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新高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人体内神经系统及相关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中,腹部在大脑皮层体觉区和运动区的代表区均在中央后回的中部B.神经元、骨骼肌都是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C.同侧屈反射的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将对传出神经元起抑制作用D.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说明该部位正处于反极化过程2.银鱼是鄱阳湖的特产,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体长达到80mm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110mm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近年来,银鱼产量大幅下滑,我国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过度捕捞是主因: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红尾鱼可捕食银鱼的卵。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与银鱼的幼鱼比较,成鱼每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量会增加B.银鱼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以便获得最大持续产量C.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构成竞争关系D.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但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3.2014年以来,多位明星因吸毒而被刑拘或判刑,引发了社会对毒品危害的讨论。下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减少B.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C.多巴胺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降解D.“瘾君子”不吸毒品就精神萎靡,这与对多巴胺的依赖性有关4.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双缩脉试剂检验蛋白酶的专一性B.用模型构建法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马铃薯块茎的呼吸方式D.用N标记的核苷酸研究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5.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列关于这些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这些不同形态的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是相同的B.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了细胞形态的不同C.每种细胞具有的特定形态与其执行特定功能相适应D.不同细胞间形态的差异是在细胞分裂完成时产生的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不一定引起基因突变D.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7.关于细胞物质转运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环境因素的影响B.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其分子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C.改变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囊泡能将物质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但不能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8.(10分)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消化的主要场所。溶酶体的内部为酸性环境(pH≈5),与细胞溶胶(pH≈1.2)显著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由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B.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不会被自身水解酶水解C.溶酶体消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胞内其他结构的协同配合D.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各种水解酶活性不变二、非选择题9.(10分)豚鼠的毛色受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其中基因E控制黑色素的合成,而基因F对黑色素有淡化功能,淡化的结果是基因型为E_Ff的个体毛色为灰色,基因型为E_FF的个体毛色为白色。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豚鼠的基因型有____种。白色雌、雄豚鼠交配,子一代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黑色个体。(2)两只基因型均为EeFf的雌、雄豚鼠交配,若所得子一代中黑色:灰色:白色=________,则表明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若基因型为EeFf的灰色豚鼠能产生EF、Ef、eF和ef四种配子且EF:ef=l:1.Ef:eF=1:1,则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以上配子类型及比例无法判断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10.(14分)玉米籽粒的有色和无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E_F_G_的玉米籽粒有色,其余均无色。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表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2)玉米群体中,无色籽粒纯合子最多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3)现提供甲(eeFFGG)、乙(EEffGG)、丙(EEFFgg)三个玉米品系,两两杂交。F1的表现型都是___________。(4)为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利用甲、乙、丙设计以下实验:(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让每两个品系之间杂交得到三组F1,再让三组F1自交得到F2,分别统计三组F2籽粒颜色。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若一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1:1,其他两组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1:1,则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11.(14分)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简称ASFV,一种单分子线状双链DNA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猪被高致病力ASFV毒株感染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严重抑郁、厌食、皮肤发绀等病变,死亡率100%。若被较低毒力的ASFV分离株感,仍能存活,转变为慢性感染,并对同源或密切相关分离株的攻击具有抵抗力。据此,人们研制了灭活疫苗、减毒疫苗来预防非洲猪瘟。请回答下列问题:(1)较低毒力ASFV侵入猪的体内后,吞噬细胞会摄取、处理病毒,把特有的抗原暴露出来,传递给T细胞,进而产生__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__免疫;其中参与前一免疫的______细胞产生抗体与ASFV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并侵染宿主细胞。(2)被感染高致病力ASFV毒株后,猪会发高烧,原因之一是位于__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了刺激,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当猪持续高烧至41℃时,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3)与猪感染ASFV相似的是接种__________(填“减活”或“灭活”)疫苗,在特异性免疫方面,__________(填“减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动物产生体液免疫,__________(填“减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动物产生细胞免疫。12.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用字母回答)。(2)草原具有旅游观光和涵养水源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主要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A→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A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J/(cm2·y)。(4)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中排出的CO2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的特性就是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中央前回旁边的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区,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刺激体觉区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图2-12A)。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详解】A、腹内在体觉区的代表区在底部,在运动区没有代表区,A错误;B、神经元、骨骼肌都是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兴奋,发生反应,B正确;C、同侧屈反射的中间神经元分泌兴奋性递质,C错误;D、神经纤维某部位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可能处于反极化过程或复极化过程,D错误。故选B。2、D【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银鱼的增长属于"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④达到K值后,仍是种群的数量一般呈锯齿状波动。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110mm以上银鱼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转变为肉食性,所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1g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增多,A正确;B、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后剩余量为K/2为宜,因为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根据题意可知,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说明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能存在食物和空间上的竞争关系,C正确;D、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的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D错误。故选D。3、D【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胞吐;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详解】A、可卡因可抑制多巴胺转运体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运回到突触小泡内,因此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加,A错误;B、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错误;C、由题图可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运回突触前膜,而不是被降解,C错误;D、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瘾君子产生了多巴胺依赖性,不吸食毒品会表现精神萎靡,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传递、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能将题图信息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结合起来是解题关键。4、B【解析】

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详解】A、由于蛋白酶是蛋白质,无论蛋白酶是否水解蛋白质,双缩脲试剂都会发生紫色反应,所以不能用双缩脲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A错误;B、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就是构建“J”型曲线或“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过程,B正确;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用于鉴定酒精,而马铃薯块茎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不会产生酒精,C错误;D、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应该用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染料,不应该用同位素标记,D错误。故选B。5、D【解析】

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会一直保持分化了的状态,直到死亡。【详解】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一些特殊细胞外,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的细胞中,核遗传物质是相同的,A项正确;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使得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B项正确;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C项正确;细胞分裂只是使细胞数目增加,不同细胞间形态的差异是在细胞分裂后经细胞分化形成,D项错误。故选D。【点睛】易错点: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但RNA和蛋白质有所不同。6、A【解析】

基因重组的定义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表现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详解】A、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并没有发生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有可能会被显性性状掩盖,不一定会表达出新的表现型,B正确;C、染色体上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可能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D、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是相同的,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是联会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A。7、A【解析】

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组成细胞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可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随之改变。【详解】A、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影响细胞膜上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进而会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A正确;B、物质能否通过核孔取决于核孔的选择透过性,而不是分子直径与核孔孔径的相对大小,B错误;C、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运输,改变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错误;D、囊泡能将物质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如胞吐,也能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如胞吞,D错误。故选A。8、D【解析】

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详解】A.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经相应结构加工后转至高尔基体中进行再加工和分类,最后以囊泡形式转运到溶酶体中,A正确;B、细胞内衰老细胞器的分解和死亡细胞碎片的清除,都是要靠溶酶体来完成的,但溶酶体膜上的蛋白质不会被自身水解酶水解,B正确;C、溶酶体消化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结构参与形成的小泡与之融合,C正确;D、酶的活性与pH有关,细胞质基质中pH与溶酶体中不同,故溶酶体中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其活性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5不会3:6:7能该灰色豚鼠产生的配子中E:e=l:1,F:f=l:1若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交叉互换也可以产生四种配子符合以上比例(四种配子两两比例为1:1,不能确认4种配子之间的比例是否符合1:1:1:1)【解析】

1、分析题意:豚鼠毛的颜色中,黑色为E_ff,灰色为E_Ff,白色为E_FF和ee__。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从题干信息可知,白色豚鼠的基因型为E_FF、eeF_、eeff,可见白色豚鼠的基因型共有EEFF、EeFF、eeFF、eeFf、eeff共5种。由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E-ff,若两白色亲本交配能产生黑色豚鼠,则要求至少有一方能产生Ef配子,而白色豚鼠都不能产生Ef配子,所以白色雌、雄豚鼠交配,子一代不会出现黑色个体。(2)若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基因型为EeFf的雌、雄豚鼠交配,所得子一代黑色豚鼠(E-ff)占3/4×1/4=3/16,灰色豚鼠(E_Ff)占3/4×1/2=3/8,白色豚鼠占(E_FF和ee__)3/4×1/4+1/4×1=7/16,即黑色:灰色:白色=3:6:7。(3)等位基因E-e和F-f遵循分离定律时,产生的配子中E:e=l:1,F:f=l:1。若基因型为EeFf的灰色豚鼠能产生EF、Ef、eF和ef四种配子且EF:ef=l:1,Ef:eF=1:1,即产生的配子中,E:e=l:1,F:f=l:1,所以能得出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但不能判断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若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交叉互换,也可以产生四种配子并符合以上比例。若要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EeFf的灰色豚鼠应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EF:ef:Ef:eF=1:1: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意推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10、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7有色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任意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解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种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题干分析,每对等位基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才表现为有色,其余均为无色。【详解】(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有色和无色是非蛋白类物质,因此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玉米群体中,纯合子一共有8中基因型,其中只有EEFFGG表现有色,因此无色籽粒纯合子最多有7种基因型。(3)三个玉米品系两两杂交,F1的基因型均为E_F_G_,表现型都是有色。(4)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甲和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为EEFfGg,三组得到的F1分别自交,若每组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均为有色9:7,则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其中一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为1:1,其他两组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9:7,则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三组F2籽粒有色与无色的比例均为1:1,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属于较难的题目。11、体液细胞浆下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