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贺州市平桂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试卷历史(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来填写在对应的表格内。(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故选A。

2.1958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半坡人生活中有A.半地穴式房屋 B.干栏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铜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A符合题意;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的房屋,故B不符合题意;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粮食是粟而非水稻,故C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夏商周三朝时就出现了铜鼎。半坡人生活的时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4.《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A.皇帝制 B.民主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建立皇帝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最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施行的制度,现代的民主制是指人民当家做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5.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C.中央集权制的创立 D.分封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维护了周的统治,从长远看,又会形成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周的分封制为春秋战国的纷争埋下祸根,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尧舜禹有关,排除;B项开始于夏朝启,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秦始皇有关,排除。故选D。6."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此文说明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外族入侵 B.势力扩大 C.灾害频发 D.统治残暴【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故上述历史材料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夏商周亡国。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7.下图中展示“最早的汉字”是()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采刃焚休日A.甲骨文 B.铭文 C.小篆 D.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最早的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A项正确;铭文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文字,具有字狭长,笔画刚劲的特点,排除B项;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文字,排除C项;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的的农具是铜或青铜制成的农具,排除AB项;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面临着激烈动荡的大变革,下列史实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是()A.走向统一 B.诸侯争霸 C.政权分立 D.农民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所问春秋战国时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周天子实力衰微,诸侯开始争夺霸权,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天子实力衰微,但名义上依然是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起义较少,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0.“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由此可知,秦国之变得益于()A.颂扬汤武功德 B.商鞅变法 C.强调以礼治国 D.批评商朝暴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说明秦国社会治安良好,人民为了国家的对外战争而勇于奋战。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项正确;秦国出现这种境况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和颂扬汤武的功德、批评商朝的暴政无关,排除AD项;以礼治国是儒家思想,秦国没有奉行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B项。11.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的思想家是()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老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最早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法家学派,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A项正确;孟子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主张民贵君轻,排除B项;孔子儒家学派开创者主张以德治国,排除C项,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1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解决问题,汉初统治者实行()A.采用屯田制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休养生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因此题干汉初统治者为了解决“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的问题,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D项正确;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采纳部下枣祗和韩浩等的建议而施行的土地制度,排除A项;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排除B项;废除井田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13.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有了对匈奴进攻的能力,所以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进攻匈奴,后来成功大破匈奴。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故选B项。14.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A.释放奴婢 B.轻徭薄赋 C.严惩贪官污吏 D.尊崇儒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反腐败,光武帝严惩贪官污吏,C项正确;释放奴婢、轻徭薄赋不属于反腐败的措施,排除AB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5.《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说明当时()A.国家的财政问题已得到解决 B.诸侯国势力逐步被削弱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D.国家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分封刘氏宗亲和开国功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编写史书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C.依据历史传承 D.秉承朝廷旨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可见司马迁除了阅读朝廷史官记载外,还注重史料考证,排除AC,B符合题意;司马迁写出《史记》并非秉承朝廷旨意,排除D。故选B。17.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医圣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圣”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是()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C.编写医学巨典《黄帝内经》 D.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医圣”指的是张仲景,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治未病”理论,D项正确;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的是华佗,排除A项;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的是扁鹊,排除B项;《黄帝内经》相传是黄帝所作,不是张仲景的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18.按顺序观察下列三幅图,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A.分裂割据 B.合久必分 C.走向统一 D.战争不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东汉末年开始军阀割据,到三国时期开始三国鼎立,最后西晋完成统一,这体现出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分裂割据没有体现西晋完成统一,排除A项;合久必分没有体现西晋完成统一,排除B项;战争不断不能体现体现西晋完成统一,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19.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该诗反映的事件()A.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D.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赤壁”“周瑜”“曹公”可知,诗歌反映的事件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淝水之战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清时称台湾,排除;B项隋朝称为流求,排除;D项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家,排除。故选C。21.“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是()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肥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22.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故答案选A。23.《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D正确;ABC与题干地区不符,排除;故选D。24.解读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 B.北方统一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答案】A【解析】【详解】胡人穿汉族的服饰,汉人接受胡人的饮食,这些体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A项正确;图示内容反映的是胡汉之间的民族交融,不能体现北方统一、中外交流和文化昌盛,排除BCD项。故选A项。2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内容中说明发展农业要顺应天时和地利,故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发明改进工具、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副产品,排除AB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材料三(北魏某统治者)规定“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宫.”——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炎帝、黄帝”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归纳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体现了该事件的哪一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提示: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答案】(1)人文初祖。炎帝的贡献: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各一例即可)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罢黜百家,崇尊儒术”。加强统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4)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的贡献是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的贡献是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根据材料“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可知,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可知,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加强统一。【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宫”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巩固统治,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根据材料“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可知,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说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小问4详解】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可知,上述材料和问题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战,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钢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治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肤着皮毛、琥珀、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销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材料三通西域以后,西部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我多次说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来源:2019年4月27日新华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的物品。指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哪一机构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谈谈该机构设置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发展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丝绸之路(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2)输出:丝织品、服饰、钢镜、瓷器、茶叶、桃、梨、杏、造纸术、治铁术、灌溉术等;输入:皮毛、琥珀、蚕豆、石榴、黄瓜、佛经、乐器、杂技艺术等(各写一个即可)。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罗马)(3)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观点1:交通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论述:西汉时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等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种种类和人们的物质生活;观点2.交通发展促进了科技交流。论述: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推动了西域生产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西汉要开通西域的背景是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讲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由材料二“踏着串串悠长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钢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治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肤着皮毛、琥珀、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销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输出的物品有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输入的有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品经济的交流,推动了东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播,“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站是罗马。【小问3详解】由材料三“西域以后,西部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小问4详解】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通发展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主题,我们可以提炼的观点1:交通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论述:西汉时期,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运到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种种类,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观点2:交通发展促进了科技交流。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推动了西域生产的发展。2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