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五:种树和育才+博采精鉴诚可取深味妙悟不苛求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五:种树和育才+博采精鉴诚可取深味妙悟不苛求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五:种树和育才+博采精鉴诚可取深味妙悟不苛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小树儿要剪,小孩儿要管。——谚语以上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种树与育人的道理,请据此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种树与育人”,即以种树之道来比喻“育人”,也就是用种树方法来培育人才。该话题,由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引申而来,较好地体现了教考衔接理念。材料涉及两个信息点: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推衍至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出顺其自然、避免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2.“小树儿要剪,小孩儿要管”。此语为民间谚语,意思是说,小树只有砍掉多余的枝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对孩子要从小严格管教才能成才。结合两者,我们可以说,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培植好孩子的根基,进行恰当的管理,而不是自由放纵。唯有兼顾好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让孩子勇敢去自我尝试,才能让他们更全面地成长。但这中间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都付出极大的努力。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顺木之天,旦暮抚之。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但如果失于管教,孩子可能成为疯狂生长的野草。二、干预管理,但如果旦暮抚之,违背成长天性,孩子可能成为空心的树干。三、顺木之天,旦暮抚之,静待成长,孩子才可能成为参天的苍松。立意:1.顺应天性并非不加引导,而是善加引导。2.给成长多一点时间。3.通过“修剪”改变缺点,留给“本性”更多的空间。例文:种树和育才《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能够凭借他的经验将树养成“硕茂”之状,且“其实且蕃矣”而扬名天下。其实,“种树”恰如“育人”,那对于育人而言,又怎样让各种不同的“材”经培养而成为“栋梁”呢?郭橐驼的成功在于培植树木能顺其天性,“顺其天性”是其培植的指导思想。可是,我们现今的教育是否真正按照育人的客观规律来操作的呢?学生每天的时间被划分成了许多小块,学校严格地规定着学生几点到宿舍,几点到教室,什么时候学什么课,什么学科的课上学什么内容。学校还给学生设定好了条条框框,哪里是平安区,畅通无阻;哪里是雷区,千万勿涉。学生整天被围在四堵墙内学习僵死的知识,远离社会和生活……而老师,对学生“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更有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因此,老师成了教育专线上的教育狂人,紧紧张张的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成绩,辛辛苦苦地扭曲着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使“其性日以离矣”。学校、家长、社会都把学生的成长成材的唯一方式定位到高考上,定位到教室内。为此,孩子们少了多少快乐和体验啊!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世界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有好、中、差之分,永远不可能等同。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能够顺应人的、个体的成长规律,使学生自由的、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特长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对老师而言,或许最合适、最因材施教的方式就是对于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择时提醒、鼓励;对于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要进行调动,并帮他树立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学生的成长环境需要的是自由和宽松,并适度的施以阳光和雨露。有时候,对学生关注、约束的太多实际上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和阻碍。可是,拒绝过多的关注和约束,是否意味着完全放手呢?当然不是。学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给与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三者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在如今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的多大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点;再者就是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为其包办一切,而非引导教育孩子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家长言传身教,学习习惯家长更是堪为楷模,孩子们在家长的榜样与熏陶的作用下养成诸多好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的自我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好比一棵树,在种下它的时候,如果你将它树得不正,培得不实,它就会歪,歪了不去从根子上纠正它,只知道用两根棍子的外力来支撑它,那这棵树越大则棍子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直到把棍子压垮为止。反之,种正了,培实了,活根了,树就会自然的健康成长,经得起雨雪风霜了,也不需要两根棍子来支撑了。所以,给孩子自由,也让孩子知对错、明得失,这才是最好的育才啊!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是袁行霈研究中国诗学的基本框架,这四个词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或生活的“进阶指南”;然而,普通人可能做不到如此通透精深。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袁行霈研究中国诗学的基本框架——“博采、精鉴、深味、妙悟”这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也可以以这四个关键词作为“进阶指南”,但可能很多普通人做不到如此通透精深。我们可以对这四个关键词的含义进行以下的明晰:博采,即广博的学习、采纳,强调的是在广泛的学习过程或生活中博采众长和融会贯通;精鉴,即精细的鉴别、鉴定,强调的是在学习或生活中懂得考证辨析,从众多内容中筛选出优质的、有用的;深味,即深刻地品味,强调的是对学习或生活深入体会;妙悟是佛教用语,强调的是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性,强调的是对学习或生活一种久久为功之后的顿悟或领悟。“这四个词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或生活的‘进阶指南’”,说明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先博采、精鉴,才能有进一步的深味、妙悟。同时,材料用了“然后”这样一个转折词,说明人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可以以这四个字为“进阶指南”,但是未必人人都能做到,也不必要求人人做到,考生可以对要不要做到通透精深进行辩证分析。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博采众长,精鉴深味,追求妙悟。接着,结合材料,阐述这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并说明对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来说,这四个关键词其实可以作为一种不断向上的“进阶指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如何在学习或生活中做到博采众长,精鉴深味,追求妙悟。比如说,学习应有一股钻研的劲头。学东西,要懂得精鉴深味。小到书本上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大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可以“拆开来”,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往“深”处走,往“细”处磨,把那些看似相似其实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多比较,自然就知道“怎么办”了。坚持博采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