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4.6(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一部真正当得起“文化小说”之称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先讲“玉”纲。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即石本冥顽无知之物,灵性则具有了感知能力,能感受,能思索,能领悟,能表达,此之谓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他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次讲“红”纲。《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后讲“情”纲。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一名:“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乃是适值一种机缘: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的。《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石能通灵,化玉,化人,这是物质进化的象征,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就产生了“心”“灵”,即“通了灵性”,有了感情。我们应当理解,雪芹为何这等地重玉、重红、重情。对此如无所究心措意,即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就是一种空想与妄想了。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品味,了解了玉的质性品德,冠于众石,堪为大自然所生的万汇群品的最高尚最宝贵的“实体”。“玉”在中华词汇中是最高级的形容,在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玉”毕竟不难解说,可是那“红”又是怎么回事呢?“红”是七彩之首,是美丽、欢乐,喜庆,兴隆的境界气氛的代表色。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颜”……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此外,“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儒教不敢多读“情”,把人的真情装襄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柜里,而曹雪芹则把这“情”从那箱框里“释放”出来,并且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涵义和文化容量,比那更真、更善、更美。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玉”“红”“情”,三者是互喻而相联的。雪芹的《红楼梦》正是把三者的相互关联作为宗旨,而写得最为奇妙的一部天才的绝作。这就是《红楼》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道理。(摘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有删改)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红楼梦》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主题,即“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第二层,认为《红楼梦》是为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第四层《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的真实面貌。(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有删改)材料三:读《红楼梦》当然不能离开其文本,但《红楼梦》的文本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巅峰结晶,并且极其独特,对其解读不能图省事、走捷径,西方的古典、后现代文论固然可以引为借鉴,如王国维借叔本华的理论来抒发自己读《红楼梦》的审美感受,颇能启人,但终究还是给人附会之感。中国以往的文论,当然更可以用来作为解读《红楼梦》的工具,脂砚斋批书,就使用频频,但因为曹雪芹的笔力有超越他以前全部中国文化的性质,因此以这些工具来衡量,往往也力不从心。这就说明,要解读《红楼梦》,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文化习尚,这也就必须攻史。曹雪芹家族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中贾府的大悲剧展开的时代背景也正是此前此后——补白还历史真面目。因此说,不搜集资料,作细致研究,那怎么能有成果?(摘编自刘心武《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通过“玉”的意象,展现了物质进化的象征,玉作为最高尚的“实体”,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美好与珍贵。B.《红楼梦》的“红”象征着美丽、欢乐和喜庆,同时也代表了女性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角色的珍视和赞美。C.《红楼梦》的作品主题主要围绕“情”字展开,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爱情,并以其作为全书的核心。D.《红楼梦》中的宝玉是“情”的象征,他的体贴和关怀体现了作者对“仁”的重新解读,展现了真道德的践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巅峰之作,只要从“玉”“红”“情”三纲来解析,就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B.材料二阐述了《红楼梦》中“情”的复杂性和多重性,通过大观园的爱情悲剧详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C.材料三强调《红楼梦》作为文化小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彻底弄清社会变迁和文化习尚,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D.材料三指出解读《红楼梦》需避免简单套用文论,应深入研究其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体现了解读的严谨性和细致性。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提出《红楼梦》的文化价值,然后从“玉”“红”“情”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结构清晰。B.材料二在论证“情”的复杂性时,通过列举多个例子和详细分析,深刻揭示了《红楼梦》中情感的丰富性和多义性。C.材料三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补白历史对深入研究《红楼梦》贾府大悲剧的重要性,批评了简单套用文论的做法。D.三则材料在论证时都引用了《红楼梦》中的原文作为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体现了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研究。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李博士早年研究《红楼梦》时,仅从文学角度探讨其艺术特色,未深入分析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存在局限。B.读者小李在阅读《红楼梦》时,十分关注书中人物性格和宝、黛、钗的情感纠葛,观看了大量与《红楼梦》相关的影视剧,创作出言情小说《梦回红楼》。C.著名学者、红学家刘心武在解读《红楼梦》时,结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文献,分析小说中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从而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D.冯其庸教授为了全面解读《红楼梦》,不仅深入研究文本,还搜集了大量清代历史资料,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著成《红楼梦大辞典》一书。5.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海刘建超父亲被班长从河里拽出来,狼狈地趴在岸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连长急慌慌地跑过来,对着父亲的屁股就是一脚:“你找死啊。”父亲委屈地说:“我就是想在大海里浮浮水嘛,谁知道海水这么急啊。”班长笑了,说:“看海啊看海,你可真逗。这哪是海啊,这是黄河,离海还远着哪。”父亲吐出一口水,说:“没事,没事。班长,我会浮水。我能在村里的池塘子里狗刨两个来回。”连长脸都气白了,对班长说:“把人给我带回去,关禁闭。”班长拍拍父亲的肩膀,吐吐舌头。父亲说:“我又没有招他惹他,连长就是看我不顺眼,每次见面,都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训斥我。”父亲说,连长训斥他,是因为父亲不和家里说一声就偷偷跑出来当兵了,家里人还不得急死?可要是和家里说了,那还走得了吗?再说了,连长当初不也是没和家里打招呼就跟队伍走了?父亲被关禁闭,送来的饭汤他赌气不吃。晚上,连长来了。父亲背对着他。连长揶揄地说:“还闹情绪啊,听说你平时饭量挺大啊。身子骨瘦小得来阵风都能把你吹跑,还来当兵哪?”“瘦小咋了,行军打仗我掉过队吗?冲锋杀敌我落过伍吗?你凭啥看不上我?”连长拨拉着父亲的头,说:“嚯,脖梗子还挺硬嘛,说说你的名字为啥叫看海?”父亲说:“村里十年九旱,几百口子人都在村东头的一口老井里淘水吃,水金贵得很。孩子的名字都和水有关,看江看河看塘看井都有了,父亲就给我起名叫看海。”父亲问奶奶:“海是什么样的?”奶奶就把父亲带到村北五里地远的一个池塘,说:“海就是这样的。”父亲问:“哪里能看到海啊?”奶奶看着远方,说:“太阳升起的地方就能看到海。”连长说:“你黄嘴丫子还没褪净呢,不好好在家陪着你娘,跑出来干啥?”父亲说,他从懂事起就每天到村东头的水井旁排队打水。村里有个恶棍,长得滚瓜溜圆,打水从不排队,谁不服就动拳头,村子里的人也是敢怒不敢言。父亲十五岁那年,天大旱,土地都冒烟。老井里的水也下落不少,取水更难。父亲排着队等了半晌午,刚要轮到他打水,恶棍就提着桶大摇大摆地上井,把父亲推到一边。父亲刚理论几句,恶棍就挥起了拳头。父亲也是拼了,被打得鼻青脸肿就是不让步,硬是把恶棍给耗软了。父亲揣着两个红薯面窝窝离开了村子,要长点本事回去收拾村里的恶棍。连长说:“当兵打仗可不是为了报私仇。你啊,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父亲说:“连长你本事大,你见过大海吗?”连长说:“何止是见过。跟你说,大海啊,有十个黄河那么大。”连长走了,留给父亲一个烤红薯。部队渡黄河,敌机成群结队地来轰炸。连长把父亲护在身下,鲜血染红了河水。连长临终前将手中的望远镜塞给了父亲,说:“我也没有见过大海。队伍就要南下了,你替我看看大海。”父亲跟着部队南下,父亲第一次见到了大海。父亲说,那日的海水蓝得跟天空一个色,远远望去,海就是天,天就是海。海面风平浪静,船帆旁有赶也赶不走的鸟儿环绕着。“这么美的地界交给了我守卫,心里得劲儿啊。”父亲被分配到一个小岛上,只有他和一名老兵守着一盏信号灯。父亲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信号灯添加柴油。守岛的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个小岛。父亲最喜欢坐在礁石上,举着望远镜,望向海洋的尽头,任海浪打湿衣裤。他说,在海天交合的尽头能看到连长在向他挥手。父亲在海岛驻守了25年。母亲说:“只见过你父亲流过一次眼泪。离开部队,告别他朝夕相处的小岛,他泪流满面,就那一次。”父亲回到家乡,依然惦记着海岛。父亲看电视,他总要看海洋气象预报,预报有台风警报他就一副忧心忡忡的神情。大学毕业,我也到了部队。回家探亲,我先去了父亲当年驻守的那个小海岛,用水壶装了岛上的细沙和海水。父亲兴奋极了,买来一个鱼缸,把沙子和海水倒进鱼缸里,手捏一撮细沙在水里洗淘。父亲还学会了叠纸船,每天都要叠一只大纸船放进鱼缸里。母亲说:“你叠的船太大了。”“你懂什么,这是航空母舰。”父亲说,“启航了——”父亲中风住进了医院,留下的后遗症是认不得字、记不住事,朋友的名字也叫不出来。可是,他会如数家珍地讲他的小岛,讲他的信号灯。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每天就是坐在门口,拿着望远镜,看向远方的蓝天。邻居说:“你家老爷子多寂寞啊。”母亲说:“他才不寂寞呢。他心中那片海啊热闹着哪。”父亲似乎听到了,嘴角浮出一丝得意的笑。父亲胸前挂着望远镜,站在连长的画像前,说:“你看看,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有出息。他在咱自己的航空母舰上替你看海呢。”连长就是我爷爷。(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4年第3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父亲偷跑参军被连长训斥并关禁闭的情节,展示了连长对纪律的严格要求和父亲年轻时的冲动与叛逆,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B.本文详细描述了身躯瘦小的父亲在战场上的不屈身影,他的坚韧与勇气在冲锋杀敌中得以体现,这凸显了父亲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与毅力。C.文章通过父亲对海的描述,展现了海的广阔与深邃,“海”不仅象征对未知的好奇和自由生活的渴望,而且反映了父亲对军旅生涯的热爱与执着。D.守岛生活单调枯燥,但父亲依然坚守岗位,他在海天交合的尽头仿佛能看到连长的影子,这体现了父亲对连长的怀念,深化了小说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运用语言、心理与动作描写,细腻勾勒,塑造出一个立体而丰满的父亲角色,展现其深情与坚韧,凸显了作者精湛的刻画技巧。B.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父亲与连长、战友间的对话,展现了父亲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大海的向往,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真实。C.本文结构紧凑,以“看海”为线索贯穿全文,巧妙地将父亲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脉络。D.与《祝福》中交代祥林嫂两次婚姻中遭遇的不幸一样,本文也运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父亲与大海的深刻联系。8.小说标题“看海”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文中“我”家的良好家风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试作探究。(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陈氏荣乡亭记什邡,汉某县,县大以饶。县吏特不喜秀才儒者,以能接见官府、知己短长以谗之为己病也。每儒服持谒向县门者,吏辄坐门下,嘲咻踞骂辱之,俾惭以去。甚则阴用里人无赖苦之,罗中以法,期必破坏之而后已。民既素饶,乐乡里,不急禄仕,又苦吏之所为,故未尝有儒其业与服以游者。其好学者,不过专一经,工歌诗,优游自养,为乡丈人而已。比年,蜀之士人以进士举试有司者稍稍增多,而什邡独绝少。陈君,什邡之乡丈人,有贤子曰岩夫。岩夫幼喜读书为进士,力学,甚有志。然亦未尝敢儒其衣冠以谒县门,出入闾闬①,必乡其服,乡人莫知其所为也。已而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衣,诣门应诏。吏方相惊,然莫能为也。既州试之,送礼部。将行,陈君戒且约曰:“嘻!吾知恶进士之病己,而不知可以为荣。若行幸得选于有司,吾将有以旌志之,使荣吾乡以劝也。”于是呼工理材,若将构筑者。明年,岩夫中丙科以归。陈君成是亭,与乡人宴其下。县之吏悔且叹曰:“陈氏有善子,而吾乡有才进士,岂不荣邪!”岩夫初为伊阙县主簿,时予为西京留守推官,尝语予如此,欲予之志之也。岩夫为县吏,材而有内行,不求闻知于上官。而上官荐用下吏之能者,岁无员数,然卒亦不及。噫!岩夫为乡进士,而乡人始不知之,卒能荣之。为下吏有可进之势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其守道自修可知矣。陈君有子如此,亦贤丈人也。予既友岩夫,恨不一登是亭,往拜陈君其下,且以识彼邦之长者也。又嘉岩夫之果能荣是乡也,因以命名其亭,且志之也。某年某月,欧阳修记。(节选自《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有删改)【注】①间闬(lǘhàn):古代里巷的门,借指街坊、里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为下吏A有可进B之势C而不肯D一鬻所长E以干其上F其守道G自修H可知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司”,指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B.“莫”,指“没有、不”,与《谏太宗十思疏》“莫不殷忧而道著”中的“莫”词义相同。C.“幸”,指“希望”,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词义不同。D.“是”,指“这”,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什邡县吏不喜欢秀才儒士,是因为害怕他们拜见官府知道自己的底细说自己的坏话。平常有儒士到县府来,县吏们就羞辱他们,使他们羞愧而去。B.什邡县县吏暗地里支使乡里的无赖小人干扰甚至陷害读书人,百姓苦于官吏的所作所为,所以不曾有以读书求仕为业并穿儒服相互交游的读书人。C.陈岩夫坚守道义自修品德,担任县吏有才能有品行,却不求被上级官员了解,故每年荐举提拔能力政绩突出的下级官吏时,岩夫始终没有得到提拔。D.陈岩夫起初任伊阙县主簿时,与欧阳修交好并告诉他建亭之事。欧阳修深受感动,为此特意到亭中拜访陈君,并为结识陈君这样的地方长老而感到自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已而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衣,诣门应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将有以旌志之,使荣吾乡以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结合材料,简述欧阳修写作本文的原因。(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城隅钱载城隅南去独西东,畦菜墙桑取径通。老妪古祠杯珓①火,群儿高阜纸鸢风。晚来芳草欲争绿,晴杀杏花难久红。得半好春闲里过,浊醪能醉与谁同?【注】①珓(jiào):用木片或竹片制作的成对的掷地问卜的用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春游的去向,诗人独自一人漫步在东西走向的田间小道,穿行在种满蔬菜和桑树的民居之间。B.颔联运用意象叠加,将名词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描写了诗人一路上所见到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可感。C.颈联的写景富有色泽之美,芳草呈现出一派碧绿之色,红艳艳的杏花显得十分宜人,语言典雅含蓄。D.尾联暗写游罢归来,并点出作诗的时令,整首诗对仗工整平顺,饶有清韵,颇有杨万里诗歌之风格。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言志,从“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中可见子路的伉直,他认为即使遭遇夹处大国、军队攻打和“__________________”也无所畏惧。(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开篇论述“固本浚源”才能“木长流远”,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德义治国之道。(3)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磅礴、浩瀚无际的景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成千上万首民歌中,若要问我哪一首歌最能传达幸福、欢乐的心情,我首推的是人们①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你听——“只要我们啰喂,多勤快啰啷啰,不愁吃来啷啷啋,咣啋,不愁穿啰啷啰……”多么悠扬、豁达、豪迈的旋律啊!在温暖的阳光沐浴下,我们上山劳动,我们田间耕作,我们走向远方,我们幸福歌唱……不管你在何处,不管处境多么艰难、胸中多少烦闷,一听到这首歌,你的心情定会②,恍如被喜洋洋的阳光和歌声包围。循着这歌声,我来到它的源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走进石柱古寨村落,走访村寨老人,探询歌声的源头——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也是一片世外桃源。阳光让村庄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挺直了炊烟,野花让蝴蝶翩翩起舞,旷野让众鸟深情歌唱,农田里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挑起扁担拿起斧,走了一山又一山。这幅在歌声中反复出现的景象,在石柱的古镇西界沱最为多见。古代巴地盛产盐。因为长江,因为古老的巴盐古道,西界沱成了巴盐贸易的重要一站。走四方寻找商机的徽商,像一粒粒卷在风中的种子,随风一路③,看见这条江,看见这汪水,便把身心安放在这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崤函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而崤函古道像一根“扁担”,挑起黄河流域东部和西部的文化;①,串联起黄河沿线各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它既是一条交通要道,②。从史前到历史时期几千年间,这里不断演绎着黄河文化的精彩华章,也是黄河文化连接东西部的节点。崤函古道上,不仅有一条沟通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人、物流动的陆上交通要道,还有一条黄河漕运古道。作为陆路崤函古道的补充,漕运古道与陆路南北并行且紧密相连,同样发挥过重要作用。汉、隋、唐王朝都定都在今日的西安一带。随着人口增长和维护封建王朝统治所需的物资逐年增加,为弥补统治所需的粮食等物资的不足,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这些王朝就需要从江南地区调运粮食等物资。由于③,物资就走黄河漕运,再从渭河运达关中。根据记载显示,唐天宝时期,黄河漕运每年的运输量约450万石左右,相当于同期陆运量的近两倍。20.下列句子中的“为”和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老铁匠数十年来独力支撑这个大家庭,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B.为建设伟大祖国,我们奋斗不息,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C.这种艺术形式广受欢迎,为人民所喜爱,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群众基础。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内容消费方式,“1分钟带你穿越历史长河”“3分钟解锁全新技能”“5分钟瘦身秘诀大公开”“10分钟打造瑜伽达人”等短视频内容在网络世界备受追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在不断“赶时间”,追求着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24.6题号1234671011121520答案CDCBDAACFDDCB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C项,以偏概全。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红楼梦》的主题并非主要围绕“情”字展开,而是包含了更丰富的内涵。材料一提到《红楼梦》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显示了作品的多元性。材料二谈及“《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并进一步阐述了“情”在《红楼梦》中的多重意义,包括爱情、为女儿正名、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等多个层面。A项,原文对应在材料一中,“石能通灵,化玉,化人,这是物质进化的象征……‘玉’在中华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B项,原文对应在材料一中,“‘红’是七彩之首,是美丽、欢乐、喜庆、兴隆的境界气氛的代表色……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D项,原文对应在材料二中,“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故选C。【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无中生有,“通过大观园的爱情悲剧详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于文无据。C项,“材料三强调《红楼梦》作为文化小说的重要性”张冠李戴,“强调《红楼梦》作为文化小说的重要性”的应是材料一;此外“只有彻底弄清社会变迁和文化习尚,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内涵”强加关系,材料三并未直接指出“彻底弄清社会变迁和文化习尚”是理解《红楼梦》深刻内涵的必要条件,原文中强调的是对《红楼梦》的解读需要“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而非强调这是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必要条件。故选D。【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3.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解题思路】C项,“比喻论证”错,材料三主要是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了避免简单套用文论和补白历史对深入研究《红楼梦》贾府大悲剧的重要性,没有采用比喻论证。故选C。【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4.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解读《红楼梦》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A项,明确指出了未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导致理解局限的问题,从反面论证了材料三的观点,适合作为论据。B项,并没有体现对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或结果,更多地展示了小李的个人喜好和创作行为,而非对《红楼梦》深入解读的方法或态度。因此,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解读《红楼梦》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观点。C项,说明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以深化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材料三的观点一致,适合作为论据。D项,明确表明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与材料三的观点一致,适合作为论据。故选B。【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5.①材料一侧重于对《红楼梦》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②材料二侧重于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和解读。③材料三侧重于强调解读《红楼梦》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概括、比较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一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展开,指出它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学价值的作品,其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特色。材料二主要探讨了《红楼梦》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以及这些主题思想所反映的深刻社会现实。材料三指出,要深入解读《红楼梦》,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的时代背景,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文化习尚。据此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答出“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得1分;第②点,答出“主题思想”,得1分;第③点,答出“时代背景”,得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思路】A项,“父亲偷跑参军被连长训斥并关禁闭”错,根据小说开头可知,父亲被连长训斥并关禁闭并非因为偷跑参军,而是因为在尝试去黄河浮水时可能违反了军规或纪律,导致连长对他进行了训斥并实施了关禁闭的处罚。B项,“详细描述了父亲瘦小的身躯在战场上的不屈身影”错,根据小说内容,父亲说自己“瘦小咋了,行军打仗我掉过队吗?冲锋杀敌我落过伍吗?你凭啥看不上我?”,这只是简要的语言描写。C项,“不仅象征对未知的好奇和自由生活的渴望”于文无据,文章并未明确指出“海”具有“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的象征意义,属于对文章内容的过度解读。故选D。【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7.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题思路】A项,“小说运用语言、心理与动作描写”错,小说没有采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8.①蕴含名字寓意。“看海”作为父亲的名字,既寄寓着长辈对父亲美好生活的期待,又象征其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②体现人生追求。“看海”是父亲从小的理想,长大后成为他职业的象征,退休后仍是他心中的念想,贯穿其一生。③展现情感纽带。“看海”成为连长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象征着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情谊。④彰显家族荣耀与传承。连长临终嘱托父亲“看海”,体现了家族对“看海”理想的坚守和传承,是家族的荣耀。【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解题思路】标题“看海”在小说中承载着多重意蕴。首先,“看海”是父亲的名字,寄托了长辈对父亲未来能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个名字也象征着父亲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其次,“看海”不仅是父亲小时候的理想,也是长大后他职业的象征,更是退休后他心中始终牵挂的念想。从儿时渴望看到真正的海,到长大后参军在部队中实际看到海,再到退休后依然对海充满思念,海贯穿了父亲的一生。最后,“看海”成为连长(爷爷)和父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父亲在海天交合的尽头仿佛能看到连长(爷爷)在向他挥手,这体现了父亲对连长(爷爷)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也展现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同时,“看海”不仅是父亲个人的追求,也代表了家族的荣耀和传承。连长(爷爷)临终前嘱托父亲替他“看海”,这份嘱托不仅仅是对父亲的信任,也代表了他对家族的一种期望。父亲守护海岛25年,象征着家族对“看海”这一理想的坚守和传承。【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答出含义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从爷爷到“我”,三代人均坚守为国奉献的信念,无怨无悔地保家卫国,筑起信仰的丰碑。②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无论是爷爷担任连长,还是“父亲”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抑或是“我”在航空母舰上看海,都体现了家族中积极上进、永不服输的精神。③嫉恶如仇的正义之心。爷爷在与敌作战中英勇牺牲,而“父亲”则敢于与恶棍斗争,家族中充满了正直和勇气。④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从父亲为了完成爷爷遗愿去看海,到“我”为父亲带回海岛上的细沙和海水,体现了家族中孝顺长辈、无私付出的品质。【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思路】通过对文中三代人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家风特点。这些家风特点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也为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一是家国情怀,坚守信念。从爷爷到“我”,三代人均坚守为国奉献的信念。爷爷保国尽责,父亲驻守海岛25年,无怨无悔地保家卫国,而“我”毕业后也选择继续驻守海岛。这种代代相传的为国奉献的精神,筑起了家族的信仰丰碑。二是积极上进,永不言败。无论是爷爷担任连长,展现出的英勇和领导力,还是父亲虽然瘦小,但打仗不掉队,冲锋杀敌不落伍的坚韧精神,都体现了家族中积极上进、永不服输的精神。而“我”在航空母舰上看海,也继承了这种精神,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三是正直不阿,嫉恶如仇。爷爷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展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正直。父亲敢于和村里的恶棍拼斗,并下决心学好本事收拾恶棍,也体现了家族中正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家族成员在面对邪恶时能够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四是孝顺长辈,无私奉献。父亲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选择去看海,并在看海时对爷爷充满了无限的思念之情,这体现了家族中孝顺长辈的传统。而“我”回家探亲时,特意把父亲驻守过海岛上的细沙和海水带回给他,也是对父亲无私奉献的一种回报和孝顺的体现。【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答出“家风内涵”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ACF【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是:担任下级官吏,有可以提拔的优势,却不愿炫耀自己所长而向上级求官,他坚守道义自修品德(由此)可见啊。“为下吏”意为“担任下级官吏”,语意完整,所以,A处需要断句。“有可进之势”意为“有可以提拔的优势”,与“而不肯一鬻所长”共同构成转折关系,表示尽管有提拔的优势,但不愿意炫耀自己的长处来求官,所以,C处需要断句。“以干其上”是一个介词短语,表示“来向上级求官”,它与前面的“不肯一鬻所长”构成目的关系,所以,D和E处都不应断句。“其守道自修可知矣”表示“他坚守道义自修品德是可以知道的”,语意完整,所以,F处需要断句。附原文标点:为下吏,有可进之势,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其守道自修可知矣。【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表述正确。B项,二者词义相同。C项,前者指“希望”,后者指“宠幸”,二者词义不同。D项,前者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后者活用作动词,译为“认为……正确”,两处词义不同。故选D。【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2.D【命题意图】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D项,“欧阳修曾到亭中拜访陈君”分析有误,欧阳修并不曾到亭中拜访陈君,而是想一登此亭,到亭中拜访陈君,去结识陈君这样的地方长老。故选D。【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3.(1)不久,州里下达天子诏书,要求什邡县乡推举秀才,岩夫(这时)才改穿儒士衣装,到县府应诏。(2)我将想办法表彰和记录这件事,使你成为乡里的荣耀,来勉励更多的乡人读书取士。【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题思路】(1)已而:不久,后来。举:推举,举荐。诣:到,往。(2)志:记录,记载。荣:使……荣耀。劝:劝勉,勉励。【评分标准】第(1)题,“已而”“举”“诣”各1分,句意1分,共4分。第(2)题,“志”“荣”“劝”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应陈岩夫之请,记录其人生经历。②嘉赞陈岩夫考取进士荣耀乡里。③表彰陈父的教育成果,敬佩其行为,借此弘扬读书求仕的优良风气。【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由原文“岩夫初为伊阙县主簿,时予为西京留守推官,尝语予如此,欲予之志之也”可知,陈岩夫在担任伊阙县主簿期间,与欧阳修为友,并向欧阳修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希望欧阳修能记录下这段历史。由原文“明年,岩夫中丙科以归。陈君成是亭,与乡人宴其下”可知,陈岩夫考中进士后,陈君建成荣乡亭,与乡人共庆的盛况,而欧阳修在文中提到“嘉岩夫之果能荣是乡也”,表达了对陈岩夫考取进士、荣耀乡里的嘉赞之情。由原文“陈君有子如此,亦贤丈人也”可知,欧阳修表达了对陈父(陈君)教育出如此贤能的儿子的肯定。同时,欧阳修在文中描述了陈君在儿子岩夫即将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期许和承诺,以及最终为庆祝儿子考中进士而建成的荣乡亭,这些都体现了陈君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儿子前途的期望。欧阳修通过记录陈父的行为,表达了对其的敬佩,并借此弘扬了读书求仕的优良风气。据此概括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什邡,是蜀汉之地的一个县,县大且富饶。县吏特别不喜欢秀才儒士,是因为他们把秀才儒士能够拜见官府、知道自己的底细说自己的坏话当作心病。平常有穿儒服的人持名帖到县府来,县吏们就坐在府门前,大声嘲笑,倨傲谩骂,羞辱他们,使他们羞愧而去。甚至暗地里支使乡里的无赖小人干扰读书人,滥用律法罗织罪名陷害他们,一定要使他们受到损害才甘心。百姓平日生活富裕,乐业乡里,不热衷于读书追求禄仕,又苦于县吏的所作所为,所以不曾有以读书(求仕)为业并穿儒服相互交游的读书人。那些好学的读书人,只研读一经,擅长编歌写诗(自娱自乐),生活悠闲自得,能够成为乡里受人尊敬的长老罢了。近年来,蜀汉之地的读书人凭借考取进士而走向仕途的人逐渐增多,而唯独什邡县却绝少有考中进士的。陈君,是什邡县某乡里受人尊敬的长者,有一个贤能的儿子名叫岩夫。岩夫自幼喜爱读书,想考取进士,刻苦学习,很有志向。然而也不曾敢穿戴着儒士衣帽去县府拜访,进出街坊里巷也一定穿着乡里平常穿的农服,乡里人没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不久,州里下达天子诏书,要求什邡县乡推举秀才,岩夫(这时)才改穿儒士衣装,到县府应诏。县吏们这时才对他大吃一惊,然而再不能为难他了。岩夫通过州试之后,要被送到礼部参加省试。即将起程时,陈君告诫儿子,而且与他约定说:“噫,我知道县吏们厌恶害怕进士说自己的坏话,却不知道可以以进士为荣。你前往礼部省试,希望你能被录选为进士,我将想办法表彰和记录这件事,使你成为乡里的荣耀,来勉励更多的乡人读书取士。”于是请工匠选材料,将要建筑起来。第二年,岩夫考中丙科进士荣归乡里。陈君建成此亭,邀请乡民在亭下大摆喜宴庆贺。县吏(对自己过去压制读书人的做法)十分后悔,感叹道:“陈家有好儿子,我们县乡有进士之才,难道不光荣吗?”陈岩夫起初担任伊阙县主簿,那时我担任西京留守推官,他曾经告诉我这件事,想请我写一篇文章记下这件事。(陈)岩夫担任县吏有才能有品行,不求被上级官员了解(自己的政绩和名声)。而上级官员荐举提拔能力政绩突出的下级官吏,每年都很多,然而岩夫最终也没有得到提拔。唉!陈岩夫(立志读书)成了乡里的进士,而乡里人起初并不了解他,最终却又能以他考中进士为荣。担任下级官吏,有可以提拔的优势,却不愿炫耀自己所长而向上级求官,他坚守道义自修品德(由此)可见啊。陈君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也算是个贤明的长老了。我既与岩夫交好,多么想一登此亭,到亭中拜访陈君,去结识陈君这样的地方长老。还为了嘉赞陈岩夫终于能(考取进士)荣耀乡里,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荣乡亭”,并且写了这篇记。某年某月,欧阳修记。15.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题思路】C项,“语言典雅清丽”分析有误,颈联语言“浅俗而生新意”,“杀”字用口语尤其生动。如《窦娥冤》“(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这里的“杀”字和诗歌中的“杀”一样,用口语,显得生动。故选C。【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16.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漫步在田间小道,见到畦菜墙桑,芳草争绿,杏花红艳,景色优美。②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之情。老婆婆在古庙举行春祭祈福,一派祥和;儿童放飞风筝,场面热闹。③伤春和自伤之情。诗人叹惜杏花不会长久,感慨春光易逝以及没有知音的孤独寂寞。【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思路】这首诗首联点明自己春游的去向,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人没有前往繁华的都市,而是另辟蹊径,独自一人漫步在东西走向的田间小道上,穿行在种满蔬菜和桑树的民居之间,他左顾右盼,尽情地欣赏着周围的春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颔联描写路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名老婆婆正在古老的祠堂里举行春祭,祈求这一年的吉利平安。春天还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所以孩子们正在高高的土山上放着风筝,场面显得十分热闹,表达了诗人对乡间生活的喜爱之情,可得出②。颈联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在夕阳的照耀下,芳草呈现出一派碧绿色,红艳艳的杏花显得十分宜人。只可惜春天不长久,杏花也自然不会长久,随着时间的流失芳草会变得更加碧绿,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据此分析,就有了①和③。尾联说的是大好的春光就这样在闲散中度过了一半,虽然煮酒一杯能化解空虚寂寞的心灵,然而又有谁愿意和自己共饮呢?抒发了诗人虚度春光的伤感和没有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情。这里也组成了情感的自伤之情,和前面一起概括,组成结论③。据此整合即可。【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似,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7.(1)子路率尔而对曰因之以饥馑(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题思路】易错字词:“率”“德”“坼”“乾坤”等。【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①耳熟能详(或:广为传唱)②为之一振(或:豁然开朗)③翻山越岭(或:跋山涉水)【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思路】①处,根据后文对这首歌的赞美和描述,可以推测这首歌是一首民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情感和心声。因此,可填“耳熟能详”,表达这首歌的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②处,根据前文对这首歌悠扬、豁达、豪迈旋律的描述,以及后文“恍如被喜洋洋的阳光和歌声包围”的描述,可以推测这首歌能够带给人们愉悦和放松的心情。因此可填写“为之一振”或“豁然开朗”,表达人们在听到这首歌后的积极情感变化。③处,根据前文描述徽商们“走四方寻找商机”,以及后文“看见这条江,看见这汪水,便把身心安放在这里”,可以推断出徽商们为了寻找商机,经历了长途跋涉,翻越了无数的山岭和水域。这里的成语应该表达出徽商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可填“翻山越岭”或“跋山涉水”。【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3分。填写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可酌情给分。19.①拟人。通过村庄“挺直了炊烟”这一描述,赋予“村庄”和“炊烟”以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出阳光普照下村庄和炊烟的生机与活力。②排比。通过连续使用“……让……”的句式,形成了排比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句子结构整齐,富有节奏感,而且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增强了文段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 畜牧业对农村社会教育发展的支持考核试卷
- 危险品仓储的运输安全管理与监控考核试卷
- DB11T 451-2017 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应站安全运行技术规程
- DB11∕T 1817-2021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铺装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幼儿园安全卫生宣传材料
- 广东省湛江市十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员工职业发展培训总结报告
- 团队冲突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空间设计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政府
- 文旅推广短片策划方案相关7篇
- 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燃激情之烈火拓青春之华章 课件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健康伴我行课件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居住建筑户型分析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 中国电信新疆公司竞聘考试试题
- 妇科护理进修汇报
- 新团员团课培训课件
- 学校篮球教练外聘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