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画诗文题跋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相关研究成果也着实丰富。绝大部分的论著专注于诗文题跋的审美功能,不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套路,并且现有的研究大都把中国画视为静态的“文本”,从内部视角出发,对文本中图像与文字元素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格和意涵等问题展开分析。文本路径关注“图画是什么”“形式内容如何”“意义何在”等问题,但它在解释以下问题时却力不从心:与画作相关的行动者是谁?他们如何围绕画作展开丰富的实践?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何种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媒介”的视角。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就是一种媒介。我们不妨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只要对题字者的身份略作考察,便可了解此画作为“媒”的居中功能。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倪瓒生活在元末明初,当时江南陷入战乱,他散尽家财,扁舟箬笠,四处流浪。《竹石霜柯图》便创作于这一时期。一种视觉图像可能具有多重含义,需要文字予以“锚定”。在画作中,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竹石霜柯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画作的上方有倪瓒的好友钱惟善、杨维桢分别题写的七言诗。二人的诗作和书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与倪瓒的画形成互文,这样的互动还巩固了他们的友谊。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据画作后来的收藏者、清初书画家笪重光推测,此画很可能是为曹知白所有。杨维桢在题跋中称“老铁在素轩醉笔”,素轩就是曹知白家的书斋。曹氏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也是松江地区的一位巨富。据《松江府志》记载,倪瓒“寓松,在曹知白家最久”。如果笪重光的推测正确,那么倪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他虽声称自己“久客令人厌,为生只自怜”,却理性地制作了这件礼物,作为曹氏为自己提供食宿庇护的回报。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清初的几位文人王时敏、笪重光、高士奇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谈论欣赏此画的心得。后来,另一位身份特殊的藏家——乾隆皇帝——也加入了讨论。他们以诗文题跋的方式讨论《竹石霜柯图》的内容、风格、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第藏轨迹,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鉴藏家们对画家及其朋友们的图画、诗文、书法进行品评,这些题跋既显示了鉴藏者的眼力,生产、传播了艺术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不断塑造着后世观看者与画作的关系。题跋显示出这件历经岁月沧桑的艺术品是“流传有绪”的,它帮助观者把作品镶嵌进历史之中,看清它怎样在时间和空间中一步步走近我们。合理的流传过程自然也增添了艺术品的价值,使它更加可靠可珍。在分析了《竹石霜柯图》所连接的各种行动者及其关系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古代文人士大夫借助这一媒介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呈现自我、回馈他人、巩固友谊、彰显品位、生产并传播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社会交往,产生出种种复杂变动的精神关系。如果说文本路径是将图画视为一件特定时空中静态的物品,媒介路径则将图画视为一个历时性的、变化中的场域。文本路径的焦点在图画本身,媒介路径的焦点在与图画相关的一切行动者及其关系。一旦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那么研究的焦点就从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实践”,从研究“符号的意义”转向“特号的能动性”。(摘编自李晓愚《合壁:论诗书画形式的独特媒介性》)材料二:画作是画家用来表达自身感触和情感的一种宣泄载体。绘画大体上可分为西洋画作和中国国画两种类型。西洋画包括了油画、版画和水彩画等,这种画作类型皆没有题跋的传统,而如何了解画作要表达的思想,观者只能先自行猜测。与之相反,绝大多数中国画都有题跋,方便了观者理解画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在画作上题跋萌生于唐代,后出现在宋朝并在元代广为流传,到了明清时代发展到了顶峰。中国画题跋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思想。题跋一般寓意深刻、言简意赅且要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写绘画,而是在用题跋表达画外之音、画外之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位杰出画家对题跋艺术的不断深化,使得题跋艺术已发展成为中国画创作思想表现的约定形式。题跋起着深化主题、提升画作意境的作用。以齐白石的《偷桃图》为例,画作中的“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充分表达了“偷桃者”不顾廉耻又欲维护廉耻的复杂心理,同时还体现出来画家对“偷桃者”的讥诮与鄙视。题跋还有利于平衡画面、美化画面,题跋的书法精妙、布局合理,使得画与书相映争辉,进一步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而更进一步提升画作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此外,画作上的各种题跋款识虽不能够为学术领域的专家提供较为完整、真实的文献资料,但有时它们在丰富画史、画论的研究资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刘重《论中国画题跋艺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诗文题跋研究都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把中国画作为静态“文本”,分析其审美功能。B.倪瓒在《竹石霜柯图》中题写诗文,通过文字来“锚定”画作的含义,表现出他当时不屈与自得的心态。C.倪瓒寄居曹家时,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但他还是很理性地制作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作为回报。D.西方的画作抽象难懂,观者需猜测才能慢慢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中国画更为形象生动,明白易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惟善、杨维桢分别在倪瓒画作《竹石霜柯图》中题写七言诗,《竹石霜柯图》巩固了倪瓒与他朋友们之间的友谊,成为他们交流的媒介。B.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鉴藏家,虽然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够碰面,但通过在同一张画上题跋,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C.我们首先要从文本的角度审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从图画本身出发,要弱化图画中的符号意义,更多地关注符号的能动性。D.题跋如果书法精妙、布局合理,那么就会与画相得益彰,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有时题跋还能够丰富画史、画论的研究资料。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是一种媒介”观点的一项是(

)A.题画诗是一种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画家本人或其他鉴赏家在画的留白处题上一首诗。B.元代的画家开始使用干笔,墨色有了更多的变化,使他们的作品达到“如兼五彩”的效果。C.文学家苏轼还工于书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起。D.元朝的赵孟颗在《五牛图》中批注了自己的观点,后来乾隆又在此画题跋否定了赵孟顺的观点。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明代文人画家徐渭才情卓绝,却一生坎坷,不得重用,他曾在《榴实图》中题诗:“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B2.C3.D4.文章首先以中国画诗文题跋研究现状为话题,引出论点,即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是一种媒介。然后以《竹石霜柯图》为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的媒介性。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申论点,并指出如果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我们的研究焦点也要发生转变。5.①题诗后的《榴实图》居于徐渭“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成为徐渭抒发情感的媒介,他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了画作中的石榴以具体的含义,使画作成为他当时心境的写照。②徐渭题的诗言简意赅,却寓意深刻,有画外之音。他题的这首诗表现了自己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凉的心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提升了画作的意境。(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国画的诗文题跋研究都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错。原文是“绝大部分的论著专注于诗文题跋的审美功能……现有的研究大都把中国画视为静态的‘文本’”,所以,是“大都”,而不是“都是”。C.“他还是很理性地制作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作为回报”错。原文是“据《松江府志》记载,倪瓒‘寓松,在曹知白家最久’。如果笪重光的推测正确,那么倪瓒可能将《竹石霜柯图》送给曹知白”,可见,原文说倪瓒送《竹石霜柯图》给曹知白作为回报是一种推测,并非事实。另外,“倪瓒寄居曹家时,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于文无据。D.“西方的画作抽象难懂”错。原文的意思是西洋画没有题跋的传统,需要观者先自行猜测,并不是说“西方的画作抽象难懂”;且原文也没有说“中国画更为形象生动,明白易懂”。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从图画本身出发,要弱化图画中的符号意义,更多地关注符号的能动性”错。“弱化图画中的符号意义,更多地关注符号的能动性”是从媒介路径出发的,而不是文本路径。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对题画诗概念的介绍。B.是说元代画家的创作方法。C.是说苏轼的作画主张。D.是说《五牛图》成为不同朝代的人进行鉴赏互动的媒介。ABC三项都不能支持“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是一种媒介”的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一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根据“中国画诗文题跋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相关研究成果也着实丰富。绝大部分的论著专注于诗文题跋的审美功能,不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套路,并且现有的研究大都把中国画视为静态的‘文本’……它在解释以下问题时却力不从心”“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媒介”的视角。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就是一种媒介”分析概括:文章在第一段首先以中国画诗文题跋研究现状为话题,引出论点,即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本质上是一种媒介。根据第二段“以倪瓒的《竹石霜柯图》为例,来分析中国画的媒介性”,第三段中“其一,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第四段中“其二,这幅画居于画家和他的朋友们之间”,第五段中“其三,这幅画还居于画家和他的赞助人之间”以及第六段中“最后,这幅画还居于历代的鉴藏家之间”分析,这五段内容以《竹石霜柯图》为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图文结合的中国画的媒介性的功能。根据第七段中“这种包含图像与题跋的绘画当然是一个文本,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种媒介”和“一旦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那么研究的焦点就从静态的‘文本’转向动态的‘实践’,从研究‘符号的意义’转向‘特号的能动性’”分析,文章最后重申论点,并指出如果从媒介视角考察图文结合的中国画,我们的研究焦点也要发生转变。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中“《竹石霜柯图》上绘有坡石、枯木与幽篁,除了图画之外,还有用行、草等不同书体题写的七通跋语”“这幅画居于画家的‘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在画作中,倪瓒通过题写诗文,将竹石霜柯的意义锁定于不屈与自得,使之成为自己漂泊心境的写照。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画看作倪瓒抒发自我情感的媒介,它居于现实中流浪之我与理想中孤傲之我的中间”分析,题诗后的《榴实图》居于徐渭“现实之我”与“理想之我”的中间,成为徐渭抒发情感的媒介。他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了画作中的石榴以具体的含义,使画作成为他当时心境的写照。(2)根据“明代文人画家徐渭才情卓绝,却一生坎坷,不得重用”,他《榴实图》中的题诗,以及材料二中说的“题跋一般寓意深刻、言简意赅且要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写绘画,而是在用题跋表达画外之音、画外之意”“题跋起着深化主题、提升画作意境的作用”分析,徐渭题的诗言简意赅,却寓意深刻,有画外之音。他题的这首诗表现了自己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凉的心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提升了画作的意境。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兵叔的玩具万芊李凯旋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寄居在陈敦镇的外婆家,妈妈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镇商业合作社办的馄饨店里做临时工。李凯旋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只有房间墙上一张父母的合影。那时彩照不多,脸上的彩色好像是手工涂上去的,一团团的。父亲穿着军装,很年轻。李凯旋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常来一位叔叔,妈妈让他叫兵叔。兵叔看上去显得有点苍老,黑脸、跛脚,一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兵叔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来了,就在外婆家的客厅里坐一会儿,捧着大碗喝着妈妈给他斟的大麦茶。每次临走时,总是从随身挎的粗布兜里掏出一两件玩具。兵叔的玩具很特别,也新奇,在陈敦镇上很难见到,有时甚至是很奇特的外国玩具。只是,每个玩具都已经过精心的修补,手工制作的小零件,让缺损的玩具不再缺胳膊断腿。李凯旋寂寞的童年在兵叔玩具的陪伴下,慢慢地度过。小学毕业后,李凯旋到了县城读初中,寄宿在校。妈妈在馄饨店的工资是按天算的,故而,妈妈从来没到过李凯旋寄宿的学校。妈妈给李凯旋的生活费不多。李凯旋知道,妈妈赚得少,有时还要贴补多病的外公外婆。李凯旋在县城学校寄宿时,只有兵叔不时过来看他。兵叔没话,临走时,总塞给他一两件小玩具。只是,兵叔不再给李凯旋送些幼稚的儿童玩具,而是老旧的小杂物。比如,一副象棋,一只小笔筒,一把小铜壶。脏的,已小心洗过;损坏的,已精心修补过。如一只很老的小瓷碗,原本碎了,新锔了一下,倒也不错。有一次,兵叔带来一副制作精美的国际象棋,只是少了两枚,损坏了几枚。兵叔手工刻了,补全修好,成了李凯旋和室友们的最爱,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琢磨着这国际象棋的下法,竟然也下得有模有样。李凯旋寄宿的日子,很拮据,每日的伙食,米饭加咸菜猪血汤。米饭,是自己带了米让食堂代加工的。但家里的米是有计划的,他得匀着吃,故常常半饥不饱的。咸菜猪血汤,每碗一分钱。然而就是这一分钱,李凯旋也常常抠着用。省下的钱可买书看。学校食堂里,也有红烧肉,红得冒油,又特别香,八分钱一块,然而李凯旋从没这种奢望。有一回,李凯旋从学校边的一条小弄堂里走过,看见弄堂边有人摆着地摊,上面放着各式各样老掉牙的小物件。李凯旋好奇地在边上看,竟然发现在这里,有人卖出,也有人买进。李凯旋就想到了兵叔送的小玩具,他犹豫再三,再也受不了地摊交易的诱惑,拿了一件小铜器过来。问摊主,这物件你收不?摊主翻来覆去仔细端详一番,最后一推说,仿的,不值钱。李凯旋心里不甘,追问,那到底能卖多少钱呢?摊主一脸漠然地问,不是偷的吧?李凯旋亮出自己手里的课本说,我是学生,不会偷的。摊主漫不经心地说,搁那边上,自己拿两毛钱吧。李凯旋看着地摊上零零星星的硬币,惴惴地问,能多给两分吗。摊主嘴一撇说,你亏死我了,拿吧,有好东西送过来。李凯旋取了两毛两分钱,兴冲冲地去食堂,多买了一个大馒头,多要了一份咸菜猪血汤,第一次吃得肚子里饱饱的,打着幸福的隔。兵叔还是不时来学校看他,每次都带一两件修复过的小物件。李凯旋过段时间,送一件小物件到学校隔壁弄堂里的地摊上,换几毛钱贴补生活。有时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好书,他也会非常大气地掏钱买下那书,一有空就看,看了还小心地藏好。有段时间,兵叔没来。过了好长时间,兵叔又来了,他的脚更跛了,走路一拐一拐的。自那回后,兵叔来的次数也稀了,最后再也不来了。就这样,李凯旋在县城读书读到高中毕业。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不久的公开高考,他一考就中,考上了不用花钱的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老师。几年后,李凯旋跟母亲说起以前常来的兵叔,有点挂念,说不知现在他过得如何,决计去寻找那位曾给他送玩具的兵叔。母亲拿出当年收好的几封书信。李凯旋按着信封上的地址,找上了门。那是县城一个废品收购站,在城郊,现已关闭。李凯旋找到了附近上了年纪的人,证实废品收购站是一个叫兵叔的外地男子经营的,但已离开人世了。那位老人告诉李凯旋,兵叔早年是当兵的,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几位战友都牺牲了,他虽活了下来,脚却跛了。他说,他的命是这些战友给的。他为了帮衬这些牺牲战友的家庭,只身来到江南,以收废旧物品为生。李凯旋把知道的一切告诉母亲。母亲说,兵叔最早来时,每次总送钱过来,但她拒绝了。她说,他再送钱就不让他上门。他就送玩具,说他喜欢孩子。李凯旋突然想起自己在县城读书时一直靠变卖兵叔的玩具贴补生活,脸上不由得一阵阵发烫。现在,他有工资、有能力了,而兵叔却已不在人世了,一切再也无从回报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兵叔心灵手巧,他能够“让缺损的玩具不再缺胳膊断腿”,手工制作精美的国际象棋,就连弄堂里的摊主都对他的玩具赞叹有加。B.李凯旋用卖玩具的钱多买了一个慢头和一份咸菜猪血汤,却没有买更想吃的红烧肉,这说明他已意识到变卖玩具的行为是错误的。C.兵叔再次出现时,“他的脚更跛了,走路一拐一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兵叔一段时间没有来看李凯旋,很有可能与身体变差有关。D.在兵叔的鼓励下,李凯旋参加了公开高考,李凯旋知道母亲生活不易,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他最终考上了不用花钱的师范学院。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李凯旋的妈妈虽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她自食其力,拒绝兵叔钱财上的资助,可见她自尊、自强的性格特征。B.小说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塑造地摊摊主的形象,表现出他的冷漠与市侩,不能体谅穷家子弟读书的艰辛与不易。C.小说主要通过李凯旋的视角来叙述兵叔的故事,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兵叔对李凯旋的关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D.“母亲拿出当年收好的几封书信”,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兵叔对李凯旋母子的关爱无微不至,对他们还有书信上的问候。8.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9.小说以“兵叔的玩具”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6.C7.B8.①小说开头写“李凯旋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合影中的父亲“穿着军装”,为下文交代李凯旋父亲的身份和结局埋下伏笔。②前文写兵叔时常来看李凯旋,送李凯旋玩具,这为下文写兵叔自觉承担起帮衬牺牲战友家庭的责任埋下伏笔,兵叔出于对战友的感恩时常来看李凯旋。作用;①使小说情节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②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兵叔的玩具”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简洁,主线更加清晰。②李凯旋变卖“兵叔的玩具”来贴补生活,与他得知事情原委之后形成情感上的反差,使文章充满戏剧性,表现出李凯旋得知真相后的后悔与自责。③“兵叔的玩具”承载着兵叔对战友的家庭默默关爱的朴素情感,凸显小说主题,颂扬了兵叔懂得感恩、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就连弄堂里的摊主都对他的玩具赞叹有加”错。从摊主的反应来看摊主并没有“赞叹有加”。B.“这说明他已意识到变卖玩具的行为是错误的”错。李凯旋“没有买更想吃的红烧肉”,这说明李凯旋知道家庭贫困,在花钱上更节俭一些,并非“意识到变卖玩具的行为是错误的”。D.“在兵叔的鼓励下,李凯旋参加了公开高考”错。原文并没有说李凯旋是在兵叔的鼓励下参加高考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现出他的冷漠与市侩,不能体谅穷家子弟读书的艰辛与不易”错,从摊主最终允许李凯旋多拿走两分钱可以看出,摊主不是冷漠无情的,还是很照顾李凯旋的。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安排上的特色的能力。(1)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制造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开头写“李凯旋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就让读者产生疑问:李凯旋为何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去了哪里,去多久,为何不回家照顾孩子呢?小说还写合影中的父亲“穿着军装”,为下文交代李凯旋父亲的的军人身份和保护占有而牺牲自己的结局埋下伏笔。(2)前文介绍兵叔“黑脸、跛脚,一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旧军装”暗示了兵叔的身份;下文说“兵叔早年是当兵的,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几位战友都牺牲了,他虽活了下来,脚却跛了”,所以,前文有关兵哥的外貌描写中的“跛脚”就为下文叙述兵叔在执行任务中受伤的经历埋下伏笔。(3)根据前文“李凯旋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常来一位叔叔,妈妈让他叫兵叔”“每次临走时,总是从随身挎的粗布兜里掏出一两件玩具”“李凯旋在县城学校寄宿时,只有兵叔不时过来看他。兵叔没话,临走时,总塞给他一两件小玩具”和后文“他为了帮衬这些牺牲战友的家庭,只身来到江南,以收废旧物品为生”分析,前文写兵叔时常来看李凯旋,送李凯旋玩具,这为下文写兵叔自觉承担起帮衬牺牲战友家庭的责任埋下伏笔,兵叔出于对战友的感恩时常来看李凯旋。(4)根据前文“每个玩具都已经过精心的修补,手工制作的小零件,让缺损的玩具不再缺胳膊断腿”“兵叔不再给李凯旋送些幼稚的儿童玩具,而是老旧的小杂物。比如,一副象棋,一只小笔筒,一把小铜壶。脏的,已小心洗过;损坏的,已精心修补过。如一只很老的小瓷碗,原本碎了,新锔了一下,倒也不错”和后文交代的“废品收购站是一个叫兵叔的外地男子经营的”分析,兵叔送的玩具“都已经过精心的修补”,这为下文兵叔经营废品收购站埋下伏笔,兵叔送的玩具都是兵叔收购来的,并经过了兵叔的精心修补。所以,这篇小说善用伏笔,使情节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篇小说的标题和叙事中心都是“兵叔的玩具”,小说前半部分就叙述兵叔在李凯旋小时候常来家里坐坐,“每次临走时,总是从随身挎的粗布兜里掏出一两件玩具”,“李凯旋在县城学校寄宿时,只有兵叔不时过来看他。兵叔没话,临走时,总塞给他一两件小玩具”,李凯旋靠着变卖兵叔送的小物件补贴生活,所以,“兵叔的玩具”是文章是线索,始终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简洁,主线更加清晰。前文写“兵叔还是不时来学校看他,每次都带一两件修复过的小物件。李凯旋过段时间,送一件小物件到学校隔壁弄堂里的地摊上,换几毛钱贴补生”,后来他得知兵叔在城郊开了一个废品收购站,帮衬这救他的战友的家人,但李凯旋找到废品收购站是,兵叔已离开人世了,“李凯旋突然想起自己在县城读书时一直靠变卖兵叔的玩具贴补生活,脸上不由得一阵阵发烫。现在,他有工资、有能力了,而兵叔却已不在人世了,一切再也无从回报了”,李凯旋变卖“兵叔的玩具”来贴补生活,与他得知事情原委之后形成情感上的反差,使文章充满戏剧性,表现出李凯旋得知真相后的后悔与自责。文中说,“兵叔早年是当兵的,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几位战友都牺牲了,他虽活了下来,脚却跛了。他说,他的命是这些战友给的。他为了帮衬这些牺牲战友的家庭,只身来到江南,以收废旧物品为生”,据此分析,“兵叔的玩具”承载着兵叔对战友的家庭默默关爱的朴素情感,凸显小说主题,颂扬了兵叔懂得感恩、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既征孙权还,使张辽与乐进、李典等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天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帝谴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节选自《三国志·张辽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B.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D.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后世多用为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朱元璋称明太祖等。文中是指曹操的庙号。B.侯,文中指古代爵位名,在先秦爵制中为五等爵的第三等,位在伯爵之下,子爵之上。C.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D.爪牙,文中用来比喻武臣,与“蚓无爪牙之利”中的“爪牙”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在征伐张鲁时交给薛悌一封信,在孙权到达合肥之后,众将军依照曹操的嘱托才打开了这封信,信中安排了众将军的任务。B.张辽连夜招募八百勇士,杀牛犒劳这些士兵,等到第二天,张辽冲入敌军营垒,大声喊着自己的姓名,冲到孙权的大旗之下。C.张辽在合肥立下了赫赫战功,等到文帝登上皇位之后,还让张辽继续驻守合肥,晋升张辽爵位,并先后共赏张辽三千多户食邑。D.张辽得病之后,文帝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为张辽看病,还把他接到自己的行宫,对张辽照顾有加,把自己的衣服、膳食送给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2)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14.作为“五子良将”之首,张辽英勇无畏,文章善用侧面手法来表现其勇猛,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B12.C13.(1)天刚亮,张辽身披盔甲,拿着战戟,率先攻入敌阵,连杀几十名敌兵,斩杀了两名敌将。(2)张辽率领各路人马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曹操非常赞赏张辽,授予他征东将军的官职。14.①太祖在信中安排张辽出战。②用孙权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吴军的胆战心惊侧面烘托张辽的勇猛。③用曹军诸将对张辽的钦佩以及文帝对其的评价侧面烘托张辽的勇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主公在外远征,等救兵赶到,敌人必定已经把我们打败了。因此命令我们趁敌人尚未集中的时候立刻迎击,挫伤他们的气势,来安定军心,以后就可以防守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这一战。“彼破我必矣”“彼”作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C;“折”是动词,“其盛势”是宾语,“折其盛势”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第三等,位在伯爵之下,子爵之上”错,侯爵为五等爵的第二等,位在伯爵之上。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晋升张辽爵位”是文帝登上王位之后的事情,不是登上皇位之后的事情。另外,先后共赏张辽两千六百户食邑,不是三千多户食邑。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平日”,天刚亮;“被”,通|“披”;“先登陷阵”,率先攻入敌阵。(2)“几”,几乎;“壮”,赞赏;“拜”,授予官职。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结合“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可知,太祖在信中安排张辽出战,可见对张辽的倚重。结合“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众心乃安,诸将咸服”可知,用孙权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吴军的胆战心惊侧面烘托张辽的勇猛。结合“众心乃安,诸将咸服”“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可知,用曹军诸将对张辽的钦佩以及文帝对其的评价侧面烘托张辽的勇猛。参考译文:曹操征讨孙权回朝后,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领七千多人驻守合肥。曹操征伐张鲁时,交给护军薛悌一封信,信封边上写着“敌人到了再打开”。不久,孙权带领十万兵马包围了合肥,于是各位将军一起打开信,信上说:“如果孙权到来,张辽、李典二位将军出战;乐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参战。”众将都疑惑不解。张辽说:“主公在外远征,等救兵赶到,敌人必定已经把我们打败了。因此命令我们趁敌人尚未集中的时候立刻迎击,挫伤他们的气势,来安定军心,以后就可以防守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这一战。大家有什么怀疑的呢?”李典也赞成张辽的意见,于是张辽连夜招募敢于跟随他冲锋陷阵的士兵,得到八百人,杀牛犒劳将士,决定第二天大战一场。天刚亮,张辽身披盔甲,拿着战戟,率先攻入敌阵,连杀几十名敌兵,斩杀了两名敌将。大声喊着自己的姓名。冲入敌军营垒,直到孙权的大旗之下。孙权大惊,他的将士们吓得不知所措,全部逃到一个高土台上,用长戟护住自己。张辽喝叱孙权来接战,孙权不敢动,孙权望见张辽带领的兵士少,就聚合军队把张辽层层包围起来。张辽忽左忽右地指挥突围,向前勇猛冲杀,包围圈被打开了,张辽带领身边的数十个人冲了出来,余下的士兵高声号叫:“将军要抛弃我们吗!”张辽返身再次突破重围,救出余下的士兵。孙权的人马都纷纷退缩溃逃,没有人敢阻挡他。从天亮战到中午,吴兵的士气都丧失了,返回军营整修营垒加强守备,曹军的军心才安定下来,众位将军都很钦佩张辽。孙权包围合肥十多天,城攻不下来,便领兵撤退了。张辽率领各路人马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曹操非常赞赏张辽,授予他征东将军的官职。文帝即魏王位,张辽转任前将军,孙权再次反叛,文帝派遣张辽返回驻守合肥,晋升张辽的爵位为都乡侯。文帝即位后,封张辽为晋阳侯。增加一千户的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两千六百户。黄初二年,张辽到洛阳宫朝拜。文帝延引张辽在建始殿会见,亲自问他打败吴国的情况。文帝听了以后,感叹着回过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也是古代召虎那样的勇将啊。”孙权再次向魏国称臣。张辽返回驻守雍丘,得了疾病。文帝派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为张辽看病。病没有痊愈,文帝把他接到自己的行宫,乘车亲自来探视,握着他的手,把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太官每天来送御膳。病稍有好转,张辽又回到自己的驻地。孙权再次反叛,文帝派张辽乘船,和曹休一同到海陵,面临大江。孙权十分害怕,告谕众将:“张辽虽然生了病,还是勇不可当,你们可要小心啊!”这一年,张辽同各位将军打败了孙权的大将吕范。张辽病重,于是在江都去世。文帝为他流了泪,赐给他谥号称刚侯。他的儿子张虎继承爵位。黄初六年,文帝追念张辽和李典在合肥的战功,下诏说:“合肥战役,张辽、李典用八百名步兵,打败敌军十万,自古用兵作战,没有像这样的事。使敌军直到现在仍然气怯丧胆,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得力勇将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怀古二首(其二)释仲殊一昨丹阳①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②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注】①丹阳:江苏镇江,唐代京口为丹阳郡。②千秋桥: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15.下列对本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题材的诗歌,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情。B.首联写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豪华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变成荒丘,化为尘埃。C.颔联写父老乡亲们提起晋朝的往事记忆犹新,然而身穿的服饰与相近的唐代都不一样。D.“唐代”“晋朝”“万岁楼”“千秋桥”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给人一种历史感,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思考。16.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答案】15.A16.①以景结情。“青山”“垂杨”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感伤的氛围,使怀古幽情余味隽永,引人深思。②对比。世间沧桑变幻,充满变化,而唯有青山、绿树和潮水,不管人间兴衰,日复一日,相伴与共。③拟人。“与”“伴”分别赋予“青山”“垂杨”人的情态,写出大自然的永恒不变。【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之情”错,本诗叙述了历史变迁,表达兴衰之感,没有抒发壮志难酬之情。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世间兴衰,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静静注视着人间的兴衰变迁。尾联通过写景,渲染了感伤的氛围,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属于以景结情。“青山”“垂杨”“海潮”等景物代表了自然界永恒的事物,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而“兴亡事”则是人世间的兴衰变迁,人事与自然的对比更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兴衰之感。“与”是参与,“伴”是陪伴,运用拟人手法,把“青山”和“垂杨”人格化,拟写人的情态动作,不管人事变迁,日复一日,相伴与共,形象的表现出大自然的永恒不变。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经过自己三年的治理可以使其人变得勇敢,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2)《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答案】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饥馑、幽壑、嫠。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久前,读到《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将近400幅植物、菌物素描,大量山水和建筑的水彩画,画面上漂亮的板桥体手书……这本书区别于通常的科考笔记,是一部诗意飞扬、美学意味浓郁的作品,让我__________。整本书由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内容丰富,涉及民俗、宗教、文艺、建筑等诸多领域,可以堪称一部具有博物志书的图书。野外科考可谓艰难,尤其在作者写下这些日记的年代。___________,披霜戴雪,藤萝羁绊,蚊虫叮咬,白天辛苦采集标本,入夜还要一身泥一身汗地赶着烘烤制作,但流荡于字里行间的却是一派___________、甘之如饴的态度。这种态度,当然与对专业的热爱有关,但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仿佛酒曲,发酵出他的一腔诗情?答案是明确的!丰富深厚的人文素养,赋予了作者看待山川自然的独特目光。在这样的目光下,仰观俯察,无往而不美。读这部书,到处能看到一个“通”字,作者在书中把各方面的知识_______________,无所拘囿。山川、自然、人生和社会,共同作为他情怀投射的对象,庶几可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一并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案而起

五风十雨

怡然自得

触类旁通B.拍案而起

栉风沐雨

泰然自若

融会贯通C.拍案叫绝

五风十雨

泰然自若

触类旁通D.拍案叫绝

栉风沐雨

怡然自得

融会贯通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通”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C.“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D.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写出修改意见。【答案】18.D19.C20.第一处,“整本书由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句式杂糅,把前面“整本书”或“了整本书的内容”去掉一处。第二处,“可以堪称”成分赘余,把“可以”或“堪”去掉。第三处,“具有博物志书”宾语残缺,应补出宾语中心语“风格”。【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根据文意“是一部诗意飞扬、美学意味浓郁的作品”,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而不是愤怒,应选“拍案叫绝”。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根据“披霜戴雪,藤萝羁绊,蚊虫叮咬”可知这一空描述科考的艰难,故选“栉风沐雨”。怡然自得:指非常高兴、满足,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根据语意作者的热情可知,应该体现的是作者不畏困难的热情,故选“怡然自得”。触类旁通: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融会贯通: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根据“山川、自然、人生和社会”可知,应该是多方面的知识,故选“融会贯通”。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通”的引号表强调。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结构混乱,“整本书由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句式杂糅,“整本书由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和“考察笔记和手绘图画构成了整本书的内容”杂糅,把前面“整本书”或后面“了整本书的内容”去掉一处即可。二是成分赘余,“堪称”,能够称得上。堪:可以,与前面“可以”重复,需要把“可以”或“堪”去掉。三是成分残缺,“可以堪称一部具有博物志书”成分残缺,“具有”后面缺宾语中心语,在“的图书”前面加上“风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了解过去、触摸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产生情感共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今天的南泥湾,水稻飘香,牛羊成群,林下经济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红色精神的发扬,红色力量的释放,让这片“红土地”再次光芒万丈。在陕西这片土地上,英雄的故事遍地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零两天,行军二万五千余里,于193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