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1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2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3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4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过程设计:

导入一一自主学习一一合作探究一一课堂检测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积累重要的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认知能力,迎接中考

2、过程与方法

熟练文言文虚词,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

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语文修养

导入: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

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

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

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

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

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

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

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

摇吗?这一改就变成了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

入木三分!

语言真很奇妙!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

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

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

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

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

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新琪:

一、文言常见虚词的类型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

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所谓“常见文

言虚词”,2004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说,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

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

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二、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

1)代词一包括人称代词(如吾、予、尔、乃、之、其等)、

指示代词(如是、斯、此、之等)、疑问代词(如何、孰、安、

焉等)及无定指代词(莫、或)、特殊指示代词(者)。

2)副词一一包括时间副词(如杵、防、户、尝等)、程度副

词(如极、甚、颇、少等)、范围副词(如皆、咸、俱、只等)、

语气副词(如必、勿、信、莫等)和频率副词(如再、又、复、

数等)。

3)助词一一包括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缀加助词(如

有、其、然等)和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4)介词一一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连词一一包括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表转折关系

的(如染、却等)、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表假设关系的

(如倘、若等)等。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

三、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从文言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某个词既可能是

虚词,也可能是实词,阅读时,要注意分清虚实。

2.辨明用法

有的文言虚词能表明多种关系,要联系上下文搞清这些关

系。

3.通晓古今

要善于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有的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等

有的完全消失:如“夫”、“盖”作发语词等

有的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现在则表结

果了

有的现在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中能起多种介绍作

用,现在分别用“在”、“到”、“对”等代替。

4.注意特殊

主要有:

兼词,如“诸”、“盍”等

虚词连用:如“也哉”、“矣夫”等

双音单音:如“于是”、“虽然”等

复音虚词:如“呜呼”、“顷之”等

四、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

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

上下文

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

“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

“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

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

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

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

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

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

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

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

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

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

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

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

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

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

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

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

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

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

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五、解题方法:

1、语境分析法

A、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其”用在反问句

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

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

B、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

而明确句意。

C、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

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

因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

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

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

“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

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

A、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

(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

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那、拿”。

B、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

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

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

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摇摇以轻阚,风飘飘而吹

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

C、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1)用法没有改变:如“使

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

相同。(2)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

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3)用法完全消

失。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D、注意特殊虚词。第一类是兼词。如“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第

二类复音虚词。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

“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象“所

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第三类是习惯

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

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

“以……为……”、”与其……孰若……”等。

4.句位分析法。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作小主语,如“秦王恐其(代荆轲)

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

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5.语法分析法。

如虚词“以”字,如果“以"后面是名词,它与名词构成介

宾短语,“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六、十八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8个常见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贝h者、之

(一)、而

“而”这个词在文言中大多做连词。所谓连词,就是指连接

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连接的前后项之间某种

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递进、修饰、假设、转折、承接、因果、

目的等多种关系。下面就根据“而”所表示的前后项关系的不

同,分类归纳如下:

1、表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

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

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

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

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

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

也可译为“并且”。如: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小学而大遗。(《师说》)

(4)、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2、表递进关系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

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

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

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

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

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4、表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

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

关联词“如果二如: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

学》)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赤壁赋》)

(3)、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表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

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

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

如: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因果关系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

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

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如:二、表递进关系表递进

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

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表修饰关系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

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

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

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8、表假设关系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

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

关联词“如果二如: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赤壁赋》)

(3)、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9、表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

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

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

如: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2)、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因果关系

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

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

二、何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

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

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

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为什么二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

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

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

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二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东南飞》)

三、乎

一、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汝识之乎?一一苏轼《石钟山

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

语》

2、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一《论语》可

乎。一一《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一一清-袁枚《黄

生借书说》

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一

《论语》有甚是者乎。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

乎!无重而罪!一一《左传》

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一一《左传》愿

见之乎。一一《三国志・诸葛亮传》

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

一以贯之。一一《论语》

7、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

之宰予。一一《韩非子》

8、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

二、介词:

1、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

隐?一一《公羊・哀十四年》

3、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一一《吕览・用众》

4、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W

突乎南北。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5、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

乎众人之非誉。一一《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一一《庄子》

6、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

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一一《礼记》

7、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吾尝疑乎是。一一唐・柳

宗元《捕蛇者说》三、用于形容词后:单独不能翻译:宜

乎众矣。一一宋-周敦颐《爱莲说》

4、【乃】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嬴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

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5、其

规律一:“其”用在句首,与“乎”等表疑问语气助词搭配

使用,一般作语气副词。

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师说》)

(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皆为死君乎?(语气副词,

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游褒禅山记》)

规律二:“其”用在句中,名词或代词之后一般作语气副词,

表祈使、商量、揣度、希望等语气。

例:(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副词,用在代词“尔”

后表祈使,可译作“一定”)(《伶官传序》)

(2).吾其还也。(语气副词,用在代词“吾”后表婉

商、希望,可译作“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用

在名词“齐国”之后表揣度,相当于“大概”)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语气副词,用在名词“安陵君”后表命令,可译作“应该”“一

定”)(《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三:用在名词之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定语,

译作“他(它)的”或“他(它)们的”。

例:(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用在名词

词组“有无”之后,作代词。)(《游褒禅山记》)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用在名词“计”之

后,作代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用在名词“贤”之

后,作代词。)(《师说》)

规律四:“其”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一般是代词。

例:(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注意:

1.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译时不能加“的”。如1.2

2.作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为“那(个/里/些)”。如3

3.可作第一人称代词,译为“我”“我的”“自己(的)如4

另外:“其”作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如: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其一犬坐于前。(《狼》)

规律五:“其”用在句首常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表选择译为“还是”。

例:(1).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矣。(表假设)

(《祭十二郎文》)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岂他人之过也。(表

假设)(《送东洋马生序》)

(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用在表并列

的问句之首,表选择)(《祭十二郎文》)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

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若无其事

(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

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③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

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

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靖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

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中

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

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这地方,你母亲曾

经站在这儿。而,通“尔”,你。)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

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正

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道理在哪里,老师就

在哪里)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

呢?)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

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夜晚就派兵包

围我的住所,)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我拜访的那个屠

户朱亥)

(三)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左右”。

①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又

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

安书》)(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传授道

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

品德啊)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

个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人们说

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尚不是我说的给

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山石被

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有这样

一个处所,我暂且回到衙门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成名急忙追它,

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为】

(―)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

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

合为家,靖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

(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

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

为“被二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

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

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

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怪,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

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②何故怀瑾握

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堆积土石成

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

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况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如果不是重来,

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哪

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二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以便等待那些考察

民情的人能够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实情)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

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

能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杀鸡哪里要用牛刀)

(三)语气词。

lo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等到后来燕太

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

的)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举不起

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二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

说》)(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

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困困焉,峰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

宫赋》)(盘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涡,不知矗立

着几千万座。困困,jiin,曲折。矗:高耸。落:座、所,量

词。)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石钟山记》)(在杂

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硅硅的响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

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是沛公

的警卫官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毂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

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皇帝的宫车驰过,

声如雷霆,使人骤然吃惊。)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

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

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

颓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代的人是不会欺骗我

们的啊!)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怕死

吗?为什么哭呢?)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我

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

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靖之战》)(进攻不能

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

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这种说法,人们常

常怀疑它。)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

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齐桓

晋文之事》)(《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一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

国君吗?)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尽我一生的时

光来治疗病梅呢!)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

这种坏结果吗?)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愿意用十五座

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一般

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凭他的勇猛善战

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时间长了,能够根

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都爱好文学,由于擅

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

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

庵记》)(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当道士)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果然我

在未时到家,可是你在辰时断了气。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

难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