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1.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掌握非等差、非等比数列求和的几种常见方法。

命题规律

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数列求和主要考查分组求和、错位

相减求和、裂项相消求和,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

备考策略

1.本专题复习时,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一定量的题型训练,

掌握解题的通性通法。

2.认真研究数列与其他知识的的交汇题,以增加解题经验,选准突破口。

课前自主活动:完成下列练习,并总结常见求和方法:

1.若数列{a.}的通项公式为①=20-1,则数列{aj的前n项和S“等于()

A.2n+1-n+2B.2n+1-nC.2"+1-n-2D.2n+'+n-2

2.数列弓,白r,哼n,…前n项的和S“=()

n+3n+333

A.3-B.-3C.3-2,i+1D.3—2n+2

3.己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S“,%=5,、5=15,

则数列\—-—\的前100项和为()。

991OO「99n1O1

1O11O11OO1OO

4.若数列⑸}的通项公式是a”=(T)J(3n—2),则ada?+…+am=()

A.-15B.12C.-12D.15

5.已知函数f(x)=4、;2,当x1+x2=l时,f(xi)+f(x2)

则《[+源)+…----------'

自我总结:

课堂师生互动:

(-)梳理展示

(-)交流反馈

例1.求和:

S„=l+(l+2)+(1+2+2?)+…+(1+2+2?+…+2"-');

例2.求和:

2222n-12

Sn=l-2+3-4+-+(-l)-n.

例3.已知数列{a„}的前n项和S“=—;i?+kn(其中k£N*),

且S0的最大值为8.

(1)确定常数k,并求a„;

⑵求数歹U卢伊}的前n项和T,“

例4.已知数列{a„}中,ai=l,当n22时,其前n项和出满足:

(1)求S”的表达式;&)设比=木7,求®}的前n项和T..

你能完成下列通项公式的裂项吗?

,M+1

1.a=-----------;--

”(九+2)2九2

2〃T

2。〃

(2〃+1)(2/7+1+1)

(三)巩固练习

1.已知数列{a.}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为=2,

则4+4-|-()

dl3,2dn

A.1(1—B.1(4n—1)C・:(l-/)D.1-.

2.数列{aj的前n项和为S„,已知Sn=l—2+3—4+…+(—l)n-1•n,

则S15=()

A.9B.8C.16D.15

3.数列3/5/,7+,…的前n项和Sn=,

4.函数f(x)=x\在等差数列{4}中,续=7,&+@+43=12,

记S=f(垢工),令bn=aS,数歹U{/的前刀项和为Tn.

⑴求3}的通项公式和S;

(2)求证:7X4.

5.已知曲线y=X1在点5,九2)处的切线方程为上—£.=1,

其中九eN*

(1)求2,关于n的表达式;

(2)设G+Q+…+g=bn,求数列{Cn-4%}的前n项和sn

的表达式;

(四)反思总结:

学情分析

我所面临的学生基础较好,是实验班,具有较高的数学能力,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自

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效果分析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足,所以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比较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并能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很好的体现出来,不畏困难,积极思考。在这堂课中很好的实现了二

轮复习中该有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三二轮复习时的课程,主要强调学生应用各方法的能力,以及发现学生在使用

各方法时的缺陷,以便及时补救。

评测练习

基础演练•夯知识

1.设等差数列{aj的前n项和为若加+&4=10,则Sw=()

A.20B.60

C.90D.100

2.已知等比数列{a“}的各项均为正数,且a2・ag=9,则+期2H--\-log^o=

()

A.12B.10

C.8D.2+logi5

3.已知等差数列{aj的公差为4,项数为偶数,若所有奇数项的和S奇为15,所有偶数

项的和S的为55,则这个数列的项数为()

A.10B.20

C.30D.40

4.设S“是等比数列{aj的前n项和,若£=3,则£=()

7

A.2B.-

35

CmD,1或2

5.已知正项数列{8}满足an+i—6an=an+ian,若ai=2,则数列{aj的前n项和为

提升训练♦强能力

6.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i=l,当n22时,an+2Sn-i=n,则S2015的值为()

A.2015B.2013

a1008D.1007

7.设数列{aj的前n项和为S“,普为常数,则称数列{aj为“吉祥数列”.已知等差

数列{bj的首项为1,公差不为0,若数列{b„}为“吉祥数列”,则数列{b,,)的通项公式为()

A.bn=n—1B.bn=2n—1

C.bn=n+lD.bn=2n+1

8.已知等差数列{aj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若直线y=1a,x+m与圆(x-Z^+y?

则数列将

=1的两个交点关于直线x+y—d=0对称,的前的项和为()

9108

A.-B.-C.-D.2

nJI

9.已知数列{aj的通项公式为a„=(-l)n(2n-l)。。叼-+1(n6N*),其前〃项和为S,

则&0=()

A.—30B.—60

C.90D.120

10.已知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对任意的n£N\

都有SW3S,则q的取值范围是.

11.等差数列⑸}的前n项和为S.,若a2+a,+as=24,则左点的最大值为—

o1U

11In

12.已知数列E}的前n项和为S”,且5+++….设a=5,数列{bj的

SiS2Snn+1\2J

前n项和为T“,若对任意nGN”,均有勿6以+?),则实数卬的取值范围是.

13.已知正项数列{aj的前n项和为Sn,且Vn£N\2Sfl=alt+af/.

(1)求数列仿』的通项公式;

(2)令“=—7=-^-----7=,设{4}的前〃项和为九求刀,&,九。中有理数

H〃+1Ia1i+17cin

的个数.

14.已知数列{aj的前n项和为S“,ai=LK2a„+i=S„+2(nGN*).

(1)求4,a,的值,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解不等式±>$.

at

15.已知等差数列{a“}为递增数列,且P(%,14),Q(a,,14)都在y=x+'的图像上.

x

(1)求数列{aj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S„;

n

(一1)a

⑵设b-=求数列{b.}的前n项和T,,.

/n7(n十;1S)

课后反思

1.我从两个方面设计变式题。其一,横向变化,其二是纵向变化。横向变化是:从公

式一例题各个侧面来看求和,让学生开拓了视野,展开丰富的联想:分组求和可分两组,是

否还有分三组来解的题?裂项相消法求和有分母裂项求和,是否还有分母有理化进行求和等。

纵向变化:条件削弱,问题复杂,难度提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螺旋式的上升。

横向变化,可看出思维变异的多样性。这种思维变异的多样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要面临

的。如何理解这种数学的合理性呢?学生的学习的本质是继承、借鉴、发展、创新,而问题

变式教学恰是在有实例的支持下,继承了思维变异的常用技巧,借鉴此技巧、寻求更多的变

异,如分组成三个或更多个的式子求和,使学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取得创新的目的,

这就是教学中所要取得的效果。从纵向变化,可看出思维变异的深入性。问题的层层深入,

使问题的一般规律掀起盖头,让学生体验了思维向纵深发展的规律。

2.反思求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