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道排水初步设计说明_第1页
科技大道排水初步设计说明_第2页
科技大道排水初步设计说明_第3页
科技大道排水初步设计说明_第4页
科技大道排水初步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虎曾路(科技大道)改造工程勘察设计第1页共58页采用的规范及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2016年版)⊙《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DL/T802.3-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8-2018)⊙《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2016年版)⊙《接地装置安装》(14D504)⊙《埋地式高压电力电缆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套管》(QBT2479-2005)⊙《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2019年版⊙《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重庆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2000.04)⊙《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19〕10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要点(2019年版)》的通知》(渝建发〔2019〕198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主城区城市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渝建【2019】434号10、排水工程10.1片区流域分析及排水规划10.1.1片区排水现状本次设计道路所在片区内以寨山坪为分水岭,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天然形成东西两片排水区域。东侧排水区域内,梁滩河东部支流自南向北贯穿该区域,沿线规划多为居民用地;西侧排水区域内,梁滩河西部支流为其重要水体及主要排水通道,沿线规划多为住宅、学校及研发用地。本次设计道路位于梁滩河西部支流虎溪河及莲花滩河流域。设计道路沿线主要水系为莲花滩河及虎溪河,其中六处水系横穿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龙凤溪,位于高龙大道以南,以涵洞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净慈溪,位于高腾大道以南,以桥梁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莲花滩河,位于成渝铁路以北,以桥梁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曾家场沟:位于曾康街南侧,紧邻曾康街,以桥梁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虎溪河:位于汇贤路以北,重庆大学东门南侧,以桥梁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蓝灵溪:位于大学城公园内部,以涵洞形式横穿本次设计道路;上述现状水系为本次设计道路雨水主要排水出口。10.1.2片区排水规划根据相关规划,区域雨污水以寨山坪为界,东区雨水最终汇入梁滩河东部支流,污水接入已建沿梁滩河东部支流敷设的截污干管,最终进入白含污水厂;西区雨水最终汇入梁滩河西部支流,污水接入已建沿梁滩河西部支流敷设的截污干管,最终进入金凤污水厂或西永污水厂。10.1.3排水现状及周边情况本次设计为科技大道品质提升项目,设计道路全线均为现状道路,已建成完善的现状雨污水系统。本次设计道路雨水主要排入莲花滩河、虎溪河及其支流;污水主要排入莲花滩河及虎溪河沿河截污干管,最终排入金凤污水处理厂或西永污水处理厂。与本次设计道路相交路口处多数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排水管网。10.2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暂未返回。10.3设计原则(1)城市排水管道初步设计以批准的相关方案设计为依据。(2)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远期发展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考虑分期实施的可能性。(3)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4)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5)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6)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7)污水管道、合流制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的下面。(8)管线设计应充分考虑现状道路及新建道路情况,尽量避免道路二次开挖。(9)对道路改造后位于车行道下覆土小于1.0m的管线进行保护,做顶部路面加固处理。覆土小于0.5m的管线进行迁改还建。10.4排水管线设计10.4.1设计概要本项目为现状科技大道品质提升改造项目,道路沿线雨污水系统均较为完善,除高腾大道至凤霞路段对雨水系统进行了优化之外,本次设计不对现状排水系统进行调整更改,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车行道上雨污水管线迁离车行道,以提升车行道通行舒适度,提高道路品质;大学城立交改造项目节点不在本次设计范围;本项目包含4个新建人行地通道及1个新建车行地通(高腾大道下穿),在新建地通道附近,由于地通道开挖对现状雨污水管线造成了影响,将对雨污水管线进行迁改设计;人行及车行地通内部给排水设计详见地通道分册。本次设计,受道路改造影响,对地面标高发生变化的现状排水检查井进行调平处理,并更换井座及井盖,对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进行加固处理;检查井井盖与路缘石冲突的位置,将路缘石沿井盖外缘形状布置,使路缘石与检查井井盖避开。对道路改造后位于车行道下覆土小于1.0m的管线进行保护,做顶部路面加固处理。覆土小于0.5m的管线进行迁改还建。同时更换位于人行道及慢行道的检查井盖,按照景观需求将其更换为隐形井盖。10.4.2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设计规模雨水量计算按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地块和道路设计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暴雨重现期P和径流系数ψ。污水按城市综合污水量(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的85%)和规划人口进行计算,规划人口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基本设计参数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塑料管渠雨水最大设计流速为8m/s,污水最大设计流速为6m/s。最小控制流速:污水管道:Vmin=0.6m/s;雨水:Vmin=0.7m/s。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表10-1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径最大设计充满度4000.65500~9000.70≥10000.75最小管径与最小设计坡度: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400,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3;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10.4.3雨水系统设计雨水量计算Q=ψqF(L/s)暴雨强度(q)采用2017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计算:(L/s•104m2)暴雨重现期:道路排水系统P=5年,地通道P=5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本次设计中采用新型塑料管材,粗糙系数为0.01。雨水管道改造计算如下:表10-2樱桃路至曾康街段迁改后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管径坡度流速(hm2)(L/s)(L/s)(mm)(‰)(m/s)1Y1W-1~Y1W-104.4912672203100052.82Y1W-13~Y1W-173.9811242776120032.53Y1W-18~Y1W-241.320924240081.94Y1W-25~Y1W-280.68201538500122.75Y1W-29~Y1W-330.822553805001.92.86Y1W-34~Y1W-411.394116676002.42.87Y1W-34~Y1W-411.2355153780083.08Y1W-48~Y1W-5324.4753818184180033.29Y1E-1~Y1E-419.23422855521200124.910Y1E-5~Y1E-93.98996143880072.911Y1E-10~Y1E-161.8148966760072.412Y1E-17~Y1E-2222.7540784187140034.913Y1E-23~Y1E-300.892633204002.54.914Y1E-31~Y1E-380.692042564009215Y1E-39~Y1E-460.9929361860062.516Y1E-47~Y1E-530.8424871460082.517YFX-1~YFX-637.7572868184180033.2表10-3曾康街至大学城南二路段迁改后雨水管道水利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管径坡度流速(hm2)(L/s)(L/s)(mm)(‰)(m/s)1Y2W-1~Y2W-2422.006211.578184.72180033.222Y2W-25~Y2W-311.60525.23667.8360072.363Y2W-32~Y2W-3428.806333.187517.581200226.654Y2W-35~Y2W-415.581831.732776.05120032.455Y2W-54~Y2W-4248.627703.0010812.011400207.026Y2W-70~Y2W-5541.466568.626986.241200196.187Y2E-1~Y2E-213.01849.86941.5780031.878Y2E-22~Y2E-304.681321.372105.40800154.199Y2E-36~Y2E-311.41398.11437.2060031.5510Y2E-52~Y2E-3712.495564.357344.741200216.49表10-4大学城南一路至大学城北路段迁改后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管径坡度流速(hm2)(L/s)(L/s)(mm)(‰)(m/s)1Y3W-1~Y3W-828.512676276160053.832Y3W-10~Y3W-110.5164382400203.043Y3W-12~Y3W-140.4314119140051.524Y3W-15~Y3W-186.515241602120011.415Y3E-1~Y3E-634.0311247483160053.836Y3E-7~Y3E-136.019692203100052.87Y3E-14~Y3E-2226.7450176276160053.83表10-5大学城北路至大学城北一路段迁改后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管径坡度流速(hm2)(L/s)(L/s)(mm)(‰)(m/s)1Y4W-1~Y4W-3815.1949869763160084.855Y4E-1~Y4E-337.8325709763160084.856Y4E-34~Y4E-423.51148121580052.41表10-6高腾大道迁改后雨水管道水利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过流能力管径坡度流速(hm2)(L/s)(L/s)(mm)(‰)(m/s)1Y1~Y116.712202.672776.05d120032.452Y12~Y275.691867.841971.27d100042.513Y28~Y381.27416.90837.17d600112.964Y39~Y410.50164.13148.29d40031.18本次设计、排水管线迁改水力计算中,因相关汇水面积超出本次设计范围,缺乏汇水区域相应的地形及管勘资料,故仅根据片区路网及现状排水能力进行迁改管网规模的水力估算。建议下阶段,对其进行复核确认。本次仅对迁改后新建的雨水管线进行水力计算,维持现状的雨水管线根据现有资料经过复核,可满足过流需求。雨水系统设计功能:道路雨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道路路面、相邻地块及上游雨水管道转输之雨水流量。现状雨水系统:科技大道现状雨水系统已较为完善,现状雨水管线沿道路布设,最终直接排入或通过相交道路转输排入周边水系;现状雨水排放具体如下:科技大道K0+000~K0+150段现状雨水管线向南排入樱桃路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400;科技大道K0+150~K0+50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高新大道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400~d600;科技大道K0+500~K0+73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高新大道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400~d800;科技大道K0+730~K1+13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龙凤溪,管径d400~d1200;科技大道K1+350~K2+10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龙凤溪,管径d400~d1200;科技大道K2+100~K2+2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净慈溪,管径d400;科技大道K2+300~K3+20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莲花滩河,管径d400~d1400;科技大道K3+250~K3+4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凤笙路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400~d800;科技大道K3+450~K3+8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莲花滩河,管径d400~d600;科技大道K3+850~K4+10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莲花滩河,管径d400~d600;科技大道K4+100~K4+3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莲花滩河,管径d400~d800;科技大道K4+350~K4+50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曾家场沟,管径d400~d500;科技大道K4+500~K5+550段现状雨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曾家场沟;科技大道K8+600~K9+550段道路两侧现状雨水管线向北排入虎溪河,管径d700~d2000;科技大道K9+550~K9+780段道路两侧现状雨水管线向南排入虎溪河,管径d400~d1000;科技大道K10+510~K10+680段道路两侧现状雨水管线向南排入大学城南路节点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1000~d1800;科技大道K11+580~K12+890段道路两侧现状雨水管线向北排入明德路节点现状雨水系统,管径d500~d1600;科技大道K13+160~K13+550段道路东侧现状d600~d800雨水管线往南排放,在桩号K13+190向西排入科技大道西侧雨水系统,西侧现状d1800~2000x3000雨水管线往北排入大学城北一路现状雨水系统;高腾大道立交节点设计范围内,K0+420~K0+660段(科技大道西侧)雨水向西排入莲花滩河;K0+660~K0+980段(科技大道东侧)雨水向西排入科技大道雨水系统;雨水管线迁改设计(1)道路延线车行道上雨水管线迁改科技大道K1+300~K1+400段东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1+570~K1+700段东侧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1+450~K1+700段西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2+300~K2+500段东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000~K3+150段两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250~K3+450段两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500~K3+570段西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600~K3+820段东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710~K3+820段西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3+870~K4+090段两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4+150~K4+300段两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4+350~K4+470段东侧现状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4+700~K5+40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d18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5+800~K5+98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5+980~K6+47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d12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因此段照明灯杆保留,人行道慢行系统无空间放雨水管且后排红线内为英业达围网无法利用,故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中央绿化带下;科技大道K6+470~K7+38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d1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因此段照明灯杆保留,局部将雨水迁改至人行道慢行道下、局部迁改至后排红线内、局部迁改至中分带、局部维持车行道不变;科技大道K8+580~K8+840段道路两侧现状d700~d1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8+840~K9+120段道路两侧现状d1200~d1400雨水管线位于轨道站点范围,由轨道设计考虑改造,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9+120~K9+250段道路西侧现状d1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东侧现状d12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9+250~K9+360段道路两侧现状d1600雨水管线与新建人行天桥冲突,故将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车行道下;科技大道K9+500~K9+540段道路西侧现状d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东侧现状d20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9+360~K9+500、K9+500~K9+60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d20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9+600~K9+78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d10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10+520~K10+620段道路两侧现状d1200~d18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11+550~K12+000段道路两侧现状d500~d14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12+000~K12+220段道路两侧现状d600~d16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人行道下,本次不改造;科技大道K12+220~K12+890段道路两侧现状d1400~d16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13+160~K13+460段道路东侧现状d600~d800雨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西侧现状d1800~2000x3000雨水管涵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因有涵洞迁改比较困难而维持不变。雨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管线迁改平面图》。(2)高腾立交节点雨水管线设计高腾大道改造后,现状雨水管位于新建车行道下,在人行道空间足够的前提下,将其迁改至人行道上;由于地通道覆土不能满足雨水管线要求,雨水管无法穿越地通道,故将高腾大道K0+660~K0+980段(科技大道东侧)雨水改变排出路径,变为向东直接排入莲花滩河;科技大道段K0+660~K0+980雨水变为向东直接排入莲花滩河;高腾大道K0+420~K0+660段南侧新建雨水管线,将上述路段雨水引入莲花滩河。雨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高腾大道排水管线迁改平面图》。(3)1#人行地通道雨水管线迁改设计1#人行地通道位于科技大道与凤霞路交叉口,目前凤霞路已完成初步设计,根据设计资料,凤霞路雨水最终向西排入莲花滩河。由于轨道17号线在1号地通道附近覆土较浅,雨水管道穿越标高将与轨道冲突,故本次科技大道1#人行地通道开挖结合凤霞路雨水管线设计,为凤霞路雨水预留过街通道,自凤霞路工程范围线起将凤霞路雨水接走,向北绕行,于科技大道桩号K3+020附近横穿科技大道,向西穿越规划绿地,最终排入莲花滩河,设计管径为d1800;由于1#地通道覆土仅2米,科技大道现状雨水管埋深较深,无法直接穿越地通道,故在1#地通道南侧将科技大道现状雨水引入上述接凤霞路雨水管,地通道段现状雨水管线废除,西侧新建d400雨水管穿越1#地通接入下游现状雨水管线,排除路口雨水。雨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科技大道排水分平面图(十一)~(十二)》。(4)2#人行地通道雨水管线迁改设计2#地通道开挖对现状雨水管线造成影响,故将K4+650~K4+750段西侧现状d1800雨水管线后原规模新建雨水管,穿越地通道顶板(2#地通道顶板覆土4米以上,满足雨水管穿越要求),向南排放与现状雨水管线接顺;东侧d800雨水管于桩号K4+750处向西接入西侧新建雨水管。曾康街西侧出入口附近雨水管线受地通道开挖影响,需迁改后接入主线雨水系统。雨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科技大道排水分平面图平面图(十七)》。(5)3#人行地通道雨水管线迁改设计3#地通道位于科技大道K5+980~K6+060段与曾泰路交叉口处,因地通道开挖影响,需对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400~d1200雨水管线进行迁改。现状K0+020处d800过街雨水管因地通道顶部覆土不足,故于地通设计范围外(K5+990处),过街与现状接顺。曾泰路北侧d1200雨水管避开地通道进行园规模迁改还建。雨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管线迁改平面图(十二)》。(6)4#人行地通道雨水管线迁改设计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1000~d1800雨水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至人行道,东侧因需避开地通道出入口雨水需绕行。内涝校核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100年。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图8-1雨水管道流态示意图假设最低点出现压力流,则根据达西-威斯巴赫公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达西-威斯巴赫公式: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局部水头损失:(本次取沿程水头损失的30%)排水管渠流量公式:Q=Av以上公式中,hf为沿程水头损失(m);λ为沿程水头损失系数;d为管径(m);l为管长(m);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v为流速(m/s);A为排水管渠截面面积(m2);ξ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可通过局部水头损失计算表查取);S指水力坡度。伯努利方程:(其中z—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动力水头)假设管道内水流为均匀流,满足能量守恒,则有以上公式中,z1、z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水头,p1、p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至自由液面的压力值;hf为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值。根据管道连续性方程,v1=v2,则即管道两端的位置势能()与压力势能()能够满足水头损失,则认为设计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樱桃路至曾康街段:最不利点1:Y1E-7(校核Y1E-6~Y1E-7段):取内涝重现期P=100年,内涝水位0.2m(路缘石高度),则压力势能=(最不利检查井地面标高293.24)-雨水出口管顶标高(290.739+0.8)=1.7m。位置势能:(z1-z2)=(290.739+0.4)-(290.534+0.4)=0.205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0.52m,局部水头损失Δh2=0.16m故hf=Δh1+Δh2=0.68m<1.7+0.205=1.905m(压力势能+位置势能)满足内涝防治要求。最不利点2:Y1E-32(校核Y1E-33~Y1E-32段):取内涝重现期P=100年,内涝水位0.2m(路缘石高度),则压力势能=(最不利检查井地面标高288.3)-雨水出口管顶标高(285.57+0.4)=2.33m。位置势能:(z1-z2)=(285.721+0.2)-(285.57+0.2)=0.151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0.09m,局部水头损失Δh2=0.03m故hf=Δh1+Δh2=0.12m<2.33+0.151=2.481m(压力势能+位置势能)满足内涝防治要求。大学城南一路至大学城北路段:最不利点Y4E-34(校核Y4E-34~Y4E-35段):取内涝重现期P=100年,内涝水位0.2m(路缘石高度),则压力势能=(最不利检查井地面标高282.3+0)-雨水出口管顶标高(279.05+0.8)=2.45m。位置势能:(z1-z2)=279.206+0.4-(279.05+0.4)=0.156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0.409m,局部水头损失Δh2=0.123m故hf=Δh1+Δh2=0.532m<2.606(压力势能+位置势能)满足内涝防治要求。(5)车行地通道内涝校核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24B:重庆属于超大城市,本次设计内涝重现期取100年。按《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B.0.5:当设计重现期为50年~100年时,宜提高30%~50%;当计算的径流系数大于1时,按1取值。步骤及原理:1)根据现状假设的满流推断的水力坡度i={H1-(h2+管高+1)}/管道长度注:①当下游假想水位>H2且下游假想水位>洪水位,取下游假想水位=H2②洪水位<当下游假想水位<H2时,取下游假想水位=h2+管高+1③当下游假想水位<洪水位时,取下游假想水位=洪水位根据V=(1/n)R2/3i0.5,算出该状态下的流速根据Q=VA得到该状态下的临界流量Qp2)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100年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Q100;3)用Q100-Qp得到差值△Q,用△Q乘以本管段流行时间t2得到该汇流时间下的溢流量Q溢,当100m3<Q溢≤1000m3为低风险,1000m3≤Q溢≤5000m3为中风险,5000m3<Q溢为高风险。本次设计排涝重现期取100年,选取低洼地雨水管段进行防涝验算。计算结果如下:起端井编号末端井编号管道起端地面高程管道末端地面高程管道起端高程(m)管道末端高程(m)本段管长(m)过流面积(平方米)湿周(米)水力半径(米)粗糙系数流行时间管道坡度流速Y-2Y-1-2292.614285285.163284.7081521.133.770.30.011.870.0032.45汇流面积管渠高度H下游管底高程+管高+1m下游管底高程+管高+1m根据现状满流推断的水力坡度粗糙系数的倒数6.711.2286.9082850.05100.00根据现状满流推断的流速Qp按原有设计重现期下上游地面满流下游管顶上+1米的流量(立方米/秒)100年重现期下的设计雨量(升/公倾.秒)Q100(立方米/秒)Q100-Qp汇流时间下溢流量风险划分10.0311.34742.274.98-6.36-2621.26无风险综上,故本次设计,该段设计无内涝风险10.4.4污水系统设计污水量计算本设计污水量按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以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为基础,排污系数按85%考虑。本设计污水量按城市综合污水量计算,同时参考重庆市污水三级管网建设标准(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为420L/cap·d),计算人口以最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准。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max=Ks×Kz×Qave(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85%(L/Cap.d)Ks:雨水或地下水渗入量系数,本次设计取1.1表10-7污水总变化系数表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01.5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A(L/s)水力计算按满宁公式:(m/s)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m2)——h﹤D/2水力半径:(m)Or:A=(π-θ+sinθcosθ)r2(m2)——h﹥D/2(m)n:管材粗糙系数,塑料管取0.01。污水管道计算如下:表10-8樱桃路至曾康街迁改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h/D)樱桃路至曾康街1W1W-1~W1W-94.9513.81d40020.640.232W1W-10~W1W-1525.58d40030.60.133W1W-16~W1W-1917.8943.43d400181.950.234W1W-22~W1W-263.610.04d40050.810.165W1W-27~W1W-363.329.26d40030.660.176W1W-37~W1W-432.87.81d40050.750.147W1W-48~W1W-5724.4758.14d60031.070.258W1E-1~W1E-40.812.26d400100.650.069W1E-8~W1E-1220.7549.30d40031.060.410WFX-1~WFX-567.2138.83d60031.370.39表10-9曾康街至大学城南二路段迁改后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h/D)1W2W-1~W2W-258.0523.57d6003.000.830.162W2W-26~W2E-312.126.21d40021.001.250.103W2W-39~W2W-702.126.21d40021.001.250.104W2E-1~W2E-35.1214.99d4009.001.140.175W2E-4~W2E-328.0823.66d40019.001.770.19表10-10大学城南一路至大学城北路段迁改后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h/D)1W3W-1~W3W-327.4363.47d50081.590.262W3W-4~W3W-928.5465.74d60031.10.263W3W-10~W3W-136.517.79d60030.760.144W3E-1~W3E-534.0475.95d5002.31.020.415W3E-6~W3E-1426.7462.15d50020.960.36表10-11高腾大道迁改后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ha)(L/s)(mm)(‰)(m/s)(h/D)1W1~W111.273.72d40030.610.152W12~W191.815.30d40013.000.990.10本次设计污水管线迁改水力计算中,因相关服务面积超出本次设计范围,缺乏服务区域相应的地形及管勘资料,故仅根据片区路网及现状排水能力进行迁改管网规模的水利估算。建议下阶段,对其进行复核确认。本次仅对迁改后新建的污水管线进行水力计算,维持现状的污水管线根据现有资料经过复核,可满足服务需求。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Q1及校核流量Q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1.12-4.1.21及条文说明要求,参照条文说明4.1.12中“雨季设计流量可以是旱季流量的3倍~8倍”,本次设计污水干管雨季设计流量按照旱季设计流量的3倍进行计算。按旱季流量Q1进行计算(需满足0.6m/s最小流速),按雨季流量Q=3Q1以满流进行校核。表10-12樱桃路至曾康街迁改污水管道雨季水力校核表(满流)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总校核流量管径坡度流速满流过流能力校核结果(ha)(L/s)(L/s)(mm)(‰)(m/s)(L/s)1W1W-1~W1W-94.9513.8141.43d40020.96121.07满足2W1W-10~W1W-1525.5816.74d40031.2148.28满足3W1W-16~W1W-1917.8943.43130.29d400182.9363.22满足4W1W-22~W1W-263.610.0430.12d40051.5191.43满足5W1W-27~W1W-363.329.2627.78d40031.2148.28满足6W1W-37~W1W-432.87.8123.43d40051.5191.43满足7W1W-48~W1W-5724.4758.14174.42d60031.5437.2满足8W1E-1~W1E-40.812.266.78d400102.1270.73满足9W1E-8~W1E-1220.7549.30147.9d40031.2148.28满足10WFX-1~WFX-567.2138.83416.49d60031.5437.2满足表10-13曾康街至大学城南二路段污水管道雨季水力校核表(满流)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总校核流量管径坡度流速满流过流能力校核结果(ha)(L/s)(L/s)(mm)(‰)(m/s)(L/s)1W2W-1~W2W-258.0523.5770.71d6003.000.83437.20满足2W2W-26~W2E-312.126.2118.63d40021.001.25392.33满足3W2W-39~W2W-702.126.2118.63d40021.001.25392.33满足4W2E-1~W2E-35.1214.9944.97d4009.001.14256.84满足5W2E-4~W2E-328.0823.6670.98d40019.001.77373.18满足表10-14大学城南一路至大学城北路段迁改后污水管道雨季水力校核表(满流)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总校核流量管径坡度流速满流过流能力校核结果(ha)(L/s)(L/s)(mm)(‰)(m/s)(L/s)1W3W-1~W3W-327.4363.47190.41d50082.23439满足2W3W-4~W3W-928.5465.74197.22d60031.54437满足3W3W-10~W3W-136.517.7953.37d60031.54437满足4W3E-1~W3E-534.0475.95227.85d5002.31.19235满足5W3E-6~W3E-1426.7462.15186.45d50021.11219满足表10-15高腾污水管道雨季水力校核表(满流)序号计算管段服务面积旱季设计流量总校核流量管径坡度流速满流过流能力校核结果(ha)(L/s)(L/s)(mm)(‰)(m/s)(L/s)1W1~W111.273.7211.16d40030.61148.29满足2W12~W191.815.3015.90d400130.99308.68满足污水管道设计功能:道路污水管道负责收集、输送该路段、相邻地块及上游污水管道转输之污水流量。现状污水系统:科技大道现状污水系统已较为完善,现状污水沿道路布设,最终排入沿周边水系截污干管;现状污水管径为d400~d600,现状污水排放具体如下:科技大道K0+000~K0+150段现状污水管线向南排入樱桃路现状污水系统;科技大道K0+150~K0+5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高新大道现状污水系统;科技大道K0+500~K0+73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高新大道现状污水系统;科技大道K0+730~K1+135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龙凤溪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1+450~K2+2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龙凤溪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2+400~K3+15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3+300~K3+45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3+500~K3+8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3+850~K4+1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4+100~K4+3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北向南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K4+350~K4+500段现状污水管线自南向北排入曾家场沟截污干管(排出口处已完成过河改造设计);科技大道K8+600~K9+550段道路两侧现状污水管线向北排入虎溪河现状d800截污干管,管径d400~d600;科技大道K9+550~K9+780段道路西侧人行道上现状污水管线向南排入虎溪河现状d400截污干管,管径d400;道路西侧重庆大学有d800地块污水在桩号K9+680西侧人行道上与道路东侧d800污水管汇流后往北接入大学城南路节点污水系统;科技大道K10+510~K10+680段道路两侧现状污水管线向南排入大学城南路节点现状污水系统,管径d500~d600;科技大道K11+580~K12+890段道路两侧现状污水管线向北排入明德路节点现状污水系统,管径d400~d500;科技大道K13+160~K13+550段道路两侧现状污水管线向北排入大学城北一路现状污水系统,管径d600;除高腾大道立交节点外,本次污水管线设计仅将位于道路改造后车行道下的现状污水管线按照原规模迁移至人行道或慢行道上,具体设计如下:科技大道K4+700~K5+400段道路西侧现状d500~d600污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或与改迁雨水管冲突,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局部迁改至后排红线内;科技大道K5+860~K5+980段道路西侧现状d400污水管线与改迁雨水管冲突,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6+480~K7+370段道路两侧现状d400污水管线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或与新建雨水管位冲突,因此段照明灯杆保留,局部将污水迁改至人行道慢行道下、局部迁改至后排红线内、局部迁改至中分带、局部维持车行道不变;科技大道K9+120~K9+200段道路西侧现状d500污水管线与新建雨水管位冲突,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慢行道下;科技大道K9+250~K9+360段道路两侧现状d500~d600污水管线与新建人行天桥冲突,西侧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车行道下、东侧按照原规模迁改至建筑后退红线内(地块已形成,有地块铺装用地可用);(2)高腾立交节点污水管线设计由于地通道覆土不能满足污水管线要求,污水管无法穿越地通道,故将高腾大K0+660~K0+980段(科技大道东侧)污水改变排除路径,变为向东直接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科技大道段K0+660~K0+980污水变为向东直接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高腾大道K0+420~K0+660段南侧人行道外公园绿地新建污水管线,将上述路段污水引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3)1#人行地通道污水管线迁改设计1#人行地通道位于科技大道与凤霞路交叉口,目前凤霞路已完成初步设计,根据设计资料,凤霞路污水最终向西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由于轨道17号线在1号地通道附近覆土较浅,污水管道穿越标高将与轨道冲突,故本次科技大道1#人行地通道开挖结合凤霞路污水管线设计,为凤霞路污水预留过街通道,自凤霞路工程范围线起将凤霞路污水接走,向北绕行,于科技大道桩号K3+020附近横穿科技大道,向西穿越规划绿地,最终排入莲花滩河截污干管,设计管径为d600;由于1#地通道覆土仅2米,科技大道现状污水管无法直接穿越地通道,故在地通道南侧将科技大道现状污水引入上述接凤霞路污水管,地通道段现状污水管线废除。污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科技大道排水分平面图(十一)~(十二)》。(4)2#人行地通道雨水管线迁改设计2#地通道开挖对现状污水管线造成影响,故将K4+650~K4+750段西侧现状d600污水管线废除后原规模新建污水管,穿越地通道顶板(2#地通道顶板覆土4米以上,满足污水管穿越要求),向南排放与现状污水管线接顺;另外此处污水向南排入曾家场沟截污干管处,实测资料显示污水直接排放,建议接入截污干管。曾康街西侧地通道出入口附近污水管线受地通道开挖影响,需迁改后接入主线污水系统。污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科技大道排水分平面图(十七)》。(5)3#人行地通道污水管线迁改设计3#地通道位于科技大道K5+980~K6+060段与曾泰路交叉口处,因地通道开挖影响,需对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400~d450污水管线进行迁改。科技大道西侧现状d450污水管,经地通道顶部覆土层与现状接顺。现状K0+020处d400过街污水管因地通道顶部覆土不足,故于地通设计范围外(K5+990处),过街与现状接顺。曾泰路北侧d400污水管避开地通道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污水管线迁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排水管线迁改平面图(十二)》。(6)4#人行地通道污水管线迁改设计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500~d600污水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至人行道,东侧因需避开地通道出入口污水需绕行。10.4.5现状排水管线迁改开挖方式为减少对人行道上其他现状管线影响,本次排水管线迁改采用钢管桩支护开挖形式,详见结构专业支护开挖大样图。本次设计按照钢管桩支护外壁距离开挖范围附近其他现状管线外壁大于等于0.3m控制,若距离小于0.3米,则按照周边其他现状管线需要还建考虑,实际施工开挖时应注意对周边现状管线位置进行准确摸排,并对其进行相应保护。10.5现状综合管线迁改设计10.5.1综合管线迁改原则(1)对地面标高发生变化的现状排水检查井进行调平处理,并更换井座及井盖,(2)对位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进行加固处理;(3)检查井井盖与路缘石冲突的位置,将路缘石沿井盖外缘形状布置,使路缘石与检查井井盖避开。(4)对道路改造后位于车行道下覆土小于1.0m的管线进行保护,做顶部路面加固处理,详见道路专业图纸C02D037《管状构筑物横穿沥青混凝土路面加固图》。(5)覆土小于0.5m的管线进行迁改还建。(6)对改造后道路人行道空间充足的,可将位于车行道现状管线迁改至人行道处。本次改造,按照上述原则对受道路改造影响的综合管线进行迁改还建。10.5.2给水管线迁改设计由于雨污水迁改支护开挖影响现状给水管线,将道路桩号K1+480~K1+530段西侧给水管线、道路桩号K3+340~K4+410段西侧给水管及道路桩号K4+640~K4+690段西侧给水管线原位还建。科技大道K4+460~K4+920段,西侧现状DN600给水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5+120~K5+340段,双侧现状DN600给水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1)1#人行地通道:由于地通道开挖影响道路西侧现状DN400给水管线,将影响范围内给水管原规模避开地通道出入口迁改至人行道上;(2)2#人行地通:由于地通道开挖将影响道路两侧现状DN600给水管线,将地通道开挖范围内两侧给水管废除后,避开地通道出入口还建,新建给水管线西侧位于人行道,东侧位于车行道上;(3)3#人行地通:K6+250~K6+400段因3#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N325~DN600给水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大部分因人行道太窄需放在车行道上。(4)4#人行地通: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N500给水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东侧因需避开地通道出入口需绕行。(5)人行天桥:科技大道K9+260附近道路西侧侧现状DN400给水管线与新建人行天桥冲突,将其按照原规模还建;10.5.3燃气管线迁改设计科技大道K4+880~K5+010段,东侧现状DN219燃气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6+150~K6+290段,东侧现状DN219燃气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1)1#人行地通道:地通道开挖影响道路东侧现状D219及D273燃气管线,将其废除后还建至人行道上,避开地通道结构体。(2)2#人行地通道:由于地通道开挖将影响道路东侧现状D219及D273燃气管,将其废除后还建至人行道上,避开地通道结构体;科技大道以西曾康街段地通道出入口开挖影响现状D108燃气管位,将其废除后原位还建;(3)3#人行地通道:K6+250~K6+400段因3#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219~D273燃气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大部分位置因人行道太窄需放在车行道上。(4)4#人行地通: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西两侧现状D110~D250燃气管线,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西侧车行道原位还建、东侧因需避开地通道出入口需绕行。(5)人行天桥:科技大道K9+260附近道路东侧侧现状DN250燃气管线与新建人行天桥冲突,将其按照原规模还建;10.5.4通信管线(1)管线改造由于雨污水迁改支护开挖影响现状通信管线,将道路桩号K3+490~K3+575段西侧电力管线及道路桩号K3+710~K3+780段西侧通信管线原位还建。科技大道K4+460~K4+920段,西侧现状3孔通信、东侧现状12孔通信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6+610~K6+300段,东侧现状12孔通信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园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6+360~K6+380段,西侧现状4孔通信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园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7+140~K7+180段,西侧现状1根通信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园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9+150~K9+21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超红线,位于现状地块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9+360~K9+52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9+620~K9+78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10+520~K10+62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11+550~K12+89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新建人行道下(局部超红线,位于现状地块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13+160~K13+480段道路东侧现状16孔通信排管位于改造后车行道下,将其按照原规模迁改至中央绿化带下;1#人行地通道:由于地通道开挖影响科技大道东侧现状3孔通信管线,将其废除后于人行道新建通信管线,避开地通道结构体;(2)2#人行地通:由于地通道开挖将影响道路西侧现状3孔及道路东西现状12孔通信管线,将上述两根通信管线迁改至车行道上;科技大道以西曾康街段地通道出入口开挖影响现状6孔通信管线,将其原位还建;(3)3#人行地通:K6+250~K6+400段因3#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西侧现状2~12孔通信排管,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局部因人行道太窄需放在中央分隔带和车行道上。(4)4#人行地通: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侧现状状2~12孔多根通信排管,对其进行原规模还建,位于车行道上。10.5.5电力管线迁改由于雨污水迁改支护开挖影响现状电力管线,将道路桩号K1+475~K1+700段西侧通信管线及道路桩号K2+385~K2+460段东侧电力管线原位还建。科技大道K4+460~K4+920段,西侧现状1孔电力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科技大道K4+870~K5+340段,东侧现状1.4×1m电缆沟与新建树池冲突,对其进行原规模迁改还建至人行道下。(1)1#人行地通道:附近无现状电力管线。(2)2#人行地通:由于地通道开挖将影响道路东侧现状1.4×1.0电缆沟,将影响范围内电缆沟废除后于还建于人行道,避开地通道结构体;(3)3#人行地通:K6+250~K6+400段因3#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西侧有1~6孔不等电力排管、东侧现状1400x1000电缆沟,对其按照16孔电力排管的规模进行还建。(4)4#人行地通:K10+620~K10+720段因4#地通道的开挖,影响科技大道道路东侧现状1100x1000电缆沟,,对其按照16孔电力排管的规模进行还建。(局部超红线)(5)10KV架空线迁改高龙大道以北至凤举路路口,道路西侧存在10KV架空金石线,位于人行道外侧,本次考虑将其原位下地,由于该段无现状电力管线,考虑新建12孔电力排管;道路桩号K2+180~K2+300段道路西侧存在10KV架空金开线,位于人行道外侧,本次考虑将其原位下地,由于该段无现状电力管线,考虑新建9孔电力排管与下游现状接顺;高腾大道至铁路段,现状道路无电力管线,考虑人行道外红线范围内新建12孔排管;铁路至凤笙路段无现状电力管线,但道路西侧人行道外存在10KV架空线,距离人行道边线6.5米以上,故本工程未考虑将其下地;且本段红线范围内无空间,故未考虑新建埋地电力管线,地块用电可采用现状10KV架空线。科技大道K5+340~K6+000段道路西侧存在10kV架空曾天东线,对侧存在BxH=1400x1100电缆沟,可考虑下地;科技大道K7+640~K7+700段道路西侧存在10kV架空线,属于城市管理学校范围,不在本次迁改范围内;科技大道K8+590~K9+780段道路东侧存在10kV架空何曾一线,同侧存在多种截面电缆沟,可考虑下地;科技大道K10+520~K10+680段道路西侧存在10kV架空过环线(大万支线),同侧存在BxH=1100x1100电缆沟,可考虑下地;科技大道K11+550~K12+000段道路东侧存在10kV架空过师线(大师线),同侧存在BxH=1100x900电缆沟,可考虑下地;10.5.6新建电力管线土建部分设计本次设计科技大道高新大道路口至凤笙路口段延线除局部零星路段外,均无现状埋地电力管线,但存在现状架空10KV电杆,设计考虑在有条件情况下,在10KV架空线原位新建埋地电力排管,将架空线迁改下地;成渝铁路至凤笙路段道路西侧人行道外存在10KV架空线,距离人行道边线6.5米以上,故本工程未考虑将其下地;且本段红线范围内已存在现状围墙,无利用空间,故未考虑新建埋地电力管线,地块用电可采用现状10KV架空线。(1)新建电力平面1)由于本路段无电力规划资料,且新建电力排管为主要为沿线10KV电力管线下地所用,设计规模采用12孔,现状人行道已无空间,故新建埋地排管均考虑设置在在10KV架空线附近,局部超出道路红线,但地块未开发,需建设方协调征用部分后退红线范围,电力管网的容量和管位需经管线产权单位和相关部门同意审批后方可实施。2)电力排管在终端、分支处、敷设方向及标高变化处设置电力工作井。3)电力排管管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每根管子只穿一根电缆,电力排管尽可能做成直线。(2)排管设计设计考虑对所有电力管线均设计为电力排管,采用高压电力电缆管(红泥管)环刚度SN≥10000N/m2、直径175mm,8mm厚度,并使用配套管枕。电力排管在人行道下覆土(管顶至路面)不小于0.5米,电缆排管过街管顶距道路路面不小于1.0m。电缆管在施工时沟底平整,电缆管的中心间距大于0.25米,多层电缆管间隔1.5米安装管卡一组,电缆管层间中心间距0.25米,用C20混凝土包封,管卡尺寸以实际排管尺寸为准。电力排管每个150~200m设置过街管线,过街管道采用9孔电力排管。电力管线按道路相对高程控制管线放坡。电力排管应设置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应在电力排管走向位置上每隔30m设置走向砖。(3)纵断面设计1)本次设计电力排管覆土(管顶至路面)按1米控制,局部管线交叉处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但覆土需满足以下要求:在人行道下覆土不小于0.7米,电缆排管过街管顶距道路路面不小于1.0m。2)电力排管应设置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3%坡向电力工作井。(4)接地设计电力排管沿线预埋1根-50×5热镀锌扁钢,在工作井内与镀锌角钢相连接地。全线接地扁钢均需可靠焊接连通,接地扁钢在首端、末端和每100m设置重复接地极,重复接地极采用一组(4根)长2.5米的L50×5热镀锌角钢作接地体,全线接地扁钢与重复接地极热镀锌角钢连接,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接地极设置于靠近地块侧,安装施工作法详《接地装置安装》(14D504)相关内容要求。(5)工作井设计1)本次设计直线管段上每隔50m左右设置直线电缆井。12孔电力排管工作井具体做法如下:直通电力工作井具体做法详见《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第151页E-1-10(3.0×1.3×1.5钢筋混凝土);三通电力工作井具体做法详见《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第180页E-3-4(一)0(6.0×1.3×1.5钢筋混凝土);四通电力工作井具体做法详见《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第200页E-4-4(一)(6.0×1.3×1.5钢筋混凝土);转角电力工作井具体做法详见《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第169页E-2-4((6~10)×1.3×1.5钢筋混凝土);手孔井具体做法详见《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第124/125页《中型电缆手孔井平、剖面图(混凝土模块)》。2)电缆排管接地:沿电缆排管纵向全线敷设一根-5×50mm水平接地镀锌扁钢,接地镀锌扁钢与两端检查井相接,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电缆井接地做法详见《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第243页E-T-14,由于本次设计电力支架采用复合支架,所有电缆沟支架竖向增加-5×50mm镀锌扁钢分别与同侧通长内接地带相连接。3)电缆井井底设置L×B×H=0.4×0.4×0.4m自然渗水坑,泄水坡度不小于0.5%,电缆井内外侧壁做聚合物防水砂浆防水层,与预埋管结合处抹成45°喇叭口(井内侧),井底向排水孔方向应有0.5%的坡度。渗水坑内填充0.3m高的粗砂,渗水坑盖板为不锈钢栅栏箅子;有条件时,考虑设置一根DN75塑料排水管就近接入雨水检查井,排水坡度不小于0.3%。4)电缆井采用装配式复合电缆支架,要求承重不小于300公斤,支架长L=0.5m,支架沿电缆井两侧墙长度方向布置间距为1.0m,支架层数与电力排管层数一致。具体以厂家安装说明为准。5)电缆井基础地基承载力要求>150KPa(有特殊要求的,按相关设计图说)。6)电缆井做法其它不详之处可参考《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7)在道路照明分支箱位置预留通用电缆分支箱接口井。8)本工程中电力井布置于人行道外,电力可开启活动盖板采用不锈钢下沉式盖板,需印有明显电力类标示,以标示该处为电力管线工作井,盖板表面光洁,局部景观需求,可采用隐形或植草井盖,具体详见《电力检查井隐形井盖大样图》。其顶面标高原则上与地面标高齐平,应根据实际情况预留人行地砖的安装空间(由业主控制)。电力电缆井、电缆沟盖板需设置使用专用工具才能开启的防盗措施。(5)其它要点1)通信排管采用七孔PVC-U蜂窝管(Φ110)及PVC双壁波纹管(Φ110)。2)电力排管的两端口应采取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措施。10.6给水消防10.6.1给水消防根据渝建[2016]473号文要求,市政消火栓应与本次设计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消火栓与给水管道为同一系统,给水设计单位对给水管道专项设计时,不得遗漏市政消火栓的设计,且应满足《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及消防主管单位的相关要求。本次设计道路已有现状给水管线及现状消火栓,按照利用现状考虑,施工时应对消防系统进行保护。10.6.2隧道消防详见地通道专业相关设计内容。10.7管道抗震设计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本次设计排水管道均采用柔性接口,排水系统采用分区布局,就近设置分散出口。10.7.1排水设计原则(1) 排水系统宜分区布局,就近处理和分散出口。(2) 排水系统内干线和干线之间,宜设置连通管。(3)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液化土或软弱土层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基承载力失效、震陷和不均匀沉降导致构筑物或管网结构损坏。10.7.2管道抗震设计(1) 钢筋混凝土盛水构筑物和地下管道管体的混凝土等级,不应低于C25。(2) 砌体结构的砖砌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块石砌体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砌筑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5。(3) 毗连构筑物及与构筑物连接的管道,当坐落在回填土上时,回填土应严格分层压实,其压实密度应达到该回填土料最大压实密度的95%~97%。(4) 混凝土构筑物和现浇混凝土管道的施工缝处,应严格剔除浮浆、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后再进行二次浇筑,不得在施工缝处铺设任何非胶结材料。(5) 对埋地的承插式接口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10.8管材、基础及接口10.8.1管材、环刚度技术要求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2019版)》(渝建发[2019]

25号)的规定,本设计新建埋深≤8m的排水管道均采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埋深小于6.0m,环刚度SN≥8000N/m2;埋深6.0m~8.0m之间,环刚度SN≥10000N/m2。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的制造及安装应符合行业标准《

埋地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材》(QB/T4011-2010)的要求和各企业的产品标准及安装操作手册。埋深>8m的排水管道采用国标III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雨水口连接管管材采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环刚度SN≥8000N/m2。临时排水管埋深小于10m,采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埋深大于等于10m,采用非标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产品必须符合《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排水管道使用年限不应小于50年。本工程位于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小于等于1.5m的排水管应进行路面加固。本次设计排水管材也可选用其他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排水管材。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10.8.2接口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采用承插橡胶圈密封连接;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采用橡胶圈接口,详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23、24页。10.8.3基础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采用砂垫层基础。10.9检查井及其他构筑物10.9.1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本工程人行道上采用隐形井盖;绿化带内采用植草井盖;车行道上采用球墨铸铁分离式“五防”井盖及盖座,即防沉降、防盗、防噪音、防坠落、防位移,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的要求。3)隐形井盖应在提孔上标注井盖类型,雨水检查井井盖标注“雨水”、污水检查井井盖标注“污水”;检查井背面应标志厂家、电话、承载等级及生产日期,以便于日后检修维护。图10-1检查井隐形井盖示意图4)管径<1000mm且埋深≤6m的检查井,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建设标准须满足《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DJBT50-121的相关要求,图集号为18S01;图10-2装配式检查井5)管径≥1000mm参照本次设计相关的大样图,建设标准须满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中现浇混凝土检查井相关要求。6)对现状排水检查井缺失井筒安全网部分,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4.11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本设计排水检查井采用防坠落网。井盖防坠落网由8个不锈钢膨胀螺栓固定,安装在井口下10~15cm处的井筒内壁,防坠落网材质可选用聚乙烯塑料绳、高强工业丝、涤纶丝、维纶丝、锦纶丝等高强度且防腐蚀的材料,网体的网绳直径为8毫米,所有网绳由不小于3股单绳制成,单绳拉力大于1600N;网承重不低于300kg;网绳断裂拉力不低于3000N。7)关于检查井通风,本次设计采用使用成品检查井盖上孔眼进行换气通风的做法,开孔不小于2个,孔眼直径不小于30mm,并建成后的使用养护过程中,加强排查,确保孔未被堵塞,通气顺畅。8)对地面标高发生变化的现状检查井进行调平处理,具体做法详见《检查井上部结构改造大样图》;9)对改造后位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进行加固处理,并更换检查井井盖及井座,满足布置在车行道上的要求。(2)现状检查井设计范围内所有现状破损或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井盖均应重新替换,为防止井盖缺失后行人不慎跌入,在井盖下方井口处应安装防坠落网。防坠落网悬挂在检查井井口以下约50cm处。防坠落网承载力大于等于300kg。10.9.2沉砂井在设计道路的挖方段,为排除截排水沟雨水;此外在设计道路的小填方段,由于道路设计标高与边坡处自然地面标高差过小,无法设计临时排水管排除雨天积水,需将漫流雨水收集进入道路雨水系统。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需在上述位置设置沉砂井。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该段边沟最低点。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10.9.3雨水口本工程由于道路人行道边线进行了改造,全线现状雨水口均需废除后新建,新建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偏沟式双箅雨水口,雨水口的做法参照《雨水口》详16S518/43(H取0.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