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衔接《散文中的比喻》提升练习题-附答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七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了解并掌握比喻句;2.赏析比喻的妙处;3.学习如何运用比喻。一、比喻的概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太生动了,给人的印象真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二、比喻的分类1.第一种:像上面这类比喻,本体“春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小姑娘”(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2.第二种: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3.第三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4.还有一种比喻,有多个喻体,这样的比喻是博喻。例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四、如何判断非比喻句注意,有几种含有“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1.表示比较。如: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江水的浩大。2.表示举例。如:“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将方志敏作为例子,意在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3.表示猜测。如: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表示感谢。句中的“像”字前后不涉及两种事物,只表示猜测。4.表示联想。如:小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在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这句话中用“像”字引出“小主人”产生的联想。5.表示说明。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这句话中用“像”字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五、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精彩比喻的要求:(1)本体和喻体要“形似”,异中有同,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奇妙而美好的感受,留给读者鲜明的印象。(2)本体和喻体要“神似”,二者在情感上的要协调一致,突显写作意图,以情动人,有强烈的感染力。(3)喻体生动形象,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丰富比喻句的内涵,拓展文章的意境。(4)精彩比喻往往和其他修辞方法配合使用,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融入课文的语境。2.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例: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例2.找出《春》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精彩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春风不仅温暖、轻柔,而且还有一种默默的爱。3.归纳表达效果:使用比喻句能使所表达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引人联想,丰富情感内涵。六、创作“精彩比喻句”的方法例句: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刘湛秋《雨的四季》小草是在泥土里生长的,蚯蚓也经常在泥土中扭来扭去地活动,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就好像蚯蚓从泥土里扭出来一样。作者看到了小草和蚯蚓之间的共同点,从小草联想到蚯蚓,精妙的比喻就诞生了!七、从比喻的角度赏析句子1.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2.解答思路:(1)判断修辞手法。结合上表中的判断依据加以判断。另外,要注意概括全面。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外,还有排比。(2)分析描写对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体现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特点。(3)体会人物情感。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一句,作者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如果同时还运用了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句式表达上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组排比句,句式简短、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3.答题模式:方法+内容+情感。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考点一比喻判断1.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B.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地境界?考点二仿写比喻2.课文《春》中最后三段用“娃娃”“小姑娘”、“青年”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请你也写出一段话,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考点三仿写比喻3.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考点四:比喻运用4.生活中人们常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某种类型的人。请你写出下面类型的人对应的动物名称。(1)笑脸相迎,两面三刀

(2)一毛不拔,吝啬钱财

(3)毫无主见,随声附和

(4)强横无赖,独霸一方

(5)立场不稳,见风使舵

1.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的打“√”,不是的打“×"。(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2)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3)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4)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2.(23-24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下面文段中的四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①一个女孩儿静静地站在院子里最大的那棵银杏树下,仰望着它如云的树冠。②这棵银杏,如威武的壮士,脚踩如茵的草坪,背靠似血的红墙,有一股雄浑的沧桑感。③女孩儿一边仰望树冠,一边手抚树干缓缓地转圈儿,老树也好像正慈祥地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④此刻,西斜的阳光像翻飞的蝴蝶,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跳跃在转圈儿的女孩儿的脸上和身上。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23-24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一缸父爱司德珍①夏至刚过,父亲就打来电话,说家里种的瓜果能吃了,让我周末抽空带孩子回去尝个鲜。②周末天气炎热,我懒得出门,就打电话告诉父亲,手头上还有些活儿没忙完,先不回去了。隔了一日,父亲又打来电话问我忙完了没有,我正卧在沙发上享受着有空调和网络的惬意时光,吞吞吐吐地告诉父亲,那些瓜果城里也有卖的,家里的就留着给他跟母亲吃吧。父亲固执地说:“那怎么行,这些都是你最爱吃的。”随后,他顿了一下,又说:“你别管了,爸来想办法。”我在电话里笑了,心想,他能想出什么办法呢?③中午,我正做饭,再次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有些气喘吁吁地说他和妈在我们小区门口呢,门卫不让进,让我下去一趟。怎么会不让进呢?我忙挂了电话往小区门口跑去。④我远远地就看到父亲在大门口站着,花白的头发,黝黑的脸庞,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此时,他的身影看起来真小啊,站在烈日下像一片枯干的树叶。刹那间,我的心突突地疼了起来,我小跑着奔向他,叫了声爸。父亲见我来了,赶紧笑着跟门卫解释:“这就是我闺女,我不是收破烂的。”门卫处的人一再跟我道歉说,父亲的三轮车里拉着一堆棉被和一水缸,他们误以为是拾荒的,实在对不住。⑤我顺着门卫指的方向望去,才发现停在墙边的三轮车和三轮车里的母亲。母亲正坐在三轮车里的小凳上,不时拽一拽水缸上的棉被,防止它们滑落。我顾不上听门卫的解释,赶紧跑到三轮车旁,掀开棉被望去,这口粗陋的土陶缸里装了半缸清水,冰着我爱吃的瓜果。母亲说缸里的水是父亲出门前才从井里打上来的,一路上用棉被护着,现在还是冰凉的呢。我抚摸着水缸上渗出来的水汽,的确冰凉。⑥到了家里,我和儿子贪婪地捧着瓜果啃。父亲看着,满眼笑意,说:“我就说我有办法吧。”语气很是自豪。母亲在一旁说:“这些都是你爸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怕路上颠簸磕坏了这些瓜果,他今天骑得小心极了,比平常多用了二十几分钟呢。你爸这人,真是岁数越大心越细了。”⑦听母亲说完,我红了眼眶,背过身偷偷抹了抹眼泪。⑧从老家到我住的小区,40多公里的路程,我年近70的父亲在这闷热的天气里小心翼翼地蹬着三轮车,骑快了怕磕到缸里的水果,骑慢了怕暑气侵袭了缸里的井水。他就这样沉稳地踩着脚踏板,一路精心呵护着这口水缸,哪怕他跟母亲热得浑身湿透了,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过往的行人、小区的门卫,没有人知道父亲护着的只不过是女儿喜欢吃的瓜果。(有删改)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一缸父爱》。4.【比喻试题】第④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此时,他的身影看起来真小啊,站在烈日下像一片枯干的树叶。5.请抄录文中父亲两次笑的细节,并分别揣摩父亲的心理。(23-24七年级上·广东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门口的学校陈荣力①远山近水的湖边,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中间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两侧碗口粗的白杨树沿路伸展出茂密的绿荫,绿荫的尽头是一所红瓦白墙的学校,停泊在一片更大的绿荫里。②正是上课的时间,我没有走进学校去,而是静静地站在白杨树的绿荫里,听湖上的风吹着麦田、吹着白杨树、吹着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③那天午后,我路过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江南的乡村里有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直白、或质朴、或古老、或洋气,各不相同。不知为何,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乡村学校,我却有一个自己的称呼:家门口的学校。我知道,这样的称呼并不科学,亦不精准,但细想想,这样的称呼,更多缘于我童年启蒙的学校,就在离家不足100米的家门口。④童年启蒙的那所学校,严格地说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只是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分部,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叫“老本部”。“老本部”四个老师,三个班级,而且两个还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并着上课的复式班。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小而简陋,但对家门口上学的我们来说,实在有很多的好处。第一当然是近。上课的电铃响起时,匆匆起床,撸一把脸,抓一个熟番薯,还能赶在老师到达前,冲进教室。肚子饿了,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去家里扒口冷饭,绰绰有余。⑤学校就在家门口,老师也是邻居。“老本部”四个老师,三女一男,除男的大沈老师家在乡下,三个女老师都是贴隔壁的左邻右舍。彼此连家里今天烧什么菜,都能闻到,老师很难对我们凶。⑥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老本部”的北窗外就是一大片田野。河流从田野中穿过,高高的铁塔挽起白云,山脚下的村落蜿蜒起伏。稻秧刚栽下的季节,青蛙的鸣叫和着清亮的书声远近翻滚;麦子黄了的时候,风吹着麦浪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雨欲来的前夕,急急赶路的乌云像天空中奔跑的马群;而电线上燕子排着队碉啾和阳光下水牛荷着犁耕田的剪影,则似一帧帧水印木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⑦我高中的一个女同学,师范毕业后原可以留在城里,她却主动要求到一个乡校做教师。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有一年我去这个乡校办事,方才得知她在这个乡校里已做了十多年的教师。“离家近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小学、初中就在这个学校读的,回到这个学校做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同学在这个家门口的学校里恋爱、成家,又生儿育女,直到临近退休,学校撤并了才到了镇上的一个学校。在家门口的学校里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同学是默默无闻的,但我知道能一直伴着自己的梦想工作、生活,同学是幸福的。当然同学还有许多平凡的幸福,譬如周边村子里,许多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或者结婚、生子了,都不会忘了叫她去坐一坐宴席。⑧那些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在无数离开了乡村和留在乡村的学生中,像点亮灯火的港湾,似洒满星光的银河。而像我同学这样无数的乡村教师,无疑就是点燃灯火和擦亮星光的人。⑨记忆中一个画面让人惊心动魄。那是独龙江边上学的孩子,吊在悬索下从怒涛翻滚的独龙江上飞驰而过的场景。比起这些孩子来,学校就在家门口,正是天赐的福分。尽管在江南的乡村里,这些学校正在逐步消失,但无论如何,它们总会像灯火和星光一样,一直闪亮。因为对无数乡村的孩子和大人们来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其实就是心灵里抚育成长的另一个家,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6.在朗读时,你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哪些词需要读出重音?请说明理由。7.【比喻试题】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1)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2)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8.阅读散文要把握感情基调,常见的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伤感、闲适、激愤等。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哪些?试具体分析。9.结合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读书莫言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⑦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⑧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1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11.阅读上文后,小深有两处困惑,请你为她解惑。(1)小深:“莫言看的书里,有许多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水浒传》等。为什么文中把它们统称为‘闲书’呢?是不是用错词了?”(2)小深:“第④段中我那天‘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而且‘晕头涨脑’‘忐忑不安’,却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莫言为什么会感到幸福?”12.【比喻试题】第⑤段中有两处比喻写得非常生动,请你摘抄下来并为它们写一段赏析。比喻句:赏析:13.读了莫言的《童年读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结合内容谈一谈。(23-24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姥姥史铁生①我家有一位“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②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得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③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④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⑤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⑥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她叫母亲时,叫名字。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⑦好像只有这些。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⑧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⑨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⑩“现在,她呢?”我问。⑪“不知道。”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⑫“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⑬“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⑭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14.你怎样理解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15.下列对文中几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二姥姥手指“轻轻地颤抖”,传达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B.第⑥段母亲和二姥姥“一动一静”,对比中显示两人性情不同。C.第⑪段母亲“摇头、叹气”,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担忧。D.第⑬段父母亲的对话,表明他们一直牵挂二姥姥并能够体谅她。16.【比喻试题】请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语句。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17.请结合原文,说说二姥姥具有哪些特点?(23-24七年级下·广西南宁·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和苦瓜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③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④如今,每到夏天,餐桌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透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⑤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⑥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⑦一年的苦瓜由鲜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原文有改动)18.文章围绕着父亲和苦瓜回忆了父亲和苦瓜哪些事情?19.按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1)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赏析加点字词)【比喻试题】(2)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蛋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0.选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21.选文以“父亲和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七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了解并掌握比喻句;2.赏析比喻的妙处;3.学习如何运用比喻。一、比喻的概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读到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会想:写得太生动了,给人的印象真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二、比喻的分类1.第一种:像上面这类比喻,本体“春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小姑娘”(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2.第二种: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例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流沙河《理想》)(2)在此刻,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月的哀思》)3.第三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4.还有一种比喻,有多个喻体,这样的比喻是博喻。例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四、如何判断非比喻句注意,有几种含有“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1.表示比较。如: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江水的浩大。2.表示举例。如:“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将方志敏作为例子,意在说明凡是当官的一定有钱。3.表示猜测。如: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表示感谢。句中的“像”字前后不涉及两种事物,只表示猜测。4.表示联想。如:小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在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这句话中用“像”字引出“小主人”产生的联想。5.表示说明。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这句话中用“像”字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五、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1.精彩比喻的要求:(1)本体和喻体要“形似”,异中有同,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奇妙而美好的感受,留给读者鲜明的印象。(2)本体和喻体要“神似”,二者在情感上的要协调一致,突显写作意图,以情动人,有强烈的感染力。(3)喻体生动形象,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丰富比喻句的内涵,拓展文章的意境。(4)精彩比喻往往和其他修辞方法配合使用,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融入课文的语境。2.精彩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例:1.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例2.找出《春》你最喜欢的比喻句,从“精彩比喻”的角度为它做批注。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而且还让读者体会到母亲的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感觉,吹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春风不仅温暖、轻柔,而且还有一种默默的爱。3.归纳表达效果:使用比喻句能使所表达的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引人联想,丰富情感内涵。六、创作“精彩比喻句”的方法例句: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刘湛秋《雨的四季》小草是在泥土里生长的,蚯蚓也经常在泥土中扭来扭去地活动,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就好像蚯蚓从泥土里扭出来一样。作者看到了小草和蚯蚓之间的共同点,从小草联想到蚯蚓,精妙的比喻就诞生了!七、从比喻的角度赏析句子1.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2.解答思路:(1)判断修辞手法。结合上表中的判断依据加以判断。另外,要注意概括全面。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外,还有排比。(2)分析描写对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体现了小草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特点。(3)体会人物情感。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一句,作者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如果同时还运用了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还要注意句式表达上的特点。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组排比句,句式简短、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3.答题模式:方法+内容+情感。本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答案】第一问: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这一连串比喻,依次写出了春天的动态过程,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第二问:示例1:春天像美丽的新娘,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示例2: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摸一摸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呼地跑向广阔的原野。【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仿写句子。第一问。作者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的、生长着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是漂亮的、欢快的;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是强健的、有力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力量上由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因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第二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春天,语句通顺即可。如:春天像一幅画,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让花儿们在画中争芳斗艳。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音符;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欢乐。考点一比喻判断1.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B.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地境界?【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根据句中“偷偷地”“钻”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B.根据句中“害了羞”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阳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温暖;C.根据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可知,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细亮、细长的特点。D.根据句中“安适地睡着”“唤醒”等词语可知,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将“老城”人格化,体现了老城的暖和安适。故选C。考点二仿写比喻2.课文《春》中最后三段用“娃娃”“小姑娘”、“青年”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请你也写出一段话,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答案】答案示例:A春天像一位魔法师,他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B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提着百花篮,伴着春风,带着春雨,一悄悄地来到人间,霎时,大地万物复苏,乌语花香,一派生机。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例句内容,突出“春”的特点,有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仿写。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考点三仿写比喻3.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答案】示例:我不是激荡在壮阔大海中的浪花,而是宁静山谷里的一条小溪——为寂静的天地增添一丝生机。【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示例1: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铁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贡献全部力量。示例2:我不是生长在温庭暖室里的娇花,而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株藤蔓——为绝望的路人注入一缕希望。考点四:比喻运用4.生活中人们常用某种动物来比喻某种类型的人。请你写出下面类型的人对应的动物名称。(1)笑脸相迎,两面三刀

(2)一毛不拔,吝啬钱财

(3)毫无主见,随声附和

(4)强横无赖,独霸一方

(5)立场不稳,见风使舵

【答案】笑面虎铁公鸡应声虫地头蛇变色龙【详解】本题考查文学知识的积累。第①空,(1)中“笑脸相迎”指脸上带笑。“两面三刀”常用来比喻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猾。而生活中人们常用“笑面虎”指笑里藏刀的人,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总想着怎么排挤别人。故应填“笑面虎”;第②空,(2)中“一毛不拔”指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而铁公鸡,常见于歇后语“铁公鸡——一毛不拔”,形容生活中小气,吝啬,一毛不拔的人。故应填“铁公鸡”;第③空,(3)中“随声附和”是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而“应声”是在中国与日本的随笔集可以见到的一种怪病,应声虫被认为是引起这种怪病的寄生虫,栖息在人的肚子里。宿主每当发出声音时,肚子里就会有很小的声音效仿,且会越来越大声。应声虫在成语中是用来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的人。故应填“应声虫”;第④空,(4)中“强横无赖”指蛮不讲理,霸道,任意妄为。一般去描写不讲道理仗势欺人的地痞或者混混之类的。而生活中常用“地头蛇”代指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现在也用来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故应填“地头蛇”;第⑤空,(5)中“见风使舵”常用来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变色龙”的寓意来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常用来比喻生活中善于伪装的人。故应填“变色龙”。1.判断下面的语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的打“√”,不是的打“×"。(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2)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3)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4)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答案】(1)√(2)×(3)√(4)×【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构成比喻的两种事物(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1)本体是“北大”,喻体是“河流”,满足比喻的构成条件。所以该句运用了比喻。(2)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这个句子中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此句没有运用比喻。(3)本体是“笑声”,喻体“四处迸溅的雪团”,满足构成比喻的条件。所以此句是比喻句。(4)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能满足构成比喻的条件。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2.(23-24七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下面文段中的四个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①一个女孩儿静静地站在院子里最大的那棵银杏树下,仰望着它如云的树冠。②这棵银杏,如威武的壮士,脚踩如茵的草坪,背靠似血的红墙,有一股雄浑的沧桑感。③女孩儿一边仰望树冠,一边手抚树干缓缓地转圈儿,老树也好像正慈祥地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④此刻,西斜的阳光像翻飞的蝴蝶,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跳跃在转圈儿的女孩儿的脸上和身上。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A.第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树比作“如云的树冠”,形象地描绘出了银杏树树冠的茂密;B.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树比作“威武的壮士”,形象地描绘出了银杏树的高大威猛;C.第③句,“老树也好像正慈祥地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这句话虽然有“好像”这个词,但并没有形成比喻,因为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的明确对应关系,也没有形成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慈祥地对她诉说”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老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将老树人格化,赋予了老树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D.第④句,“西斜的阳光像翻飞的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比作“翻飞的蝴蝶”,形象地描绘出了阳光在女孩儿身上跳跃的情景;故选C。(23-24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一缸父爱司德珍①夏至刚过,父亲就打来电话,说家里种的瓜果能吃了,让我周末抽空带孩子回去尝个鲜。②周末天气炎热,我懒得出门,就打电话告诉父亲,手头上还有些活儿没忙完,先不回去了。隔了一日,父亲又打来电话问我忙完了没有,我正卧在沙发上享受着有空调和网络的惬意时光,吞吞吐吐地告诉父亲,那些瓜果城里也有卖的,家里的就留着给他跟母亲吃吧。父亲固执地说:“那怎么行,这些都是你最爱吃的。”随后,他顿了一下,又说:“你别管了,爸来想办法。”我在电话里笑了,心想,他能想出什么办法呢?③中午,我正做饭,再次接到父亲的电话。他有些气喘吁吁地说他和妈在我们小区门口呢,门卫不让进,让我下去一趟。怎么会不让进呢?我忙挂了电话往小区门口跑去。④我远远地就看到父亲在大门口站着,花白的头发,黝黑的脸庞,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此时,他的身影看起来真小啊,站在烈日下像一片枯干的树叶。刹那间,我的心突突地疼了起来,我小跑着奔向他,叫了声爸。父亲见我来了,赶紧笑着跟门卫解释:“这就是我闺女,我不是收破烂的。”门卫处的人一再跟我道歉说,父亲的三轮车里拉着一堆棉被和一水缸,他们误以为是拾荒的,实在对不住。⑤我顺着门卫指的方向望去,才发现停在墙边的三轮车和三轮车里的母亲。母亲正坐在三轮车里的小凳上,不时拽一拽水缸上的棉被,防止它们滑落。我顾不上听门卫的解释,赶紧跑到三轮车旁,掀开棉被望去,这口粗陋的土陶缸里装了半缸清水,冰着我爱吃的瓜果。母亲说缸里的水是父亲出门前才从井里打上来的,一路上用棉被护着,现在还是冰凉的呢。我抚摸着水缸上渗出来的水汽,的确冰凉。⑥到了家里,我和儿子贪婪地捧着瓜果啃。父亲看着,满眼笑意,说:“我就说我有办法吧。”语气很是自豪。母亲在一旁说:“这些都是你爸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怕路上颠簸磕坏了这些瓜果,他今天骑得小心极了,比平常多用了二十几分钟呢。你爸这人,真是岁数越大心越细了。”⑦听母亲说完,我红了眼眶,背过身偷偷抹了抹眼泪。⑧从老家到我住的小区,40多公里的路程,我年近70的父亲在这闷热的天气里小心翼翼地蹬着三轮车,骑快了怕磕到缸里的水果,骑慢了怕暑气侵袭了缸里的井水。他就这样沉稳地踩着脚踏板,一路精心呵护着这口水缸,哪怕他跟母亲热得浑身湿透了,也不敢停下来歇一歇。过往的行人、小区的门卫,没有人知道父亲护着的只不过是女儿喜欢吃的瓜果。(有删改)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一缸父爱》。4.【比喻试题】第④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此时,他的身影看起来真小啊,站在烈日下像一片枯干的树叶。5.请抄录文中父亲两次笑的细节,并分别揣摩父亲的心理。【答案】3.“一缸”和“父爱”的巧妙组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父亲在炎炎夏日费尽千辛万苦给“我”送来一缸新鲜瓜果;突显了文章的主旨:这一缸新鲜的瓜果寄予了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4.把父亲的身影比作枯干的树叶,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疲惫。这个比喻也与父亲在烈日下骑三轮车为女儿送来一缸瓜果的事情相呼应,同时表现了女儿看到风尘仆仆的父亲之后的心疼之情。5.第一次:父亲见我来了,赶紧笑着跟门卫解释。写出了父亲被门卫当成收荒匠的尴尬和对门卫的讨好。第二次:父亲看着,满眼笑意。写出父亲看到女儿孙子吃上瓜果后的心满意足,并为自己想到这个好办法感到骄傲。【解析】3.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父爱”怎么用“一缸”来修饰,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缸父爱”指的是父亲骑着三轮车,拉着一口装了冰镇瓜果的粗陋土陶缸,穿越40多公里的路程,将瓜果送到“我”手中这一事件,展示了父爱的坚韧和无私。所以文题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父亲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骑车,怕路上颠簸磕坏了这些瓜果,生动地展示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照顾。文章最后,作者感叹这一缸里装着的不仅仅是瓜果,更是满满的父爱。这深情的一幕也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因此,以《一缸父爱》为题,既是对全文主题的概括,也是对父爱深沉而无私的赞美。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此时,他的身影看起来真小啊,站在烈日下像一片枯干的树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烈日下矮小瘦弱的身影比作一片枯干的树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日渐衰老的的身形,突出了父亲在烈日下骑三轮车为女儿送来一缸瓜果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心疼。5.本题考查心理活动。文中有父亲两次笑的细节,第一次是文章第④段“父亲见我来了,赶紧笑着跟门卫解释:‘这就是我闺女,我不是收破烂的。’”,父亲的笑是被门卫当成拾破烂时的尴尬的笑,另一方面,笑着跟门卫说也是对门卫的讨好,这笑里还有见到女儿的开心。第二次是文章第⑥段“我和儿子贪婪地捧着瓜果啃。父亲看着,满眼笑意,说:‘我就说我有办法吧。’语气很是自豪”,父亲看到闺女和外甥吃着自己想办法蹬着三轮车走了40多公里的路程送来的冰镇瓜果,而且吃得那么香,心理感到很幸福,很满足,并为自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3-24七年级上·广东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门口的学校陈荣力①远山近水的湖边,一片金黄的麦田,麦田中间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两侧碗口粗的白杨树沿路伸展出茂密的绿荫,绿荫的尽头是一所红瓦白墙的学校,停泊在一片更大的绿荫里。②正是上课的时间,我没有走进学校去,而是静静地站在白杨树的绿荫里,听湖上的风吹着麦田、吹着白杨树、吹着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③那天午后,我路过一所乡村学校。这样的学校,在江南的乡村里有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直白、或质朴、或古老、或洋气,各不相同。不知为何,对这些林林总总的乡村学校,我却有一个自己的称呼:家门口的学校。我知道,这样的称呼并不科学,亦不精准,但细想想,这样的称呼,更多缘于我童年启蒙的学校,就在离家不足100米的家门口。④童年启蒙的那所学校,严格地说算不得是一个完整的学校,只是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分部,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叫“老本部”。“老本部”四个老师,三个班级,而且两个还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并着上课的复式班。家门口的学校,虽然小而简陋,但对家门口上学的我们来说,实在有很多的好处。第一当然是近。上课的电铃响起时,匆匆起床,撸一把脸,抓一个熟番薯,还能赶在老师到达前,冲进教室。肚子饿了,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去家里扒口冷饭,绰绰有余。⑤学校就在家门口,老师也是邻居。“老本部”四个老师,三女一男,除男的大沈老师家在乡下,三个女老师都是贴隔壁的左邻右舍。彼此连家里今天烧什么菜,都能闻到,老师很难对我们凶。⑥处在镇子和农村的接合部,“老本部”的北窗外就是一大片田野。河流从田野中穿过,高高的铁塔挽起白云,山脚下的村落蜿蜒起伏。稻秧刚栽下的季节,青蛙的鸣叫和着清亮的书声远近翻滚;麦子黄了的时候,风吹着麦浪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大雨欲来的前夕,急急赶路的乌云像天空中奔跑的马群;而电线上燕子排着队碉啾和阳光下水牛荷着犁耕田的剪影,则似一帧帧水印木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⑦我高中的一个女同学,师范毕业后原可以留在城里,她却主动要求到一个乡校做教师。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有一年我去这个乡校办事,方才得知她在这个乡校里已做了十多年的教师。“离家近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我小学、初中就在这个学校读的,回到这个学校做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同学在这个家门口的学校里恋爱、成家,又生儿育女,直到临近退休,学校撤并了才到了镇上的一个学校。在家门口的学校里做了三十多年的教师。同学是默默无闻的,但我知道能一直伴着自己的梦想工作、生活,同学是幸福的。当然同学还有许多平凡的幸福,譬如周边村子里,许多教过的学生考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或者结婚、生子了,都不会忘了叫她去坐一坐宴席。⑧那些大大小小的散落在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在无数离开了乡村和留在乡村的学生中,像点亮灯火的港湾,似洒满星光的银河。而像我同学这样无数的乡村教师,无疑就是点燃灯火和擦亮星光的人。⑨记忆中一个画面让人惊心动魄。那是独龙江边上学的孩子,吊在悬索下从怒涛翻滚的独龙江上飞驰而过的场景。比起这些孩子来,学校就在家门口,正是天赐的福分。尽管在江南的乡村里,这些学校正在逐步消失,但无论如何,它们总会像灯火和星光一样,一直闪亮。因为对无数乡村的孩子和大人们来说,那些大大小小的乡村里的学校,那些远远近近的家门口的学校,其实就是心灵里抚育成长的另一个家,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6.在朗读时,你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哪些词需要读出重音?请说明理由。7.【比喻试题】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1)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启蒙我们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2)那乡校与她家就隔了一条河,青砖红瓦,长窗坡顶,被一大片茂密的水杉林簇拥着,远远望去就像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8.阅读散文要把握感情基调,常见的感情基调有欢快、忧愁、伤感、闲适、激愤等。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哪些?试具体分析。9.结合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答案】6.“白杨树的绿荫里”“湖上的风”“麦田”“白杨树”“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等。这些词语不仅体现了环境幽美,还体现了作者对教育和学校的深厚情感。且与文题相呼应。7.(1)将北窗比作“另一册课本”,生动地体现了北窗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它就像一本自然的教科书,帮助我们开启对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的认知,同时也启发了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2)将那所乡校比作田野里停泊的一艘画舫,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乡校被水杉林环绕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门口学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8.这篇文章通过怀旧与感慨、赞美与敬仰两种感情基调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门口的学校和乡村教师的深深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教育、对乡村、对过去的思考和感慨。9.这些家门口的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和传统,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同学的故事,表达了对家门口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应该注重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让这些乡村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析】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1)“静静地”需要重读,因为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同时也与下文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感受相呼应。(2)“白杨树的绿荫里”需要适当重读,因为这个短语描绘了作者所处的具体位置,同时也突出了白杨树和绿荫这两个自然元素的美感和清新感。(3)“湖上的风”、“麦田”和“白杨树”这三个词语也需要重读。这些自然元素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动感,还与“静静地”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受。(4)“校园里清亮的读书声”是整个句子的核心,也是需要最强调的部分。这个短语不仅呼应了文章的主题“家门口的学校”,还表达了作者对学校、对教育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学校教育的美好和重要性。因此,在朗读时应该把这个短语读得最为清晰、响亮,以突出其意义和价值。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7.本题考查词句修辞手法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1)在这个句子中,“那北窗其实就是另一册课本”使用了比喻手法,将北窗比作“另一册课本”。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为北窗外的自然景色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北窗的教育价值,它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田野、季节和耕耘,激发了我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2)这个句子中的比喻手法将那所乡校比作“田野里停泊着的一艘画舫”,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乡校被水杉林环绕的美丽景象。通过这个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乡校的优雅和宁静,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同时,这个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家门口学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整个句子的表达效果非常出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乡校的美丽和魅力。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1)怀旧与感慨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学校生活,描述了那所简陋但充满回忆的“老本部”,以及与自己家只隔一条河的乡校。这些对过往岁月的回忆,都透露出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赞美与敬仰的感情基调也十分明显。作者对家门口的学校以及像同学那样的乡村教师都表达了深深的赞美和敬仰。家门口的学校虽然设施简单,但它是作者启蒙的地方,是作者心灵的另一个家,是作者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而像同学那样的乡村教师,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点亮了乡村的灯火,他们是作者心中的英雄,是作者敬仰的对象。根据以上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怀旧与感慨、赞美与敬仰两种感情基调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门口的学校和乡村教师的深深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教育、对乡村、对过去的思考和感慨。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深刻地揭示了乡村学校在无数乡村孩子和大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这些学校,不论大小,不论远近,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寄托,是他们心灵里抚育成长的另一个家。它们不仅教授知识,更传递着乡村的文化和传统,帮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人生观念。对于乡村的大人们来说,这些家门口的学校也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承载了他们的青春记忆和人生历程。这些学校就像是他们生命中血缘之外的又一条根,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联系全文来看,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同学的故事,表达了对家门口学校的深厚感情和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这些学校虽然设施简单,但它们是乡村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起点。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的学校里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这些家门口的学校也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和传统,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让这些学校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读书莫言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着看书。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④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⑤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⑥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⑦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⑧后来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10.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11.阅读上文后,小深有两处困惑,请你为她解惑。(1)小深:“莫言看的书里,有许多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水浒传》等。为什么文中把它们统称为‘闲书’呢?是不是用错词了?”(2)小深:“第④段中我那天‘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而且‘晕头涨脑’‘忐忑不安’,却说‘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莫言为什么会感到幸福?”12.【比喻试题】第⑤段中有两处比喻写得非常生动,请你摘抄下来并为它们写一段赏析。比喻句:赏析:13.读了莫言的《童年读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结合内容谈一谈。【答案】10.(1)给同学家拉磨

(2)破晓记(3)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头发都烧焦了。11.(1)不是用错词,是作者的父母觉得这些书里有流毒,且看书会耽误割草放羊,看书不是正经事情。因此作者将它们统称为“闲书”,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写的。(2)因为“我”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我”虽然耽误了喂羊,但是母亲并没有打“我”,而是宽容地让“我”赶快去弄点草喂羊。12.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像一只喝水的鹅”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书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和我对书的迷恋已经到了身不由己的程度。13.示例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父母不支持莫言读“闲书”,家中贫困也让莫言常常无书可读,但是莫言还是想尽办法弄到了书。长大后,莫言还成了著名的作家。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做一个有心人,方法总比困难多。示例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年时莫言对读书有极大的兴趣,想尽办法看了许多书。长大后,莫言成了著名作家,还获了大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让兴趣帮助我们获得成功。【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第(1)空,结合第③段“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可看出,为了看这本《封神演义》,我给同学家拉了一上午磨;第(2)空,结合第⑥段“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可看出,为了看《破晓记》,被几十马蜂蜇肿了脸;第(3)空,结合第⑦段“不久,我从一个很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根据第一题给出的示例:为了看……,我……,可概括为:为了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头发被烧焦了。1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根据第②段“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和“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可知,“闲书”是父母的叫法,因为他们认为看这些书不是正经事,书中的流毒会教坏我,不如把看这些书的时间用来割草放羊实在。(2)根据第④段“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和“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可知,“我”虽然被咬出一片疙瘩,而且“晕头涨脑”“忐忑不安”,但是我用一个下午酣畅淋漓地把《青春之歌》读完了,我的精神世界是满足的;而且在“我”因为耽误喂羊,内心忐忑时,母亲却没我责怪我,而是宽容地让“我”马上去弄草。结合以上两点可概括为:母亲的宽容和看完心爱的书使“我”感到幸福。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首先找到第⑤段的比喻句,即“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然后进行分析。在这两句话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专注的样子比喻成“被磁铁吸引的铁屑”和“喝水的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哥看书时,我在旁边偷看的样子,表现了我对书的痴迷和喜爱。13.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水石穿,绳锯木断”。无论是家境贫困无书可看,还是父母的反对,又或者是和放牛羊时间的冲突,莫言都没有放弃看书,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看书之路,最后终于成为著名作家。我们要向他学习,遇到苦难不放弃,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成功!(23-24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二姥姥史铁生①我家有一位“二姥姥”。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②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得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③这确实有些奇怪。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④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⑤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