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S3-1第页共24页 2023年3月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第三篇路基、路面1初步设计批复及执行情况本项目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无初步设计批复2设计依据(1)重庆酉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我司签订的《酉阳县楠木湾美丽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景区道路工程)》设计合同(2)重庆市酉阳交通局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函件。(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1)(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31-02-2013)(8)《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TD33-2012)(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1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4)《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1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JB02-2013)(1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3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3.1路基设计原则1)路基设计应保证路基工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和耐久性。2)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路基设计应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学参数。4)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5)新建路基设计尽量避免高路堤和深路堑。6)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潮状态的临界高度,当路基设计标高受到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路基路面规范规定的要求。7)陡坡路堤、挖方高边坡、滑坡、软土地区路基等设计应采用动态设计法,动态设计必须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为基础,适用于路基施工阶段,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做出校核、修改和补充。8)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3.2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1)K线路基标准宽度7.5m,路幅组成分别如下:0.5m(土路肩)+3.25m(行车道)+3.25m(行车道)+0.50m(土路肩)=7.5m;B线路基标准宽度6.5m,路幅组成分别如下:0.25m(土路肩)+3.0m(行车道)+3.0m(行车道)+0.25m(土路肩)=6.5m。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2)平交、开口搭接路基宽度根据原有宽度进行还建本项目路线局部挖断、填筑既有农村道路,致使乡村道路高差较大,需对旧路按照原标准还建。3.3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3.3.1平曲线超高设计高及超高旋转轴为公路中心线。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中关于圆曲线加宽的规定,路线在平曲线半径小于350米的路段设超高,最大超高采用8%。路基超高过渡方式:先以路中线为旋转轴,使外侧车道与内侧车道变为同一单向的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达到超高横坡值为止。具体超高设置方案如下:(1)当超高值大于2%,且超高渐变率大于1/330时,超高渐变在全缓和曲线段内线性过渡。(2)当超高值大于2%,按在全缓和曲线过渡计算,其超高渐变率小于1/330时,取-2%至2%段的渐变率为1/330,2%至超高值在剩余的缓和曲线长度内作线性过渡。(3)当平曲线为S型,且两平曲线均有超高时,取反弯点GQ处的超高横坡为0%:(4)当平曲线为卵型曲线时,路拱横坡从R1超高值线性渐变到R2超高值。详见《超高方式图》3.3.2平曲线加宽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中关于圆曲线加宽的规定,本项目作为支线四级公路,不考虑铰接接列车通行,采用第1类加宽。加宽设在圆曲线内侧,在超高过渡段内设置加宽过渡段,加宽过渡方式采用线性过渡。3.3.3路拱横坡一般路段行车道路拱横坡采用1.5%横坡,土路肩采用3%横坡,超高路段根据弯道半径设置相应的超高路拱横坡,内侧土路肩与行车道横坡一致,外侧土路肩横坡为正常外倾3%。4路基边坡设计4.1填方边坡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12m时,设一级边坡,其坡率1:1.5;当路基边坡高度超过12m时,设多级边坡,第一级边坡高8m,其坡率为1:1.5,控制第二级边坡高度不大于12m,其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坡率为1:2.0,两级边坡间设置2m宽平台。当填方边坡高度大于20m时,进行高填边坡单独设计。当路堤高度大于3.5m,以及在急弯、陡坡、设置护肩墙等路段两侧或单侧设置有护栏时路基两侧或单侧相应加宽0.5m,设置护栏应满足公路建筑限界要求。填石路基及土石混填路基边坡:填石路堤的边坡坡率根据填石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的地质条件确定。一般路段坡率取值与一般填方路基边坡一致,在路堤基底良好,并用硬质岩石填筑时,坡率不陡于设计要求。4.2挖方边坡①根据路线所经地段的地形、地质岩性、水文条件、边坡高度等因素,按照安全、稳定、经济、环保的要求,同时又不因挖方边坡过陡而产生行车压抑或留下工程隐患等原则,按不同地层、不同路段分别考虑挖方路基边坡坡率。综合拟定挖方边坡坡度如下表:表3-1挖方路堑边坡坡率表岩土类别边坡高度(m)Ⅰ级挖方边坡Ⅱ级挖方边坡Ⅲ级及其以上挖方边坡边坡分级高度(m)坡度平台宽度(m)边坡分级高度(m)坡度平台宽度(m)边坡分级高度(m)坡度平台宽度(m)土体及全风化岩体≤208~101:0.5~1:0.752.08~101:0.75~1:1软质岩或破碎岩体≤101:0.312~208~121:0.3~1:0.52.08~121:0.75~1:120~308~121:0.5~1:0.752.08~121:0.5~1:0.752.08~101:0.75~1:12.0弱风化或岩层完整岩体≤3010~201:0.3~1:0.52.010~151:0.3~1:0.752.08~101:0.3~1:0.752.0一般路堑边坡防护根据地质、边坡高度、坡率等综合考虑,在确保边坡稳定的情况下,结合绿化拟定其防护形式,本项目路堑边坡防护主要采用锚杆格子梁,具体工点设计详见后续章节。薄挖方边坡应做好边坡以外的排水设施,采用机械开挖,避免塌方和地质灾害。4.3公路用地界一般路堤段路基排水沟或构造物外缘以外1米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一般路堑坡顶边缘线以外1米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基本农田限制或者重要结构物限制段落,按照路基边缘0.5m范围为公路用地范围。5一般路基的设计与施工5.1一般路基设计5.1.1填方路基由于本项目路线所经区域多为旱地、林地、山坡荒地,故在填筑路堤前全段清除表层耕植土,清表30cm后,地面横坡<1:5时,直接碾压至压实度符合要求;当地面横坡≥1:5时,沿坡面开挖宽度不小于2m、内倾坡度不小于4%的台阶,并碾压稳定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根据沿线地表土质及含水量情况,同时借鉴该地区其它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经验,路基填筑采取如下措施:一般路段:路堤高度H≥2.25m;原地面清表后直接碾压,压实度≥92%;其上填土分层填筑,确保压实度满足表4-1要求。路堤高度2.25m≥H≥1.55m;原地面清表后直接碾压,压实度≥94%;其上填土分层填筑,确保压实度满足表4-1要求。低路堤路段:路堤高度<1.55m时;原地面下挖至路床顶面以下80㎝,以确保下挖后的路床(95区)填土高度不小于80㎝,并进行填前压实(压实度不小于95%),然后在其上分层回填,压实度≥95%。5.1.2零填方或挖方段路基高液限、高塑性土路段对挖方路床0~80cm范围内的土进行换填,换填材料为挖方内的碎石土,碎石含量不低于70%,石料强度不低于30MPa;路基要求压实度达到95%;石质挖方路段应开挖至路槽底面,开挖后表面根据软质岩层压实度要求采用≥95%,硬质岩层整平清扫干净后直接进行路面结构层铺筑。5.1.3陡坡及薄层路堤路线部分路段布设于单斜山坡上,受地形横坡、地表覆盖层厚度及成因控制,部分路段采取半填半挖或全填的方式通过,如直接进行路堤填筑,极易发生沿填筑界面和路堤内部的剪切破坏,导致路堤失稳。当地面横坡陡于1:2.5时,按陡坡路堤设计。陡坡路堤设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陡坡路堤,设计中主要考虑路堤沿斜坡地基的稳定性,要求处理后的稳定系数不小于1.3。对于陡坡路堤采取的主要处理措施如下:(1)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和覆盖土,再将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m、内倾横坡为2~4%的台阶;(2)在路堤上侧坡面上设置排水设施,以阻止地面水浸湿基底;(3)地面以上1m范围内采用粒径大的填料,填料应嵌入地面;(4)陡坡路堤下侧按二级填筑,第一级路肩边部以下8m边坡坡率取为1:1.5,第二级8m以下12m边坡坡率取为1:1.75,当陡坡路堤超过20m时,采用挡墙收坡,一二级边坡之间设置宽2m、外倾坡度2%的边坡平台。(5)对横坡较陡,填筑的路堤存在稳定性问题时,要求挖台阶、设置土工格栅,采用挖方中硬质岩碎石土或石方填筑路基、结合地形和填土高度,因地制宜设置护肩、护脚、路肩挡墙或路堤挡墙等支挡工程等措施增加路堤的稳定性,减少不均匀沉降。(6)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在挖方一侧宽度不足一幅行车道时,应将路床深度内的原有土质全部挖除换填,以保证行车道内土基的均匀性。(7)当陡坡路堤坡脚部分位于田地时,需按软基或过湿土进行处置,必要时设置反压护道。(8)当陡坡路堤范围内有泉眼或地下水出露时,须采用碎石盲沟或渗沟将水引出路堤范围之外。(9)根据陡坡稳定性分析,当陡坡路堤不稳定时,采取挡土墙、抗滑桩板墙、设置反压护道等措施进行支挡。5.1.4土石混填路基①填料应符合以下规定天然土石混合填料中,中硬、硬质石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的2/3;石料为强风化石料或软质石料时,其CBR值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表4.1.2的规定,石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压实层厚。②基底处理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4.2.2条第1款的规定。在陡、斜坡地段,土石路堤靠山一侧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排水和防渗处理。③填筑应符合以下规定a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吨的振动压路机。b施工前,应根据土石混合材料的类别分别进行试验路段施工,确定能达到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等参数。c土石路堤不得倾填,应分层填筑压实。d碾压前应使大粒径石料均匀分散在填料中,石料间孔隙应填充小粒径石料、土和石渣。e压实后透水性差异大的土石混合材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如确需纵向分幅填筑,应将压实后渗水良好的土石混合材料填筑于路堤两侧。土石混合材料来自不同料场,其岩性或土石比例相差较大时,宜分层或分段填筑。g填料由土石混合材料变化为其它填料时,土石混合材料最后一层的压实厚度应小于300mm,该层填料最大粒径宜小于150mm,压实后,该层表面应无孔洞。h中硬、硬质石料的土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码砌边坡的石料强度、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边坡码砌与路堤填筑宜基本同步进行。软质石料土石路堤的边坡按土质路堤边坡处理。④中硬、硬质石料土石路堤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a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压实层,可用试验路段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控制压实过程;用试验路段确定的沉降差指标,检测压实质量。b路基成型后质量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表4.2.3-2的规定。⑤软质石料填筑的土石路堤,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4.2.2条的规定。⑥土石路堤的外观质量标准:路基表面无明显孔洞;大粒径填石无松动,铁锹挖动困难;中硬、硬质石料土石路基边坡码砌紧贴、密实,无明显孔洞、松动,砌块间承接面应向内倾斜,坡面平顺。5.2路基土石方情况路基横断面面积计算中填方扣路槽面积,挖方加路槽面积;路堑计入边沟体积,陡坡路基设置台阶开挖时,断面台阶开挖面积计入相应断面挖方及填方面积中。项目路基挖方合计1.63508万m³,填方0.65515万m³,弃方0.90701万m³。全线采用爆破施工。5.3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规定,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系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中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路基压实度(路面底面以下深度)要求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2.3、表3.3.4的规定,见下表: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表4-1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530~80≥95注: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表3.8.3-1、表3.3.8-2、表3.8.3-3的要求,见下表: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4-2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50≤6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4-3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0≤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表4-4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0.80-1.50≤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0≤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也可以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还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5.4路基填料路基填料应用指定的料场且经过试验确认后,方能填筑,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小于150mm。泥炭、淤泥、有机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每层填土最大松铺厚度应根据现场压实试验确定,一般最大松铺厚度不大于30cm且不小于10cm桥涵台背和挡土墙背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特殊路基处理路段,有条件的路段宜采用灰岩片块石砌筑。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满足《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表4.1.2的要求,见下表: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表4-5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100下路床30~803100上路堤80~1503150下路堤150以下2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30510030~803100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涵洞两侧路基从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达到96%。桥涵台背一定范围内的路基要求采用碎、砾石土等透水性材料填筑。台后路基处理范围见表4-6。桥涵构造物台后路基处理范围表4-6构造物类型底部处理长度(m)上部处理长度(m)备注涵洞每侧≥3每侧>(3+1.5H)含台前溜坡及锥坡,且需超长0.3m压实;H为桥台高(m)台后路基与锥坡填料采用挖方段碎石土填筑,不以特殊透水性材料计量。碎石土碎石含量不低于70%,石料强度不低于30MPa、不易水化。台背路基与锥坡同时进行填筑,该范围内的路基压实度从填方基底至路床顶面均应符合规范要求,达到96%。台背路基与一般路基之间采用台阶式搭接。桥梁台背与一般路基搭接时从基底至路床顶台阶宽度为2.0m,高度为1.0m。先施工构造物后填筑路基时,对于大型机具难以压实的地方,应采用小型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薄层夯实或碾压。对于填石路堤填料,有以下要求:(1)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均不得应用于路堤填筑。(2)路堤填料粒径应不大于500m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3)路床填料粒径应小于100mm。(4)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5)根据石料的饱和抗压强度指标可对填石分为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和软质岩石。见下表。表4-7岩石分类表岩石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601.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类;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岩类;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变质岩类;中硬岩石30~60软质岩石5~30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泥岩等沉积岩类;3.云母片岩或千枚岩等变质岩类;(6)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应采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标准。符合下表要求。表4-8不同岩性填料的填石路基干密度和孔隙率结构层位坚硬石料中等石料软质石料压实干密度(KN/m3)孔隙率(%)压实干密度(KN/m3)孔隙率(%)压实干密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由试压确定≤23由试压确定≤22由试压确定≤20下路堤由试压确定≤25由试压确定≤24由试压确定≤225.5路基填料处理本项目填方路基,所需填料来源于挖方路段,纵向土方调配。为了满足路基整体强度和压实度的要求,路基填料处理原则如下:1.根据填土湿度采用晾晒或洒水车洒水达到最佳含水量才能填筑。2.挖方应清除表层耕植土方能进行填筑路基。5.6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路基施工应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有关规定,路基施工全过程应严格遵循各项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应在施工前认真查阅设计文件,收集现场资料,了解设计意图和目的,编制详细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施工质量。施工前应做好清理场地工作,如砍树、除草、清淤、清除种植土(单独堆放)、填前压实、排水等。路基施工时应注意:(1)施工时应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出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不得引起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2)路基经过渔塘、河沟地段,应清淤干净彻底(清淤后塘底土质基本同周围土质)。(3)路基填筑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30㎝,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度,不应小于10㎝。(4)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如原地面水平,应由最底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检验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上一层。(5)若路基填筑分几个作业段施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6)压实度按压实标准执行,为保证均匀压实,应注意压实顺序,并定期检查土的含水量。(7)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每侧超宽30㎝填土压实,施工加宽与路堤同步填筑,严禁出现贴坡现象。(8)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不平整,对于构造物两侧的一定长度路基范围内,在填筑时需要特别注意,并满足相应的压实度和CBR值的要求。该范围内的路基填土压实度应大于同类填土压实度1个百分点。当施工方案采用构造物后填路基时,对于大型压实机具压不到的地方必须配以小型压实机具薄层碾压,以确保路基的压实度。(9)弃土场堆土前先在低洼的出口砌筑护脚墙或挡墙进行拦截,防止水土流失,清除的表土和路基弃方(含淤泥)同放在一个弃土场内时应分开放置,清除的表土如需要用到路基或取土场作恢复植被原料则运走,剩下部分应将其放置在整个弃土堆上面并摊平压实,压实度要求85%,经过整平后的弃土场能恢复耕种的尽可能恢复并还之于农。(10)清淤换填应将淤泥质粘土层将设计换填深度范围内清除后,方可进行回填,换填深度及换填范围,按设计结合现场地质条件确定回填料的质量等级,换填料可采用碎石土、碎石等透水性材料,换填土层应分层填筑,用重型机械压实,然后再进行路堤填土。对软土地基、填土高度>6m的路填(含斜坡填高),施工作沉降跟踪监测,并根据沉降速率或日均沉降量控制填土和路面上基层施工。(11)原有公路常有车辆及村民出行。路基施工时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在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到位后,才能进行施工,以确保行车、行人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新建公路在原有旧路上施工或在原有旧路的上方山坡施工,土石方开挖量大时,需做好施工和维持原有交通的计划和方案,确保施工和维持交通两不误。路基施工开炸石方后要及时清除和运走堆放在或滚落在旧路上的石方,保证原有公路交通的畅通和安全。(12)正式开工前应确定不小于100m长的试验路段,以确定相关的施工工艺和各项指标。(13)未尽事宜按照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执行。6高填深挖路基及不良地质段边坡监测6.1高填方路基本项目填方高度均小于20m,且地表横坡平缓,无稳定性问题。下伏基岩情况较好,未设置高填路基工点。6.2深挖路堑6.2.1设计原则本项目的深挖高边坡主要为页岩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情况较好。覆盖层约0.5~2m。根据拟建道路的建设情况,在充分分析线路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和当地气象水文条件,调查分析当地公路建设情况,确定了本路段高边坡设计原则,具体如下:(1)加固工程设计遵循“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采用稳定为本,加固为主,排水、防护并重的综合处理措施,确保施工中深路堑的临时稳定和通车后的长期稳定。(2)工程措施紧密结合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尤其是倾向临空面的不利结构面及地层结构、风化程度、水的作用等影响因素。(3)结合土石平衡的处治措施,尽量采用坡率法控制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路基取土,尽量放缓边坡坡率,刷方减重,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措施,以提高岩土的抗剪强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4)采用自然防护,降低造价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设计综合采用各种防护措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圬工防护工程量,采取自然防护,降低工程造价。(5)采用信息化施工管理,动态设计方法边坡开挖后,根据开挖揭示地质情况对边坡支护结构及形式进行动态控制,适时调整。(6)加强边坡监测对边坡稳定性及防护加固措施进行长期监测。6.2.2边坡类型对于路线通过地段边坡根据地层岩性分主要有以下类型:(1)软质岩高边坡,以泥岩、页岩等软岩为主,开挖后易于风化覆盖层较薄,以残坡积粘性土或碎石土为主,厚度一般为0.5-2m,当厚度较大时,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较差。该类边坡视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条件和你开挖边坡高度,采用适当放缓坡比后采用锚杆框架梁进行防护。(2)硬质岩高边坡,以灰岩为主。当无外倾结构面控制时,该类型边坡稳定性较好,自然边坡较为陡峻。当存在外倾结构面时,易于沿结构面发生滑动失稳,或产生危岩块体,影响公路安全运营。该类边坡在无不利结构面控制的情况下,采用坡率法放缓边坡结合自然防护措施。7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本项目路基支挡防护工程主要为护肩、衡重式路肩墙,具体设置段落及工程量、结构尺寸、承载力要求等见“路基支挡、防护工程数量表”、“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设计图”。7.1衡重式路肩墙7.1.1.设计参数1.荷载:公路-II级。2.墙背填料计算内摩擦角:μ=30°3.墙背圬工于填料计算摩擦角:μ/34.填料容重:γ=20KN/m3/5.墙身圬工砌体容重:γ=23KN/m36.容许偏心距:[e]=B/6(B为基底宽度,倾斜时为基底斜宽。)7.挡土墙稳定系数:抗滑动稳定系数K/c≥1.3,抗倾覆稳定系数K/0≥1.57.1.2材料及构造1.石料采用石质一致、不易风化、无裂缝、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的片、块石,其规格应符合石料有关技术要求。2.本项目挡墙根据挡墙高度和位置不同,分别选用M7.5浆砌片石砌筑或者C20片石砼浇筑(片石含量不得大于20%),一般墙高小于等于8m的采用M7.5浆砌片石,墙高大于8m采用C20片石混凝土。3.基底应置于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当地基的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其他基础加强措施。基底逆坡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墙身稳定。4.一般挡土墙基底埋置深度S以及当墙址前地面横坡较大时的襟边宽度L不得小于下表所列最小值:5.墙身在高出地面部分应分层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至3m,上下排交错布置,孔内预埋φ10cmPVC管。PVC管应长出墙背20cm,其端部30cm用土工滤布包裹,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出口应高出地面或常水位30cm以上,在泄水孔进水口处设置粗颗粒材料(大粒径碎石或卵石)堆囊以利排水。衡重台处应增设一排泄水孔。6.在每排泄水孔底部及基坑背面铺设一层胶泥隔离层,以防止基底受水侵蚀。挡墙墙背隔离层以上直至路槽底部应回填透水性材料(如砂卵石、碎石、块石),最底部的隔离层以下回填粘土或石灰稳定土。7.为使地面水不浸入路基,根据实际地形,墙前距墙1m以外应设置混凝土散水或排水明沟。8.挡土墙应根据地形、地质变化情况、墙基高程改变处、墙体断面改变处设置沉降缝,以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墙身结构的影响,沉降缝也兼有伸缩缝的作用。沉降缝间距一般为非岩石地基10至15米;岩石地基不大于25米,缝宽为2cm,沉降缝内用沥青麻絮沿内、外、顶三边填塞,深度为15cm,中间部分填塞黏土,黏土稍捣实。7.1.3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作好地面排水工作,在松软地层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得全段开挖,以免在挡土墙完工以前发生土体坍滑,必须采用跳槽开挖、及时分段浇筑的办法施工。2.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基础与设计要求有出入,应根据情况调整设计。3.墙址处的基坑在墙身浇筑一定高度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外倾斜坡,以免积水下渗,影响墙身的稳定。4.挡墙基础埋置深度:一般情况下,不小于上表所列最小值;有冲刷时,应不小于冲刷线下1.0m。5.墙背回填需待墙身强度达75%以上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应逐层填筑,逐层夯实。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挖台阶,然后再回填。6.石料、水泥砼或水泥砂浆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7.施工时不准使用片石反滤层作内模以免水泥砂浆堵塞泄水孔。8.挡墙施工时应注意与交通工程结合,预埋防撞护栏钢筋。9.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未尽事项请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执行。7.2护肩1.护肩适用于横坡较陡的路基边缘加固并收缩坡脚,护肩墙后填料应为硬质石料,基础应设在岩石上或坚硬坚实的碎石土、块石土上。2.护肩采用M7.5浆砌片石,石料强度不低于30MPa。3.护肩需设置Φ10泄水孔,在护肩背面设置碎石反滤层。4.护脚适用于填方路基地面横坡陡于1:2.5,收回填方坡脚,加固路基的稳定性。5.填方路段原地面坡度陡于1:5时反向挖台阶,台阶宽1.0~2.0m,向内倾斜4%。8弃土场设计项目路基挖方合计1.63508万m³,填方0.65515万m³,弃方0.90701万m³。路基废方主要发生于较大的挖方路段,应尽量利用其有用部分.弃土堆的设置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见、兼顾地方综合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水土保持的有关法规,与当地农田建设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注意保护林木、农田、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完善排水、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地方规划进行绿化或复垦.全线共设置弃土场1处,QK1弃土场位于路线K线K0+80右侧,弃土容量约0.90701万m³;弃土场压实度应同路基要求,详见《取土坑、弃土场一览表》。弃土场一般选择在路基两侧的低地和沟谷以及山槽中,弃土后对弃土堆进行整平绿化,对于每个弃土堆都要按要求分层进行适当碾压,在汇水处设置引水沟,将水排出弃土场外。弃土堆坡面尽量放缓,在出水口坡脚处设置护脚墙,减少冲刷,弃土场封闭后,通过植草防护,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应充分重视腐质土的保护,陆地表面的腐质土一般经数万年的物理化学变化才逐渐形成,其中含有大量植物营养成分及植物种子及根系,它是当地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施工中将腐质土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对待,对清除的地表草皮和腐质土应集中堆放加以保护,并与路基弃方分开堆放。是工程后期对沿线边坡及取弃土场等进行绿化或复耕的极好材料。弃土堆弃土前,也应清表堆放处理,待弃土堆施工后将表土覆以弃土堆表面,植草绿化。施工图过程中应合理进行施工组织,严格控制施工工序。9路基、路面排水系统9.1排水设计原则1、排水设计讲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2、公路修筑后,尽量做到不干扰、不改变农田原有的排灌系统,以确保农业和养殖业的正常生产。9.2路基排水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大气降水通过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等排水设施,通过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雨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根据沿线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沿线桥涵、排水沟渠、天然沟谷分布和设置情况,依据本地区水文特色、暴雨强度、地表滞留系数,经水文计算,分析比较,合理确定排水构造物断面形式和尺寸,采用排水形式及尺寸如下:1.边沟挖方路段、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路段设置边沟,边沟C20混凝土进行浇筑,边沟与排水沟衔接通畅后就近排入场镇现有排水体系,具体型式及尺寸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详及《路基排水工程设计图》。2.排水沟排水沟:需将边沟、取(弃)土场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聚的水引向路基以外。一般路段采用40cm×40cm的C20混凝土排水沟,在较缓边坡及非高填路段,填挖交界处采用排水沟直接连通边沟的方式衔接,汇流后引入涵洞,详见《路基排水工程设计图》。8.3弃土场综合排水设计项目共设置弃土场1处,弃土场外侧设置排水沟,尺寸为0.5m×0.5m浆砌片石矩形水沟,沟底坡度不小于0.3%,向自然排水沟引出。8.4路面排水路面表面水一般采用漫流的形式通过路拱横坡将水排向路基两侧,然后通过边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将水汇集排出路基外。各排水结构尺寸及具体设置位置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和《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及《路基、路面排水工程数量表》。本设计的排水设施均为永久性设施,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时应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并及时做好临时排水设施。10路面设计及施工10.1路面结构设计10.1.1设计技术标准、规范(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_F30-2014(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8)《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E20-2011(9)《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9.1.2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双向两车道;(2)路面类型:采用沥青混合料路面;(3)设计行车速度:20km/h;(4)沥青路面设计年限:8年;(5)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6)项目处于V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7)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夏炎热区(1-4区)。10.1.3自然气候条件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而冷暖不均,雨量充沛而分布不均,云雾多,无霜期长,热量丰富,辐射、日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温度:全区多年年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8.4℃。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多年平均为25.5℃;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多年平均为3.8℃。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50-1600mm之间,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多年平均蒸发量951mm。日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风:酉阳县区域多年主导风向东北向,年平均风速为1.8m/s。10.1.4路面结构设计表10-1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结构层编号层位材料类型厚度(mm)模量(MPa)泊松比1面层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60.0100000.252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高剂量)180.090000.253土基420.40路基标准状态下回弹模量取72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81,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系数Kη取0.72,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与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42MPa。10.1.5结构组合路基段路面结构面层:6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封层:0.6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基层:22cm水泥稳定碎石(4.0MPa)总厚度:28.6cm。层间结合及界面处理:沥青面层与基层之间先洒布乳化沥青透层(PC-2)0.8~1.2kg/㎡,然后再施工0.6cmES-2型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为359.8(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为35.8(0.01mm)10.3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路面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TG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的规定执行,并应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指标要求。其中本路线局部路段存在岩质和填石路堤,岩质路堑由于开挖拉槽往往会形成各种凹穴,填石路堤表面块石粒径相差悬殊而强度离散,但因长度过短过于零散未进行单独设计,但为增强整体稳定性,提高路面基层下承层的均匀性,补充路床的不足,要求提高路床强度的均匀性控制应从原地基开始,加强填石路堤的石块粒径和压实控制,加强岩质路段地基平整度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设置级配碎石调平层,避免路面结构层因路床不均匀而造成的早期破坏。10.4主要材料技术要求10.4.1基层、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0.4.1.1水泥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长于3小时,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体积安定性、细度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规范要求。因气候原因水泥终凝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掺加缓凝剂,水泥及必要的外掺剂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10.4.1.2集料(1)集料规格应满足公称最大粒径小于31.5mm,集料规格必须满足规格G7(10~25mm)、G11(5~10mm)、XG1(3~5mm)、XG2(0~3mm)四档矿料级配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用集料规格技术要求表10-3规格名称公称最大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G710~2510090~100--0~100~5G115~1010090~1000~100~5XG13~510090~1000~150~5XG20~3-10090~1000~15(2)粗集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9.5mm粒径以上集料针片状含量不大于20%,4.75~9.5mm集料针片状含量不大于20%。(3)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4)水: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和与养生用水。10.4.1.3级配组成基层级配组成如表10-4所示。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控制31.5mm、9.5mm、4.75mm、2.36mm、0.075mm五个筛孔的通过率,保证级配为“S”型曲线,其通过率在设计级配要求的标准差值以内。基层集料颗粒组成范围表10-4层位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基层、底基层37.5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10090~10094~8183~6778~6173~5464~4550~3036~1926~1219~814~510~37~2<28<7注:基层、底基层集料应分成0~3mm、3~5mm、5~10mm、10~31.5mm四级进行筛分配比。10.4.1.4配合比试验方法应根据当地材料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通过原材料性能的试验评定,优化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级配曲线的合理变化范围。基层水泥结合料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其水泥最小剂量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表4.6.5的规定。混合料生产含水率应根据配合比设计结果确定,可根据施工因素和气候条件增加0.5~1.5个百分点。10.4.1.5强度基层混合料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设计值4.0Mpa,压实度(%)≥97。底基层混合料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设计值3.0Mpa,压实度(%)≥95。10.4.2级配碎石基层10.4.2.1粗集料应采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硬质碎石,其压碎值应不大于24%,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针片状总含量不超过18%,不含粘土块、有机物。10.4.2.2细集料采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机制砂或天然砂,具合理级配的颗粒。10.4.2.3级配组成集料应至少分为四档:0~4.75mm、4.75~9.5mm、9.5~19mm、19~31.5mm。改路基层的级配组成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改路基层集料颗粒组成范围表10-5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075基层10090~10070~8662~7954~7242~6225~4516~3111~227~152~5注:(1)液限(%)<28,塑指(%)<6。10.4.2.4施工压实度要求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压实度为97%,CBR强度标准应≥120。10.4.3透层(乳化沥青PC-2)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乳化沥青应满足表10-6的技术要求。透层乳化沥青应采用高渗透性乳化沥青,但必需注意,如果采用阴离子乳化沥青,则生产透层阴离子乳化沥青乳化设备必须单独配置,不得采用生产粘层和封层阳离子乳化沥青的设备生产,以避免阴离子乳化剂与阳离子乳化剂在生产中交叉影响,从而影响乳化沥青质量。透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10-6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PC-2)T0658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粘度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延度(25℃),不小于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小于5d,不小于%15T0655注:1.粘度选用沥青标准粘度测定。2.表中的破乳速度与集料的粘附性、所使用的石料品种有关,质量检验时应采用工程上实际的石料进行试验,仅进行乳化沥青产品质量评定时可不要求此两项指标。3.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用试验时间,通常采用5d,乳液生产后能在当天使用时也可用1d的稳定性。4.如果乳化沥青是将高浓度产品运到现场经稀释后使用时,表中的蒸发残留物等各项指标指稀释前乳化沥青的要求。10.4.4乳化沥青稀浆封层10.4.4.1稀浆封层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所用的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10-7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或中裂(BC-1)T0658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粘度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s10~6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不小于%55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25℃)0.1mm45~150T0604延度(25℃),不小于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T0654与粗、细集料拌和实验均匀T0659常温贮存稳定性:1d,不小于5d,不小于%15T065510.4.4.2集料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通过4.75mm筛的合成矿料为砂当量不得低于65%。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1)粗集料稀浆封层粗集料性能应满足表10-8的技术要求。表10-8粗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28石料洛杉机磨耗率%<30石料磨光值PSV≥42集料的坚固性损失%<12粗集料的吸水率%<3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18(混合);<15(D≥9.5mm);<20(D<9.5mm)水洗法<0.075mm%≤1软石含量%≤5(2)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以洁净碎石为原料,通过专用制砂机生产的机制砂,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0-9的要求。表10-9细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视密度g/cm3≥2.50坚固性(大于0.3mm部分)%≤12棱角性(流动时间)S≥30砂当量%≥65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3)矿粉稀浆封层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均不得采用。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0-10。矿粉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其用量由试验确定,以不影响稀浆的性能为度,并符合矿料的级配组成要求。表10-10矿粉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g/cm3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径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T0351<0.075mm%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4)水凡是饮用水(含牲畜饮用水)均可用于稀浆封层。(5)添加剂施工用的添加剂一定与室内试验时所用的添加剂为同一品牌和同一生产厂家。(6)稀浆封层的组成与技术要求稀浆封层的组成要求应满足表10-11的要求。表10-11稀浆封层混合料级配范围稀浆封层类型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ES-2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应用于本工程半刚性基层与柔性路面的粘接层,其改性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其混合料应满足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表10-12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稀浆封层试验方法磨耗损失(湿轮磨耗试验)WTATg/m2<800(1h)T0752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不小于1.2N·mT075460min(开放交通时间)不小于2.0N·mT0754稠度CV2~3cmT075110.4.5沥青面层10.4.5.1普通沥青与SBS改性沥青普通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要求针入度范围为60~80,技术指标分别如表9-13。改性沥青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作为基质沥青,为提高改性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其性能也应满足表10-13的技术要求。改性后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0-14所示的技术要求。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10-13指标单位沥青标号70号试验方法①针入度(25℃,5s,100g)0.1㎜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90T062010℃延度,不小于㎝20T060515℃延度,不小于㎝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0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②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表10-14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7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8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氧指数[1]不小于——24氧指数法,GB10707-89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和T0609针入度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注:①氧指数指标只用于隧道内表面层沥青路面的改性沥青。10.4.5.2集料技术要求(1)集料规格沥青面层用集料应严格分级加工堆放,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用于轧制碎石的片石应不带风化层,不带泥土而且强度符合要求,其中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2.36mm的集料。为利于混合料级配设计和质量控制,各层集料的分级建议如下:表面层:采用4种规格集料,按公称粒径分为:S16(0~3mm)、S14(3~5mm)、S12(5~10mm)、S10(10~15mm)。下面层:采用4种规格集料,按公称粒径分为:S16(0~3mm)、S14(3~5mm)、S12(5~10mm)、S9(10~20mm)。各粗集料的规格均应满足表10-15的要求,细集料的规格应满足表10-16的要求。沥青面层粗集料规格表10-15规格名称公称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01613.29.54.752.360.6S910~2010090-100--0-150-5S1010~15100-90-1000-150-5S115~15100-90-10040-700-150-5S125~10-10090-1000-150-5S143~5-10090-1000-150-3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表10-16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2(2)粗集料技术要求考虑当地筑路材料分布和资金投入,表面层粗集料采用优质石灰岩碎石,原则上要求用颚式破碎机后再用反击式破碎机二次破碎,其它各结构层粗集料采用当地石灰岩碎石。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并检测与沥青的粘附性,表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10-17,下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10-18。当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要求时,建议采取抗剥落措施。如使用抗剥落剂时,必须确认抗剥落剂具有长期的抗水损坏效果。现在各种抗剥落剂的产品很多,但质量与使用效果有很大差别,使用时必须按试验规程检验,选用耐热、挥发性小、耐久性好、不致在拌和和使用过程中丧失作用的抗剥落剂。表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10-17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粗集料磨光值PSV,不小于——40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T0616T0663注:对S14即3~5mm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下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10-18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机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45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级T0616T0663注:对S14即3~5mm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0.075mm含量可放宽到3%(3)细集料细集料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硬质碎石轧制的机制砂作为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其规格应满足表10-19要求,技术指标应满足表10-20要求。为了提高机制砂洁净程度,保证机制砂0.075mm筛孔通过率小于12%的规格要求及颗粒形状,应采用立式冲击破碎设备生产机制砂,同时必须安装有效除尘装置。细集料规格要求表10-19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mm)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2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10-20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T034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5T0310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9砂当量%≥55T0334棱角性(流动时间)S-T0345注:规范中对二级公路细集料亚甲蓝值未做强制性要求,设计文件中增加亚甲蓝值技术要求作为参考指标。(4)填料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作为填料。拌和机回收的粉料均不得采用。矿粉必须干燥、清洁。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10-21。矿粉技术要求表10-21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45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0~100T035110.4.5.3外加剂当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抗剥落措施。如采用掺配抗剥落剂,其具体材料及掺量应由配合比设计及各项性能验证后确定,如采用水泥或消石灰替代部分矿粉技术时,其掺量应由配合比设计及各项性能验证后确定。10.4.5.4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AC-13C型沥青混合料表面层沥青混合料AC-13C型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如表10-22所示。AC-13C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表10-22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AC-13C型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如表10-23所示,性能验证技术要求如表10-24所示。AC-13C型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表10-23试验指标单位轻交通击实次数(双面)次50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空隙率VV%3~6稳定度MS不小于kN5流值FLmm2~4.5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相应于各设计空隙率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不小于313414515616沥青饱和度VFA(%)65~75注:①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改性沥青AC-13C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技术要求表10-24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60℃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3200T0719水稳定性: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5≥80T0709T0729-10℃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2500T0715渗水系数①ml/min≤120T0730注:①渗水系数仅适用于配合比设计室内试验的压实试件检验,不适用于施工现场检验。10.4.6其他未尽事宜参照相关规范执行。10.5主要材料施工技术要求10.5.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10.5.1.1材料准备、拌和场地和施工设备要求(1)集料材料的采购、准备以及技术要求①料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沿线现有碎石矿场的山体岩石成因、产状、矿物的构成特点、材质、产量(生产规模)和加工设备的配套性等来确定,每个施工标段选择2~3个具有较大生产能力的料场,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由中心实验室试验确认后报业主批准,最终划定石料生产企业范围作为水稳集料供应料源。②施工单位的每层集料应至少储备3~5万吨,作为水泥稳定基层具备的开工条件之一,并且每层料源必须稳定,不得取自不同料厂的集料混合使用,同时采石厂应具备储存5~10万吨集料的生产量,以最大限度减小由于材料和施工工艺造成的施工变异性。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的质量技术标准按“第一部分原材料技术要求”执行。(2)拌和场地的选择施工单位应考虑经济、便利、环保等方面,宜选择在地势较高、地质情况较好、周围环境干燥的地点。拌和厂占地面积不小于40亩,并尽量不占用耕地,料厂需要硬化,硬化面积不得小于30亩。考虑到集料含水量对水泥稳定基层缩裂的影响较大,应在拌和场细集料堆放处设置防雨棚,并进行覆盖。(3)拌和设备稳定土集中厂拌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不低于600t/h,应保证至少四个料仓,各种材料的配给数量均由电脑控制,自动计量。(4)摊铺设备根据本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工程量大、工期时间短的特点,施工单位应选择质量可靠、机型先进的设备两台摊铺机梯队摊铺,同时要求两台新旧程度相近、同型号。如有变化,应对其机械性能参数确认后方可使用。找平传感器采用双纵线传感器控制,外侧用钢线,便于找平基准的调整和前移,在接缝处采用纵向滑靴传感找平,找平基准选在前面已摊铺的基层上。(5)碾压设备施工单位应保证一个工作面至少配备1台11吨以上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2台18T以上的单钢轮振动压路机(激振力大于50吨),1台20T以上的轮胎压路机。10.5.1.2施工技术要求1、拌和(1)开始拌和前,拌和场的备料应能满足摊铺要求。(2)进行正式生产之后,每1~2小时检查一次拌和情况,抽检其配比、水泥剂量、含水量。(3)生产时严格控制水泥剂量,施工配合比只要满足强度要求,水泥剂量可不增加,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增加,增加量不得高于设计用水泥用量的0.4%。每天及时用EDTA滴定法测定混合料中水泥用量。加强目测,异常时立即进行检查。随时观察混合料有无灰条、灰团,色泽是否均匀,有无离析现象。每批EDTA用完,重新配制后应重作标准曲线,施工检验条件应和标准曲线条件相同。(4)拌和时混合料含水量应略大于最佳含水量0.3%~1.0%,以补偿运输、摊铺及碾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高温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量要有区别,拌和厂与摊铺现场应及时保持联系,并根据气温变化和现场混合料含水量变化及时调整加水量。2、运输(1)运输车辆应保持车况良好,每天开工前将车厢清洗干净。车辆宜采用载重10~20t的自卸卡车。(2)运输车辆数量应与拌和能力、运输距离和时间、摊铺能力相匹配,并略有富余,必须保证混合料摊铺连续作业。(3)运输车辆装料时为减少混合料的离析,应采用前、后、中三次装料法。(4)应尽快将拌和的成品混合料运送至摊铺现场。车上混合料应覆盖,以减少水分损失。如运输车辆途中出现故障,必须立即以最短时间排除,当有困难时,车内混合料不能在初凝时间内运到工地,或碾压完成最终时间超过4小时,必须予以废除。(5)运输车过磅后应由专人开具出料单,出料单上注明出料时间,以利于摊铺现场技术人员和监理检查。3、摊铺(1)摊铺前应将下承层的浮土和杂物清除干净,然后适当洒水湿润。两层基层之间应在洒水后喷洒水泥浆,以加强层间粘结。水泥浆洒布应达到表面基本均匀的外观要求,洒布速度与摊铺机速度匹配,且一般不超过摊铺机30m,以避免水泥浆硬化。水泥浆的水灰比例应经过试验确定。(2)混合料的摊铺应采用两台性能、型号相同的混合料摊铺机同向相隔5~10m阶梯式作业,半幅一次进行摊铺、碾压成型。摊铺前应检查摊铺机各部分运转情况,而且每天坚持重复此项工作。为减少摊铺机停机待料,摊铺速度控制在1.5~2.5m/min,松铺系数以试验段确定为准。摊铺过程应连续均匀,严禁随意停机。(3)运输车卸料前,应由施工单位专人检查、监理抽查其出料单的出料时间,以确保混合料在初凝时间前摊铺,并在规定延迟时间前完成碾压。(4)基层严禁采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及标高调整。严禁有意进行表面提浆。(5)摊铺过程中,应注意采取措施减少混合料离析:6、碾压(1)碾压长度一般为30~50m。摊铺达到碾压长度后应尽快进行碾压,碾压分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碾压原则为先轻后重,先边后中,先低后高,速度先慢后快。碾压应重叠1/2轮宽,以利消除压痕。(2)碾压过程中,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的表面应始终保持潮湿。如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的水。(3)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表面不受破坏。(4)碾压后基层压实度应大于等于97%,底基层大于等于95%。7、接缝处理(1)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摊铺机应驶离混合料末端。(2)如摊铺中断时间超过2h,应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并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3)横向和纵向接缝应清除浮料后洒水泥浆,以加强粘结。(4)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时,应尽量避免纵向接缝。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纵缝必须垂直相接,严禁斜接。8、养生水泥稳定集料的养生工作相当重要,其强度的增长离不开水,应保持其养生潮湿。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验合格,强度初步形成,即开始养生。采用覆盖薄膜养生或洒水养生。养生不少于10天,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严禁车辆通行。9、天气条件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摊铺之前应密切关注天气条件。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摊铺的水泥稳定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10.5.1.3弯沉检测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评定。10.5.2透层(乳化沥青)10.5.2.1材料准备和施工设备要求透层材料进场前应进行取样检测,根据技术指标要求合格后方可进场。为保证透层油能均匀满布,应采用智能洒布车进行透层沥青的施工洒布车,为了对半刚性基层表面进行有效处理,所需的机械设备还应包括洒水车、空压机。10.5.2.2透层施工技术要求(1)选用合适的洒布设备,适用的透层油智能洒布车应有独立的油泵、喷洒嘴、速率计、压力表、计量器、读取油罐内材料温度的温度计、气泡水准仪和软管并配有沥青循环搅拌装置,以上设备都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跟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3)确保基层表面干净。浇洒透层油前,须用空压机或森林灭火器将基层表面浮尘吹干净(基层污染严重时,应先用高压水枪冲洗清洁,等干燥后再将表面浮尘吹干净),尽量使基层表面骨料外露,同时基层表面应干燥,基层含水量不得超过3%,以利于透层油渗透及与基层的粘结。(4)为保证洒布的均匀性及洒布量的准确性,必须进行现场试洒、标定,确定洒布车的档位和车速等相关技术参数。(5)控制好洒布量。施工时应保证洒布车匀速行驶,确保洒布量均匀稳定。经常用铁盘检测洒布量,当用量不符合要求时,及时通过改变行车速度调整洒布量。推荐用量为0.8-1.2kg/m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温度在范围内适当调整透层沥青的稠度与用量,渗透深度应大于5mm。(6)为避免乳化沥青污染基层两侧的构造物(路缘石、泄水槽、绿化植物等),在喷洒透层油时应在构造物上作适当的覆盖或在喷洒管的一侧作适当的遮挡。(7)当气温高且湿度小的情况下进行透层施工时,基层表面过于干燥,喷洒在基层表面上的透层油往往会形成油滴状附于基层表面,不宜扩散和渗透。因此在喷洒乳化沥青之前,先在基层上均匀喷洒少量水,使基层表面湿润,使其便于扩散和渗透,在基层表面形成均匀的沥青薄膜。但是,洒水不能过多,以免影响沥青的渗入速度,能达到表面湿润即可。(8)洒布中保证车速均匀,不随意变速、转变或急刹车,以免产生漏油,或油量集中,对漏洒部位,以人工补油。(9)洒布透层油后进行严格的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直至透层油全部渗透。10.5.3下封层(ES-2型乳化沥青稀浆封层)①稀浆封层应使用阳离子乳化沥青,且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②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拌和料的级配及乳化沥青用量必须满足设计的要求,经确认的生产配合比,每一筛的通过百分比的变化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度;表10-29矿料级配及控制界限要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乳化沥青(%)9.54.752.361.180.60.30.150.075级配范围10095~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设计值控制界限(%)±5±5±5±5±4±3±2±0.05④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⑤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⑥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铺混合料上调头;⑦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⑧施工时气温不应低于10℃,雨天不宜施工。10.5.4粘层(改性乳化沥青)(1)粘层油喷洒应用智能洒布车自动喷洒,保证粘层沥青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