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学科素养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前精梳理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时间:1368年。(2)建立者:朱元璋。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太祖时期,废除____________,皇帝直接领导______等具体职能部门。宰相制度六部(2)明成祖时期,设立______。①“票拟”:内阁成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_”。(3)宦官专权: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__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内阁票拟批红锦衣卫知识点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_______________”。(2)评价①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局限性: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_______________”,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郑和下西洋示中国富强2.沿海形势(1)戚继光抗倭斗争①背景: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②代表人物:戚继光。③概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2)西方列强的侵略①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__________,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②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______击败,退出______。新航路的开辟荷兰台湾知识点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形势(1)与蒙古族的关系①战争: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明中期,______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②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瓦剌俺答汗(2)与藏族的关系①册封首领: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②设立机构:设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与女真族的关系①设立机构:设立了_______________。②册封首领: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2.明清易代(1)背景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对明朝展开进攻。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④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过程①1644年,农民军首领_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③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李自成[知识拓展]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知识拓展]

内阁的特点第一,形成时间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第二,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之下。第三,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第四,内阁与六部经常争权夺利,矛盾重重。第五,内阁中矛盾重重,尤其是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现象突出。从明代内阁制的种种特点,可见内阁制度在当时并未能成为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完全适应的辅政制度。[归纳升华]

明代民族政策的影响(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2)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4)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学思之窗·见教材第74页·《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提示:肯定《大明会典》对维护统治的作用,但认为需要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修订使用。课堂强研习合作学习精研重难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皇明祖训》[课堂笔记]材料一: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设置丞相制度,小人利用丞相权力专权乱政,因此必须废除丞相制度。[探究1]据材料,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以及这一举措带来的结果。答案:理由:历朝多有小人利用宰相这一权力专权乱政,导致王朝灭亡。结果: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权力高度集中于帝王一人之身,君权高度强化。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摘编自《明神宗实录》材料二: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一切都听命于皇帝。[探究2]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答案: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1.(2021·天津卷)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B解析: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是否消弱,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内阁取代了六部C.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宦官掌握决策权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皇帝长期不上朝的情况下,仍然维持运转,这和中枢体制完善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故选C项;皇权的强化是内阁出现的原因,但不能成为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仍然维持运转的原因,排除A项;内阁只是咨询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权,无决策权,排除D项。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比较项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顾问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制度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对皇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课后提素养深刻剖析提升能力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A解析:明初宰相擅权威胁皇权,故导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归六部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是现象而题中设问是本质,错误;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D项与史实不符,错误。2.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B解析: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可知,明代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排除A项;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项。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D解析: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经济目的为主,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政治统治呈现出的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答案:(1)特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黑暗。(2)基本内容:倭寇骚扰;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政策: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课时作业(十三)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规定:“皇亲国戚有犯,在嗣君自决。除谋逆不赦外,其余所犯,轻者与在京诸亲会议,重者与在外诸王及在京诸亲会议,皆取自上裁。其所犯之家,止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此规定(

)A.遏制了藩王势力的增长B.削弱了司法机构的权力C.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D.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理念D解析:朱元璋以祖训形式,强调宗室“藩王”“国戚”触犯法律,不得由一般司法机构缉拿审问,而是由皇室商议,最终由皇帝裁定,在皇权政治和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严明约束皇亲国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理念,D项正确;明朝初年,《皇明祖训》不能遏制了藩王势力的增长,排除A项;明朝司法机构正常职权并未受到削弱,只是不得触犯皇族权威,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展现律例合编的内容,排除C项。2.(史料实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内阁制,内阁拥有票拟权。依据材料“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可知,利玛窦认为明朝内阁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决策,这说明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D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行政大权,也没有决策权,排除B、C两项。3.(历史解释)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

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C解析:根据材料“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维持明朝政治稳定,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有一定的实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并未威胁君主专制,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

三轨

并立的政治格局”可得知,明朝宦官系统不是官僚体系核心,排除D项。4.(时空观念)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作为朝廷设在地方负责“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据此判断,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

)A.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接受丞相指挥,而明代废行省,设布政司,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C项正确;与行省制度相比,明代初期这一制度的建设虽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效率却有所下降,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排除D项。5.(家国情怀)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洋市”,准许私人出海贸易。史书记载: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4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月港商人还以吕宋(菲律宾)等地为中转站,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这表明当时(

)A.政府开始废弃海禁政策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月港的外贸中,中国与众多亚洲国家乃至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瓷器、棉布、丝绸等手工业品行销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明朝政府并未放弃海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6.明代辽东有15所儒学(学校),创建于1381年的辽阳都司学为东北学校之最,“诗书礼乐,三纲五常,皆于是乎讲明”,不仅普通士子得以教化,就连介冑之士“亦得踊跃歆慕”。这表明(

)A.儒学教育进入新阶段B.辽东地区得到迅速开发C.社会上崇文风气日盛D.朝廷利用文教治理边疆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东地区属明代边疆,政府在此兴办儒学(学校)是“文德以化远人”治边政策的体现,D项正确;以儒学教育来柔服边民、认同儒家大一统并非自明朝开始,教育内容也依旧主要是传统礼仪道德,排除A项;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辽东地区得到迅速开发,排除B项;政府在边疆大兴文教是其“安边”的手段,不能体现整个社会的崇文风气,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7.(2022·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