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八年级语文试题(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2分)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请你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10分)和,自古以来就是镌刻在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山光悦鸟性,(1)潭影空人心”,“(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海内存知己,(3)天涯若比邻”与《桃花源记》中“(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的是人之和;“(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安得广厦千万间,(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的是世之和。2.小语从报纸上摘抄了一段文字作为活动素材,准备考考你。(12分)《礼记》记载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到了汉代更加盛行。汉代的玉璧被(fù)予了具有君子仁、义、信品德的社会功能,(A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和。从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已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和认知。徐州出土的汉玉,既是汉代民族统一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又是先秦用玉制度的体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爱好和平的。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产于和田的玉料(B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原;中国又以玉璧等礼器作为礼品,与各国交好,玉器成了和平交好的信物。中国的“国”字金文中从“口”从“戈”,今天演变为从“口”从“玉”,从玉兵崇拜到玉礼崇拜,呈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和平、和(mù)、和谐是中华文明一直传承的理念。玉文化的内涵,表现了中国始终是▲、▲、▲,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希望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fù)赋予和(mù)睦(2)请你为A、B处选出合适的词语。(2分)A.蕴含饱含B.纷至沓来源源不断(3)请你为文中末段划线处选出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B)(3分)①全球发展的贡献者②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③世界和平的建设者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4)请你修改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语病。(2分)徐州出土的汉玉,既是先秦用玉制度的体现,又是汉代民族统一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5)联系材料,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内容,请你判断“国”与“和”分别属于哪种造字方法。(C)(3分)象形会意B.会意指事C.会意形声D.指事形声二阅读(55分)(一)班级开展“学习《礼记》,共同进步”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14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₁,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释】①尸:祭祀中的主祭祀师。【参考译文】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3.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2分)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4.根据提示推测字义。(4分)方法关联解释课内迁移虽有至道师严然后道尊道:道理成语关联易如反掌先其易者易:容易词类活用故人不独亲其亲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臣:以……为臣子(把……当作臣子)查字典法及:①赶得上②达到③等到及其久也及:=3\*GB3③(填序号)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6分)(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6.请写出以下两句分别体现的学习方法。(2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于提问(或先易后难,或善于问答,或循序渐进)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学习活动,你参加的是“别出心裁品古诗”环节,请完成下列任务。(5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7.小语准备在公众号里推出苏轼这首词的赏析,并配了一幅画(如上图)。但又发现这幅画不妥,请你结合词的内容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2分)根据“缺月挂疏桐”,可知图中的“圆月”“密桐”是错误的,另外图中不是梧桐叶。(任选两点即可得满分)8.你是这首词的领唱,演唱时你的表情应该是凝重(沉重、悲伤,忧伤)(请用一个词语准确描述),是因为整首词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洁身自好)。(3分)(三)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搜集了相关学习资料,请你结合材料完成9~11题。(7分)【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摘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材料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摘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材料三】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多由动物发出。春天,布谷鸟鸣叫“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催人农忙。南方鹌鹑啼叫“豌豆八角”——告诉你蚕豆成熟。夏夜里“听取蛙声一片”——那是青蛙晚会大合唱。秋阳里,蟋蟀低吟——那是昆虫独自吟。冬天雪原:狼嗷虎啸——为争食向对手发出挑战。山谷中的林涛吼,田野里树叶飒飒响——前者是雄壮的示威,后者是小家碧玉的私语。至于稻麦、甘蔗拔节生长的声音,专注的科学家兴许能听到。雷声轰鸣——是告诉人类、万物,暴风雨来临了。要是没有大自然的口头语言,自然界将是一片死寂,那将是怎样的可怕?(摘自周章轼《品味大自然的语言》)9.你发现材料二、材料三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农谚所描述的情景,对应了材料一中的芒种节气.(1分)10.请你为材料三拟一个小标题。(2分)大自然的口头语言11.请你比较表格里的两组句子,具体说说原句比改动句好在哪里。(4分)原句改动句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割麦插禾了。②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多由动物发出。大自然的口头语言都由动物发出。①组中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拟人化,生动形象,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1分),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1分)。②组“多”意为大多数,但不是全部,说明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大多数是由动物发出的,还有不是动物发出的(1分),而“都”表达的是大自然的口头语言全是由动物发出的,用“都”是不准确的。用“多”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9分)黄河路过玛曲马宇龙①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我就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A河水一头扎入甘南,却猛地掉转方向,拐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②这里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黄河。在我印象中,以黄河命名的县只此一家。③耳边回响着歌唱玛曲、歌唱黄河的民歌,我登上尼玛梁山梁,远眺黄河蜿蜒曲折,柔美地逶迤远去。在草原捧着云朵的地方,黄河像一条细细的白色飘带缓缓地舞动,安详、静谧、旷远。④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是河流遭遇了群山的阻挡,折向西北而形成的。自古河水东流,玛曲的黄河却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大江大河走向的一贯认知。黄河在这里不仅西流,而且来来去去,不断往复,由此滋生出一片广阔而美丽的湿地。⑤顺着蜿蜒流淌的黄河行走,对于黄河“母亲”一般的感觉在我心中不断滋长。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抵达玛曲的黄河,经过宽阔草原的滋养补给,渐渐变得湍急,变得清澈明亮起来。因为河流不断复回,玛曲的土地大多是湿地。无数的支流,还有支流的支流,再加上丰茂的水草、肥壮的牛羊,点缀出草原的原始生态之美,广袤而苍凉。⑥河水流过玛曲黄河大桥,仿佛忽然停滞不动了。它左顾右盼,频频回首,像有什么放不下、舍不得。⑦湿地辽阔,长河曲折。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烙在她的心里。源源不竭的水源补给赐予她巨大的力量,从此她再也不用惧怕下游那些传说中的崇山峻岭、高峡低谷了。⑧站在桥上,我望见成群的牛羊,互相交错的雪山与湖泊,还有那些红色屋顶的房子。云层低垂,阵阵风起,让一片辽阔苍茫多了秀丽与妩媚。不用问,那一定是牧民们生活的村庄,那里一定有好多身穿长袍的卓玛,弯腰弓背,在劳作,在歌唱,不紧不慢地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想着,果然看到两个穿绛红长袍的女子俯身从河中取水。她们先将水弹向天空,再弹向大地,最后抹一下头顶。她们感恩黄河,将黄河时刻呵护在手心,捧上额头,百般怜爱疼惜。她们是一群真正热爱黄河的人。⑨一轮朝阳下,拱桥托日,美轮美奂。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西沉,坠入黄河,长河落日之景凝结起亘古的乡愁。又一座玛曲黄河特大桥横空出世。这座上千米长的大桥,让玛曲驶入了开放发展的快车道。桥通世界,桥连文明。因为桥,河水也收敛了不羁。在桥上站了太久,我的裤脚被风鼓鼓吹起,我知道黄河已经翘首远方,催我出发了。⑩那么,走吧!与这条壮阔河流一道,且行且回顾,在一往情深地投身于苍茫群山间的谷地后,重新回到青海的怀抱。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莽莽撞撞,在跌宕坎坷的旅途上,于此处以退为进,难道是为了给这片土地留下一个命运与共的生态湿地吗?⑪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与牦牛群和羊群相伴而生,好像已连上了天边涌动的白云。B黄河就是一个丹青高手,左勾白云,右挑山脉,笔墨所到之处,画下一条条曲线,描摹出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一个个原始古朴的本真天地。她走了,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一抹亮晶晶的水。⑫我久久站在甘南,站在玛曲的湿地,期待西去的她再次东返,在另一个路口再一次与我相遇。(选自《人民日报》2024-04-27,有删改)文学社准备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这篇优秀游记,请你细读文本,跟着作者“云游”黄河,完成下面的任务。12.学习过《壶口瀑布》,印象中的黄河总与“咆哮”“磅礴”联系在一起;但读完《黄河路过玛曲》,颠覆了你一贯的认知,正如文中所述:黄河在玛曲柔美地逶迤远去;黄河在这里不仅西流,而且来来去去,不断往复;河水流过玛曲黄河大桥,仿佛忽然停滞不动了。(任意一点即可)(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13.如果给第⑧段或第⑨段中最打动你的场景拍照,你会选哪个场景?请简述理由。(4分)示例1:第玛曲黄河大桥,一桥飞架,桥连世界,大桥让玛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催人奋进。14.社长对这篇文章A、B两处句子进行了划线,请你按要求写出对它们的赏析。(6分)A句:从加点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这句话运用“扎入”“掉转”“拐出”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河水奔腾向前的气势(1分),增强了河水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河水勇往直前的画面(1分)。同时“却”字和“猛地”两个词,形成了强烈的转折和对比,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展现了河水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这种转折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也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1分)。(三个动词放在一起赏析也行。)B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美丽与力量(1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谐、原始古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1分)15.请你说说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3分)含义:黄河在以后会遇到困难,也会拥有美好,但这一次与玛曲黄河大桥的相遇注定给黄河以重大的影响。因为在这次相遇,促使黄河成长了,在未来的生活中,黄河(她)将会跨越各种困难,看到更美的风景。16.请结合你的阅读发现,用恰当的词句补全导读语,并阐述理由。(4分)跟着马宇龙“云游”路过玛曲的黄河,你能看到黄河的别样风景,丰富自己的审跟着马宇龙“云游”路过玛曲的黄河,你能看到黄河的别样风景,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乘着作者思绪的翅膀,你也可以感悟到黄河所引发的独特情思。阅读本文,你虽未到黄河,但心中已然拥有黄河。本质上,这是一场(1)之旅……(2)理由:示例1:这是一场感受黄河别样风采之旅。理由:黄河穿越甘肃玛曲县,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系统。这里的黄河不仅西流,还形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孕育出了广阔的湿地。黄河在玛曲得到了滋养,变得更加湍急和清澈。玛曲黄河大桥见证了黄河的成长,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重要纽带。作者在桥上远眺,看到了牛羊成群、雪山湖泊和村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示例2:这是一场触动心灵之旅。理由: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玛曲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玛曲黄河的成长也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因此,虽然我们没有亲身踏上黄河的土地,但通过阅读本文,我们的心中已然拥有了黄河,这就是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之旅。示例3:这是一场催人奋进之旅。理由: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玛曲黄河的壮丽景色,更是在体验一种人文情怀,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黄河翘首远方,催人奋发;桥连世界,促进发展。黄河以一颗奔赴之心不断向前,我们也要努力上进。(第⑴空1分,第⑵空理由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五)名著阅读。(10分)班级举行“在逆境中崛起”主题演讲,同学们为了写好演讲稿,做了以下准备。17.小语想以保尔为例来丰富演讲内容,于是梳理了保尔在逆境中崛起的经历,请你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2)保尔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坚持学习,开始艰难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2)(1)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虻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⑴(2分)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⑵(2分)保尔失去工作和战斗能力想自杀,经过思想斗争,发愤读书,想通过文学重返战斗行列。(“逆境”及“崛起”经历各1分)经过梳理,你得出了结论:保尔能屡次在逆境中崛起,是因为他有(3)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