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万特·帕博,他从化石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分析了现代人类和已灭亡古代人类的基因差异,在“关于已灭亡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的元素组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亡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头的动植物的遗体,是探讨生物进化的干脆证据D.现代人类和已灭亡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与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探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依次,说明白生物是由简洁到困难、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像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很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则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像度越高,A错误;B、测定现代人类和已灭亡古代人类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分子水平上的探讨,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B正确;C、化石是探讨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干脆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干脆说明白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干脆证据是化石证据,C正确;D、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已灭亡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A。2.脊椎动物的前肢各不相同,如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产生了形态上的差异,但它们却有着相像的骨骼排列。为了探究它们的亲缘关系,科学家探讨了它们的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依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前肢结构的相像性供应了推断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最干脆证据C.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依次相像度高的生物亲缘关系更近D.变异都是进化的原材料,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A错误;B、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干脆说明白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干脆证据是化石证据,B错误;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揭示出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排列依次相像度高的生物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多样的环境会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D错误。故选C。3.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依据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1~3。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B.②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可能形成两个物种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更D.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供应了原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更。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C、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更,C正确;D、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故③中种群发生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供应了原材料,D正确。故选B。4.某种蛾的褐色(A)与白色(a)受一对等位基因限制。第一年,基因型aa的比例为40%,褐色个体中杂合子占60%。其次年,由于环境变更,天敌对褐色个体捕食较多,褐色个体较前一年削减10%,白色个体增加10%,褐色个体中基因型比例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60%B.环境变更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C.其次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相同D.其次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可知,第一年,基因型aa的比例为40%,褐色个体中杂合子占60%,即Aa=(1-0.4)×0.6=0.6×0.6=0.36,因此AA=0.6×0.4=0.24,其次年,由于环境变更,天敌对褐色个体捕食较多,褐色基因频率降低。【详解】A、第一年,aa=0.4,Aa=0.6×0.6=0.36,AA=0.6×0.4=0.24,A基因频率为0.24+0.36×1/2=0.42,A错误;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环境变更引起的,因此引起蛾的白色突变增多不是环境变更引起的,B错误;C、由于第一年白色个体数量少,褐色个体数量多,二者对应增加或者削减10%,导致其次年种群数量比第一年的种群数量少,C错误;D、由A选项计算可知,第一年a基因的频率为:1-0.42=0.58,由于自然选择导致a基因频率增加,因此其次年a基因的频率大于58%,D正确。故选D。5.临床上,随着抗生素的大量运用,敏感性菌株不断被淘汰,抗药性菌株大量繁殖,最终可能导致出现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级细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敏感性和抗药性是由细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限制的相对性状B.若停止抗生素的运用,则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可能会渐渐下降C.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不定向选择D.随着抗生素的大量运用,加速诱发了基因突变从而产生“超级细菌”【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详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A错误;B、削减抗生素的运用范围和剂量,不抗药细菌存活率增加,细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可能会有所下降,B正确;C、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存活下来的细菌大多为抗药性菌株,C错误;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作用,加速了抗药性细菌出现,不是因为抗生素大量运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原来就存在着,D错误。故选B。6.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探讨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在持续选择和停止选择下,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实力越强B.试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C.该试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D.该试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依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详解】A、当停止选择后,蚕体重持续下降,故可推知在确定范围内,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实力越弱,A错误;B、据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试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B正确;C、由题图信息可知,该试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正确;D、通过选择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更,故该试验中每一代家蚕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故选A7.如图是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萝卜和甘蓝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F1的不育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关C.F2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杂交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原理为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便交配胜利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详解】A、萝卜和甘蓝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行育,A错误;B、萝卜和甘蓝的配子结合形成F1,F1中无同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无法正常联会,无法形成可育配子,B正确;C、F1中含有9条萝卜的染色体和9条甘蓝染色体,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F2的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D、在该育种过程中运用了秋水仙素加倍,萝卜-甘蓝植株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B8.若给人静脉注射确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复原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复原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复原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复原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取水,使尿量削减,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解】A、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整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血浆量复原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故选C。9.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答案】D【解析】【分析】人在猛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整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须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故选D。10.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削减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样变更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详解】A、视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故选D。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滴注后,药物可经血浆、组织液到达靶细胞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C.体温的变更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无关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失水皱缩【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详解】A、静脉滴注后,药物首先进入血浆,然后通过组织液到达靶细胞,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
C、体温的变更与机体的产热散热相关,而产热就与组织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关,C错误;
D、血浆渗透压降低可使红细胞吸水,甚至涨破,D错误。
故选A。12.在2024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竞赛期间须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干脆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B、血糖属于养分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整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D、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整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1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的HCO3-参加维持血浆pH的稳定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整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稳态调整的主要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相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A错误;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血浆pH的稳定与等离子有关,C正确;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15.通常状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答案】B【解析】【详解】A.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Na+浓度比组织液低,A错误;B.人体组织细胞细胞内液渗透压与组织液接近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B正确;C.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K+浓度比组织液高,C错误;D.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16.依据下图推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更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过程a供应物质和能量,过程b排出代谢废物,过程c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三者都比较重要;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CO2可调整呼吸运动,可作为缓冲物质;并非有害无益,②错误;
③组织液处在动态平衡中,组成物质是变更的,③正确;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上升,组织液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17.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C.反射弧只是有神经元组成的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详解】A、双极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B、髓鞘是包袱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B错误;C、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组成,不只有神经元组成的,C错误;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D正确。故选D。18.从温煦的房间进入寒冷的室外会出现不自主战栗现象,完成该动作所需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类型分别是()A.反射弧;非条件反射 B.反射弧;条件反射C.脊髓;条件反射 D.大脑;非条件反射【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条件反射是诞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困难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条件反射是诞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困难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详解】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从温煦的房间进入寒冷的室外会出现不自主战栗现象,完成该动作所需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类型是非条件反射,因该反射是先天形成,不须要大脑皮层参加的,A正确。故选A。19.当不明物体突然向你飞来时,你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不受限制的挤眼并躲避,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却始终紧盯篮球,主动拼抢,上述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不明物体突然飞来时,会不受限制的躲避,属于非条件反射B.惊吓引起的心跳等内脏器官活动变更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不受意识限制C.篮球运动员主动拼抢时,运动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感觉神经的活动占据次要位置D.脑干有调整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这些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进行须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当不明物体突然飞来时,会不受限制的躲避,这是生来就有的,不须要学习就会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支配内脏器官活动变更的是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受意识限制,B正确;C、感觉神经又叫传入神经,运动神经又叫传出神经,神经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进行须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篮球运动员主动拼抢时,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活动同等重要,C错误;D、脑干有调整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这些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D正确。故选C。20.排尿反射的过程如下:当人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确定程度,会使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排尿反射中枢,最终引起膀胱壁逼尿肌收缩而使尿液排出。下图的排尿反射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参加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有脊髓和大脑皮层C.逼尿肌是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人处于宁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状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逝。【详解】A、排尿反射涉及的中枢为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错误;C、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构成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使尿液排出,C正确;D、人处于宁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D正确。故选B。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21.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为宣扬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供应科研证据,微生物社团开展了如下“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试验,请回答有关问题。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育液,匀整涂在培育皿内的培育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而后在无菌相宜条件培育12~16h,滤纸片四周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下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图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育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由试验数据可以推想出: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逐代增加。(1)依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随着培育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__________。(2)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逐代提高是__________的结果。(3)人类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致病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无药可治的“超级病菌”。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简析“超级病菌”出现的主要缘由__________。(4)微生物社团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防止“超级病菌”出现的方法,就从上述试验中的第五代抑菌圈边缘挑取大肠杆菌进行接种,调换含有庆大霉素(另一种抗生素)的滤纸片,重复培育5代;又在抑菌圈边缘重新挑取大肠杆菌培育,复原运用链霉素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n11(>n5)。据此试验数据推想:防止“超级病菌”出现的思路是__________。【答案】(1)①.弱②.渐渐变小(2)①.基因突变②.链霉素对大肠杆菌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3)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生存和繁植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逐年上升,形成“超级病菌”(4)当致病细菌耐药率超过确定值时,刚好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致病细菌耐药率限制在低水平【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自然选择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如常年运用抗生素,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会定向增加。【小问1详解】依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育代数的增加,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抑菌圈直径越小,故随着培育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渐渐变小。【小问2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可遗传变异只能来源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方向,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耐药率逐代提高是链霉素对大肠杆菌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小问3详解】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生存和繁植的机会增加,耐药性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逐年上升,形成“超级病菌”。【小问4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从上述试验中的第五代抑菌圈边缘挑取大肠杆菌进行接种,调换含有庆大霉素(另一种抗生素)的滤纸片,重复培育5代;又在抑菌圈边缘重新挑取大肠杆菌培育,复原运用链霉素滤纸片,测得抑菌圈直径平均值为n11(>n5),故当致病细菌耐药率超过确定值时,刚好更换抗生素类药物,将致病细菌耐药率限制在低水平。22.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中A、B、C、D各代表哪一类液体?血浆___、组织液____、细胞内液____。(填字母)(2)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3)假如①为淀粉,由①所形成的②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主要是___。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参加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4)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很多缓冲对,最重要的是____。【答案】(1)①.B②.D③.C(2)A(3)①.主动运输##主动转运②.为细胞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③.细胞质基质④.线粒体(4)/H2CO3【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是肠腔中的液体;红细胞四周的液体环境是血浆(B);组织细胞四周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小问1详解】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由题图可知,A是消化液(位于肠腔内),B是血浆(红细胞四周的液体环境),C是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D是组织液。【小问2详解】A为消化液,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小问3详解】若①是淀粉,则②是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供应能量;葡萄糖主要通过有氧呼吸分解供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小问4详解】血浆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23.关于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间存在着物质交换,共同组成人体的体液。表1是人体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三种体液中部分物质含量的测定数据。据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样品成分(mmol/L)Na+K+Mg2+Cl-蛋白质①1425.01.2103.316.0②1474.01.0114.01.0③1014010.352547(1)请依据上表推断,②体液是___,理由是___。(2)具有结合、运输氧气功能的血红蛋白通常存在于___(单选)。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3)这3种体液时刻在参加着各项生理活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单选)。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①中B.①中蛋白质通常可以进入②C.机体产生的CO2主要靠②运输至呼吸系统D.②和③之间的物质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造成的(4)以毛细血管壁细胞为例,用直线、箭头和文字表示①②③之间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___。(5)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依靠系统和器官的共同调整,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整网络的是___。(6)内环境中不仅含有各种养分物质,也存在着各种代谢产物,请据图并结合所学学问,比较①②③中的CO₂含量大小关系,并阐述内环境中CO₂的来源和去路。___。【答案】(1)①.组织液②.Na+含量高,K+含量少,蛋白质含量少(2)C(3)D(4)(5)神经——体液——免疫调整(6)CO₂含量:③>②>①,CO₂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在③细胞内液中产生,排到②组织液中,进一步运输到①血浆中,运输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解析】【分析】1、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依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为细胞外液,③为细胞内液。2、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分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所以依据蛋白质含量凹凸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小问1详解】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依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为细胞外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分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所以依据蛋白质含量凹凸可以确定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小问2详解】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存在于③中。故选C。【小问3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在①血浆中,A错误;B、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①血浆中蛋白质通常不行以进入②组织液中,B错误;C、机体产生的CO2主要靠①血浆运输至呼吸系统,C错误;D、细胞膜将②组织液和③细胞内液分隔开,两者物质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具有选择透过性造成的,D正确。故选D。【小问4详解】血管内壁上皮细胞可从其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吸取养分物质,也可将代谢废物排到内环境中。图解为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问5详解】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整。【小问6详解】CO₂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在③细胞内液中产生,排到②组织液中,进一步运输到①血浆中,运输呼吸系统排出体外,都是顺浓度梯度的自由扩散,因此大小关系是:CO₂含量:③>②>①。24.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离不开内环境。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干脆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I、Ⅱ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B、C依次代表___、___。(2)图中a与b所含的成分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___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中国的酒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关于酒的诗词数不胜数。快乐了要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快乐了也要喝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分别时要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①饮入的酒精先在图中I过程中通过___(填自由扩散或帮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图中A上皮细胞,然后通过血液运输至肝脏发生分解(解酒)。我国道路交通平安法规定:车辆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在20-80(不含80)mg/100mL属于酒驾,而≥80mg/100mL则属于醉驾。于是有人大做买卖所谓“解酒药”的生意。为探究某种“解酒药”X是否具有解酒功效,某小组利用未饲喂酒精健康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进口啤酒项目合作计划书
- 水产养殖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股权合作协议
- 智能合约区块链电子证据收集与验证补充协议
- 旅游团队医疗保障补充合同
- 抖音平台专业团购运营培训全面服务合同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与培训服务协议
- 婚庆策划影视广告拍摄制作与爱情故事合同
-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市场拓展合作协议
- 金融机构间货币信贷补充协议
- 人与植物自然对话课件
- 2024年中考二模 历史(四川成都卷)(考试版A4)
- 粉刷墙面施工协议书
- 辅导机构招聘合同协议
- 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试题及答案
- 客运车辆合伙经营合同6篇
- 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CSCO肾癌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 备战2025年高考数学(新高考专用)抢分秘籍导数及其应用(九大题型)(学生版+解析)
- 村干部测试试题及答案
- 康复医学教学课件 - 基础医学 - 医药卫生 - 专业资料
- 宁波市余姚市交通运输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