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言文专题阅读(原卷版)_第1页
写景类文言文专题阅读(原卷版)_第2页
写景类文言文专题阅读(原卷版)_第3页
写景类文言文专题阅读(原卷版)_第4页
写景类文言文专题阅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专题阅读教学目标:❶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❷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❸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知识梳理:写景抒情类诗文写景抒情的诗文,顾名思义,就是作者根据其所见,结合其所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大笔一挥,落笔而成的诗歌和文章。这类诗文中作者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作者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阅读写景抒情的诗文,我们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任务一: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翻译句子。阅读文言文,只有先疏通文意,才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疏通文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学会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可运用以下六种方法:(1)留字法: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保留不译。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为地名,保留不译。(2)对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对译出来。可在原来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语素,组成一个双音节词;也可把原来的单音节词换成一个新的双音节词。例如:“虽乘奔御风”,将“虽”译为双音节词“即使”。(3)拆字法: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有时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第一个双音节词,翻译时要把这两个单音节词拆开翻译,不可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例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物理”为两个单音节词,“物”译为“事物”,“理”译为“道理”“规律”,翻译时应拆开。(4)增补法:增补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例如:“清荣峻茂”,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主语,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5)删字法: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有的是语气助词,有的表示停顿或补足音节,有的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删除。例如:“久之,目似暝”(《狼》),其中的“之”补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6)调序法: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翻译这些句子时,需要把倒装的成分调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问女何所思”(《木兰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问女所思何”,译为“问木兰在想什么”。任务二:抓住景物特征,感受诗文意境,分析文章情感。一、抓住景物特征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经常抓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点迸行描写,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丕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区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正是因为《三峡》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最主要的特征,才使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记承天诗夜游》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那么我们如何分析景物的特点呢?(一)抓关键词句1.找到文中概括景物特点的词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2.找到文中具体描绘景物的词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3.找到文中用的妙的词语(1)动词几处早莺争暖树——《钱塘湖春行》(2)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3)叠词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作用:叠词可以使古诗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节奏鲜明,同时可以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二)赏诗文手法1.修辞手法(1)比喻、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拟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2.表现手法(1)动静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2)虚实结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3.描写手法(1)正侧面相结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2)白描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梁甫行》(三)明写景角度1.时间角度(1)早晚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2)四季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三峡》2.空间角度(1)远眺与近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2)仰视与俯视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3.游览角度(1)定点观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2)移步换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4.感官角度视觉(形色)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嗅觉(香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听觉(声音)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触觉(质地温度)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味觉(酸甜苦辣咸)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二、体会诗文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写法既表达作者的情感,又描写景物,二者相互烘托,几乎合为一体。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作者与友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就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快节奏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对澄澈透明的月色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虽然被贬谪,但是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三、拨云见日,分析诗文的主旨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一、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3-24八年级上·广东肇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略无阙处()(2)沿溯阻绝()(3)良多趣味()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此石经始①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②,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③。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④,若山腾,浚颓叠,迄于下口⑤。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有删改)【注释】①经始:开始。②捍:捍护。这里指相倚相撑。③悸魄:惊心动魄。④赑(bì]):猛烈激疾的样子。⑤浚颓叠,迄于下口:疾驰的波涛层层向下游奔去。⑥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中漱广/非学无以广才B.若坠复倚/猛浪若奔C.其水尚崩浪万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方知慎子下龙门/方欲行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5.【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二)(23-24八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阅读锦囊:山水小品是文人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思,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阅读时可以按照赏景、赞景、融景的方法来阅读。(甲)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东晋]陶渊明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曾同“层”。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读懂文意】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临长流

④有爱嘉名7.下列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康乐以来

以记其时日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复乃为嗟叹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悲日月之遂往D.山川之美

悼吾年之不留【欣赏品鉴】8.山水无言,而美在字里行间。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从甲、乙两文中各挑选一个句子,共赏自然山川之美景。欣赏角度①视角多样:早与晚、昼与夜、春与冬,皆成风景。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⑤色彩丰富:山色葱茏,花卉灼灼,其实云雾、夕阳、落叶有各自的颜色。⑥……【知人论世】9.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三)(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文言阅读,完成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④适见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12.请用“/”给【乙】文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比较两文,【甲】文中的苏轼和【乙】文中的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四)(23-24八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节选)[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节选)[丙]于时冰皮①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②之乍出于匣③也。(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节选)①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②冷光:清冷的光。③匣:指镜匣。14.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不以疾也

(2)水皆缥碧(3)猛浪若奔

(4)波色乍明15.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下列关于词语古今异义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中“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为“到某地去”。B.《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后演变到“匹夫之勇”中指“有勇有谋的人”。C.《三峡》“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是“有时”,今常作关联词“或者”。D.《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是对攻读或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统称。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鳞浪层层,清澈见底。17.[甲][丙]两文中的水也有或湍急、或清澈的特点,吴均凭什么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水“天下独绝”呢?请你根据文意作出一点合理解释。18.比较[乙][丙]两文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滁①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②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③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④,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⑤,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畎亩:田地。③涵煦:滋润教化。④事简:公务简单。⑤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B.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C.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D.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20.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词义四方宾客之所不至联系诗文解释词义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1)至: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联系课文解释词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2)斯: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乃:①于是,就。②竟然。③尚且。(3)乃: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22.“又爱其俗之安闲”是欧阳修的“闲”,他与苏轼的“闲”有何异同?链接材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二)(23-24八年级上·江苏扬州·期中)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①浩汗,山溪猥②至,渡泝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风吹雷飙,夜戒前路。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③,辞意不周。(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注】①潦(lǎo):路上的雨水,积水。②猥:众,多。③草蹙(cù):仓猝,匆忙。2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夏水襄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日逾十晨()

(4)去亲为客()2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25.翻译下列各句。(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2)诚足悲忧,不可说也。26.《答谢中书书》和本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三)(22-23八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文言文鉴赏三游洞序①(节选)白居易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②刈翳,梯危缒滑③,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④,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⑤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岂独是哉!”【注释】①作者与好友元稹、弟弟白行简三人同游西陵峡口北岸岩洞,这篇序文即为此次游览时所作。白居易此时因得罪权贵被罚。②芟芜:割倒杂草。③缒滑:滑溜的地方栓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④未:未时,今午后一点到三点。戌:戌时,今晚上七点到九点。⑤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蝉则千转不穷

无穷无尽 B.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C.斯境胜绝

沿溯阻绝 D.因舍棹进

因往晓之(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3)阅读《三游洞序》(节选),完成思维导图。(4)仿照示例,请用“一字赏美景”的方法,欣赏《三游洞序》(节选)的奇山奇水。示例:我用“幻”字。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忽而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虚实相生,如人到梦幻之境,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我用“”字。(5)《三游洞序》和《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奇山异水,但两文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四)(22-23八年级上·浙江金华·单元测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卷冰雪文序张岱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