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悠久性和连续性 B.多样性和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B〖解析〗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完全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B项正确;连续性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不符,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和中原青铜器明显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特点,排除C项;凝聚性与世俗性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身上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A.原始宗教祭祀的形成 B.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C.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广泛运用〖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从原始祭祀活动中逐渐产生等级秩序制度,体现了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反映出原始宗教祭祀形成的动态过程,排除A项;君权神授指的是君权的来源,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等级制度的逐渐形成,无法得出礼乐制度广泛运用,而且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崩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3.如图为2019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春秋中晚期曾国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下述记载表明()铭文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A.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 B.曾随之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C.文物考古与文献记载必须相互印证 D.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晚期(中国)。根据铭文“楚王滕随仲芈加”,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说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曾随之谜”的争论得以平息,A项正确;曾随之谜的问题因材料中文物及铭文的发现而得到基本解决,排除B项;中国的传世文献中从来没有曾国的记载,但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随州确实存在一个姬姓曾国,而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的只有一个随国,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存在不一致,而2019年的考古发现则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排除C项;曾侯宝夫人墓出土的铜缶是青铜器,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纵横家实际上也是将仁义当做成就伯王的工具,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存在相互借鉴,A项正确;B项共识错误,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纵横家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5.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A.因袭周代制度 B.强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断完善 D.具备创新特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县大于郡”“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改变以前县大于郡的情况,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具备创新特性,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对周代制度承袭,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这冲击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体现了秦朝郡县制具备的创新特征,而不是强调需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九卿不是相权,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7.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答案〗B〖解析〗汉赋最初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末,随着时代的变化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国认同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排除C项;小赋和大赋都是时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图示为南北朝时期,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突出历史现象是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故〖答案〗为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市民文学蓬勃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9.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维护了社会秩序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赵翼在论及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持反对的观点,从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其固化了社会结构,不利于各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凸显贵族政治色彩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社会秩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受到门第、血缘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0.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A选项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方人口南移,推动南方开发的问题,不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1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C.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隋文帝废除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授权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员,要求地方官异地任职和定期互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A项正确;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涉及隋朝地方官僚选任的具体标准,无法判定其变化情况,排除C项;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太宗时期,曾在凌烟阁为功臣绘制画像,以表彰其功助。此后一百多年,并未再绘制新的功臣画像。唐中晚期,又多次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缘于()A.潘镇割据的出现 B.选官制度的调整C.尚武风气的盛行 D.政治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功臣画像活动主要出现于唐初和唐中晚期,正是因为这些时期政治动荡,国家需要安邦之材,统治者为表彰人才,往往举办功臣画像活动,而盛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家对安邦之材的需求较低,为功臣画像的动机较低,D项正确;唐初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选官制度并未发生明显调整,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排除B项;尚武风气的盛行并非是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3.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只是众多手段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识到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B.推崇科举制度C.主张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 D.推崇儒学复兴〖答案〗A〖解析〗根据“是知文武:二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可知,唐太宗主张文武并重,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主张文武并重,CD项只反映了一个方面,排除CD项。故选A项。15.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国)。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获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秉公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说明唐代A.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族在法律上不再享有特权C.皇帝不能干涉司法审判 D.皇帝的权威受到宰相的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宰相姚崇坚持秉公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可知,唐玄宗受宰相制约不能徇私枉法,说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贵族不再享有特权,排除B项;材料中唐玄宗正是在干涉御史的秉公执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臣阻止皇帝违反法纪,不是皇帝的权威受到宰相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17.据下表判断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B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排除C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8.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太祖通过增加官员、设立副手、分割权力等方法限制宰相的权力,以此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B项正确;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宋朝的行政中枢在于同平章事,材料所提及的不仅仅是行政中枢,还包括军权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B项。19.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20.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可知,反映了辽和宋“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经济上有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关系上相互依赖,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表为中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研究的部分著作,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国家作者书名德国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国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A.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 B.新式选官制度的完善C.儒学和佛教逐渐合流 D.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中的《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昌时代与武功弱势》等信息可知,三本著作涉及了宋代的社会转型、思想的开放和文治昌盛等内容。由此可见,表格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中三本著作标题均未提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或完善情况,排除B项;三教合流的情况发生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仅能概括第三本著作的内容,无法概括三本著作呈现的完整论题,排除D项。故选A项。22.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少数民度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A项正确;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排除D项。故选A项。23.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 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代尚书的入阁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整,C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大大强化,没有遭到严重挑战,排除A项;内阁并没有侵夺六部的职权,排除B项;废宰相加强了皇权,没有导致格局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24.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题,4题共52分(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关系新变化;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等。(言之成理)(2)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言之成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政治层面分析,得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得出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从百家争鸣的性质分析,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对地主阶级的影响分析,得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分析,得出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得出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服饰改革的意义。〖答案〗(1)观点: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背景: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意义: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观点:根据材料“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可分析出服饰应利民、便用;根据材料“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分析出服饰须因时势而变。背景:根据材料“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分析,这出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意义:结合民族交融的趋势可分析出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3735.2433038.93617.31406.28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1004—1140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79)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材料三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答案〗(1)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人才辈出,领域广泛。原因:从政治军事的角度作答: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作答: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文化教育的角度作答: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2)评述: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等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可知,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根据材料“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可知,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可知,人才辈出,领域广泛。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分析原因,如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等等。(2)评述:根据材料“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辩证的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可知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是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等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的中国的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服,形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大帝国。经由羁广州府结合外族的帝国外围,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及回纥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的关系……中古时期前半段,中国是内敛的,于积累足够的文化与经济能量后,在中古后半段,中国是开放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观点: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阐释: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尽管隋朝短暂而亡,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逐渐达到顶峰。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除突厥威胁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和吐蕃的联系,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通过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对外交往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在制度建设、佛教、文字、建筑等方面唐朝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综上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如由材料“隋唐的中国是开放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可提取观点为:隋唐时期,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隋唐历史总体发展历程、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朝的对外交往等方面说明隋唐时期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阐释过程做到层次清楚、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如: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尽管隋朝短暂而亡,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逐渐达到顶峰。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解除突厥威胁后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和吐蕃的联系,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通过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对外交往范围之广,历史少见。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在制度建设、佛教、文字、建筑等方面唐朝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总结升华,呼应观点。如:综上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中国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悠久性和连续性 B.多样性和开放性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答案〗B〖解析〗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完全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B项正确;连续性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不符,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和中原青铜器明显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特点,排除C项;凝聚性与世俗性在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身上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人认为雀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最接近天神,为了能与天神相通就以雀为形铸爵进行祭祀,此后持不同材质的爵在祭祀中的敬酒顺序和站立位置等规矩,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爵位的身份等序观念,进而发展成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A.原始宗教祭祀的形成 B.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C.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 D.礼乐制度的广泛运用〖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反映的是从原始祭祀活动中逐渐产生等级秩序制度,体现了早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反映出原始宗教祭祀形成的动态过程,排除A项;君权神授指的是君权的来源,这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等级制度的逐渐形成,无法得出礼乐制度广泛运用,而且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崩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3.如图为2019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春秋中晚期曾国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下述记载表明()铭文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A.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 B.曾随之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C.文物考古与文献记载必须相互印证 D.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晚期(中国)。根据铭文“楚王滕随仲芈加”,可知在曾国的墓葬中发现了随国的信息,说明曾与随是同一个诸侯国的不同称呼,“曾随之谜”的争论得以平息,A项正确;曾随之谜的问题因材料中文物及铭文的发现而得到基本解决,排除B项;中国的传世文献中从来没有曾国的记载,但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随州确实存在一个姬姓曾国,而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的只有一个随国,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存在不一致,而2019年的考古发现则解决了文物考古和文献记载不一致的矛盾,弥补了文献史料中对曾国记载的空白,排除C项;曾侯宝夫人墓出土的铜缶是青铜器,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纵横家实际上也是将仁义当做成就伯王的工具,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存在相互借鉴,A项正确;B项共识错误,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排除C项;材料强调纵横家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5.周公“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逸周书·作雒》),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表明秦朝郡县制A.因袭周代制度 B.强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断完善 D.具备创新特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县大于郡”“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改变以前县大于郡的情况,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具备创新特性,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而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没有对周代制度承袭,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这冲击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史实,体现了秦朝郡县制具备的创新特征,而不是强调需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九卿中廷尉和内史地位最高,到汉朝时则是太常和郎中令的地位最尊,体现了汉代政治思想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制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九卿不是相权,不存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排除C项;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A项。7.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答案〗B〖解析〗汉赋最初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末,随着时代的变化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国认同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排除C项;小赋和大赋都是时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趋于活跃C.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D.佛教盛行,市民文学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图示为南北朝时期,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突出历史现象是民族交融,门阀士族执掌朝政,故〖答案〗为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市民文学蓬勃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9.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 B.维护了社会秩序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 D.固化了社会结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赵翼在论及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持反对的观点,从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其固化了社会结构,不利于各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凸显贵族政治色彩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维护社会秩序,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受到门第、血缘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0.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A选项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方人口南移,推动南方开发的问题,不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1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他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C.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隋文帝废除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授权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员,要求地方官异地任职和定期互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A项正确;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直接涉及隋朝地方官僚选任的具体标准,无法判定其变化情况,排除C项;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太宗时期,曾在凌烟阁为功臣绘制画像,以表彰其功助。此后一百多年,并未再绘制新的功臣画像。唐中晚期,又多次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缘于()A.潘镇割据的出现 B.选官制度的调整C.尚武风气的盛行 D.政治形势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功臣画像活动主要出现于唐初和唐中晚期,正是因为这些时期政治动荡,国家需要安邦之材,统治者为表彰人才,往往举办功臣画像活动,而盛唐时期政治稳定,国家对安邦之材的需求较低,为功臣画像的动机较低,D项正确;唐初没有出现藩镇割据,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选官制度并未发生明显调整,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排除B项;尚武风气的盛行并非是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3.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如表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项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项;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项;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只是众多手段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A.认识到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B.推崇科举制度C.主张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 D.推崇儒学复兴〖答案〗A〖解析〗根据“是知文武:二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可知,唐太宗主张文武并重,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主张文武并重,CD项只反映了一个方面,排除CD项。故选A项。15.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国)。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获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秉公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说明唐代A.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族在法律上不再享有特权C.皇帝不能干涉司法审判 D.皇帝的权威受到宰相的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宰相姚崇坚持秉公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可知,唐玄宗受宰相制约不能徇私枉法,说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贵族不再享有特权,排除B项;材料中唐玄宗正是在干涉御史的秉公执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臣阻止皇帝违反法纪,不是皇帝的权威受到宰相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17.据下表判断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越南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华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B项正确;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表格内容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国与西方,排除C项;表格内容仅是述及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8.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太祖通过增加官员、设立副手、分割权力等方法限制宰相的权力,以此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B项正确;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宋朝的行政中枢在于同平章事,材料所提及的不仅仅是行政中枢,还包括军权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B项。19.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20.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可知,反映了辽和宋“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经济上有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关系上相互依赖,排除D项。故选C项。21.下表为中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研究的部分著作,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国家作者书名德国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日本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国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A.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 B.新式选官制度的完善C.儒学和佛教逐渐合流 D.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中的《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昌时代与武功弱势》等信息可知,三本著作涉及了宋代的社会转型、思想的开放和文治昌盛等内容。由此可见,表格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宋代繁荣与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中三本著作标题均未提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或完善情况,排除B项;三教合流的情况发生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重文抑武与儒学发展仅能概括第三本著作的内容,无法概括三本著作呈现的完整论题,排除D项。故选A项。22.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史》《宋史》《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朝时期少数民度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A项正确;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而不是国际,排除D项。故选A项。23.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 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代尚书的入阁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整,C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大大强化,没有遭到严重挑战,排除A项;内阁并没有侵夺六部的职权,排除B项;废宰相加强了皇权,没有导致格局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24.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页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这反映了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和蒙古之间的互市包括封赐、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说明交流方式多元,A项正确;佛教是明朝和蒙古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并不能体现其纽带作用,排除B项;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是在宋代,排除C项;明朝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题,4题共52分(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关系新变化;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等。(言之成理)(2)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言之成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政治层面分析,得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得出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从百家争鸣的性质分析,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对地主阶级的影响分析,得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分析,得出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得出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服饰改革的意义。〖答案〗(1)观点: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背景: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2)意义: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观点:根据材料“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可分析出服饰应利民、便用;根据材料“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分析出服饰须因时势而变。背景:根据材料“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结合战国时期的史实可分析,这出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意义:结合民族交融的趋势可分析出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巩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宋初至澶谰之盟(公元960—1004)3735.2433038.93617.31406.28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公元1004—1140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绍兴和议至宋末(公元114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年度工作计划模板集合
- 学校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安排
- 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 高中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小学语文下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 初一年级上学期工作计划
- 2024年专业商用室内装潢设计服务协议模板一
- 服装店长月度工作计划书月度计划
- 超市季度工作计划超市年度工作计划
- 2024-2024学年度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24-2025学年 数学二年级上册冀教版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保险行业白皮书2024
- 军事理论(2024年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开2024年秋《生产与运作管理》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幼儿家庭教育(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青岛滨海学院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必刷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投标报价明显低于采购预算价说明函
- LemonTree中英文歌词
- 考博英语10000词汇(附音标)
- 《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标准
- 岫岩县民政局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正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