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2.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日本、巴西、印度、美国、英国五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日本对应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3.西周时期,城邑内的功能区是围绕“宫庙”为中心来布置的。手工业作坊和市较少,居民数量和城的规模也受到种种限制,居民区比较分散。由此可见,当时(

)A.城邑经济比较发达 B.城市设施十分落后C.商人遭到社会鄙视 D.城市政治功能突出4.“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A.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B.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C.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5.下表为1900—2020年美国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总人口(人)城镇人口(人)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均增幅1900762121683021483239.6011910922284964206400145.603.9%19201060215375425328251.202.9%19301232026246916059956.10%2.7%19401321645697470533856.500.8%19501513257989684681764.003.0%196017932317512526875069.902.9%197020330203114964661773.601.9%1980226542119916705099273.701.2%199024870987319409722078.041.6%201030874553824925327180.731.2%202033144928127397597682.661%A.城市化的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B.城市化的进程在持续稳定推进C.城市化的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D.城市化的实现得益于工业革命6.《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A.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7.如图是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说明(

)A.世界城镇化趋势呈现曲折多元发展面貌B.世界城镇化发展难以反映生活水平提高C.得益于“知识经济”的持续有效推进D.得益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8.近代开埠之前,上海周边农村最著名的农家手工业当推手工棉纺织。但20世纪以后,无以为生的农民逐渐放弃手工棉纺织,改行从事收益更高的以毛巾、织袜、花边、轧花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农家手工业。这一变化表明(

)A.农村经济获得新生长点 B.个体经济促进城市化进程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手工业被动卷入世界市场9.《南齐书》载:建武四年(497年),“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十余日,晏诛。”《水经注》载:肥水经过寿春县,“北入于淮。……肥水左渎,又西石桥门北,亦日草市门外。”《南越志》说:“越之市为虚,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坊市界限已逐渐打破 B.工商业市镇日益崛起C.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 D.商品经济深入到农村10.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

)地区校尉部、刺史部(个)郡城数(个)县城数(个)合计(个)黄河流域536395436淮河流域29141152长江流域324250277东北1106576西南163542西北1128093全.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B.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C.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11.如表所示是1761—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粮食进口数量、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城市人口/百万净进口量指数粮食总产量指数17616.15-412417817.04013617917.71214718018.665159183113.2812226185116.7416272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B.英国粮食生产逐渐陷入困境C.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D.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完成12.1916年,成都警察局发布了新的规章。根据要求,在夏秋两季茶馆演戏必须在晚上10点前结束,春冬两季则在晚9点收台;规定演员在舞台上不得有任何不适当的言论和行为。茶馆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未经许可茶馆不能随意增加座位。这体现(

)A.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城市娱乐方式多样化 D.娱乐业管理专业化二、非选择题13.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材料二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材料三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时间文件摘要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1964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14.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180018251850187519001925195019701975199720159781100126214201650195025014076582972075060801252204007241564268138705.15.46.38.813.320.529.038.446.053.7202540751502854496987538807657.38.211.417.226.139.952.566.668.67482.33035405070115275673811180130244.34.34.45.06.59.316.725.427.238.449.3——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材料二

1949年至1952年三年间,全国市镇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0.6%上升到12.5%,城市职工总数从1952年的1603万增加到1957年底的3101万。这当中包括几百万由城镇个体劳动者转变而来的职工,但仍有至少几百万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和矿山就业。这些进城农民大多数是国家计划招来的,也有不少农民自发进入市镇谋业被城镇企业接纳。——摘编自肖冬连著《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摘自求是网)(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市镇人口增加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数亿人口平稳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间奇迹。阶段特征具体状况新中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949—1978年)城市化进程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整体发展较为缓慢,除“一五”时期外,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在此期间,中国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社会结构”中国城市化起飞准备阶段(1979—2000年)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放宽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条件等多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央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政策,如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从而使城市化进程进入“快车道”。1992年以来,国民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再次加快中国城市化起飞阶段(2000年以来)中国大跨步进入“城市时代”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从跟随者到领跑者: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回眸》根据表格信息结合史实,从整体或者是局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自拟标题。(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参考答案:1.B2.C3.D4.A5.B6.D7.D8.A9.D10.C11.C12.A13.(1)内容:分为黄册和鱼鳞册,分别统计人口、财产及土地数目;明确户籍类型,分军、民、匠三大类。评价;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强化了基层治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便于征发赋役;后期官员腐败,加重百姓负担,执行力减弱,作用有限;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作答。)(2)因素:受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不同时期政府对户籍制度的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西方户籍制度的影响。(如果回答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也可)(3)趋势:城乡二元户籍制被打破,国家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放松。意义: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14.(1)特征: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高,差距有拉大趋势;1975年后世界城市化重点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原因: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时期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推行;人口自然流动迁移,农民自发进入市镇。(3)原因: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在国家发展中权重增强;国际经验;“城市病”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建议: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完善法治和政府战略引导、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借鉴先进经验、科学化和规范化、发挥基层社区作用、民众参与.....15.主题:新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阐释: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推动下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成为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追随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仅用了半个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