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费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临沂市费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临沂市费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临沂市费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临沂市费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2023.2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涂在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25小题,共计50分1.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我国境内距今的70万-20万年的古人类,他们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C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以用于研究的原始居民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人面鱼纹彩陶盆”可知,这是半坡氏族的居住房屋和遗留文物,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云南,距今170万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传说时代,在黄河流域,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C符合题意。尧、舜、禹以禅让制推选首领,盘古、女娲是神话中为远古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蚩尤被黄帝打败自杀,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4.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商朝,B项正确;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斝等,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夏朝没有甲骨文,排除A项;周朝与甲骨文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出现这一局面的政治背景主要是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阶级矛盾加剧 D.周王室的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在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这是争霸的前提;宗法分封制破坏;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的发生重要原因。故D符合题意;禅让制的推行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原题;阶级矛盾加剧,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6.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B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事情。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办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是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8.“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获得军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排除ACD项。故选B项。9.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文本框内容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竞相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仁政”、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其自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A项正确;表中没有涉及效法古代、诸侯争霸、远古传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11.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创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开创的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实行郡县制。C项正确;世袭制是从夏朝开始,王朝传袭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下列选项与材料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无关的是()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开拓交通 D.焚书坑儒【答案】D【解析】【详解】“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的是度量衡,“车同轨”反映的是开拓交通,“书同文字”反映的是统一文字。材料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D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1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该事件最终推翻了秦朝统治 B.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遇雨无法按期到达C.事件爆发于秦二世统治时 D.事件的领导者是陈胜、刘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起义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可知公元前209年,是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没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排除A项;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遇雨无法按期到达是直接原因,排除B项;事件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而不是刘邦,排除D项。故选C项。14.《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正统思想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CD项。故选A项。15.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A.尊崇儒术 B.北击匈奴 C.平定叛乱 D.修筑长城【答案】B【解析】【详解】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B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A项;平定叛乱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C项;卫青和霍去病的贡献是北击匈奴而不是修筑长城,排除D项。故选B项。16.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威宦官交替专权,它从根本上导致了东汉走向衰落,D项正确;州牧势力、农民起义是重要原因,王莽施政的危害导致新朝的灭亡,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7.蔡伦,湖南耒阳人,东汉前期的宦官,负责监造各种器物,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A.改进造纸术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发明指南针 D.发明火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蔡伦”“最大功绩”并结合所学,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毕昇发明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指南针、发明火药发明都有蔡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8.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编著的农书、《天工开物》是明宋应星编著的工艺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明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著作,排除ABC项。故选D项。1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分别是洛阳、成都和建业,从方位上看,魏国在北方,蜀国位于西南方向,吴国位于东南方向,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20.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1.《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民族的大交融 B.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社会相对安定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正确;ABD项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22.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2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奠定这一局面基础的是()A.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得胜 B.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C.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 D.淝水之战,消除北方威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于淝水之战有关,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D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A排除;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B排除;祖逖北伐,收复黄河地区于江南地区的发展无关,C排除。故选择D。24.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A.匈奴、蒙古、女真、满族 B.匈奴、鲜卑、羯、氏、羌C.匈奴、蒙古、氏、羌 D.匈奴、鲜卑、蒙古、女真、满族【答案】B【解析】【详解】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氏、羌,氏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B项正确;匈奴是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蒙古兴起于两宋时期,女真兴起于隋唐时期,满族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氏、羌,而蒙古兴起于两宋时期,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排除C项;匈奴、鲜卑是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但是蒙古兴起于两宋时期、女真兴起于隋唐时期,满族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D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A.A B.B C.C D.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排除B项;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2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去匈奴,并南越、西南爽、西我,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材料三(北魏某统治者)规定“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更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官。”——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根据材料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谁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谈一谈此事件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答案】(1)人文初祖;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一统。(3)北魏孝文帝改革;启示: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可知“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由“……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可知”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的作用,是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知秦始皇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由“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可知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大一统。【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更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等。27.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为加强对该地域的经营,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如图所示(2)写出材料二中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以及B点所代表的国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材料三: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南北朝时期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请你举出两个最著名的石窟。材料四: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摘自新华网(4)根据材料四指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给丝绸之路重新命一个名字。【答案】(1)西域;设置西域都护。(2)长安、大秦(罗马);张骞。(3)西汉末年(西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4)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5)黄金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汉朝时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这一地区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2)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丝绸之路。A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B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故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4)根据材料三的“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可以概括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5)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故丝绸之路是黄金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张骞通西域克服艰难险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丝绸之路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等。2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上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答案】(1)①(曹魏);措施: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