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月课堂作业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月课堂作业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月课堂作业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月课堂作业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1月课堂作业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1月课堂作业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 B.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一个半圈C.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D.沿同一条纬线方向向前走,能回到出发地点【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纬线的形状是圆圈,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地球仪上的确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的确不等,沿同一条纬线方向向前走,绕地球一圈后,的确能回到出发地点,ACD叙述均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读两幅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关于图中四地所在的地理坐标,正确的是()A.①(60°S,105°W) B.②(70°N,100°E)C.③(20°S,80°E D.④(30°N,90°W)3.关于图中信息判断,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中高纬度分界线上 B.①地位于②地的西北方向C.②③两地都处在北半球 D.两阴影区面积大小一致【答案】2.B3.A【解析】【2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可判定,①地的地理坐标为(60°N,105°E),故A错误;②地的地理坐标为(70°N,100°E),故B正确;③地的地理坐标为(20°S,80°W),故C错误;④地的地理坐标为(30°S,90°W),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3题详解】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①地纬度为60°N,在中高纬度分界线上,故A正确;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①地位于②地的东南方向,故B错误;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②地位于北半球,③地位于南半球,故C错误;两阴影区在经度跨度一致的条件下,纬度越低,面积越大,因此图中两阴影区面积大小不同,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A。【点睛】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0°纬线)为起始线,向北向南各分了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S”表示。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4.图中虚线①②③④所示部位可能发育河流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详解】读图可知,①位于山谷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河流,故选A。5.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A.顾恺之 B.司马迁 C.祖冲之 D.王羲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D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他的作品是《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排除A项;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排除B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排除C项。故选D项。6.“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 B.史书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这是可以验证的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最能支持这一结论,A项正确;史书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有主观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学者的推测,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7.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A.汉字的传播影响广泛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汉字的造字方式固定单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排除D项。故选C项。8.对下面的示意图解读正确的选项是()①图中的“汉末”指的是西汉末年

②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

③西晋结束分裂,完成了全国统一

④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又趋向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国鼎结束了东汉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②正确;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③正确;示意图中东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最后统一于隋朝,④正确。正确组合为②③④,D项正确;图中的“汉末”指的是东汉末年,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9.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A.灵渠 B.云冈石窟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长城【答案】B【解析】【详解】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灵渠、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排除ACD项。故选B项。10.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兼爱”“非攻”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体现了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B项正确;“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和“以德为政”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本题有3小题,共30分)11.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各国共享国际经济合作带来的丰硕成果。材料二“一带一路”示意图(1)“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连接亚洲和A______(填大洲名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亚洲、A大洲和B_____(填大洲名称)紧密联系在一起。(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经①是_____海峡,穿过②_____运河,最终到达A大洲。(3)“一带一路”起于亚洲东部,该区域人口___________,其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答案】(1)①.欧②.非洲(2)①.马六甲②.苏伊士(3)①.稠密②.地处平原,土壤肥沃;以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解析】【分析】本题以“一带一路”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一带一路”的位置范围、重要分界线,人口分布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一带一路”参与国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主要连接亚洲和位于亚欧大陆西部A欧洲,B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①是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穿过②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小问3详解】亚洲东部人口稠密,这里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多;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早;多河流、水源充足。【点睛】“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亚洲、欧洲和非洲。“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南海、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到达欧洲西部。12.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材料三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指出材料一、二分别佐证了中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2)结合材料二,用史实说明秦朝破解两大“难题”之法?(3)综合以上材料并运用所学,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治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2)史实: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地方统一推行郡县制。(3)共同原因: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制度: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传承土地、财产和爵位的制度、分封制是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令其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由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指禅让制;由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指世袭制;由材料“封召公于北燕”,可知指分封制。【小问2详解】史实:结合所学,为了巩固君权,秦朝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地方统一推行郡县制。【小问3详解】依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的需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知,不同的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政策和措施。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摘编字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警报),区域之内,晏如(平静安宁)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宋书》卷五十四(1)材料一中的文物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由此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社会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及使用。影响: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2)观点:以农为本。史实: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局面。(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带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使用。影响: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面积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提高,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小问2详解】观点:由材料“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可知,汉文帝重视民生,主张“以民为本”。效果: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及其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