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2800字】_第1页
【试述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2800字】_第2页
【试述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28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述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摘要:我国刑法之犯罪构成理论通说认为,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这些主客观要件具体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四个要件同时具备,否则行为不能成立犯罪。而犯罪停止形态则是指一一个直接故意犯罪在犯罪过程中,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是直接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一种,刑法中对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规定了减轻,免除处罚的明文规定。将一个行为认定为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无疑对定罪与量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法律性质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实践中对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是否成立的认定。关键词:直接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直接故意犯罪形态是犯罪的基本犯罪形态,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正是以具体犯罪的直接故意犯罪形态为标准的。也就是说,直接故意犯罪是完全符合分则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虽是未完成状态,但也不能说这种未完成形态不符合犯罪构成的要求,只不过是以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构成为基础,并以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为补充修改,形成了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来讲,犯罪停止形态具有终局性和排他性两项特征。所谓终局性,是指犯罪的停顿状态不是暂时性的停止,而是终止性的停止。如果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暂时停顿下来,等特殊缘由消除后,又重新继续向前发展,则应以继续发展后的最后停顿状态作为其犯罪形态加以评价。排他性则是指,就同一犯罪行为而言,当其停顿在某种犯罪状态之后,就不可能再呈现出其他的犯罪形态。换言之,就犯罪整体而言,当该种犯罪行为达到直接故意犯罪后,就不可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形态或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的形到直接故意犯罪后,就不可能再出现犯罪未完成形态或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的形态,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各种犯罪停止形态是相互独立的,是不能相互转化的。一种犯罪最后停顿的状态,就是其唯一的犯罪形态。至于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最终固定在什么形态上,则取决于该犯罪行为发展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从而使该犯罪在犯罪的某一阶段停止下来,从而使犯罪出现的各种停止状态。这些停止形态既可能是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也可能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直接故意犯罪的阶段与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既遂犯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而故意犯罪都有犯罪目的。犯罪目的的实现即意味着犯罪愿望的满足,也意味着犯罪整个犯罪活动的完成,因此对所有直接故意犯罪来说都可以通过其犯罪目的的分析,来确定其犯罪的既遂和未遂[[][]殷凯桦.论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21):2.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是建立在“分则条文以既遂为模式”的前提下,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任何一种犯罪都有成立未遂犯的可能性,即所有的犯罪都具备可处罚的未遂形态[[]何俊.论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J].2021.]。但是,既遂要件说既与我国司法实践不符合,也与我国刑法理论相矛盾。首先,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并非对所有的未遂行为全部予以刑罚处罚,我国对未遂犯判处刑罚的案件占年度刑事案件总量的比例非常小,并且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对未遂犯判处刑罚仅限于某几个具体罪名的未遂,其所占各罪总量也同样非常小。司法机关根据刑法总则第13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将部分未遂行为排除在刑罚处罚范围之外。其次,我国刑法分则罪状若为既遂模式,则刑法关于预备犯与过失犯的规定则与分则既遂模式相矛盾。例如,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条之二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属于预备犯,例如刑法第151条第2款同样有属于过失犯罪的情形,例如失火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罪名。因此,我国刑法分则中存在明文规定的预备犯与过失犯的立法例,其说明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不是以犯罪既遂为立法模式的。最后,我国刑法分则对具体犯罪都规定了宽泛的法定刑幅度,其中应当将未完成形态处罚包含在内。例如,在故意伤害罪中,根据犯罪人实施伤害的行为造成被害人受伤的程度来规定量刑的幅度,一般伤害的话,判处3年以下的徒刑。如果是致人重伤的话,判处3-10年的有期徒刑。如果是故意伤害造成了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伤害的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了被害人重要或者终身残疾的,就要判处十年以上的刑罚甚至是死刑[[]何俊.论追诉时效期限的起算[J].2021.[]梅传强,李洁.我国反恐刑法立法的"预防性"面向检视[J].2021(2018-1):48-57.我国刑法学通说在建构“犯罪构成”理论之时,暗含的标本为“一人犯一罪”,并不等同于德日刑法学所强调的“一人犯一罪并系实行行为且为完成形态”,即国外刑法(限于大陆法系国家)在具体犯罪的规定上,采用了以既遂犯为原则,以预备犯、未遂犯为补充的模式,而我国刑法分则在各个具体犯罪的规定上,没有将犯罪预备、未遂和既遂状态区分开来,而是将他们规定在同一个条文中[[]欧锦雄.同一罪名下"犯罪构成群"质疑[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000(002):1-10.]。如果我国刑法分则以既遂模式为前提,则明显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所暗含标本相违背。我国刑法分则犯罪构成实际属于犯罪成立要件,犯罪构成仅具备区分罪与非罪的意义,至于具体犯罪行为属于犯罪进程中的完成形态或者未完成形态,则不属于犯罪构成所关注范围[[]欧锦雄.同一罪名下"犯罪构成群"质疑[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0,000(002):1-10.[]惠志君.语言视角下刑法总则问题研究——以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为例[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10):2.根据《刑法》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可能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关于犯罪未遂的标准规定,危险犯同样有既遂与未遂之分。当危险犯未造成实害结果时,说明其犯罪没有得逞,此时的危险犯是未遂犯。当危险犯已经造成实害的危害结果时,说明其犯罪已经得逞,此时的实害犯就是危险犯的既遂犯。第二种观点理由不够充分。“刑法分则既遂模式”不能作为危险犯存在既遂未遂的理由。因为并非所有故意犯罪均存在犯罪停止形态,而是只有部分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故意犯罪停止形态,间接故意犯罪以及过失犯罪并不存在既遂未遂问题,而只存在犯罪是否成立的问题,就危险犯而言,其成立犯罪必须以特定危险状态的出现为标志,如果特定危险状态没有出现,则危险犯不能成立。因为无论是从我国刑法总则还是刑法分则的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