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学科素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与地图等史料,掌握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史实与影响。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外来生物物种、食物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生物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物种交流的反思。4.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角度辩证认识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01课前精梳理自主学习固基础知识点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_________的开辟。2.时间:15世纪末至______世纪初。3.物种外传:原产于美洲的______、马铃薯、______、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新航路16玉米甘薯4.表现物种欧洲亚洲玉米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______从16世纪中叶起,在______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______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传播时间、途径:______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范围:______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____________前,已遍布全国观赏南欧小麦明朝清朝鸦片战争物种欧洲亚洲马铃薯______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______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明朝______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______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_________。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1618万历光绪西班牙知识点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1)类别①粮食类:小麦、大麦、______。②水果类:______、葡萄、甜橙、柠檬。③蔬菜类:黄瓜、______。④经济类:______。水稻苹果豌豆甘蔗(2)表现①小麦:由______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_________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______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欧洲西班牙第二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1)表现:______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欧洲农业知识点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不同种类的______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玉米、甘薯引入______,丰富了粮食种类。(3)_________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玉米中国马铃薯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____________,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____________的发展。食物结构畜牧业对外贸易商品经济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对美洲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______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____________被滥伐。③____________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对中国①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____________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____________。土地原始森林地表植被美洲作物水土流失[知识延伸]玉米、马铃薯、甘薯三大粮食作物的主要优点产量高,生长快,对土、肥、水要求低,对气候适应性强,耗工少,抗病虫害的能力强,便于储藏,加工方式多样等。[易混提醒]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的物种较少;交流的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在特定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同时存在少量的跨洲际的食物物种交流。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提示:材料记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宋(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美、易于栽培,而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尺薯藤回国(当时吕宋不准薯种出国),并试种成功。(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商到安南,回国时把甘薯种带回家乡。•见教材第9页•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示: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紧缺,保障了粮食供应,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往的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见教材第11页•02课堂强研习重点难点要突破近代物种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合作讨论]材料一这个岛(指费迪南岛——今长岛)遍地葱绿……他们全年都耕种和收获印第安谷物。“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说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玉米)味道既好吃,又能烤食、又能炒食、又能磨面。”——《哥伦布日记》(1492年10月16日、11月15日)[探究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洲物种外传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美洲与欧亚非的联系。②欧洲殖民者大肆抢占美洲的土地和物种资源。③美洲主要食物物种本身所具有的适应性优势。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费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探究2]

综合上述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特点: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时间漫长;方式多样;影响多重。[课堂笔记]材料一:其出处是哥伦布的日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玉米的优点则体现了美洲物种自身的优越性。材料二:材料分三层。第一层体现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层体现影响多重;第三层体现时间漫长。归纳总结:特点类题目解题思路一般为,特点=本质(性质)+各方面情况(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趋势)+地位+影响(广泛、深入、持久、双重)。[巩固练习]1.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种植(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解析:题干“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到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说明水稻引种到美洲后,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A项正确;集约化是指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单位效益,题干未提及集约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北美居民在水稻传入前后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信息,且材料认为“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排除C项;“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夸大了北美水稻种植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16世纪初,欧亚大陆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玉米种植的记录;17世纪末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物种交流具有相对平衡的特征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等关键信息可知,相较于新航路开辟以前各大洲独立发展、相对隔绝的状态而言,新航路开辟后,尤其是16世纪以来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有所发展,这表明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故D项正确。[史论背诵]近代物种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特点①欧洲主导,物种交流是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②种类丰富,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③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④范围广泛,涉及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⑤时间漫长,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中。(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等。明清时期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的特点及影响[合作讨论]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甘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甘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特点及其传入中国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答案:美洲作物特点:产量高,适应性强。传入特点:多途径传入中国;由边疆向内地传播;由南方向北方传播。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但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加上人口膨胀因素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课堂笔记]材料:材料主旨是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亩产量高,便于解决“人口爆炸”所带来的压力,但又进一步推动人口增长;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传统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变;大量荒地的开垦又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归纳总结: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传入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应该辩证地分析理解。同时,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些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初期速度较慢。[巩固练习]3.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品种传入中国的时间备注玉米16世纪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甘薯16世纪自菲律宾传入中国马铃薯17世纪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D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4.从清代中期开始,“种植苞谷三年,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苞米”。这些做法表明(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C解析:依据材料“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等,可以看出玉米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C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玉米种植对我国的影响,排除B项;“有效遏制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史论背诵]美洲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政府因素: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的引进,能解决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问题,因而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广。②经济因素:美洲作物的引进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而且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等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影响①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促进了工具器物的革新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缓解饥荒,促进社会稳定;促进了世界的交流及交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②消极影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导致疾病传播。[知识导图][要点记忆]1.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作物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使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始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2.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3.世界不同地区物种的交流,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导致了对土地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03课后重效果学业测试速达标一、选择题1.《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于(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D解析:材料主旨是新航路开辟后动植物品种的传播引起了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的变化,因此立足点是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工业文明的诞生与工业革命有关,排除B项。2.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A.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B.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C.早期殖民扩张以农业为主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贸易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A项正确;B项“开启了”错误,排除;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为主,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是宋代至明代苏州地区粮食平均亩产量统计表(单位:市斤)。据此可以推知,明代苏州地区粮食亩产量的增加(

)朝代宋代元代明代粮食平均亩产量326347450A.得益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D.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代苏州地区的粮食产量相对于前朝有明显的增加,这意味着有限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利于推动剩余人口从事其他产业,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材料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材料二(1)据材料一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和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二。答案:(1)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兴起,食品更加多样化、精细化。(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和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但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课时作业(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选择题1.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D.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受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习惯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美洲本土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A项“决定”夸大了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和美洲的小麦种植环境对比,排除B项;“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C解析:马铃薯在爱尔兰成为最主要的粮食,在德意志地区马铃薯代替了粥食,这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区域饮食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解决了”表述绝对,当前依然存在饥饿问题,排除;物种交流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但并不能延缓殖民扩张的进程,排除B项;德意志地区并未涉及人口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B.15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18世纪传到西班牙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D两项错误;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4.(历史解释)著名农史学家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有着不同的称呼,说明域外作物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进行输出,并非是单向交流模式,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以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玉米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说明玉米的传入(

)A.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的发展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解析:根据材料“玉米传入非洲”“非洲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非洲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而不是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排除A项;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玉米成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排除D项。6.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柠檬、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B、C、D三项错误。A7.原产于智利南部的土豆传到欧洲以后,狄德罗认为“它是胀气的,它不能算作可口的食物,但却可以为仅仅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其意在(

)A.强调食用土豆会影响健康B.说明土豆只适合农民食用C.肯定食物物种交流的意义D.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狄德罗认为土豆虽然不好吃,但是却能为想果腹的人提供合宜的健康食品,说明其肯定了物种交流的意义,C项正确;食用土豆并不会影响健康,排除A项;材料中想果腹的人群不一定都是农民,且B项说法过于狭隘,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8.(历史解释)自小麦输入美洲以来,1634年,英国人约翰·哈维宣布:“弗吉尼亚已经成为英王的北美谷仓了。”17世纪末以来,小麦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反映出小麦输入美洲(

)A.提高了人们抗饥荒的能力B.影响着人类正常生活C.增加了民众农业投入D.改变了当地农业结构D解析:材料反映了小麦在北美从无到有,并迅速取代玉米成为“北美(产量)第二大农作物”,这实际上说明了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北美的农业结构,D项正确;材料强调小麦的输入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无法体现人们抗饥荒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小麦输入北美,并未对人类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农业投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9.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B.削弱了奥斯曼的实力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A解析:“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是因为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奥斯曼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C项;物种交流与欧洲社会转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10.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愈发不平衡:江南、华南数省人口占全国一半以上,总面积更大的北方诸省总人口只有江南、华南各省的三分之一。但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却几乎没有从平原广布的北方调入粮食。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元朝调整运河走向,全国物流顺畅B.游牧民族频繁南下,南方相对安定C.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南方推广较早D.国家政治重心南移,人口增长迅速C解析:由材料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全国人口分布更加不平衡,山区众多的江南、华南各省人口数倍于北方地区,却几乎没有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