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1昆曲

1.2中国古琴艺术1.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1.4蒙古族长调民歌1.5中医针灸1.6皮影戏1.7珠算1.8京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不能点二、蒙阴非物质文化遗产2.1扳倒井·桑树峪的传说2.2小油篓崮·猪拱泉的传说蒙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蒙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点了没好处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入选,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1.昆曲1.昆曲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诗经》、《尚书》等文献中都对这一艺术形式有所记载。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中国古琴艺术2.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4.蒙古族长调民歌4.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医针灸是中国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中医针灸稳定的实践频率以及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其持有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5.中医针灸5.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以及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6.皮影戏6.皮影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珠算7.珠算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寓教于乐。8.京剧8.京剧从岱崮镇犁掩沟往东走,在杨家峪村口,有一眼井。这眼井非常怪,从底到上向北倾斜,这眼井就叫板倒井。

传说当年刘秀离开犁掩沟后,继续往东行走。当他走到杨家峪村口的时候,已经是嗓子冒烟,口渴难耐,嘴都干的起了皮。茫然间,刘秀发现村口有一眼井,顿时来了精神,就急忙跑过去。可是那井太深了,根本够不着喝。刘秀急得直跺脚,嘴里念叨:“哎,你这个井啊,要是能歪歪,让我喝一顿该多好呀!”话音刚落,这眼井竟神奇的歪了,水也哗啦哗啦淌了出来。刘秀恣得赶忙趴下,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这水又清凉又甘甜,喝到肚子里,浑身感到清爽。刘秀喝了个够,这才站起来,擦着嘴叹道:“这老天,还真待我不薄啊。”从此这个井,就再也没有直起来,板倒井由此得名。

1960年后,此处建了水库,就叫东指水库。这板倒井就成了水库底,只有到枯水季节,水库的水消了,才露出板倒井的井台。2.1扳倒井·桑树峪的传说2.1扳倒井·桑树峪的传说从扳倒井往东二里许,就叫桑树峪。直到今天,这个村的梯田边、路边,都长满桑树。传说当年刘秀走到这里时,已经一天多没吃饭了,直饿得饥肠辘辘,头晕眼花。便想找户人家讨点饭吃,可往四周看了看,到处都是桑树行子,没有一户住家。这时,刘秀发现桑树上,长满了一串串葡萄大小的果实,有的发青,有的发红,更多的发紫。他不知道这东西好不好吃。忽然间,有只喜鹊飞来落在桑树上,专拣那紫的果实啄,一口一个,啄得那么专注。刘秀想,既然喜鹊能吃,人肯定也能吃,就摘下几个紫的扔到嘴里,结果,这果实酸中带甜,甜里带酸,好吃极了,就拽过一根桑枝子,一边撸一边吃,直到吃了个饱。刘秀撸的双手发紫,吃得满嘴发紫。眼下最要紧的是填饱肚子,刘秀哪顾的上这些。美餐了一顿后,刘秀对着桑树作揖,说:“你们救了我一命啊,将来我要得了基,一定会回来报答你们的!”2.1扳倒井·桑树峪的传说2.1扳倒井·桑树峪的传说

2.2小油篓崮·猪拱泉的传说蒙阴县岱崮镇东南七里许,有个小山村,叫石门峪村。村东侧有座崮,又高又陡峭,像个小油篓,叫小油篓崮。崮下山腰有座光崖,俗称东光崖。因光崖上有道岩壑,极似人工开凿的石门,叫石门崖,这村也因此得名。在东光崖半腰里,有一眼老泉,自崖缝中喷涌而出,跌落进一座像猪拱成的泉池,这眼老泉就叫猪拱泉。该泉极旺,枯水季节流量不减,供全村二百三十户的人畜用水及土地灌溉。

听老人说,这东光崖上原本没有泉。在明朝洪武年间,山东因屡遭战乱、旱蝗、瘟疫而人烟稀少,明太祖便下诏自山西向山东移民。第一批移民中,有对夫妇被遣送到蒙阴县岱崮地界的石门峪安家落户。丈夫姓张,叫张实,妻子姓朱,叫朱氏。那时,石门峪村山秃地僻,满目荒凉,只有前朝的几处残墙断壁,没有一户住家。张实安家后,和妻子早出晚归,辛勤开荒种地。2.2小油篓崮·猪拱泉的传说但石门峪山高坡陡,岩层裸露,没有一眼山泉,即使下点雨,也是水过山皮干,存不住一点水,这山峪真是太旱了。两口子没办法,跑五六里山路,到山下的梓河里去担水。没有水,庄稼得不到灌溉,自然也没有好收成,小日子穷的叮当响。后来,从山西被遣送来的移民谁也不愿到石门峪落户,张实呢,也几次想离开这鬼地方,但终因缺少财力而没能力离开。第二年,小两口有了个男孩,张家有了根,就起名叫铁根。一晃就是六年功夫。这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张实呆在家里没事,就攀上石门崖,到崮顶上砍柴。砍着砍着,一种“吭哧吭哧”的声音传来,张实仔细听了听,那声音来自“母猪石”。母猪石,顾名思义,是一块样子似母猪的大石头,坐落在崮顶的前旺里。张实走近一看,母猪石肚皮底下,竟然蜷缩着三只小猪崽,已冻得奄奄一息,就立马将猪崽揣在怀里,赶紧下了崮。回到家,张实跟妻子一说,妻子就生着火,两口子抱着小猪在炉子边烤。烤着烤着,三头小猪都缓过气来了。两口子又烧了热汤,给小猪灌下去,三个小猪都被救活了。朱氏怕小猪冻着,又在锅灶旮旯里搭了个草窝,让小猪上宿。

2.2小油篓崮·猪拱泉的传说数月后,三头小猪都上了膘,长得圆滚滚的,甚是可爱。铁根已经七岁了,就当了放猪娃。阳春三月,万物苏醒,山上的野菜又鲜又嫩,铁根就天天撵着三头小猪上山。也就从这时开始,一连数月没下雨,野草干了,野菜枯了,禾苗焦了,地裂了缝,连石头都晒得冒烟,甚至连空气也能点着火。张实不得不每天跑十几里路去排号担水吃,真是滴水贵如油,一勺子水,先淘米,在洗菜,在洗脸,洗过脸后才轮到鸡狗鹅鸭。缺水,使张实一家人都变得无精打采,黑干憔瘦。那三头小猪呢,也似霜打的叶子——蔫了。这天,铁根又到山上放猪。山上已很难见到绿色,小猪呢,只能拱那些新鲜草根吃。快晌午了,太阳变得毒辣起来,像个火球烤着整个山谷。铁根撵着猪来到陡峭的东光崖下,想找个阴凉处躲躲太阳。东光崖根都是页岩层,三头小猪到这儿闻了闻,便用嘴使劲地拱这页岩层。铁根纳闷,仔细看了看,原来这些页岩层很潮湿,想必是这几头小猪寻找地下潮气来解渴呀,就坐在阴凉里打盹。

不想看可以跳过2.2小油篓崮·猪拱泉的传说铁根迷迷糊糊,却听见水声潺潺,以为是做梦,可是越听水声越真切,越听水声越清脆,就腾地跳了起来。再看时,这三头小猪已将页岩层拱出了一个大坑,坑里有个泉眼直往上冒水,泉水已溢满了坑,开始哗哗向外淌。三头小猪“呱唧呱唧”喝足了水,撑得肚子溜圆。铁根一蹦老高,边蹦边喊:“东光崖出冷泉了!东光崖出冷泉了!”张实呢,正蹲在枯死的庄稼地边发愁,听到铁根喊,没命的向东光崖根爬去。朱氏呢,听到喊声,也随后赶了上来。爬到光崖根,两口子看着汩汩喷涌的清泉,直喜了个热泪长流,双双趴在坑边喝了个够。因为这眼山泉是猪拱出来的,就得名猪拱泉。这消息一传开,蔡姓也来落户,高姓也来落户,一年后,石门峪就成了个小山庄。再说那三头猪,因为拱出了一眼老泉,被人们视为神猪,供养了起来。开始,那张家自个儿养,人吃啥,,它们吃啥。后来蔡家和高家来落户后,三家轮着供养。结果呢,这三头猪越吃越肥,越长越大。到了猪拱泉三周年纪念日这天,三家合伙搞了个仪式——在猪拱泉边扎了个彩棚,摆上香案,三拜九叩,以谢天遣神猪,猪拱成泉。举行完仪式,下山回到家,那三头猪却不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