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瑞安市新高考生物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在真核生物细胞中,下列过程一定不或不一定在生物膜结构上进行的是①氧气的生成②NADPH变为NADP+③ADP转变为ATP④光能转变为电能⑤DNA复制和转录⑥抗体的合成⑦NADP+变为NADPH⑧纺锤体的形成A.①④⑦⑧ B.②③⑤⑥⑧ C.②④⑦⑧ D.②③⑤⑥2.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植物被采食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X,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信息B.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甲昆虫天敌数量减少,乙昆虫天敌数量增加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D.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物3.图为生物学中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I为人体内环境,并且有的关系,则Ⅲ是血浆B.若I为可遗传变异,Ⅳ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则Ⅳ是基因重组C.若I为构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并且Ⅱ和Ⅲ人人生来就有,则Ⅳ是特异性免疫D.若I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并且由Ⅱ和Ⅲ构成营养结构,则IV是分解者4.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5.为探究蓖麻种子(脂肪含量达70%)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均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蔗糖、葡萄糖的含量和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蔗糖B.糖类是胚生长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由脂肪转化为糖类需要蛋白质参与C.用苏丹Ⅲ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D.据乙图分析蓖麻种子萌发初期时干重增加,增加的主要元素是H6.在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密闭瓶口,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溶解氧和二氧化碳含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酵母菌属于自养兼性厌氧生物B.100s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C.200s后,丙酮酸分解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300s后,抽取培养液与重铬酸钾反应呈橙色7.科研人员用纯种的高秆抗锈病水稻(甲品种)与矮秆易染锈病水稻(乙品种)培育矮秆抗锈病水稻新品种,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品种之间存在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B.②的常用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③为人工诱导,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④为筛选,对于抗锈病性状常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检测8.(10分)如下图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B.白眼基因片段中,含有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C.基因片段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二、非选择题9.(10分)研究表明,恒温动物的温度据培养基感受器有一定的感受范围,皮肤温度在12~30℃时,冷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30~45℃时热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皮肤温度常被视为温度觉的“生理零度”。如人的皮肤温度保持在30℃,当环境温度低于这个温度时则感觉冷,当环境温度高于这个温度时感觉到热。(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人进入室温25℃环境中时,会感觉(______________)A.冷B.热C.不冷不热D.不能确定(2)参与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________,参与调节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3)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会忍不住颤抖,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调节方式,此时人体的产热量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4)当前有一种称为“冰桶挑战”的活动风靡全球,某挑战者将冰水浇遍全身,此时他的体温约为_____,这说明人体具有_____能力。10.(14分)三黄鸡因羽、胫(小腿)、喙均为黄色而得名,因在烹饪中具有良好的颜色效果而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育种工作者为了研究鸡的羽色和胫色的遗传规律,选择多个品种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已知控制羽色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胫色浅色(黄色)对深色为显性(相关基因为B/b)。请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亲代F1♂♀♂♀一黑羽深胫黑羽深胫黑羽深胫:黄羽深胫=3:1黑羽深胫:黄羽深胫=3:1二黑羽浅胫黄羽深胫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黄羽浅胫:黄羽深胫=1:1:1:1黑羽浅胫:黑羽深胫:黄羽浅胫:黄羽深胫=1:1:1:1三黑羽深胫黄羽浅胫黑羽浅胫:黄羽浅胫=1:1黑羽深胫:黄羽深胫1:1(1)羽色黑色对黄色为__________性。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__________的结果不会出现。(2)若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3)进一步研究发现,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某种饲料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使黄羽、浅胫变为黑羽、深胫。现有一只黑羽深胫母鸡和若干已知基因型的公鸡。请完善关于确定这只母鸡基因型的部分实验设计。①让该母鸡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的公鸡多次杂交,用普通饲料喂养子代,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性别)。②预期结果:若子代__________,则该母鸡基因型为aaZBW;若子代__________,则该母鸡基因型为AaZbW。11.(14分)科研人员对猕猴(2n=42)的酒精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乙醇积累使得猕猴喝酒易醉,乙醛积累则刺激血管引起猕猴脸红,两种物质都不积累的猕猴喝酒不脸红也不醉。请回答问题:(1)一个猕猴种群中的个体多数是喝酒不醉的,种群中偶尔出现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种群中某一代突然出现了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2)然而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请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3)一只易醉猕猴与野生型猕猴杂交,子一代都是野生型,子一代互交,子二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其比例是9:3:4,这三种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易醉猕猴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酶1相关基因用A/a表示,酶2相关基因用B/b表示)。(4)为了进一步研究乙醇积累对代谢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野生型猕猴中转入了D基因,并筛选获得了纯合体,将此纯合转基因猕猴与一只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杂交,子一代互交后,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请据此推测D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5)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平常不喝酒,但酒量较大,有的人本来酒量很小,但经常喝酒之后酒量变大,这说明_____________。12.已知高粱(两性花)的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两个高粱品种,欲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高粱品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利用此育种方法得到的子代中应该在第___________代开始选择,然后使其连续_________,经过选择,淘汰掉不合要求的植株,直至不出现___________。(2)研究发现高粱的茎秆中可用于榨取蔗糖,A基因存在时茎秆中可合成较多的蔗糖;B基因存在时可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提高高粱籽粒的产量。现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植株杂交,子一代中适于榨取蔗糖的植株占___________,适于获取高粱籽粒的植株占___________。(3)若高粱的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高茎矮茎、抗病和易感病,现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了矮茎抗病植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由于处理不当,使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发生了部分自交。为了探究这种现象是上述哪种原因造成的,请设计一个较简单的杂交实验进行探究(要求:写出探究方法和预期结果)探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试题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单层膜: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无膜:核糖体、中心体.解:①光反应阶段产生氧气,场所是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故①错误;②NADPH变为NADP+在叶绿体基质中,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②正确;③ADP转变为ATP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③正确;④光能转变为电能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进行,故④错误;⑤DNA复制和转录在细胞核内,叶绿体和线粒体内进行,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⑤正确;⑥抗体的合成在核糖体中完成,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⑥正确;⑦NADP+变为NADPH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故⑦错误;⑧纺锤体的形成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和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不在生物膜上进行,故⑧正确.故选B.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B【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因此X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信息,A正确;B、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B错误;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利用乙昆虫在蜘蛛网上产生的振幅,因此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C正确;D、据图可知,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物,D正确。故选B。3、B【解析】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又叫细胞外液;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步移;人体免疫系统包括三道防线,其中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解】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若Ι人体内环境,并且有的关系,则Ⅲ是血浆、Ⅱ是组织液、Ⅳ是淋巴,A正确;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若若I为构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并且Ⅱ和Ⅲ人人生来就有,说明Ⅱ和Ⅲ是非特异性免疫,则Ⅳ是特异性免疫,C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因此若I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并且由Ⅱ和Ⅲ构成营养结构,则IV是分解者,D正确。4、C【解析】细胞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不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且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D错误。【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的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都是DNA,虽然原核细胞不具有真核细胞的某些结构,但也能进行相应的生理功能,如蓝藻无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对于这样的特例,需重点掌握,也是高考的重点。5、B【解析】

分析图甲: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分析图乙: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中看出,在前7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超过脂肪转化增加的有机物。【详解】A、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再转化为糖类,A错误;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转化为糖类过程中需要酶的参与,酶的本质主要是蛋白质,B正确;C、用苏丹Ⅲ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C错误;D、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相关化合物的转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从中获得相关的生物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6、C【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O2CO2+2C2H5OH+能量。【详解】酵母菌既能有氧呼吸,又能无氧呼吸,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100s时O2的溶解量为1个单位,而CO2的溶解量为10个单位,B错误;从图中曲线可知,200s后密闭容器中O2的含量基本不再减少,而产生的CO2含量还在上升,说明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正确;300s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酒精与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D错误。7、D【解析】

分析图示:过程①F1是减数分裂产生花粉,过程②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③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过程④是人工选择。【详解】A、甲乙品种间存在着基因多样性,不存在物种多样性,A错误;B、②是组织培养过程,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C、③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没有种子,C错误;D、④为筛选,对于抗锈病性状可以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检测获得所需品种,D正确。故选D。8、A【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四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A正确;

B、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

D、组成基因片段中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A。【点睛】熟悉基因的本质与结构组成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9、D下丘脑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神经等于37℃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维持稳态)【解析】

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人从低于25℃的环境中进入25℃的环境中时,会感觉热;从高于25℃的环境中进入25℃的环境中时,会感觉冷。而本题没有明确是从怎样的环境中进入室温25℃环境中的,因此不能确定是感觉冷还是热,故选D。(2)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增加产热。(3)当人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然后沿传出神经传到骨骼肌,使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这属于神经调节。此时,人的体温还是维持37℃左右,因此,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4)正常情况下,同一个人的体温变化不大,尽管周围环境的气温波动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因为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的途径来实现;并要掌握与体温平衡有关的激素,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0、显三AaZBZb、aaZbWaaZbZb黄羽浅胫∶黄羽深胫=1∶1黑羽深胫∶黄羽深胫=1∶1【解析】

根据杂交组合三中亲本雄性为深胫,雌性为浅胫,而子代中雄性全为浅胫,雌性全为深胫,可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且浅胫为显性性状。控制羽色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杂交组合一可判断黑羽为显性。所以黄羽、浅胫的母鸡基因型为aaZBW,某种饲料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使黄羽、浅胫变为黑羽、深胫,所以黑羽、深胫的母鸡基因型可能为aaZBW、AAZbW、AaZbW。【详解】(1)由组合一可知,黑羽杂交后代出现了黄羽,说明羽色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组合一和组合二的F1代深胫与浅胫雌雄比例相同,而组合三的F1代雄性全是浅胫,雌性全是深胫,因此从组合三可以得知胫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杂交组合三的结果不会出现。(2)若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雌性个体性染色体是ZW,雄性个体性染色体是ZZ。杂交组合二黑羽浅胫与黄羽深胫的F1代无论雌雄均为浅胫∶深胫=1∶1,黑羽∶黄羽=1∶1,因此,杂交组合二的亲本基因型为AaZBZb、aaZbW。(3)判断某个体的基因型通常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进行杂交,由题意可知,某种饲料会影响黑色素的产生,使黄羽、浅胫变为黑羽、深胫,现有一只黑羽深胫母鸡,则这只母鸡的基因型可能为aaZBW或AAZbW或AaZbW,可让该母鸡与基因型为aaZbZb的公鸡多次杂交,子代用正常饲料喂养,观察并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若该母鸡基因型为aaZBW,则杂交子代会出现黄羽浅胫(aaZBZb)∶黄羽深胫(aaZbW)=1∶1。若该母鸡基因型为AaZbW,则杂交子代会出现黑羽深胫(AaZbZb、AaZbW)∶黄羽深胫(aaZbZb、aaZbW)=1∶1。若该母鸡基因型为AAZbW,则杂交后代均为黑羽深胫(AaZbZb、AaZbW)。【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规律、基因位置的判断和个体基因型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对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11、控制合成酶1或酶2的相关基因突变,不能产生有足够活性的酶1或酶2,导致乙醇或乙醛积累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不醉:脸红:易醉aabb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表现型受到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解析】

酶1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醉,酶1正常、酶2活性受到抑制的猕猴易脸红,酶1和酶2都正常的猕猴不容易醉。不醉的纯种猕猴基因型为AABB。产生酶1和酶2的是显型基因。这些都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是表现型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详解】(1)如果酶1基因突变而不能产生酶1,则猕猴会醉,如果酶2基因突变不能产生酶2,则猕猴会脸红。如果相关突变基因的频率足够高,种群中某一代可能突然出现多只喝酒易醉或喝酒脸红的个体。(2)酶1突变则导致乙醇积累,不产生乙醛;若酶1正常而酶2突变,则酶1仍能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导致乙醛积累,因此不会发生乙醛和乙醇同时积累的情况,故此种群或其它种群中从未出现过既喝酒易醉又喝酒脸红的个体。(3)子二代表现型比例是9:3:4,说明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野生型的猕猴是不醉的,说明其基因型是AABB,则易醉猕猴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9:3:4的比例中,9是双显性状,为不醉,包括A_B_个体,4中含有双隐性状,已知aabb表现为易醉,所以4是易醉,包括aa__个体,则3为脸红,包括A_bb个体。(4)纯合转基因猕猴为DDAA,非转基因的纯合易醉猕猴为ddaa,两者杂交,子一代为DdAa,子二代易醉与非易醉个体的比例为13:3,除了ddA_为不醉个体外,D_A_、D_aa、ddaa为易醉个体,D_A_为易醉个体,ddA_为不醉个体说明D基因通过抑制A基因表达或者抑制酶1活性而使酒精积累。(5)表现型由基因型控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点睛】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但由于一个种群基因较多,因此突变基因的总量也不少,突变基因由于繁殖遗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中突变基因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