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一上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一上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一上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一上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一上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良渚文化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随葬有大批精美的玉制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玉饰,没有专门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地的周围。墓葬之间的不同可看出当时()A.礼乐制度完备 B.手工业生产较发达C.阶级分化明显 D.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良渚文化遗存中,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差别,随葬品也与墓葬规格相适应,而玉器作为随葬品更证明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权贵阶层,C项正确;礼乐制度建立于西周,排除A项;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较落后,排除B项;“文明呈现多元一体”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这体现了墨子主张()A.兼爱 B.节俭 C.非攻 D.尚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墨子认为对逝去的人的葬礼繁琐麻烦并且使(活着的)人不高兴,厚葬浪费钱财并且使老百姓变穷,总是穿孝伤害了活着的人而且妨碍了正常的事情。结合所学,墨子反对繁琐的礼节和厚葬的风俗,提倡节俭,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墨子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墨子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葡萄、菠菜、胡瓜等外来物种,中国的大黄、茶树、桑蚕、蜀葵、生姜等也大量西传。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统一国家的推动 B.修筑驰道改善交通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外贸易十分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葡萄、胡麻、胡蒜、胡瓜等外来物种,中国物种西传的有大黄、茶树、桑蚕、蜀葵、生姜等。”可知,题干涉及到西汉与西域的物种交流,由地理方位可知,这主要是丝绸之路开通后形成的现象,C项正确;统一国家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朝修筑直道和驰道,排除B项;西汉时期和西域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其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由此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拓片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文献史料必须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更有价值 D.史料相互印证有利于了解事件原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嘎仙洞的祝文属于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魏书》记载相符,由此证实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了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了解事件原貌,D项正确;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有重要的价值,排除A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相互印证,但材料主旨强调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对研究北魏历史的意义,排除B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有重要的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唐朝部分年份税收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条鞭法的实施 B.两税法的影响C.租庸调制的推行 D.均田制的推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古代)。据题干可知:唐朝中后期,货币税收大大超过了谷物税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因此货币税收超过了谷物税收,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前期的赋税制度,780年,唐朝开始实施两税法,排除C项;材料反映赋税制度,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据统计,盛唐时期先后任职的82位节度使中,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总数的9.5%,还不到十分之一;兼统两道以上者,也仅占总数的九分之一,且大多兼统时间不长。这一现象说明盛唐时期()A.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藩镇割据势力有所弱化C.朝廷有意防范外重内轻局面 D.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盛唐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一现象是指当时唐朝节度使更换频繁且权力受到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是驻守边境军镇的长官,中央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与控制,C项正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表明辽实行()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政策 D.崇文抑武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契丹是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内容,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政权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中原王朝治理边疆地区所使用的政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是两宋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9.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指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程颐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据此可知,两位学者均()A.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B.主张“天人合C.强调理是万物本原 D.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邵雍认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即重视道德伦理范围内的“理”,而程颐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强调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据此可判断,两人都比较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而非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没有描述理是万物本源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明朝初年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置较多卫所,屯驻军队。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防范蒙古人南下 B.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C.抗击倭寇的侵扰 D.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卫所主要设置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倭寇猖獗,对沿海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危害,设置卫所主要是用来抗击倭寇的骚扰,C项正确;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不在沿海,排除A项;该时期我国没有受英国侵略,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康雍乾时期的部分史料。项目清朝经济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政治军机处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军事晚年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文化严酷推行文字狱,文化专制。外交继续经略宗藩体系,维护朝贡贸易。他们要研究主题可能是()A.清朝全面衰退 B.清朝的鼎盛与危机C.中国艰难转型 D.中国的崛起与扩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粮食产量提升体现清朝的鼎盛,推行文字狱和统治者的自大保守体现清朝的危机,故研究的主题可能是清朝的鼎盛与危机,B项正确;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清朝全面衰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清朝前中期,向近代社会转型是在晚清以后,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且“扩张”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原则()A.保证了清朝的长治久安 B.消弭了边疆地区的社会问题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无法保证王朝统治,排除A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这()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B.说明明清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C.是统治者推行开明外交政策的力证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并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传教士来华,很多西学传入中国,当然还有朝鲜等地区的生产技术的传入,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A项正确;中国不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技,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外交逐渐转为保守,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没有推动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14.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其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开展 B.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少C.自然经济的抵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45—18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经鸦片战争有所动摇,但仍然据主导地位,导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未能达到的预期,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无法上去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开辟的通商口岸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洪仁玕认为立法的目的是挽救世道人心,法治是手段,德治(纲常伦纪,教养大典)才是目的。并提出“教法兼行”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据此可知,洪仁玕的思想主张()A.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 B.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理想C.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 D.无法跳出礼法结合的藩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可知其主张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C项正确;农民阶级的根本要求是土地,题干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材料提出法治是手段,没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的教和法与中国传统的礼法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6.1901年,清廷中央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但遭到东南督抚的反对,最终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西南、西北等省则按期举行。这反映了()A.清廷统治分崩离析 B.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C.清廷科举因地制宜 D.清末新政的举步维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1901年,清廷中央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开科取士、收拢人心”的策略遭到东南督抚反对,辛丑乡试在东南数省没有实行,说明晚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地方势力膨胀,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B项正确;西南、西北等省仍落实中央政策,如期进行乡试,所以清廷统治并未分崩离析,排除A项;晚清时期东南地区地方势力膨胀,使得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表明晚清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并不是清廷科举的因地制宜,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由于晚清时期东南地区地方势力膨胀,使得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材料中的做法与清末新政中的选官制度及教育改革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能兼并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并对这一趋势进行简要的评价。〖答案〗(1)原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百姓淳朴,社会风气良好;官府管理严格,吏治较为清明;士大夫的大公无私;统治者英明,行政效率高。(2)趋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评价:国家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固其塞,形势便”得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根据材料“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得出百姓淳朴,社会风气良好;根据材料“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得出官府管理严格,吏治较为清明;根据材料“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得出士大夫的大公无私;根据材料“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得出统治者英明,行政效率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和秦朝。第一问,图一是战国时期,处于分裂时期,图二是秦朝,是大一统王朝,因此趋势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第二问,从社会发展来看,国际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进步,从经济上来看,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来看,有利于民族融合。最后从大趋势来看,统一是大趋势。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体现在,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皇帝立“状元碑”的社会影响。〖答案〗(1)进步:可以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2)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进步:根据材料“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可知,可以自由报考;根据材料“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表现:根据材料“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小问2】本题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工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答案〗(1)原因:江南远离战乱,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材料“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可以得出原因一江南远离战乱,社会相对安定;据所学知识得出原因二自然条件优越;据所学知识得出原因三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据所学知识得出原因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据所学知识得出原因五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可以得出特点一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据材料“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以得出特点二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据材料“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以得出特点三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每一个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生活给人们提出了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任务,进步的思想家们站在矛盾的新生方面,解释这些矛盾,提出解决的方案,阐明发展的前途。新时代的思想家们,好像是暴风欲来时的狂飙,又好像是战斗准备前的号角,他们以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抨击过去、歌颂未来。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们投入战斗。在历史上,差不多每一次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同时都会相应地出现一次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摘编自戴逸《戴逸自选集》选择一个中国“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结合所学的中国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历史时代的“思想家们”对于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答案〗示例1

观点:战国时代,法家“思想家们”推动了社会变革与发展进步。阐述:战国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时代要求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诸多法家“思想家们”登上历史舞台并主持了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气势进行了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有力推动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示例2观点: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们”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思想家们”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思想家们”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综上所述,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无固定〖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根据材料“思想的解放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个变革时期,即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近代维新变法。先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首先确定观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们推动了社会变革与发展进步。阐述时先点明时代特征,即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动,兼并战争加剧,要求各国君主们加强集权,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登上舞台。最后拿典型的商鞅变法来阐述影响,即对秦国自身以及秦统一的影响。再看近代维新变法,首先确定观点,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们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然后阐述时代背景,即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在此背景下康梁代表的维新派创办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最后阐述影响,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良渚文化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随葬有大批精美的玉制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玉饰,没有专门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地的周围。墓葬之间的不同可看出当时()A.礼乐制度完备 B.手工业生产较发达C.阶级分化明显 D.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良渚文化遗存中,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差别,随葬品也与墓葬规格相适应,而玉器作为随葬品更证明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权贵阶层,C项正确;礼乐制度建立于西周,排除A项;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较落后,排除B项;“文明呈现多元一体”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这体现了墨子主张()A.兼爱 B.节俭 C.非攻 D.尚贤〖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墨子认为对逝去的人的葬礼繁琐麻烦并且使(活着的)人不高兴,厚葬浪费钱财并且使老百姓变穷,总是穿孝伤害了活着的人而且妨碍了正常的事情。结合所学,墨子反对繁琐的礼节和厚葬的风俗,提倡节俭,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墨子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墨子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排除D项。故选B项。3.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葡萄、菠菜、胡瓜等外来物种,中国的大黄、茶树、桑蚕、蜀葵、生姜等也大量西传。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统一国家的推动 B.修筑驰道改善交通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外贸易十分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葡萄、胡麻、胡蒜、胡瓜等外来物种,中国物种西传的有大黄、茶树、桑蚕、蜀葵、生姜等。”可知,题干涉及到西汉与西域的物种交流,由地理方位可知,这主要是丝绸之路开通后形成的现象,C项正确;统一国家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朝修筑直道和驰道,排除B项;西汉时期和西域贸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其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由此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拓片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文献史料必须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C.文献史料比实物史料更有价值 D.史料相互印证有利于了解事件原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嘎仙洞的祝文属于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魏书》记载相符,由此证实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这说明了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了解事件原貌,D项正确;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有重要的价值,排除A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相互印证,但材料主旨强调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对研究北魏历史的意义,排除B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有重要的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5.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是唐朝部分年份税收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条鞭法的实施 B.两税法的影响C.租庸调制的推行 D.均田制的推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古代)。据题干可知:唐朝中后期,货币税收大大超过了谷物税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因此货币税收超过了谷物税收,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前期的赋税制度,780年,唐朝开始实施两税法,排除C项;材料反映赋税制度,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据统计,盛唐时期先后任职的82位节度使中,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总数的9.5%,还不到十分之一;兼统两道以上者,也仅占总数的九分之一,且大多兼统时间不长。这一现象说明盛唐时期()A.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B.藩镇割据势力有所弱化C.朝廷有意防范外重内轻局面 D.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盛唐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一现象是指当时唐朝节度使更换频繁且权力受到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是驻守边境军镇的长官,中央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与控制,C项正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8.《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表明辽实行()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政策 D.崇文抑武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契丹是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的内容,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政权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中原王朝治理边疆地区所使用的政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是两宋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9.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指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程颐强调“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据此可知,两位学者均()A.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B.主张“天人合C.强调理是万物本原 D.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邵雍认为“性是理的沿展”,要做到“即物穷理”,即重视道德伦理范围内的“理”,而程颐认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强调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据此可判断,两人都比较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而非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排除A项;“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没有描述理是万物本源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明朝初年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设置较多卫所,屯驻军队。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防范蒙古人南下 B.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C.抗击倭寇的侵扰 D.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卫所主要设置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倭寇猖獗,对沿海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危害,设置卫所主要是用来抗击倭寇的骚扰,C项正确;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不在沿海,排除A项;该时期我国没有受英国侵略,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康雍乾时期的部分史料。项目清朝经济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政治军机处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军事晚年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文化严酷推行文字狱,文化专制。外交继续经略宗藩体系,维护朝贡贸易。他们要研究主题可能是()A.清朝全面衰退 B.清朝的鼎盛与危机C.中国艰难转型 D.中国的崛起与扩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粮食产量提升体现清朝的鼎盛,推行文字狱和统治者的自大保守体现清朝的危机,故研究的主题可能是清朝的鼎盛与危机,B项正确;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清朝全面衰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清朝前中期,向近代社会转型是在晚清以后,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且“扩张”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12.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原则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一原则()A.保证了清朝的长治久安 B.消弭了边疆地区的社会问题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无法保证王朝统治,排除A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这()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B.说明明清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C.是统治者推行开明外交政策的力证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并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传教士来华,很多西学传入中国,当然还有朝鲜等地区的生产技术的传入,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A项正确;中国不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技,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外交逐渐转为保守,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没有推动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14.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的预期。其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开展 B.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少C.自然经济的抵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45—18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经鸦片战争有所动摇,但仍然据主导地位,导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未能达到的预期,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无法上去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开辟的通商口岸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和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洪仁玕认为立法的目的是挽救世道人心,法治是手段,德治(纲常伦纪,教养大典)才是目的。并提出“教法兼行”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据此可知,洪仁玕的思想主张()A.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 B.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理想C.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 D.无法跳出礼法结合的藩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可知其主张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C项正确;农民阶级的根本要求是土地,题干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材料提出法治是手段,没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的教和法与中国传统的礼法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16.1901年,清廷中央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但遭到东南督抚的反对,最终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西南、西北等省则按期举行。这反映了()A.清廷统治分崩离析 B.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C.清廷科举因地制宜 D.清末新政的举步维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1901年,清廷中央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开科取士、收拢人心”的策略遭到东南督抚反对,辛丑乡试在东南数省没有实行,说明晚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地方势力膨胀,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B项正确;西南、西北等省仍落实中央政策,如期进行乡试,所以清廷统治并未分崩离析,排除A项;晚清时期东南地区地方势力膨胀,使得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表明晚清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并不是清廷科举的因地制宜,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由于晚清时期东南地区地方势力膨胀,使得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材料中的做法与清末新政中的选官制度及教育改革背道而驰,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能兼并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并对这一趋势进行简要的评价。〖答案〗(1)原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百姓淳朴,社会风气良好;官府管理严格,吏治较为清明;士大夫的大公无私;统治者英明,行政效率高。(2)趋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评价:国家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固其塞,形势便”得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根据材料“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得出百姓淳朴,社会风气良好;根据材料“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得出官府管理严格,吏治较为清明;根据材料“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得出士大夫的大公无私;根据材料“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得出统治者英明,行政效率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和秦朝。第一问,图一是战国时期,处于分裂时期,图二是秦朝,是大一统王朝,因此趋势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第二问,从社会发展来看,国际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进步,从经济上来看,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来看,有利于民族融合。最后从大趋势来看,统一是大趋势。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体现在,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皇帝立“状元碑”的社会影响。〖答案〗(1)进步:可以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2)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进步:根据材料“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可知,可以自由报考;根据材料“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表现:根据材料“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小问2】本题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