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件第1章_第1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件第1章_第2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件第1章_第3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件第1章_第4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件第1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2数据管理的发展1.3数据模型

1.4数据库体系结构1.5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本章小结习题1 案例一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管理的发展、数据模型、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为什么要应用数据库以及使用数据库技术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本章是后续章节的准备和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及数据库的作用。

了解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数据库体系结构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像功能、数据独立性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及其组成,重点掌握概念模型。

了解数据库系统发展的特点及主流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1.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1.1数据库(DB)1.数据

数据是记录信息的物理符号,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尽管信息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手势、眼神、声音或图形等方式表达,但数据是信息的最佳表现形式。

数据有“类型”和“值”之分。数据的类型是指数据的结构,而数据的值是指数据的具体取值。数据的结构是指数据的内部构成和对外联系。

数据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数据类型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设计的。数据类型不同,数据的表示形式、存储方式及数据能进行的操作和运算也各不相同。在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应当特别重视数据类型,为数据选择合适的类型。数据的取值范围亦称数据的值域,为数据设置值域是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及避免数据输入或修改时出现错误的重要措施。

数据有定性表示和定量表示之分。

数据应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

数据的表现形式还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解释才行。数据和关于数据的解释是密不可分的。

2.信息

信息泛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可被感受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所表征的某一事物新的消息、情报和知识。它是观念性的东西,是人们头脑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反映,与载体无关。

信息的内容是关于客观事物或思想方面的知识,即信息的内容能反映已存在的客观事实,能预测未发生事物的状态,能用于引导、控制事物发展的决策。信息是有用的,它是人们活动的必需知识,利用信息能够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主动性和科学性,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好。信息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被传递,在空间上传递信息称为信息通信,在时间上传递信息称为信息存储。信息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示,信息与其表示符号是不可分离的。

信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减少人们活动的盲目性;信息是社会机体进行活动的纽带,社会的各个组织通过信息网相互了解并协同工作,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社会越发展,信息的作用就越突出;信息又是管理活动的核心,要想把事务管理好,就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工作。

总之,信息和数据是有区别的。数据是一种符号象征,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信息是有意义的知识,但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就能成为有意义的信息,也就是说数据处理把数据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下式可以简单明确地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信息 = 数据 + 数据处理

3.数据处理

围绕着数据所做的工作均称为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组织、整理、加工、存储和传播等工作。

数据处理包含数据管理、数据加工和数据传播。数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并按类别组织、存储,其目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为各种应用和处理提供数据。

4.数据管理

在数据处理中,最基本的工作是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其他数据处理的核心和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数据管理的地位很重要。现实中,有许多人从事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实际上这些管人、管财、管物或管事的工作就是数据管理工作,而人、财、物和事又可统称为事务。在事务管理中,事务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

数据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3项内容:

(1)组织和保存数据,即将收集到的数据合理地分类组织,将其存储在物理载体上,使数据能够长期保存。

(2)数据维护,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插入新数据、修改原数据和删除失效数据的操作。

(3)提供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以便快速地得到用户所需要的正确数据,满足各种使用要求。

5.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能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用户共享。数据库的概念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为数据库是一个实体,它是能够合理保管数据的“库”,用户在该“库”中存放要管理的事务的数据及事务间联系,“数据”和“库”两个概念结合成为“数据库”;其二为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它能够更合理地组织数据、更方便地维护数据、更严密地控制数据和更有效地利用数据。

概括地讲,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数据整体性、数据共享性三个特点。

数据整体性是指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它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它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1.1.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信息系统是实现某种具体功能的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方法、手段和工具,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更快、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

1. 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DBMS)是负责数据库的定义、建立、操纵、管理和维护的一种计算机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部分。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提供了对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使数据结构和数据存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提高了数据库应用的简明性和方便性。DBMS是一种系统软件,也是数据库语言本身,常用的有SQL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语言。

DBMS的工作模式如图1.1所示,具体过程如下:

(1)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请求和处理请求;

(2)将用户的数据请求(高级指令)转换成复杂的机器代码(底层指令);

(3)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

(4)从数据库的操作中接收查询结果;

(5)对查询结果进行处理(格式转换);

(6)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图1.1DBMS的工作模式

2. IS

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IS)是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复合系统,其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与控制。

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数据库技术为信息系统提供了数据管理的手段,DBMS为信息系统提供了系统设计的方法、工具和环境。学习数据库及DBMS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和应用,以便能够胜任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

1.1.3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Administrator,DBA)构成。应当指出的是,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只靠一个DBMS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完成,这类人员被称为数据库管理员。

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常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可以用图1.2表示。

图1.2数据库系统

1.1.4数据库系统组成

数据库系统(DBS)的组成如图1.3所示,它一般由数据库、硬件支撑环境、软件系统和人员组成。

(1)硬件支撑环境。硬件是存储数据库和运行DBMS的物质基础。数据库系统对硬件的要求是有足够大的内存,以存放操作系统、DBMS例行程序、应用程序、数据库表等;有大容量的直接存取的外存储器,供存放数据和系统副本;有较强的数据通道能力,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有些数据库系统还要求提供网络环境。

(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①DBMS。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用于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

图1.3数据库系统(DBS)的组成

②支持DBMS运行的操作系统。DBMS向操作系统申请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并接受操作系统的控制和调度,操作系统是DBMS与硬件之间的接口。

③具有与数据库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需要各种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高级语言必须具有与数据库的接口,由其编译系统来识别和转换高级语言中存取数据库的语句,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④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开发工具软件是系统为应用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提供的功能强、效率高的一组开发工具集。

⑤为某种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程序软件。应用程序软件是数据库系统的批处理用户和终端用户借助应用程序、终端命令,通过DBMS访问数据库的应用软件。

(3)数据库。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组织需要管理的全部相关数据的集合,它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数据集合。它是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成分,通常包括两部分内容:

①物理数据库。物理数据库中存放按一定的数据实际存储的所有应用需要的工作数据。

②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DD)数据字典中存放关于数据库中各级模式的描述信息,包括所有数据的结构名、意义、描述定义、存储格式、完整性约束、使用权限等信息。由于数据字典包含了数据库系统中的大量描述信息而不是用户数据,因此也称其为“描述信息库”。

(4)人员。数据库系统的人员由软件开发人员、软件管理人员及软件使用人员组成。他们既有不同的数据抽象级别,又具有不同的数据视图,因而其职责也有所区别。

①软件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及程序设计员,他们主要负责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设计、程序编制、系统调度和安装工作。

②软件管理人员。软件管理人员称为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Administrator,DBA),他们负责全面地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其主要职责有:参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对系统的运行实行监控;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负责数据库性能的改进和数据库的重组及重构工作。

在数据库系统环境下,有两类共享资源。一类是数据库,一类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因此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督和管理数据库系统。DBA则是这个机构的一个(组)人员,负责全面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其具体职责包括:

·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

数据库中要存放哪些信息,DBA要参与决策。因此,DBA必须参加数据库设计的全过程,并与用户、应用程序员、系统分析员密切合作共同协商,搞好数据库设计。

·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

DBA要综合各用户的应用要求,和数据库设计人员共同决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以求获得较高的存取效率和存储空间利用率。

·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DBA的重要职责是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DBA负责确定各个用户的数据库的存取权限、数据的保密级别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

DBA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视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系统发生各种故障时,数据库会因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DBA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状态,并尽可能不影响或少影响计算机系统其他部分的正常运行。为此,DBA要定义和实施适当的后备和恢复策略。如周期性的转储数据、维护日志文件等。

·数据库的改进和重组重构。

DBA还负责在系统运行期间监视系统的空间利用率、处理效率等性能指标,对运行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分析,依靠工作实践并根据实际应用环境,不断改进数据库设计。不少数据库产品都提供了对数据库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和分析的工具,DBA可以使用这些软件完成这项工作。

另外,在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大量数据不断删除、插入、更新,长时间会影响系统的性能。因此,DBA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以提高系统性能。

当用户的需求增加和改变时,DBA还要对数据库进行较大的改变,包括修改部分设计,及数据库的重构造。

③软件使用人员(用户)。用户是指最终用户(EndUser)。最终用户通过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口使用数据库。常用的接口方式有浏览器、菜单驱动、表格操作、图形显示、报表书写等。

最终用户可以分为三类:偶然用户、简单用户、复杂用户。

偶然用户:不经常访问数据库,但每次访问数据库时往往需要不同的数据库信息;通常是企业或组织机构的高中级管理人员。

简单用户:主要工作是查询和更新数据库;通常是银行的职员、机票预定人员、旅馆总台服务员。

复杂用户:通常是工程师、科学家、经济学家、科技工作者等;他们直接使用数据库语言访问数据库,甚至能够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API编制自己的应用程序。

(5)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查询、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

①DBMS接收应用程序的数据请求和处理请求,然后将用户的数据请求(高级指令)转换成复杂的机器代码(底层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接收对数据库操作而得到的查询结果,同时对查询结果进行处理(格式转换),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用户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是由DBMS操作将应用程序带到外模式、模式,再导向内模式,进而通过操作系统操纵存储器中的数据的。同时,DBMS为应用程序在内存开辟一个数据库的系统缓冲区,用于数据的传输和格式转换。而三级模式结构的定义存放在数据字典中。图1.4是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DBMS所起的核心作用。

图1.4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

② DBMS的主要目标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管理的资源,其主要功能如下:

·数据定义。DBMS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itionLanguage,DDL),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像以及完整性约束和保密限制等约束。

·数据操纵。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供用户实现对数据的操作。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是DBMS的运行控制、管理功能,包括多用户环境下的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和存取权限控制、完整性检查和执行、运行日志的组织管理、事务的管理和自动恢复,即保证事务的原子性。

·数据组织、存储与管理。DBMS要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包括数据字典、用户数据、存取路径等,需确定以何种文件结构和存取方式在存储器上组织这些数据,如何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组织和存储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选择合适的存取方法提高存取(如随机查询、顺序查询、增加、删除、修改)效率。

·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信息社会的战备资源,对数据的保护至关重要。DBMS对数据库的保护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完整性控制、数据安全性控制。DBMS的其他保护功能还有系统缓冲区的管理以及数据存储的某些自适应调节机制等。

·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的维护包括数据库的数据载入、转换、转储,数据库的重组与重构以及性能监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分别由各个实用程序来完成。

·通信。DBMS具有与操作系统的联机处理、分时系统及远程作业输入相对应的接口,负责处理数据的传送。对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还应包括DBMS与网络中其他软件系统的通信功能以及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功能。

③DBMS由数据和元数据,存储管理器,查询处理器,事务管理器,输入(模式更新、查询和更新)等部分组成,如图1.5所示。

·数据和元数据。数据是DBMS管理的对象;元数据是有关数据结构的信息,简单地说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即数据字典。图1.5DBMS的主要组成部分

·输入。对DBMS的输入操作包括模式更新、更新和查询。

查询是针对数据的操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DBMS查询界面,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应用程序界面。

更新是针对数据的更新,像查询一样,更新也可通过两种方式执行。一种方式是通过DBMS的更新界面,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应用程序界面。

模式更新是对元数据的更新,对这些操作有严格的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执行模式更新。这些授权的人一般是DBA。

·查询处理器。查询处理器既负责处理查询又负责处理更新和模式更新请求。查询处理器包括编译器、解释器和预编译器。编译器负责对查询和更新的语句进行优化并且转换成可执行的底层命令。解释器负责编译或解释模式更新,并且将其记在元数据中。预编译器完成嵌入在宿主语言中的查询语句。

·存储管理器。存储管理器是根据获得的请求信息,从数据存储器中获得信息或修改数据存储器中的信息的。在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管理器实际上就是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但有时为了提高效率,DBMS通常直接控制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

·事务管理器。事务管理器负责系统的完整性工作,必须确保同时运行的查询语句不互相影响,即使是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失败,系统也不会丢失任何数据。

事务管理器与查询处理器互相影响,因为事务管理器必须知道当前查询所操作的数据以避免操作之间的冲突,并且它还可以拖延某些查询或操作的执行使得冲突不会发生。

事务管理器具有原子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持久性的属性。原子性表示整个事务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一致性表示无论系统处于何种状态,都能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处于一致状态。独立性表示两个或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运行而不互相影响。持久性表示事务一经完成,即使系统出现故障,也要保证事务的结果不能丢失。

1.1.5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项目

1.网上书店系统

网上书店系统采用结构化设计思想,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两大子系统,即用户使用的前台购书子系统和管理员使用的后台管理子系统,然后再将这两个子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如用户信息管理、在线购书、图书查询、订单管理、用户管理、图书管理和后台订单管理等。网上书店系统基本功能模块如图1.6所示。

图1.6网上书店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依据前台购书子系统的需求,对应数据表的设计如下:

用户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密码、地址、邮编、电子邮件地址、家庭电话、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等信息。

图书表,包括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描述、图书价格、图书图片路径、作者和图书类型编码等信息。

图书类型表,包括图书类型编号和图书类型名称信息。

订单表,包括订单编号、订单状态、订单金额、订单产生时间和用户编号信息。

订单条目表,包括条目编号、图书数量、图书编号和订单编号等信息。

2.高校管理系统

确定一个系统功能的过程,通常称为“系统功能设计”。高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资福利管理、教材管理、办公管理等子系统。高校管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如图1.7所示。

图1.7高校管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经过对高校管理系统的分析可知,该系统需存储的信息主要包括:

学生,包括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班级编号和出生日期等信息。

班级,包括班号、专业号,所在系,班级名和人数等信息。

教师,包括教师号、姓名、性别、工龄、职称、基本工资、养老金、公积金、E-mail、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课程,包括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周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号、总课时等信息。

专业,包括专业号、专业名、选修门数等信息。

系,包括系号、系名等信息。

职称,包括职称号、职称名、岗位津贴和住房贷款额等信息。

选课,包括学号、课程号和成绩等信息。

1.2数据管理的发展

数据管理是数据库的核心任务,内容包括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管理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数据管理技术已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其比较如表1.1所示。

1.2.1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那时还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硬件存储设备主要有磁带、卡片机、纸带机等;软件上没有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和管理数据的工具,数据采用批处理方式。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完全靠程序员手工完成。因此又称为“手工管理阶段”。此阶段数据的管理效率很低,其特点如下:

(1)数据不保存。该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不需要长期保存数据,只是在计算某一课题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后不保存原始数据,也不保存计算结果。

(2)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存储的改变而改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这就加重了程序员的负担。

(4)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对应于一个程序,数据是面向应用各自组织的,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相互利用和相互参照,从而导致程序和程序之间有大量重复的数据。

在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1.8所示。图1.8人工管理阶段应用程序图

1.2.2文件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的数据管理水平进入到文件系统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计算机外存储器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管理数据的软件,即所谓的文件系统,数据的增、删、改等操作都变得比较轻松,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复制变得相当容易,使数据可以反复使用。程序员在免除了数据管理工作以后,不仅可以专心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减少了错误。

以文件方式管理数据是数据管理的一大进步,即使是数据库方式也是在文件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如下:

(1)数据需要长期留在外存上,供反复使用。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经常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所以数据需要长期保留,以便反复操作。

(2)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由于已经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文件也就不再局限于顺序文件,出现了索引文件、链表文件等。因此,对文件的访问可以是顺序访问,也可以是直接访问。

(3)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操作系统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访问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数据存取的接口,程序可以通过文件名直接存取数据,不必再寻找数据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数据有了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区别,但此时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还不够充分。

(4)数据的存取基本以记录为单位。文件系统是以文件、记录和数据项的结构组织数据的。文件系统的基本数据存取单位是记录,即文件系统按记录进行读/写操作。在文件系统中,只有通过对整条记录的读取操作,才能获得其中数据项的信息,而不能直接对记录中的数据项进行数据存取操作。

文件系统阶段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如图1.9所示。图1.9文件管理阶段应用程序图

1.2.3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管理领域,数据量急剧增长,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数据共享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提高效率,人们开始对文件系统进行扩充,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时已有大容量磁盘,硬件价格下降;软件则价格上升,为编制和维护系统软件及应用程序所需的成本相对增加;处理方式上,联机实时处理要求更多,并可开始提出和考虑分布处理。

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文件系统到数据库系统是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下面详细讨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其优点。

(1)数据结构化。在文件系统阶段,只考虑了同一文件记录内部数据项之间的联系,而不同文件的记录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即从整体上看数据是无结构的。在数据库中,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把文件系统中简单的记录结构变成了记录和记录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结构化数据。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所谓“整体”结构化,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针对某一个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即不仅数据内部是结构化的,而且整体是结构化的,数据之间是具有联系的。

在文件系统中每个文件内部是有结构的,即文件由记录构成,每个记录由若干属性组成。例如,用户文件、图书文件、订单条目文件的记录结构如图1.10所示。图1.10用户、图书、订单文件的记录结构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不仅要考虑某个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化,还要考虑整个组织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化不仅数据是整体结构化的,而且存取数据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某一个数据项、一组数据项、一个记录或一组记录。而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的存取单位是记录,粒度不能细到数据项。

(2)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独立性(DataIndependence)是数据库领域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和重要概念,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数据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怎样存储是由DBMS管理的,用户程序不需要了解,应用程序要处理的只是数据的逻辑结构,这样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时,用户程序不用改变。

(3)减少数据冗余。在数据库方式下,用户不是自建文件,而是取自数据库中的某个子集,该子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靠DBMS从数据库中映射出来,所以叫做逻辑文件。

(4)数据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是考虑所有用户的数据需求、面向整个系统组织的,而不是面向某个具体应用的。因此,数据库中包含了所有用户的数据成分,但每个用户通常只用到其中一部分数据。不同用户使用的数据可以重叠,同一部分数据也可为多个用户所共享。

(5)统一的数据管理与控制功能。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要由DBMS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要进行统一的控制。其主要的控制功能如下:

①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在数据库的应用中非常重要。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正确性,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存取方法设计一些完整性规则,对数据值之间的联系进行校验。

②数据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中,并非每个应用都应该存取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它可能仅仅是对数据库中的一部分数据进行操作,因此需要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避免数据丢失、被窃取。总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③并发控制。当多个用户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时,可能会发生相互干扰,使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数据库的并发控制防止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数据库的利用率。

④数据库的恢复。有时会出现软/硬件的故障,此时数据库系统应具有恢复能力,能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时刻的正确状态。

(6)方便的用户接口。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查询语言、交互式程序来操纵数据库,也可以通过编程来操纵数据库,这样就拓宽了数据库的应用面。

数据库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用图1.11来表示。图1.11数据库管理阶段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目前,数据库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百吉字节(GB)、数百太字节(TB)、甚至数百拍字节(PB)的数据库已经普遍存在于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和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中。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是沿着数据模型的主线展开的,下面将讨论数据模型。

1.3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DataModel)也是一种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也就是说,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由于计算机不可能直接处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以人们必须先把事物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即首先要数字化,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的人、活动、概念、物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

1.3.1数据模型的概述

1.数据模型的分类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数据库技术中,用模型的概念描述数据库的结构与语义,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换言之,数据模型是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要求:一是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二是容易为人所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一种数据模型要很好地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在目前很困难。因此,在数据库系统中,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和应用目的,应该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按照不同的应用层次可将这些模型划分为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模型,如图1.12所示。图1.12数据模型的应用层次

概念数据模型简称为概念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它是一种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概念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进行建模,强调其语义表达能力。概念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概念模型是用户和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类模型中最著名的是“实体-联系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也称为结构数据模型,简称为逻辑模型。它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对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此类数据模型直接与DBMS有关,有严格的形式化定义,便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此类模型通常有一组严格定义的无二义性语法和语义的数据库语言,人们可以用这种语言来定义、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一类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逻辑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机器上实现的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或者说是支持某种数据模型的。

物理模型用于描述数据在物理存储介质上的组织结构,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都有关系。

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库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来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一般由DBMS完成。

2.数据模型的组成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之间联系的一种抽象表示,是一种形式化地描述数据、数据间联系以及有语义约束规则的方法。

数据库专家E.F.Codd(美国IBM公司SanJose研究室的研究员)认为:一个基本数据模型是一组向用户提供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数据结构如何组织以及允许进行何种操作。通常,一个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规定了如何把基本的数据项组织成较大的数据单位,以描述数据的类型、内容、性质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数据模型基本的组成部分,规定了数据模型的静态特性。在数据库系统中,通常按照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

(2)数据操作。数据操作是指一组用于指定数据结构的有效的操作或推导规则。数据库中主要的操作有查询和更新两大类。数据模型要给出这些操作确切的含义、操作规则和实现操作的语言。因此,数据操作规定了数据模型的动态特性。

(3)数据的约束条件。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它定义了给定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相容的数据库状态集合和可允许的状态改变,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完整性约束的定义对数据模型的动态特性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与限定。因为在某些情况下,若只限定使用的数据结构及可在该结构上执行的操作,仍然不能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为此,每种数据模型都规定了通用和特殊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①通用的完整性约束条件。通用的完整性约束条件通常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成一组通用的约束规则,只有在满足给定约束规则的条件下才允许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操作。例如,关系模型中通用的约束规则是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

②特殊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把能够反映某一应用所涉及的数据所必须遵守的特定的语义约束条件定义成特殊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例如,关系模型中特殊的约束规则是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又如,在实行学分制的条件下,一个学籍管理数据库中学生的修业年限限定在6年之内。

1.3.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交流的语言,所以概念模型一方面要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另一方面它还应该具有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的特点。下面介绍与概念模型有关的概念。

1.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1)实体(Entity)

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实体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例如一种产品、一个教室、一座房子、一名学生、一门课程等;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事件,例如一场音乐会、一场球赛、一次选课等。

2)实体集(EntitySet)

实体集是具有相同类型和相同性质的实体的集合。例如,某公司的所有产品、某公司的所有仓库、某学校的所有学生等。一个实体集的范围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要解决的应用问题所涉及的环境的大小。

3)实体型(EntityType)和实体值(EntityValue)

实体有类型和值之分,用于描述和抽象同一实体集共同特性的实体名及其属性名的集合称为实体型,例如,user1(id,name,password,address,postcode,email,homephone,cellphone,officephone)就是一个实体型。相应地,实体集中的某个实体的值即为实体值,例如(“001”,“李平”,“123456”,“哈尔滨西大直街92号”,“150001”,“liping@163.com”,“45188679543”,,“045186752243”)就是一个实体值,该实体值是用户实体的一个具体实例。

属于同一实体集中的实体的实体型是相同的,但实体值是不同的。例如,在如表1.2所示的用户实体集中共有6个实体值,它们分别代表了6个不同的用户,但其实体型是相同的。

4)属性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例如,学生实体中的每个实体都具有学号、姓名、年龄、性别和班级等特性,这些特性就是学生实体的属性。

5)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域。常见的域的例子有:长度为10的字符串、介于1和100之间的整数等。

6)码(Key)

能唯一标识实体中每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实体的码。

7)联系(Relationship)

联系是实体之间的一个关联。每个联系都有一个名字,每个联系都可以具有描述性的属性。

2.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

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种:一对一(记为1∶1)、一对多(记为1∶n)、多对多(记为m∶n)。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联系。

(1)一对一联系:如果对于实体E1中的每个实体,在实体E2中至多只有一个实体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则称实体E1与E2之间的联系是一对一联系,如图1.13(a)所示。例如,电影院中观众和座位之间就具有一对一的联系,因为在一个座位上最多坐一位观众,而一位观众也只能坐在一个座位上。

(2)一对多联系:如果对于实体E1中的每个实体,在实体E2中有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与之相对应,而对于E2中的每个实体却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相对应,则称实体E1与E2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联系,如图1.13(b)所示。例如,公司的部门与其职工之间、班级与学生之间、球队与球员之间都具有一对多联系。

(3)多对多联系:如果对于实体E1中的每个实体,在实体E2中有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则称实体E1与E2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的联系,如图1.13(c)所示。例如,学校的教师与课程之间就具有多对多的联系,因为一个教师可以讲授多门课,一门课程也可被多个教师讲授。公司的产品与其客户之间也具有多对多的联系,因为一个产品可以被多个客户订购,一个客户也可以订购多个产品。图1.13两个实体间的三类联系

3.两个以上的实体型之间的联系

一般地,两个以上的实体型之间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联系。

若实体型E1,E2,…,En之间存在联系,对于实体型Ej(j=1,2,…,i-1,i+1,…,n)中的给定实体,最多只和Ei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则说Ei与E1,E2,…,Ei-1,Ei+1,…,En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请读者给出多实体型之间一对一,多对多联系的定义。

例如,对于课程、教师与参考书3个实体型,如果一门课程可以有若干个教师讲授,使用若干本参考书,而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门课程,每一本参考书只供一门课程使用,则课程与教师、参考书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如图1.14(a)所示。

又如,有3个实体型:供应商、项目、零件。一个供应商可以供给多个项目多种零件,而每个项目可以使用多个供应商供应的零件,每种零件可以由不同供应商供给,由此看出供应商、项目、零件三者之间是多对多的联系,如图1.14(b)所示。图1.14两个以上实体型间的联系

4.单个实体型内的联系

同一个实体集内部的各实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例如,教师实体型内部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联系,即某一教师(干部)“领导”若干名教师,而一个教师仅被另外一个教师直接领导,因此这是一对多的联系,如图1.15所示。

图1.15实体型内部一对多的联系

5.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

概念模型是对信息世界的建模,所以概念模型应该能够方便、准确地表示出上述信息世界中的常用概念。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为著名、最为常用的是P.P.S.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该方法用E-R图(E-RDiagram)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

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联系具有属性,则这些属性也要用无向边与该联系连接起来。

6.实例

下面用E-R图来表示针对“网上书店系统”项目创建的概念模型。网上书店涉及的实体有:

·用户表:用户编号,用户名,密码,地址,邮编,电子邮件地址,家庭电话,个人电话,办公电话。

·图书表: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描述,图书价格,图书图片路径,作者,图书类型编码。

·图书类型表:图书类型编号,图书类型名称。

·订单表:订单编号,订单状态,订单金额,订单产生时间,用户编号。

·订单条目表:条目编号,图书数量,图书编号,订单编号。

上述实体中存在如下联系:

(1)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订单,一个订单只对应一个用户。

(2)一个订单可以有多个订单条目,一个订单条目只对应一个订单。

(3)一个图书只属于一种图书类型,一种图书类型可以有多个图书。

(4)一个订单条目只有一种图书,一种图书可以有多个订单条目。

下面给出此网上书店系统的E-R图,图1.16为实体及其属性图,把实体的属性单独画出是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图1.17、1.18所示为实体属性联系图,图1.19为实体及其联系图。图1.16实体及其属性图图1.17订单与订单条目E-R图图1.18图书类型与图书E-R图图1.19实体及其联系图

实体-联系方法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用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独立于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它是各种数据模型的共同基础,因此比数据模型更一般、更抽象、更接近现实世界。

1.3.3逻辑模型

目前,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逻辑模型有: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Model);

·网状模型(NetworkModel);

·关系模型(RelationalModel);

·面向对象模型(ObjectOrientedModel);

·对象关系模型(ObjectRelationalModel)。

其中,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格式化模型。

实体之间的联系在格式化模型中转换成记录之间的两两联系。

1.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层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曾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Model),是按照层次结构的形式组织数据库数据的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使用较早的一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1)数据结构

层次模型使用树形结构表示记录类型及其联系。树形结构的基本特点如下:

①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父结点,此结点称为根结点。

②根以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父结点。

在层次模型中,树的结点是记录型。上一层记录型和下一层记录型之间的联系是1∶N的,用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

这种联系是父子之间的一对多的联系,它使得层次数据库系统只能直接处理一对多的实体联系,层次模型就像一棵倒立的树,如图1.20所示。在层次模型数据库中查找记录,必须指定存取路径,所谓存取路径是指从根结点开始沿途所经过的路径。在层次模型中,同一父结点的子结点称为兄弟结点,没有子结点的结点称为叶结点。

图1.20一个层次模型

2)数据操作

层次模型的数据操作主要包括数据查询与更新两大类。

(1)查询操作。

在层次模型中,若要查找一个记录需从根结点开始,按照给定的条件沿一个层次路径查找所需要的记录。

(2)更新操作。

①插入:插入数据可先将插入数据写入系统缓冲区,然后指定一个由根记录开始的插入层次路径,完成数据的插入操作。

②删除:先用查询命令定位到要删除的记录,使待删除的记录变为当前记录,再用删除命令完成删除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当删除一条记录时,它所从属的所有子记录都将被删除。

③修改:先用查询语句将要修改的记录定位为当前记录,并将该记录读到系统缓冲区,在缓冲区中对数据进行修改,然后用相应修改后的记录值写回到数据库中。

3)完整性约束

层次模型的数据约束主要是由层次结构的约束造成的。

①层次结构规定除根结点外,任何其他结点都不能离开其结点而孤立存在。

该约束表示进行插入操作时,如果没有相应的父结点值就不能插入子结点值。例如,在图1.21所示的层次数据库中,若新调入一名教师,但尚未分配到某个教研室,这时就不能将其插入到数据库中。进行删除操作时,如果删除父结点值,则相应的子结点值也被同时删除。例如,在图1.21的层次数据库,若删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则该教研室所有老师的数据也将全部丢失。

图1.21教学单位层次模型

②层次模型所体现的记录之间的联系只限于二元1∶N或1∶1的联系,这一约束限制了用层次模型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

③由于层次结构中的全部记录都是以有序树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当对某些层次结构进行修改时,不允许改变原数据库中记录类型之间的父子联系,从而使得数据库的适应能力受到限制。

4)多对多联系在层次模型中的表示

前面已说过,层次模型只能直接表示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那么另一种常见联系,多对多联系能否在层次模型中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层次模型就无法真正反映现实世界了。但使用层次模型表示多对多联系,必须首先将多对多联系分解成一对多联系。分解方法有两种:冗余结点法和虚拟结点法,下面用一个例子说明这两种分解方法。

图1.22(a)是一个简单的多对多联系: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以被多个学生选修。

图1.22(b)采用冗余结点法,即通过增设两个冗余结点将多对多联系转换成两个一对多联系,图1.22(c)采用虚拟结点的分解方法,即将冗余结点法中的冗余结点换成虚拟结点。所谓虚拟结点,就是一个指针(Pointer),指向所替代的结点。

冗余结点法的优点是结构清晰,允许结点改变存储位置,缺点是需要额外占用存储空间,有潜在的不一致性。虚拟结点法的优点是减少对存储空间的浪费,避免产生潜在的不一致性,缺点是结点改变存储位置可能引起虚拟结点中指针的修改。

图1.22层次模型表示多对多联系

5)层次模型的存储结构

(1)邻接法。

邻接法即按照层次树前序遍历的顺序把所有记录值依次邻接存放,即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置相邻来实现层次顺序。例如,对于图1.23(a)的数据库,按邻接法存放图1.23(b)中以根记录A1为首的层次记录实例集,则应如图1.24所示存放(为简单起见,仅用记录值的第一个字段来表示该记录值)。

图1.23层次数据库及其实例图1.24邻接法

(2)链接法。

链接法即用指引来反映数据之间的层次联系,包含子女-兄弟链接法、层次序列链接法两种。

①子女-兄弟链接法。每个记录设两类指针,分别指向最左边的子女(每个记录型对应一个)和最近的兄弟。

②层次序列链接法。按树的前序穿越顺序链接各记录值。

6)层次模型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层次模型结构简单,层次分明,便于计算机实现。

②在层次数据结构中,从根结点到树中任意结点均存在一条唯一的层次路径,为有效地进行数据操纵提供了条件。

③由于层次结构规定除根结点以外所有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故实体之间的联系可用父结点唯一地表示,并且层次模型中总是从父记录指向子记录,因此记录型之间的联系名可省略。由于实体集间的联系固定,因此层次模型DBMS对层次结构的数据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④层次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

(2)缺点。

①层次模型缺乏直接表达现实世界中非层次关系实体集间的复杂联系,如多对多(M∶N)的联系只能通过引入冗余数据或引入虚拟记录的方法来解决。

②对插入和删除操作有较多的限制。

③查询子结点必须通过父结点。

④由于结构严密,层次命令趋于程序化。

2.网状模型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更多是非层次关系,用层次模型表示非树形结构很不直接的,网状模型则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网状模型的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亦称CODASYL系统,这是20世纪70年代数据系统语言研究会(ConferenceOnDAtaSYstemLanguage,CODASYL)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DataBaseTaskGroup,DBTG)提出的一个系统方案。DBTG系统虽然不是实际的软件系统,但是它提出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网状数据库系统的研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数据结构

网状模型结点之间的联系不受层次的限制,可以任意发生联系,因此它的结构是结点的连通图。网状模型结构的特点如下:

①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父结点。

②至少有一个结点具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

2)数据操作

网状模型的数据操作主要包括查询与更新两大类。

(1)查询操作。

查询操作是通过查询语句(FIND)和取数语句(GET)配合使用实现的。查询语句用于寻找(定位)数据库中的记录,使查询的当前值定位于该记录。取数语句则是将当前所指向的记录(或记录中某些数据项)取出来供应用程序使用。

(2)更新操作。

网状模型的更新操作分为对记录的更新和对系的更新两类。

①对记录的更新。

插入:存储一个记录到数据库中,并按插入系籍的约束加入到有关的系值中。

删除:先用查询语句定位到要删除的记录,然后用相应的删除(ERASE)语句删除。

修改:先用查询语句定位到要修改的记录,然后用相应的修改(MODIFY)语句完成修改。

②对系的更新。

用CONNECT语句把记录加入到相应的系值中。

用RECONNECT语句把记录从原系值转移到另一个指定的系值中。

用DISCONNECT语句把记录从其所在的系值中撤离,但该记录仍保留在数据库中。

3)完整性约束

网状模型一般没有层次模型那样严格的完整性约束条件,但具体的网状数据库系统(如DBTG)的数据操纵都加了一些限制,提供了一定的完整性约束。具体的约束如下:

①支持记录键的概念,键即唯一标识记录的数据项的集合,因此数据库的记录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键。

②保证一个联系中父记录和子记录之间是一对多的联

系。

③可以支持父记录和子记录之间的某些约束条件。

4)网状模型的存储结构

网状模型存储结构中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记录之间的联系。常用的方法是链接法,包括单向链接、双向链接、环状链接、向首链接等。此外,还有其他实现方法,如指引元阵列法、二进制阵列、索引法等,依具体系统不同而不同。

5)网状模型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能够更加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

②具有存取效率高等良好的性能。

(2)缺点。

①数据结构比较复杂,而且随着应用环境的扩大,数据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不便于终端用户掌握。

②其DDL、DML比较复杂,用户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③由于记录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实现的,应用程序在访问数据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存取路径,因此用户必须了解系统结构的细节,这加重了编写应用程序的负担。

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据模型。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大部分都是基于关系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RelationalDataBaseSystem,RDBS)。关系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关系模型是由E.F.Codd于1970年首次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厂商新推出的DBMS几乎都支持关系模型,非关系模型的DBMS产品大部分也都添加了关系接口,数据库领域当前的研究工作也都是以关系方法为基础,所以本书的重点也将放在关系数据库上。

1)数据结构

关系模型与以往的模型不同,它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严格的定义将在下一章给出。这里只简单勾画一下关系模型。从用户的观点看,关系模型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现在以网上书店系统中的图书表为例,介绍一下关系模型中的一些术语。

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如表1.3中的这张图书表。

元组(Tuple):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Attribute):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如表1.3中的7列,对应7个属性(id,name,description,price,img,zuozhe,sortkind_id)。

码(Key):又称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例如下面的关系可以描述为:Product(id,name,description,price,img,zuozhe,sortkind_id)

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是用关系来表示。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规范条件。这些规范条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再分的数据项。也就是说,不允许表中还有表。表1.4中工资和扣除是可分的数据项,不符合关系模型要求。

可以把关系和现实生活中的表格所使用的术语做一个粗略的对比,如表1.5所示。

2)数据操作

关系模型中常用的数据操作包括查询操作和更新操作两大部分。查询操作有选择、投影、连接、除、并、交和差等,更新操作有插入、删除和修改。查询操作是关系模型中数据操作的主要部分。

关系模型中数据操作的特点是集合操作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集合,这种操作方式也称为一次一集合的方式。相应地,非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方式则为一次一记录的方式。

3)完整性约束

关系模型允许定义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用户定义完整性是应用领域需要遵循的约束条件,体现了具体领域中的语义约束。

4)关系模型与非关系模型的比较

关系模型与非关系模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关系模型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基础上。关系及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有数学理论指导,容易实现且性能较好。

(2)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容易理解。在关系数据库中,无论是实体还是联系,无论是操作的原始数据、中间数据还是结果数据,都用关系表示。这种概念单一的数据结构,使数据操作方法统一,也使用户易懂、易用。

(3)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隐蔽。用户根据数据的概念模式和外模式进行数据操作,而不必关心数据的内模式情况,无论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还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起来都很方便,数据的独立性和安全保密性都比较好。

(4)关系模型中的数据联系是靠数据冗余实现的,关系数据库中不可能完全消除数据冗余。由于数据冗余,使得关系的空间效率和时间效率都比较低。

4.面向对象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Object-OrientedModel,OO模型)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用以支持非传统应用领域对数据模型提出的新需求。它的基本目标是以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方式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且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以便对客观实体进行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

在面向对象模型中,其基本结构是对象,而不是记录。一切事物、概念都可以看作对象。一个对象不仅包括描述它的数据,而且还包括对其进行操作的方法的定义。另外,面向对象模型是一种可扩充的数据模型,用户可根据应用需要定义新的数据类型及相应的约束和操作,而且比传统数据模型有更丰富的语义。因此,面向对象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下面根据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条件,将面向对象模型与关系模型做一下简单比较。

(1)在关系模型中,基本数据结构是表,相当于面向对象模型中的类(类中还包括方法),而关系中的数据元组相当于面向对象模型中的实例(也应包括方法)。

(2)在关系模型中,对数据库的操作都归结为对关系的运算,而在面向对象模型中,对类层次结构的操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封装在类内的操作,即方法;另一部分是类间相互沟通的操作,即消息。

(3)在关系模型中有域、实体和参照完整性约束,完整性约束条件可以用逻辑公式表示,称为完整性的约束方法。在面向对象模型中,这些用于约束的公式可以用方法或消息表示,称为完整性约束消息。

面向对象模型具有封装性、信息隐匿性、持久性、数据模型的可扩充性、继承性、代码共享和软件重用性等特性,并且有丰富的语义便于自然地描述现实世界。因此,面向对象模型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5.对象关系模型

将关系模型与面向对象模型的优点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逻辑数据模型,简称对象关系模型。关系模型在事务处理领域具有较好适应性,但在非事务处理领域则适应性不强。关系模型在长期广泛的使用中具有使用群体广、使用方便的特点,而用面向对象模型所构作的数据库系统虽然功能强、适应面宽,但是,它的使用不够广泛且不够方便,因此较难普遍推广应用。

ORM方法论基于三个核心原则:

简单性:以最基本的形式建模数据。

传达性:数据库结构被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文档化。

精确性:基于数据模型创建正确标准化了的结构。典型地,建模者通过收集来自那些熟悉应用程序但不熟练使用的数据建模者的信息开发信息模型。建模者必须能够用非技术企业专家可以理解的术语在概念层次上与数据结构进行通信。建模者也必须能以简单的单元分析信息,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ORM专门为改进这种联系而设计。对象关系数据库映射规则是ORM把应用程序世界表示为具有角色(关系中的部分)的一组对象(实体或值)。

ORM具有以下优点:

(1)ORM提供了灵活性。使用ORM创建的模型比使用其他方法创建的模型更有能力适应系统的变化。

(2)ORM允许非技术企业专家按样本数据谈论模型,因此他们可以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验证模型。因为ORM允许重用对象,数据模型能自动映射到正确的标准化的数据库结构。

(3)ORM模型的简单性简化了数据库查询过程。使用ORM查询工具,用户可以访问期望数据,而不必理解数据库的底层结构。

1.4数据库体系结构

1.4.1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数据模式是数据库的框架,反映的是数据库中数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由外模式、概念模式(简称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构成,其结构如图1.25所示。图1.25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1)外模式

外模式(ExternalSchema)简称子模式,又称用户模式,既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也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还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接口。

设置外模式的优点如下:

(1)方便用户使用,简化用户接口。

(2)保证数据的独立性。

(3)有利于数据共享。

(4)有利于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2)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ConceptualSchema)简称模式,又称数据库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还包含记录间的联系、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等要求。概念模式以某一种数据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所有用户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有机地集成为一个逻辑整体。概念模式可以被看做现实世界中一个组织或部门中的实体及其联系的抽象模型在具体数据库系统中的实现。

3)内模式

内模式(InternalSchema)也称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形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在内模式中规定了数据项、记录、键、索引和存取路径等所有数据的物理组织、优化性能、响应时间和存储空间需求等信息,还规定了记录的位置、块的大小和溢出区等。此外,数据是否加密,是否压缩存储等内容也可以在内模式中加以说明,内部记录并不涉及物理设备的约束,比内模式更接近物理存储。

综上所述,分层抽象的数据库结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一个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即数据库的概念结构)是独立于数据库其他层次结构(即内模式的描述)的。当定义数据库的层次结构时,应首先定义全局逻辑结构,而全局逻辑结构是在整体数据规划时得到的概念结构,是结合选用的数据模型定义的。

(2)一个数据库的内模式依赖于概念模式,它将概念模式中所定义的数据结构及其联系进行适当地组织,并给出具体的存储策略,以最优的方式提高时空效率。内模式独立于外模式,也独立于具体的存储设备。

(3)用户逻辑结构即外模式是在全局逻辑结构描述的基础上定义的,它独立于内模式和存储设备。

(4)特定的应用程序是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