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五校联考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广东省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共6页,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填涂需用2B铅笔,非选择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50分,每小题2分。1.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500年的新时器时期。根据材料夫妻合葬,说明已产生家庭观念,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且个人陪葬品多达91件,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也是私有制产生的表现,C项正确;私有制产生后,出现贫富分化,逐渐产生阶级分化,但不等于立即产生阶级分化,材料看不出是否有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父权制与母权制的关系,排除B项;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是新时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并结合所学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的,这体现出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的主要依据,且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排除A项;“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西周初期分封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排除D项。故选C项。3.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排序阶段1234567流动总数前期魏7齐6赵5秦5韩4楚3燕030中期秦24魏22齐15楚14赵10燕7韩496后期秦17赵15魏5燕5楚3齐2韩148(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中期人口流动最多,且就其中流动人次来看秦国、魏国、赵国、齐国较多,这从侧面可见诸侯国实力影响人才流动,C项正确;材料与华夷观念无关,排除A项;流动的人才不一定全部为政治人才,且“最”字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人才流动与百家争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4.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并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城防壁垒,迁移六国故地的贵族和富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实力,整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措施没有涉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各民族间的矛盾缓和,排除C项;君主专制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5.汉代,民间资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雇佣劳动,一般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支付报酬,也存在以粮食支付雇值的情况。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中就有“市庸(佣)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这表明,汉代()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产业经营方式较灵活C.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 D.未真正推行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不同行业领域或多或少地使用雇佣劳动,支付酬劳的方式也较为多元,这表明汉代产业经营方式的灵活,B项正确;存在雇佣关系并不意味着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货币体系是否统一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6.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现代历史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光“人为地”建构出来的,据此可知,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代著作和古代史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不能笼统地断定为“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和古代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争议,但并没有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饱满”,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记述,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时人热衷”,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流动,与人口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8.《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宣称是华夏后裔,表明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不能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且材料提及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并不相符,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史籍编修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9.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可知,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这与儒家思想的天人感应相关,故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而非抨击官场黑暗,也不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B项和C项;材料没有描述道德教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只隶属于门下省,经过武则天时期的调整,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之势,这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D项正确;谏官的监督权没有扩大,排除A项;完善三省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不利于中枢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 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人川,其发布的《幸普安郡制》不仅授予了各地节度使、采访使等军政合一的大权,五品官员以下的人事任命权也一并赋予,这些举措反映出唐玄宗为平乱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因此这是唐玄宗在特殊背景下的政治妥协,D项正确。该诏书旨在通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以达到平定叛乱、巩固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该诏书虽然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也加速了叛乱的平息,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这一举措加重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北宋则以“寒人为中坚”。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 B.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C.中央集权的强化 D.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门阀士族力量衰落、寒门士子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与此相关联的是科举制,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它产生于明朝中后期,题干涉及时间是唐宋之际,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社会阶层流动变快之间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有一定差异,不仅包括儒家、道教,还有佛教,体现出每个时期为了维护统治所用政治思想的多元化,C项正确;儒学仍旧是正统,排除A项;“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主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可知二府三司对专制皇权有一定约束力,D项正确;二府三司是中枢机构,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二府三司注重臣子们的分权制衡,维护的是封建专制,排除B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与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金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可知,募役法支持者多为南方人,说明南方人更愿意出钱雇募他人应役,南方人更比北方人更有钱,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16.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答案〗C〖解析〗根据“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可得出,在与汉族不断接触与融合过程中,金朝统治者也逐步演变成为类似汉族的地主阶级,这进一步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与统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加强无关,排除AB;材料与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17.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划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变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答案〗B〖解析〗元朝统治者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行政划分方式,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势力的对抗中央,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经济文化格局无关,排除C项;元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没有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A.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B.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弃“四等人制”C.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可知,元代边疆管理与内地基本一致,D项正确;据材料“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可知,唐代黑龙江流域就归属于中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四等人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东北地区的史实,不能说明全国性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A.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且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行省的运作方式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顾,没有涉及便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答案〗B〖解析〗常熟一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养鱼、养猪、种植不同果木蔬菜等多种农业经济,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排除A;地主雇用乡民,乡民并非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并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获利丰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排除D。21.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了明武宗时期刘瑾专权,其根源在于当时君主专制加强,B项正确;宦官专权并不意味着皇权衰落,排除A项;内阁权势膨胀并不会导致宦官专权,排除C项;监察制度不能有效运行,因此宦官猖獗,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与北方的蒙古关系友好,南方开海禁、通商,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不是思想,排除B项;“农耕经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A.甲——设伊犁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C.丙——派办事大臣 D.丁——设台湾行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4.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25.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有2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26.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了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了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发展: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非常相似。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涉及到法律、统一、强盛、分裂等方面的信息,所以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从上述几个方面分别概述即可。(2)结合第一问的“历史特征”可知发现的现象是二者的“历史特征”是相似的。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又可以发现又是非常相似的,即何时变化、朝哪变化又均是一样的,理论认识方面主要回答出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之类的〖答案〗均可。(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历史走向的不同主要突出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而欧洲却是由统一走向分裂之类的〖答案〗均可,题目已经明确提出主要原因要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分析,即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欧洲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角度进行解释。27.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思想体系:理学。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材料“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知,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根据材料“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并结合所学百家争鸣影响相关内容,从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等角度进行回答。(2)思想体系:根据材料中“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的“新儒学”指的是理学。影响:根据材料“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并结合所学,从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等方面进行回答。(3)时代气息:根据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皇帝乃‘天下之大害’”“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等信息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理学走向极端等方面进行分析。广东省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共6页,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填涂需用2B铅笔,非选择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50分,每小题2分。1.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A.出现阶级分化 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 C.萌生出私有制 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500年的新时器时期。根据材料夫妻合葬,说明已产生家庭观念,家庭是私有制的产物。且个人陪葬品多达91件,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也是私有制产生的表现,C项正确;私有制产生后,出现贫富分化,逐渐产生阶级分化,但不等于立即产生阶级分化,材料看不出是否有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父权制与母权制的关系,排除B项;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是新时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这一过程体现了()伯(排行)→伯(获得官职)→伯(爵称)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并结合所学可知,伯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由于西周时代是宗法制社会,故而伯、仲、叔、季的排行就有了明确的大小宗功能,伯作为许多采邑主的称呼不是偶然的,这体现出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的主要依据,且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排除A项;“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西周初期分封不限于姬姓,还包括上古先王的后裔、对武王克商有功的异姓方国和功臣,排除D项。故选C项。3.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排序阶段1234567流动总数前期魏7齐6赵5秦5韩4楚3燕030中期秦24魏22齐15楚14赵10燕7韩496后期秦17赵15魏5燕5楚3齐2韩148(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中期人口流动最多,且就其中流动人次来看秦国、魏国、赵国、齐国较多,这从侧面可见诸侯国实力影响人才流动,C项正确;材料与华夷观念无关,排除A项;流动的人才不一定全部为政治人才,且“最”字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人才流动与百家争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4.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并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城防壁垒,迁移六国故地的贵族和富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实力,整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层社会管理,排除A项;材料措施没有涉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能得知各民族间的矛盾缓和,排除C项;君主专制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5.汉代,民间资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雇佣劳动,一般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支付报酬,也存在以粮食支付雇值的情况。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中就有“市庸(佣)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这表明,汉代()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产业经营方式较灵活C.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 D.未真正推行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由材料可知,不同行业领域或多或少地使用雇佣劳动,支付酬劳的方式也较为多元,这表明汉代产业经营方式的灵活,B项正确;存在雇佣关系并不意味着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货币体系是否统一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6.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现代历史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观点,他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形象是司马光“人为地”建构出来的,据此可知,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代著作和古代史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并不能笼统地断定为“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和古代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争议,但并没有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饱满”,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现代学者辛德勇并不认同司马光的记述,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时人热衷”,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户数口数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魏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17672881蜀263年280000940000吴280年523000230000.0西晋280年240000016160000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可知,东汉至魏晋时期,无论是户数还是人口数,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时国家动乱具有重要的关系,东汉后期中央权力下移,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削弱,最终导致国家动乱,C项正确;社会秩序的变动是一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调整和人口的流动,与人口的减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8.《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宣称是华夏后裔,表明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不能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且材料提及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并不相符,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史籍编修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9.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可知,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这与儒家思想的天人感应相关,故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而非抨击官场黑暗,也不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B项和C项;材料没有描述道德教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只隶属于门下省,经过武则天时期的调整,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之势,这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D项正确;谏官的监督权没有扩大,排除A项;完善三省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不利于中枢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 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人川,其发布的《幸普安郡制》不仅授予了各地节度使、采访使等军政合一的大权,五品官员以下的人事任命权也一并赋予,这些举措反映出唐玄宗为平乱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因此这是唐玄宗在特殊背景下的政治妥协,D项正确。该诏书旨在通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以达到平定叛乱、巩固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该诏书虽然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也加速了叛乱的平息,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这一举措加重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认为,唐宋之际,实贵胄与寒人之一转换过程.亦阶级消融之一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唐代以名族贵胄为政治、社会之中坚”,北宋则以“寒人为中坚”。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发展 B.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C.中央集权的强化 D.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门阀士族力量衰落、寒门士子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与此相关联的是科举制,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它产生于明朝中后期,题干涉及时间是唐宋之际,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社会阶层流动变快之间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所重视的思想有一定差异,不仅包括儒家、道教,还有佛教,体现出每个时期为了维护统治所用政治思想的多元化,C项正确;儒学仍旧是正统,排除A项;“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主导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可知二府三司对专制皇权有一定约束力,D项正确;二府三司是中枢机构,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二府三司注重臣子们的分权制衡,维护的是封建专制,排除B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与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金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可知,募役法支持者多为南方人,说明南方人更愿意出钱雇募他人应役,南方人更比北方人更有钱,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重了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16.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答案〗C〖解析〗根据“谋克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可得出,在与汉族不断接触与融合过程中,金朝统治者也逐步演变成为类似汉族的地主阶级,这进一步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故C项正确;这一现象与统治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加强无关,排除AB;材料与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17.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划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变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答案〗B〖解析〗元朝统治者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行政划分方式,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势力的对抗中央,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这一举措与经济文化格局无关,排除C项;元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没有调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排除D项。故选B项。18.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这种变化体现了元朝时期()A.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B.最高统治者逐渐放弃“四等人制”C.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 D.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元朝则在东北设置辽阳行省,与中原相比并没有特殊政策”可知,元代边疆管理与内地基本一致,D项正确;据材料“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可知,唐代黑龙江流域就归属于中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四等人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东北地区的史实,不能说明全国性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9.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A.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且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提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行省的运作方式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顾,没有涉及便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0.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答案〗B〖解析〗常熟一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养鱼、养猪、种植不同果木蔬菜等多种农业经济,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出现”,排除A;地主雇用乡民,乡民并非完全自由的劳动力,并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C;材料信息只是反映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获利丰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排除D。21.武宗初宠东宫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了明武宗时期刘瑾专权,其根源在于当时君主专制加强,B项正确;宦官专权并不意味着皇权衰落,排除A项;内阁权势膨胀并不会导致宦官专权,排除C项;监察制度不能有效运行,因此宦官猖獗,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与北方的蒙古关系友好,南方开海禁、通商,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不是思想,排除B项;“农耕经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A.甲——设伊犁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C.丙——派办事大臣 D.丁——设台湾行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甲地区是新疆,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4.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25.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局面,而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不能改善中外贸易的出超局面,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逻辑关系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有2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26.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