原性不同。一般讲,分子结构和空间构型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好。芳香环结构比直链结构强。四、物理状态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 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例如将甲状腺蛋白与聚丙烯酰胺颗粒结合后免疫家兔可使IgM的效价提高20倍。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免疫原性。

五、抗原决定簇

1、定义 抗原分子并非所有的基团都作用一致,决定其免疫活性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抗原区域。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或抗原决定基,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因而又称为表位(epitope)。2、大小 抗原决定簇的大小是相当恒定的,如肌红蛋白的决定簇由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伸长约为1.9~2.3nm,多糖抗原决定簇由6个单糖残基组成,大小为3.5nm;核酸的决定簇只有5个核苷酸组成,大小为2.0nm。3、决定簇的数量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

l、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如简单半抗原即为单价抗原。

2、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多价抗原。

3、单特异性决定簇抗原分子只含有一种特异性决定簇称为单特异性决定簇。

4、多特异性决定簇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特异性的决定簇称为多特异性决定簇。

5、功能价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功能价。

6、非功能价隐蔽于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称为非功能价,经酶消化后才暴露出来。单特异性决定簇多价抗原多特异性决定簇多价抗原载体效应(carriereffect)

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这些小分子物质即为半抗原,实质上就是抗原决定簇,大分子物质即为载体。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初次免疫反应),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载体效应。

抗原—载体现象

现代实验表明免疫系统对半抗原和载体各自的决定簇分别进行识别。T细胞识别载体决定簇,B细胞识别半抗原决定簇。实际上任何大分子抗原都可看成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物。在抗原分子中载体起着增加半抗原的大小,使其获得免疫原性与免疫记忆的作用。

六、抗原分类

抗原有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如下:抗原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简单半抗原复合半抗原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一)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1、异种抗原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抗原,如各种疫苗,异种蛋白等。

2、同种抗原与免疫动物同种属的抗原,能刺激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血型抗原、同种移植物抗原等。

3、自身抗原免疫动物的自身组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抗原。4、异嗜性抗原这类抗原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 该现象首先由瑞典病理学家Forssman(1868~1947)发现的,故又称为Forssman抗原。(二)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在刺激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多数抗原都属此类,如异种组织与细胞、异种蛋白及人工复合抗原等。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如大肠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等。(三)根据化学性质分类

糖蛋白脂蛋白脂质多糖核酸抗原第二节抗体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过去曾称为γ球蛋白,在1968年和1972年两次国际会议上决定以Ig表示。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抗体

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的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ntibody,简称Ab)。抗体具有各种免疫功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在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抗原受体,其本质也是免疫球蛋白,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简称(SmIg)。关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现代免疫学中的一大突破。在1959~1963年R.Porter和G·Edelman采用酶及还原剂消化和分离免疫球蛋白技术,弄清了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从而提出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模型。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

所有Ig单体分子结构相似,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Y”字型结构分子。

一、重链(简称H链): 重链大约是由420~44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为50000~77000,两条重链之间由一对或一对以上的二硫键互相连接。

1、可变区:重链从氨基端(N端)开始最初的110个氨基酸(约占整个重链的1/4)的排列顺序以及结构是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一区域称为重链的可变区(variableregion,简称V区),它赋于抗体以特异性。重链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2、恒定区:其余的氨基酸(占重链的3/4)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称为稳(恒)定区(constantregion,简称C区)。3、高(超)变区:在重链的可变区(VH)内部,有四个区域的氨基酸最易发生变化,称为高(超)变区,氨基酸残基位置分别位于31-37,51-58,84-91,101-1l0,其余的氨基酸变化较小,称为骨架区。

根据抗体恒定区抗原性差异,将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分为5种类型——γ、μ、а、ε、δ,由此决定了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即IgG,IgM,IgA,IgE;IgD的重链分别为γ、μ、α、ε、δ。二、轻链(lightchain简称L链)

轻链是由213-2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22500。两条相同的轻链其羧基端(C端)靠二硫键分别与两条重链连接。

轻链从氨基端开始最初的109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结构是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变化而有差异,称为轻链的可变区(V区),与重链的可变区相对应,而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其余的氨基酸比较稳定,称为轻链的恒定区(C区)。

在轻链的可变区(VL)内部有三个高变区,氨基酸残基位置分别位于26-32,48-55,90-95,这三个部位的氨基酸变化特别大。其余的氨基酸变化较小,称为骨架区。

轻链根据其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κ(Kappa)型和λ(Lambda)型两个型,各类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都是相同的,而各类免疫球蛋白都有κ型和λ型两型轻链分子。κ型和λ型轻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C区氨基酸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因而抗原性不同,这也是轻链分型的依据。

五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IgD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chain,L链)四条肽链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IgG,IgE,血清型IgA,IgD均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的,IgM是以五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五聚体,分泌型的IA是以二个单体构成的二聚体。三、绞链区(hingeregion)

CH1与CH2之间大约3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为免疫球蛋白的绞链区,由2-5个链间二硫键、CHl尾部和CH2头部的小段肽链构成。四、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成的环状球形结构,称为功能区,IgG,IgA,IgD

的重链有四个功能区,其中一个功能区在可变区,其余在恒定区,分别称为VH、CH1、CH2、CH3;IgM和IgE有5个功能区,即CH4。轻链有两个功能区,即VL和CL,分别位于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每个功能区都是由约110个氨基酸组成。IgG五、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与生物学活性1、Porter(1959)应用木瓜蛋白酶(papain)将IgG水解,可将其重链于链间二硫键近氨基端处切断,得到了大小相近的三个片段,其中有两个相同的片段,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ab),分子量为45000;另外一个片段可形成蛋白结晶,称为Fc片段(Fc),分子量为55000。

后来,Nisonoff又应用胃蛋白酶(pepsin)将IgG重链于链间二硫键近羧基端切断,获得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片段,一个是具有双价抗体活性的F(ab")2片段,另一个为若干小分子多肽碎片,称为pFc'片段,后者无任何生物学活性。(一)Fc片段的生物学活性有:

l、与免疫球蛋白选择性通过胎盘有关,如人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就与Fc片段有关;Brambell已证实,胎盘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能摄取各类血浆蛋白,但其吞饮泡内只有IG的Fc受体而无其它种类Ig的受体。与受体结合的IgG可得以避免被酶分解,进而通过细胞的外排作用,分泌到胎盘的胎儿一侧,进入胎儿循环。

2、与补体结合,活化补体有关,补体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其结合位点就位于抗体分子Fc片段的CH2上。 3、决定免疫球蛋白的亲细胞性,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表面都具有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的受体,因此,免疫球蛋白可通过其Fc片段与这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与这些细胞Fc受体的结合部位因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IgG与巨噬细胞,K细胞,B细胞Fc受体的结合部位是CH3,而IgE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Fc受体结合的部位是CH4。4、与免疫球蛋白通过粘膜进入外分泌液有关,如分泌型IgA可由局部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然后通过粘膜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就与lgA的Fc片段有关。5、Fc片段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中的重链稳定区,因此它是决定各类免疫球蛋白抗原特异性的部位。用免疫球蛋白免疫异种动物产生的抗抗体(第二抗体)即是针对免疫球蛋白Fc片段的。

七、个体基因型或独特型:

动物机体可产生针对各种各样抗原的抗体,其特异性均不相同。抗体分子的特异性是由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VH-VL)所决定的,因此在一个个体内针对不同抗原分子的抗体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可变区,这种差别就决定了抗体分子在机体内就具有抗原性,所以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出的抗原性就称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独特型,或称个体基因型。

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分子的独特型各不相同。独特型的差异是由VH和VL高变区氨基酸序列不同所致,这种氨基酸序列的差异也是抗体分子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独特型由免疫球蛋白可变区若干个抗原决定簇所组成,它们被称为独特位(idiotope)。各类免疫球蛋白的

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

IgG

1、特性:

IgG是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Ig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多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分子量为160000~180000。1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大部分(45%~50%)存在于血浆中,其余存在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lgG是唯一可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因此在新生儿的抗感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功能:(1)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IgG在动物体内不仅含量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

(2)IgG是引起I型、Ⅱ型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病的抗体,在肿瘤免疫中体内产生的封闭因子可能与IG有关。IgM

1、特性:IgM是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IgM的含量仅占血清的10%左右,为60~200mg/100ml,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B细胞产生,分布于血液中。

IgM是体内各类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分子量为900000左右,又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IgM的沉淀系数为19S。2、功能:与IgG相比,IgM在体内产生最早,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不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但由于它是机体初次接触抗原物质(接种疫苗)时体内最早产生的抗体,因此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通过检测IgM抗体进行血清学的早期诊断。IgM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活性,由于其分子上含有多个抗原结合部位,所以它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进吞噬(调理作用)及凝集作用均比IgG高(大约高500~1000倍)。lgA

1、特性:IgA以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分子形式存在,单体存在于血清中,称为血清型lgA,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10%~20%,在血清中的含量为200~500mg/100ml;

二聚体为分泌型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所产生的,两个单体由一条J链连接在一起,在其分子上还结合有一条由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分泌成分。

2、功能:血清型的IgA同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免疫学活性。分泌型的IgA对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粘膜免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经粘膜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动物体的这种粘膜免疫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若动物体呼吸道、消化道分泌液中存在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相应的分泌型IgA抗体,则可抵抗其感染,因此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免疫的一道"屏障"。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经滴鼻、点眼、饮水等途径免疫,均可产生相应的粘膜免疫力。IgE1、特性:lgE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分子量为190000,其重链比链λ多一个功能区(CH4),此区是与细胞结合的部位易于与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2、功能: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抗原结合后,能引起这些细胞脱粒,释放组织胺等活性介质,从而引起I型过敏反应。IgD

1、特性:IgD在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在人血清中为0.03~3mg/l00ml,而且极不稳定,容易降解。IgD的分子量为170000~200000,迄今对血清中的IgD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全清楚,是否具有抗感染作用也未证实。有报道认为IgD与某些过敏反应有关,如抗青霉素和牛奶过敏性抗体以及一些自身免疫病抗体,有的属于IgD。2、功能:IgD是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为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而且与免疫记忆有关。第五节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

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1959)

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的不是所谓存在于体内的自然抗体,而是事先存在于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即后来证明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二、克隆选择学说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一)对抗体产生多样性的解释动物出生以后,机体便已具有产生各种各样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体内有众多细胞克隆可足够抗原选择。不管何种抗原进入体内,均有相应的克隆即被选出,进而分化增殖,产生抗体。因此,克隆选择学说从细胞水平上解释了抗体的多样性。

(二)抗原的作用抗原的作用只是一种起动,与枪支上的扳机相似。相应的细胞克隆一旦被选出,即使无抗原存在,机体也能继续产生抗体。抗原对决定抗体的基因无影响。

(三)对免疫记忆现象的解释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一部分淋巴细胞停留在中间阶段,于再次同相应抗原接触时,立刻可增殖而产生抗体,呈现免疫记忆现象。(四)对免疫耐受性的解释认为在胚胎后期,自身抗原已完全备齐,于是凡能与自身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相应细胞克隆便可受到阻抑,最后被清除,构成自身免疫禁忌,即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在胚胎时期,人为地引进异体抗原,也能消除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动物出生后,对此种抗原即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人工免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满意的解释,因此该学说为广大免疫学者所接受,对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很多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该学说的合理性,特别是70年代单克隆抗体的问世,对这一学说是一个极大的证实。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抗体多样性的基因控制理论是对克隆选择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第三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

抗体制备技术是免疫学工作者经常采用的一项技术。当今,免疫学已进入分子水平时代,因此抗体的制备亦已步入分子水平。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有三种:即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一、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antibody,PcAb)

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淋巴结注射等或点眼、滴鼻、饮水等)注入动物体内,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McAb)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抗体的重链、轻链及其V区独特型,其特异性、亲和力、生物学性状及分子结构均完全相同。采用传统免疫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这种抗体的。 Köhler

和Milstein在1975年建立了体外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用人工的方法将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克隆化的B细胞杂交瘤所产生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二)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问世,对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誉为是免疫学的一场革命。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仅限于医学与兽医学领域,而且涉及到各个生物学科。1、优点:与多克隆抗体比较,单克隆抗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高特异性、高纯度、均质性好、亲和力不变、重复性强、效价高、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2、应用(1)在血清学技术方面单克隆抗体用于血清学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敏感性,同时使一些血清学技术得到了标准化和商品化,即作成诊断试剂盒。自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以来,已研制出很多病原微生物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取代了原有的多克隆抗体,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及病原的分型。避免了多克隆抗体引起的交叉反应。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使其检测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在免疫学基础研究方面

№1对抗体结构的研究: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均质性很好的分子,用于对抗体结构和氨基酸顺序的分析,促进了对抗体结构的进一步探讨; №2对淋巴细胞进行分群: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表面标志以及组织细胞相容性抗原的分析,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如用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CD抗原进行分析,可以对淋巴细胞进行分群。(3)肿瘤免疫治疗通过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然后与药物或毒素连接制成免疫毒素(immunotoxin),又称生物导弹,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这在医学上已获初步成效。(4)抗原纯化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可将单克隆抗体与琼脂糖等偶联制成亲和层析柱,可从混合组分中提取某种抗原成分。此技术可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相结合,即先用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筛选出保护性抗原成分或决定簇,然后再采用DNA重组技术表达目的抗原。(5)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制备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三、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

随着DNA重组技术以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抗体分子,这种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这是分子水平的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是按人类设计所重新组装的新型抗体分子,可保留或增加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去除或减少无关结构(如Fc片段),从而可克服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缺陷(如鼠源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使用会引起抗体产生而降低其效果,Fc片段的无效性的副作用),因此基因工程抗体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嵌合抗体(chimericantibody)

又称杂种抗体,是指在同一抗体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属来源抗体片段的抗体。迄今构建的嵌合抗体多为"鼠--人"类型,也就是抗体的Fab或F(ab)2来源于鼠类,而Fc片段来源于人类。可将小鼠VH基因与人的CH基因连接后导入骨髓瘤细胞,使之表达嵌合重链,再将小鼠杂交瘤细胞的VL与人CL基因相连,转染含嵌合重链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经过筛选即可得到分泌鼠--人嵌合抗体的骨髓瘤细胞,其所分泌的嵌合抗体与原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特异性和亲和力相同,但减少了抗体中的鼠源性成分。 (二)重构型抗体(reshapingantibody)尽管嵌合抗体具有一些优点,但该抗体中仍然有近50%的成分来自小鼠。因此为进一步减少鼠源蛋白在嵌合抗体内的含量,将鼠抗体的超变区基因嵌入人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