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320-2023 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_第1页
GB/T 42320-2023 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_第2页
GB/T 42320-2023 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_第3页
GB/T 42320-2023 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_第4页
GB/T 42320-2023 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29.240.01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42320—2023 Ⅲ 1 1 1 2 35.1一般要求 35.2能源需求预测 35.3能源供给预测 3 46.1一般要求 46.2能量总量平衡 46.3能量动态平衡 47能源互联网架构 57.1总体架构 57.2物理架构 57.3信息架构 57.4通信网架构 58能源互联网规划建设 68.1一般要求 68.2规划建设要求 6 79.1一般要求 79.2多能互补 79.3源网荷储协调 710技术经济分析 810.1计算分析要求 810.2技术经济评估 8参考文献 9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上海能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上海迈能创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全集团有限公司。1GB/T42320—2023能源互联网规划技术导则本文件适用于能源互联网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有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本文件。GB/T9237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29550民用建筑燃气安全技术条件GB38755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T51074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51098城镇燃气规划规范CJJ/T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DL/T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3.1以电能为核心,集成热、冷、燃气等能源,综合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能源系统与信息通信系注1:区域能源互联网(regionalenergyinternet,REI)2GB/T42320—20233.2多能互补multi-energycomplement合理利用本地能源资源,采取多种能源相互补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用能方式。3.3有效利用的能量与实际消耗能量的比率。3.4供给用户端的能量品质的优劣程度。注:电能质量计算供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电压、电流的各种指标偏离规定范围的程度;燃气质量计算用户燃气高位发热量、总硫含量等与指标偏离规定范围的程度;暖/冷/汽质量由供暖/冷质量计算用户末端温度偏差;供汽质量计算用户蒸汽入口的压力偏差和温度偏差。3.5供能可靠性energysupplyreliability;ESR注1:供电可靠率=(1一统计期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100%注2:供气可靠率=(1一统计期间燃气管网故障时间/统计期间时间)×100%注3:供暖/冷/汽可靠率=(1一统计期间故障时间/统计期间小时数)×100%注4:供能可靠率=min(供电可靠率,供气可靠率,供热/冷可靠率)4通用要求4.1能源互联网是以电能为核心、融合多种能源的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深度融合应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先进能源技术,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和多元主体灵活便捷接入。4.2能源互联网规划应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能源供需特点,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多种能源优化配置、协调互补和高效利用,实现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能源综合利用率与用户供能质量的目标。4.3能源互联网规划应坚持系统规划理念,遵循“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电热冷气多能互补、能源信息深信架构等关键层面开展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各规划要素的内部组成、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实现能源整体利用效率最优。4.4重要城市和灾害多发地区应开展能源供应关键设施的防灾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提升区域能源互联网的防灾抗灾与应急保障能力。定量评价应依据能源互联网合理假定中的数据信息进行量化的精确评价,定性评价应对能源互联网开展全方位的评价。4.6能源互联网规划应纳入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预留电、热、气等多类型能源的设施走廊用地,能源互联网设施应与城乡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施布局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3GB/T42320—2023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5能源需求与供给预测5.1一般要求5.1.3能源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基础数据应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气候数据、上级能源互联网规划对本规规划应积累和采用规范的能源需求量和供给量历史系列数据作为预测依据。5.1.5能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应确定能源需求和供给的总量预测结果,宜开展分品类、分区预测。近期需求预测的准确性。5.1.7应根据规划区能源资源条件、用能需求以及多品类能源之间的互补关系,综合计算后得到预测结果。5.2能源需求预测5.2.2电力需求预测应包含电量预测和电力预测。电力需求预测需考虑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技术进可按GB/T51074执行。5.2.6可根据规划区需求预测的数据基础和实际需要,综合选用三种及以上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5.2.7对于新增大用户负荷比重较大的地区,可采用点负荷增长与区域负荷自然增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5.2.8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分析规划水平年各地块的土地利用特征和发5.3能源供给预测4GB/T42320—20235.3.4可再生能源装机预测应根据规划区内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选择适当的位置和容量。6能量平衡6.1一般要求6.1.2应依据能源平衡策略确定规划水平年各类能源设施容量和规模。6.1.3应统筹兼顾能量总量平衡和能量动态平衡,能量总量平衡的实现依赖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之间开发利用全周期的优化协调,能量动态平衡的实现依赖电、热、冷、气等能源系统短周期的优化6.2能量总量平衡b)平衡目标应符合能源互联网规划的能源平衡战略,并需考虑地区资源条件、地区资源结构发6.2.2能量总量平衡应区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生产和需求,综合反映整个能源系统全流程各环节6.2.4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容量应根据规划区域内能源需求总量、能源需求特性及变化趋势,保留适当6.3能量动态平衡6.3.5应结合能源互联网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需求,根据能源互联网规划目标选择最优能量动态平衡方案。5GB/T42320—20237能源互联网架构7.1总体架构载能源互联网信息传输的通信网络基础。7.2物理架构7.2.1能源互联网的物理架构应以电、热、冷、气等能源输配网络为核心,将不同形式的能源供给侧系7.2.2能源互联网的物理设备是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互动与融合的基础,按其功能可分为能源一次设备和能源信息二次设备。备等实现能量的生产、流动或交换的设备。7.2.4能源信息二次设备应包括传感终端、数据采集装置、通信系统设备等实现能量控制与信息采集、传输和交互的设备。7.2.5能源互联网的物理架构应根据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功能目标,明确多种能源的互联互通模式与源网荷储的协调优化模式。7.3信息架构7.3.1能源互联网的信息架构可分为信息资源与能源服务两部分。7.3.2能源互联网信息资源可通过传感、计量和其他测控装置获得能量流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用户需7.3.3能源互联网能源服务可运用信息资源层的数据资源实现能源的调度运行、运维检修、市场交易、金融和其他衍生或增值服务。7.3.4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规划应满足调度运行、运维检修、市场交易、金融及其他衍生或增值服务7.3.5能源互联网应采取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防护等级划分应符合GB17859和GB/T22240中的规定,并应符合GB/T22239中规定的相应等级保护要求。7.4通信网架构7.4.1通信网架构应满足能源互联网各种业务对信息交互的需求,在有效兼容现有通信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保留技术发展的适应性。7.4.2能源互联网规划需同步考虑通信网络规划,根据业务需要明确通信通道建设、通信设备配置、建设时序与投资等通信网建设内容。7.4.3能源互联网通信网可分为骨干网和接入网。骨干网可采用同步数字体系(SDH)、波分复用性等要求合理选择,可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可采用现场总线、紫蜂协议(ZigB无线电(LoRa)、窄带物联网(NB-IoT)、微功率无线、4G/5G等通信方式。6GB/T42320—20238.1一般要求8.1.1能源互联网按照区域规模可分为园区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互联网和跨区域能源互联网三类建8.1.4跨区域能源互联网可适用于跨城市、全国性以及全球性互联特征的大规模区域,由多个区域能8.2规划建设要求要求:a)应基于能源需求预测与能量平衡分析结果,合理确定各类能源的供给结构与规模配置;8.2.3园区能源互联网应有明确的供能范围与区域边界,并根据系统运行和管理需求,在边界处设置8.2.4区域能源互联网应构建可靠灵活的能源骨干网络,支撑园区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供应与互济。区8.2.5区域供电网络的网架结构、设备选型及二次系统规划应符合GB38755、DL/T5729的相关规定。8.2.6区域供热/冷管网规划需综合考虑负荷分布、热/冷源位置、道路条件及近中远期建设需要等因8.2.7区域供气网络规划需考虑与热力管网、供电网络的协同供能,并应符合GB50028中的相关规定。8.2.8区域能源互联网应充分发挥电能转换便捷、灵活控制的优势,依托区域供电网络实现能量的快8.2.9跨区域能源互联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低碳高效的原则,统筹优化跨区范围内的能源互补互7GB/T42320—2023济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协调规划各级能源骨干网架。9多元互动9.1一般要求9.1.1能源互联网规划时需综合考虑横向多能互补与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以促进全系统能源的协调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9.1.2能源互联网规划需统筹考虑园区、区域、跨区域能源互联网各层级内部及层级之间的能源互9.1.3能源互联网应根据能源配置、需求响应、储能等因素,合理安排调控策略,实现源网荷储协调互动与能源供需优化平衡。9.2多能互补9.2.1多能互补既可以是不同种类能源的互补利用,也可以是同一种类能源不同形式的互补利用。9.2.2多能互补的能源网络,宜以单一或综合指标为目标,采取协调控制和运行手段,维持系统的能源平衡和稳定的能源供应。9.2.3能源互联网规划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环境要求、用能需求、应用场景及经济性等因9.2.4园区能源互联网应根据终端用户电、热、冷、气等多种用能需求,统筹开发、互补利用各类能源,通过综合能源站等能源转换单元,实现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9.2.5园区能源互联网内部的能源互补设计需考虑园区能源互联网内不同能源耦合转化对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影响。9.2.6园区能源互联网之间、园区能源互联网与区域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能源互补设计,需考虑园区能源互联网间不同能源耦合转化对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影响和上级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能源容量对园区能源互联网接入的影响。9.2.7区域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能源互补设计需考虑区域能源互联网间不同能源耦合转化对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影响。9.2.8区域能源互联网和跨区域能源互联网需考虑区域内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天然气等大型综合能源基地资源组合优势,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主,实现多种能源互补。9.3源网荷储协调9.3.1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可按照园区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互联网、跨区域能源互联网三类层9.3.2能源互联网应根据系统对灵活调节资源的需求确定各类储能的发展规模与设施布局,实现储能9.3.3能源互联网规划应统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