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在19世纪末的中国,“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指责的是()A.康有为的言论 B.梁启超的言论C.李鸿章的言论 D.慈禧的言论答案:A2.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实行消极观望的看法。这反映出()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懦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依靠的是并未完全驾驭实权的皇帝,大部分封建官吏反对变法,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高校堂(今北京高校)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下列与创办京师高校堂相关的历史事务是()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B4.下面是中国近代某场政治运动提出的斗争口号。这些口号体现了()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A.鸦片斗争时期民族冲突尖锐B.甲午中日斗争时期群众救亡运动高涨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反清斗争激烈D.瓜分中国狂潮引发农夫反帝斗争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口号有明显的盲目排外倾向,同时也反映了对清政府的拥护,因此这场运动为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5.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义和团运动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A.革命任务不明确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楚D.目的具有空想性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对西洋化、近代化”是指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主见,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不科学的,故B项正确。6.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逼、限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同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逼、限制的懦弱政府”,可知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他们虽主见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见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给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见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袤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加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材料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振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样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特别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摘编自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详细表现。(2)依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参考答案:(1)不撤旧衙门;不抑制君权,给予君主大权;尊孔学为国教。(2)康有为个人学养不足,对儒家经典随意描画。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了在三年内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材料二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说明白什么问题?(2)依据所学学问,指出瓦德西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缘由。列强又实行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参考答案:(1)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峻的民族危机。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2)缘由: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宏大力气。方式:列强由干脆限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实力提升一、选择题1.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逼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劝慰;另一种却是力图接受外国社会的很多特殊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同等地位应付、反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鸦片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答案:C解析:鸦片斗争反映的是“入侵势力”,不是“反应”,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不属于对“入侵”的反应,其爆发的主要缘由是国内的阶级冲突尖锐,故B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主见学习西方,且是对甲午中日斗争的“反应”,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属于题干中的第一种“反应”,故D项错误。2.“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B.把思想宣扬转化成了爱国实践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答案:D3.康有为曾说:“今日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精确的是()A.改革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 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洋务派的“变”是“变事”,不是“变法”,事实上指出了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的缺点。由此推断,康有为的“变法”主要指政治制度的变革,故A项正确。4.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书有如下内容:“京师高校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车上书干脆推动诏书的颁布B.“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马上筹办京师高校堂D.筹办京师高校堂已成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京师高校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马上筹办京师高校堂,故C项正确。5.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袤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抗拒答案:B解析:顺应时代的维新变法志士被百姓称为“大奸臣”,说明一般民众并不了解戊戌维新运动,说明戊戌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6.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行当,真是令人惊异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行歼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确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相识到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一面;另一方面,孙中山也看到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既有赞扬,也有指责,故选D项。7.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冲突的尖锐D.增加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念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故A项正确。8.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安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排斥外来文明B.具有民族救亡色调C.行为过于激进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确定了义和团运动出现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9.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同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符合题干材料“为亘古所未有”;列强全面加强对清政府的限制,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题干材料“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才智……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乡试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其次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特地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经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夫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摘编自《中国近代教化史资料汇编》材料三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峻,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无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2)依据材料二,分析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什么新改变。结合所学学问,列举清政府在教化方面还实行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材料二中“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缘由。参考答案:(1)理由: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有识之士要求变革。(2)改变:增加了外国政治、经济等内容。措施: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设京师高校堂;设特地学堂;激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3)缘由: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除京师高校堂以外的改革措施。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义和团最初是大刀会……这时的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民间很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情愿合作。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生活是很苦痛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人身上。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义和团的人自信……洋人的枪炮打不死他们。山东巡抚李秉衡及毓贤前后激励他们,因此他们就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扰乱起来。——摘编自蒋廷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