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1页
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2页
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3页
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4页
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论文目录TOC\o"1-2"\h\z\u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留守儿童的概述 31.1留守儿童的界定 31.2孤独感的含义 31.3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 41.4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 42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62.1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62.2国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63某区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分析 73.1研究对象 73.2研究工具 73.3研究方法 83.4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84分析与讨论 114.1性别不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 114.2区域不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 114.3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 125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对策研究 145.1强化家庭方面的支持 145.2强化学校方面的支持 145.3强化社会方面的支持 17结论 19参考文献 20附录儿童孤独量表 22致谢 24本科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又因条件不允许,子女只能与父母分隔两地,由隔辈老人或亲戚抚养。促使了“留守儿童”的形成。几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此问题受到社会群体的关注。本文将对沈阳市某区、六所学校的4-6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施测,探究其孤独感程度及影响因素。数据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普遍偏高。性别、年级、区域和是否为独生子女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产生影响。通过影响因素的结果,本文进行分析讨论,并从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economy,rurallaborforceisconstantlymovingtocities.Duetolimitedconditions,childrencanonlybeseparatedfromtheirparentsworkinginanotherregion.Asaresult,theyareraisedbytheirgrandparentsorotherrelatives.Theyareclassifiedas‘leftoverchildren’becauseofsuchasituation.Inrecentyears,thenumberofleftbehindchildrenhasincreaseddramatically,andmentalhealthissuesofthemare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whichhasdrawnattentionofsomesocialgroups.Inthispaper,leftbehindchildrenofgrade4-6fromsixschoolsinShenyangweretestedtoexploretheirdegreeoflonelinessanditscauses.Theresultshowsthatthelonelinessofleftbehindchildrenisgenerallyhigh.Gender,grade,region,andwhethertheyhavesiblingswillallhaveanimpactonthelonelinessofleftbehindchildren.thispaperanalyzesanddiscussesthecauses,andputsforwardstrategiesfromthreeaspectsincludingfamily,schoolandsocialsupporttoreducethelonelinessofleftbehindchildrenandhelpthemgrowuphealthilyandhappily.Keywords:Leftbehindchildren;loneliness;influencingfactors;copingstrategies引言社会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长满足孩子物质基础以外,更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心舒则体壮”言外之意,只有心情舒畅,身体才能茁壮成长。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必备条件。并且儿童时期智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研究显示,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当儿童每天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时,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的记住,并在轻松地状态下继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得到智力的发展。若儿童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会变得反应迟钝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儿童健康的心理还能促进性格的形成,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工潮”这一现象也逐渐生成。这一现象使得大量的父母不能陪伴在子女身边,而是将子女留在隔代老人或其他人的身边代为抚养。“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名称从此出现。这类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长期在父母身边。体验不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舒适感与幸福感,不能及时体会到父母带来的关爱。而孩子在成长期间,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关系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安全感逐渐缺失。孤独感却明显升高,例如缺乏自信、情绪长期低落、不爱与人沟通、没有社会归属感等其他不良现象油然而生。长期下去,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在留守儿童众多的心理问题中选取最主要的孤独感进行研究。近年来,虽然不同学生对孤独的定义不尽一致,但科学家们在孤独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特征分为三点:孤独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错误,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其次,孤独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是处于孤立状态;第三,孤独是个体的心理感受,孤独是痛苦的[1]。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就会产生自卑、易怒、恐惧等非常恶劣的情绪,对于处在敏感期的小学生来说,孤独感会让他们丧失归属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2]。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现如今数量之大,经过国家权威人士的调查,中国的留守儿童人数与日俱增,目前的数量已经超过英国人口的总和。在这6100多万的留守儿童中,57.2%的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留守儿童中79.7%由隔代老人抚养,13%的孩子由亲戚,朋友代为抚养。7.3%为不确定或者无人监护。根据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见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与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相去甚远,并且替代教育又有诸多不理想,留守儿童缺乏家庭联系,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其孤独感问题较为严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近端看,提高留守儿童孤独感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快乐的成长。往远端看,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稳定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儿童孤独感》的测量。运用SPSS将调查结果汇总分析。通过前人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结合对自己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孤独感。本文还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男孩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女孩;乡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城镇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低年级的孤独感水平高于高年级,但四五年级差异并不显著。通过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三方面的支持提出应对策略。家庭方面,家长应利用互联网发达的优势多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沟通,尤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她们更需要家人的陪伴,父母应尽所能的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学校方面应提高老师的个人素质,老师应多学习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多参加教师培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从心理知识方面入手,让儿童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自我减压。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物质资源,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与建设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力量,引起社会关注度。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定期组织募捐活动、联谊活动等。通过现实沟通、电话、信件等方式有效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留守儿童的概述1.1留守儿童的界定20世纪末期以来,国内城乡人口流动逐渐增大,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发展,也就是所谓的“民工潮”现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体制,使得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优厚待遇与政策。例如:无法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这一体制使得农民进城打工无法携带子女,子女只能由隔代老人、亲戚朋友等照顾,促使这些孩子们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名称—“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并在年龄划分上各持己见。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年龄应该在14岁以下,有学者认为应该在16岁以下,有学者认为应该在18岁以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方面,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留守儿童的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如下:父母双方或是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或是一年以上的,由隔代老人、亲戚朋友等照看的6-16岁的儿童被称为本文要研究的留守儿童。1.2孤独感的含义孤独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LeticiaAnnePeplau和DanielPerlen(1982)定义了孤独的特征。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大多数人都有孤独感。孤独感被定义为人们与外界相处时数量的多少和好坏的感受。前人提出:孤独感是多维的,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4]。Weiss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或感受,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达不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状态,并逐渐缺乏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时,个体的心理体验是痛苦的。这种痛苦的感觉被称为孤独感。关于孤独感的特点本文将分为以下三点:①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败,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②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是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被处于孤立状态。③孤独感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悦的。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成长的关键期是与爷爷奶奶或是亲戚共同度过,而代养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与儿童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没有形成独立认知的阶段,父母的关爱是尤为重要的。留守儿童正是因为缺少了父母和社会其他成员有效的互动,而产生了孤独感。本研究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种主观的孤独情感体验,具有孤独感的人普遍无法与社会其他成员建立有效互动。1.3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留守儿他们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与父母相隔两地,与父母的沟通有限,父母的关爱程度往往不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内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与隔阂,他们比正常儿童承受更多的压力与烦恼,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体验感要高于非留守儿童。总体上来说,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孤独感越低。部分研究表明,儿童随年龄的成长,接触了更多的外界事物。并且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求更多的知识,朋友,甚至是加大了与父母联系的频率。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也在变大,结识了知心伙伴,与伙伴之间建立了较稳定的关系,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内心的孤独感[5]。留守儿童男女生的孤独体验感也是研究的重要问题,多数研究表明,男生的孤独体验感要略高于女生。这与女生的先天性格有关,女生更喜欢与玩伴建立情感,分享情绪,更喜欢与父母撒娇,畅谈[6]。并且女生更喜欢用各种宣泄方式将烦恼释放出来。而男生则不愿意分享,更喜欢把情感放在心里,有烦恼也得不到良好的宣泄,也就导致了男生的孤独感更高。1.4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务,陪伴子女时间短,缺乏对子女的关心。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的关怀与关爱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单单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而缺乏精神上的支撑,无疑是本末倒置。孩子在小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爱的呵护。父爱母爱的缺失,迫使孩子过早的独立,自己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独自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心孤独感十足。更有甚者,一些父母在本就短暂的相处时间里对孩子严加管教,更加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抵触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让本就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呵护与关爱。父母角色的缺失,无法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良的心理成长环境[7]。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可缺少。教师是除父母之外陪伴孩子时间最长且最具权威的一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应时刻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不但传授给孩子知识的海洋,还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情况。留守儿童不同于其他儿童,教师的关注更是她们得到爱与归属感的地方。但是一个班级中,孩子的数量较多,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完全的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况且有些班主任把班级的成绩和集体荣誉放在首位。对孩子的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不闻不问。低年级的留守儿童还存在着被孤立被排挤的现象,老师冷漠的处理态度,更是造成留守儿童身心不健康的原因之一[8]。多数老师只扮演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表现得很严肃,在孩子心中,老师是一种严厉且权威的存在。孩子不敢与其接近,自然而然形成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使老师不能取代家长的角色。孩子与老师之间无法形成依恋关系。现如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热门话题,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健康的心理能够让他们有较好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做事情具备信心和耐心。能够正常的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想法与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因此小、初、高学校分别设立的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健康老师。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当地相关部门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常常忽略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留守儿童承受着各种压力时,没有父母的陪伴,不能够与待看人建立良好的沟通,缺乏教师的关注。心理课堂则是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唯一途径。但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匮乏,开设的心理课程不足,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更无法合理,有效的调节他们的情绪。留守儿童常感觉自己是孤立的存在,不受其他人的重视,缺乏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孤独感尤为强烈。2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2.1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儿童出现了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2004年,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对我国留守儿童进行调查。2005年5月21到22日,全国妇联举办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上面得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巨大,在从总表中抽取0.95%得到样本显示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达到了28452.76人,根据比例我们大概可以算出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2290.45万人。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学者们也纷纷参与研究行列,经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叛逆的心理,同时内心又有些自卑。二是留守儿童的年纪影响着心理问题的大小,年龄小的心灵更容易受挫,这种情况女生会比男生更加严重。三是非留守儿童会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会更优,即使是单亲的儿童心理状态也会高于留守儿童。这三方面结论由刘亚[9]、周宗奎、黄艳萍等人分别研究出来的[10]。2.2国外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其他国家地区在时代进步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有向城镇内转移的情况。但是相比中国,国外转移的劳动力,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城镇自身人口的社会地位是相同的,得到的社会待遇也是一样的。转移人口的子女可以得到同等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会因为父母外出务工与父母分离,就不会出现留守儿童这种情况。国外留守儿童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相较于中国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城乡距离。资本与劳动力全球化流动使得部分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存在留守儿童与父母面临跨国的距离。一般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地区,没有专有名词来定义“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美国宽松的户籍政策以及相对完善的福利和保障体系,使得美国几乎不存在“留守儿童”[11]。欧洲经济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城乡之间的低经济差异、相对较小的地域面积以及重视家庭团聚和幸福的传统文化使得欧洲同样几乎不存在“留守儿童”现象[12]。3某区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分析3.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沈阳某区六所学校四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六所学校包括三所乡村小学,三所为城镇小学。通过学校联谊了解到六所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通过进一步调查,六所学校中四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共519人。本次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519份,回收问卷519份,得到有效问卷479份,有效率为92.29%。筛选有效问卷的标准为:①本人信息填写不全者。②问卷中有三处及以上漏填者。③问卷中有5处及以上勾抹者。④答题有明显的规律性,例如:答案出现12345或是11111,反复出现同一个答案。具体情况见表2.1。表2.1被试情况分布表项目维度样本数有效比性别男女23524449.06%50.94%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19%32.57%34.23%区域乡村城镇17830137.37%62.84%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30517463.67%36.33%总计4793.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儿童孤独量表,是由Asher等人(1984)编制的[13],共含有24个项目,可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24个项目中有16个条目用来测量儿童孤独感。(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6条用语指向非孤独)。另外的8个条目对孤独的评定不起作用,而是询问一些兴趣爱好等,使得儿童在测评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14],防止儿童意识到了量表的真正目的,而掩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回答分为五级记录,从“一直如此”到“一点都没有”分别记为“1-5分”然后对条目分数进行简单的叠加。其中2、5、7、11、13、15、19、23为插入题,不计分。3、6、9、12、14、17、18、20、21、24为反向计分。总分范围为16-80,本次研究实际得分范围为17-73。其中得分低于30分为非孤独,得分在30-36之间为中度孤独,得分高于36分为重度孤独。得分总数越高者说明孤独的程度越高。《儿童孤独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进行研究使用。3.3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通过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调查问卷,向沈阳市某区的六所小学的519名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当场发放然后做题完毕立即收回,采用SPSS录入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文献分析法:本文在书写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研,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上收集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现状、影响分析、对策的相关文献,将文献整理后,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进行选择和分析。3.4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479名留守儿童孤独感平均值为37.32,最低分为17,最高分为73。最低分与最高分相差很大,说明了本次选取的留守儿童中,孤独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量表得分>30的留守儿童共423名,约占总人数的88.3%。他们存在中度孤独感。量表得分>36的留守儿童147名,约占总人数的30.7%,他们存在重度孤独感。为了探究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本文还选取了其他人口学变量,分别是:性别、年级、区域、是否为独生子女,具体情况如下。3.4.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孤独感比较根据性别不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男孩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38.74±10.996,女孩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35.95±9.756。男孩的孤独体验感普遍高于女孩。且差异显著(P=0.016)。这与王金娥[15]、周宗奎[1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杨雪梅[17]的研究不一致。具体分值见表3.1。表3.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孤独感差异分析男生(N=235)女生(N=244)tM±SDM±SD孤独感比较38.74±10.99635.95±9.756-2.931*注:**.在0.01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在0.05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3.4.2不同区域留守儿童孤独感比较根据区域不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沈阳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次调查的六所学校中,三所学校为乡村学校,三所学校为城镇学校。经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乡村学校学生的孤独感高于城镇学校学生的孤独感,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我们对同区域学校学生的孤独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平均量表得分为38.73±11.742,城镇留守儿童孤独感平均量表得分为36.49±9.554,并且乡村与城镇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P=0.002)具体分值见表3.2。表3.2.不同区域留守儿童孤独感差异分析乡村(N=178)城镇(N=301)tM±SDM±SD孤独感比较38.73±11.74236.49±9.5542.279*注:**.在0.01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在0.05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3.4.3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比较根据年级不同,留守儿童孤独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年级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38.94±11.359,五年级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37.94±10.531,六年级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35.68±9.240。四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高于五年级,但(P=0.385>0.05),无显著性差异。五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高于六年级,但(P=0.307>0.05),无显著性差异。四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高于六年级,且差异显著(P=0.014<0.05)。具体分值见表3.3。本研究发现,年级不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有影响,且年级越高,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越低。但四年级与五年级差异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学生在四年级与五年级的年龄段上,性格特征等因素变化并不是很大,孤独感普遍偏高。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认知,接触的外界事物更加广泛,与同伴能够更好的建立友谊。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分享快乐,诉说烦恼。减少孤独感的存在。但本研究五年级与六年级同学的孤独感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此研究不做过多分析。表3.3.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孤独感差异分析四年级(N=159)五年级(N=156)六年级(N=164)FM±SDM±SDM±SD孤独感比较38.94±11.35937.94±10.53135.68±9.2403.957*注:**.在0.01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在0.05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3.4.4独生和非独生留守儿童孤独感比较根据是否为独生子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为40.10±10.714,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孤独量表得分32.45±7.964。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远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具体分值见表3.4。表3.4是否为独生子女的留守儿童差异分析独生(N=305)非独生(N=174)tM±SDM±SD孤独感比较40.10±10.71432.45±7.9648.212*注:**.在0.01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在0.05水平(双侧)上差异显著。4分析与讨论儿童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父母因生活压力,被迫选择外出打工,与子女长期分离。孩子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再加上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养成方面都会严重扭曲。对本次调查的数据干预处理表明,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地区、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留守儿童在年级上与其他变量略有不同。单因素分析表明,四年级与六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而四五年级与五六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明显。所以本次研究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时,年级因素暂不考虑。4.1性别不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从性别方面分析男童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小给男生灌输要独立、有担当、不轻易表露自己情绪的思想。而与之对应的是女生更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倾诉及不良情绪宣泄,遇到事情也更习惯于寻求外力的帮助等诸多方式,都有利于降低孤独感。4.2区域不同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本研究中,乡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城镇留守儿童。乡村学校比起城镇学校来说,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自身素质偏低,而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会认为,自身的教学压力、升学压力要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师的压力,所以老教师自身精力和体力的重心将会偏移。而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能力的有限、专业培训也很少,对待儿童的不同问题,处理方法有待提高,导致与学生相处起来造成幼儿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比起城镇来说,乡村的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够先进,基础设施过于老旧,活动场地较为有限。孩子接触到的事物和上课形式过于死板,不能够及时开阔孩子的眼界。当下时代,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课外活动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外活动既可以早期开发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角色。但乡村学校除学校以外活动较少,并且形式单一,氛围不够活跃,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个人的孤独感。近年来,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国家加强了许多,尽管对此做出了努力,但是所得成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农村的思想观念落后,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多余的,并没有直接的效果。心理健康教学设施的缺乏和落后,心理健康教师资源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是投资到心理健康专项的资金不足,更多的乡村学校只是做一下表面工作,成立一个简朴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咨询室内并没有相关的配备设施,成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上头领导的莅临检查,做出这种假象,这种问题在大多数乡村都存在,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问题更难以解决。没有很好的途径解决,更不能做到及时有效解决。乡村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也同样匮乏,心理健康课程不足,课程形式不能达到多样化,缺少展开性与互动性。乡村家长跟城镇家长在对待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农村家长与城镇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水平不同,对儿女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普遍来说,城镇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与儿女的沟通方式较好,更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在金钱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给孩子买玩具、买书籍等。让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更多,眼界更开阔。而城镇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太注意自己与孩子的说话方式,沟通少。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很少给孩子买玩具,认为是乱花钱,孩子课外知识少,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城镇家长的观念普遍是温饱即可,要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就自己努力,将来靠自己。城镇家长灌输孩子一切靠自己的思想对孩子也是有利的。但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本来就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沟通。接触打的世界又极为有限,使得孩子的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增强了孤独感。4.3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分析确定独生子女的标准是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通过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该条例上明确规定,独生子女要按照下列标准确定第一,夫妻双方只生育一个子女或所生育子女的中只有一个存活的;第二,无子女的夫妻依法只收养一个子女的;第三,由社会福利机构抚养成人且没有兄弟姐妹的;第四,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离异后一方依法与该子女共同生活,未再婚或与无子女的人再婚但是没有生育的。根据上面所诉规定可以明确整个家庭组成里面,只有一个孩子的,并没有其他的姐妹兄弟的就是独生子女,反之就是有兄弟姐妹的子女,我们就称之为非独生子女。根据研究所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两岁之后便出现了很大方面的差异。例如行为差异、交往差异、性格差异等。汪小琼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同伴交往能力,体现了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19]。范存仁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独立性好过独生子女。贾晓明对北京市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问题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非独生子女的亲和力更强。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之间会进行相应的交流与互动,有吵架、也有理解。有争夺、也有谦让。遇见问题会有人分享,一起解决。这对于价值观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来说,大大的帮助了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留守儿童中,非独生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更强,更懂得分享喜悦与悲伤。虽然父母不能时刻陪在身边,但有兄弟姐妹的陪伴,遇见烦恼有人分享,也减少了儿童的孤独感。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要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5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对策研究5.1强化家庭方面的支持孩子早期的健康心理往往来源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研究显示,孩子在一个完整的温馨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一般都会性格开朗、文明有礼、阳光自信。孩子在家庭情感缺失的环境下长大,性格较为内向、行为偏激、缺乏安全感、具有孤独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除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和满足物质条件以外,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加强沟通、给予关爱来减少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在四五六年级,容易出现叛逆、孤独、自卑等情绪。家长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情况、情绪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选择适宜的办法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父母应该经常与孩子打电话、视频通话等。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子内心软弱,男孩子个性坚强,所以忽略了男孩子的感受。父母无论对待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应该加强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即使双方有着千里之隔,孩子也不会产生孤独感。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与孩子短暂的相处的时间里一定要多多的创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得以庇护。并要让孩子理解,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才选择外出打工。并在外出打工期间,父母时刻挂念着他们。尽可能的弥补因父母的缺位而导致的情感缺失。降低孩子的孤独感,从而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5.2强化学校方面的支持5.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留守儿童来说,老师身上不单单只是承担着教师的责任,对他们而言也扮演着父母的身份,因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远远少于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老师对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发展起到核心作用[20]。有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高质量的友谊会使孩子们感到不那么孤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帮助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是班级和学校集体的一部分。老师如同父母,同学们如同兄弟姐妹,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同时教师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丰富心理学知识,多学习与孩子沟通、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意与老师接近,敬爱老师。不仅如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要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的排查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情绪,这样就能够使他们体会到教师如同自己的另一个父母一样。5.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在留守儿童心里,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就如同他们的第二个家。作为校方,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给学生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不单单只是抓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现在城乡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城镇的学校都为学生们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相比城镇,乡村的心理教师则更多的是具有心理健康证的其他科目老师代替,差距显而易见。课程内容缺乏专业性。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的人才引进,做到不同年级配有相应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开设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使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需要。心理课程不该单单让学生们感受到放松,作为心理教师还要把课上所涉及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从中获取经验、学到心理学知识,用来自我调节日后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能够自我解压。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心理健康老师还应带领学生每周做一次户外的素质拓展训练。每一名学生都要融入进来,任由他们自己动脑筋,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经验去处理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每一名学生挑战自我,激发潜能,与同伴们建立友谊。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独生子女弥补兄弟姐妹部分的情感缺失。或是在心理课上设立“兴趣小组”“知心伙伴”类似的活动,两人或多人为一组,可以互相讨论兴趣爱好,向对方讲出知心话。这种活动既能提升班级整体氛围,又能及时化解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让独生子女在伙伴关系中感受到爱,重新对个人,情感,环境定位。同时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和沟通的重要性。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和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允许情况下,定期邀请有经验的心理辅导专家来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专题讲座,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心理弹性。5.2.3优化乡村学校的建设条件,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学校的建设条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物质条件。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上高度称赞教师,把教师的地位比作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党对教师寄予厚望,教师们更应该不负众望,不辜负党对教师团队的信任与支持,为了组成一批素质高、层次高的教师队伍,教师们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管理严格。教师的素质不单单是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文化素质、优秀的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具有外在素质等方面。随着时代的浪潮,21世纪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让老师带领同学更好的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但是这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也对老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优良的政治道德品质。在教学管理这方面,要牢牢地谨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健康的奖罚原则,凡事按劳分配不偏不倚;二是培养提高和使用相辅相成的原则。三是教师之间要注重配合,互帮互助能力互补,互相交流成功的经验,每个人的个性相互填补的优化原则。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还要委托培养,这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支层次高、素质高教资队伍的建成必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是要合理分配,统筹安排,人尽其才。每个老师的安排要根据其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安排,让其能力能够发挥到最大化。优良的奖惩系统能够让教师队伍走在层次高、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起点上,从而得到优化、动态的发展。第二则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才会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对引进人才有着很大的帮助,正所谓“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第三则是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优秀教师中选派人员去进修,年轻的教师在短时间内要在在职时间内完成进修,至少要达到大专以上的水平。为了让教研工作更好进行,要把图书馆强化利用,通过图书馆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外知识,让教师们充实自身的同时更好的去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有配套的物质条件来保证。若想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自信心等。就更需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来配套。这些物质条件指的是良好的教学场所、实验基地、办公场所。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发泄室。信息交流所必。须使用的场地、设施、工具、器材等。配合相应的物质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其他学校的联结,推行共享资源、实现互助合作、完成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取长补短,追求卓越的目标。来实现乡村的优化教学。良好的环境、优化的教学、丰富的课外活动,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同时帮助他们加强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儿童的认知和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降低他们的孤独感。5.3强化社会方面的支持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度。要想拥有更多的关怀和资助,作为政府应该首当其冲,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制定相关的扶持保护措施,出台相关政策,让社会资源向留守儿童倾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社会关爱,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成长环境及基本的生活环境,同时究其根本。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是父母外出务工为了挣钱养家,政府应该多注重招商引资,在当地多成立企业,根据当地的物质地产特色开展相关项目,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会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这样就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这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这个过程中非政府方面也要发挥自己的能量,例如平时可以多组织一些“留守儿童关爱计划”,招募志愿者参与进来,这时就可以与各大学校相合作。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参与进来,同为学生的他们也懂得留守儿童关键的心理缺陷,从而在心理方面给予他们需求的关怀。大学生从中获取工作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开拓了视野。还可以交到好朋友,锻炼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加强她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发挥共青团的力量让更多社会人士关注留守儿童。通过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寻找更多的留守儿童,将其资料进行整合,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习性等基础性问题。举办亲子教育专题讲座,帮助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建立感情。也可以定期开展爱心募捐、兴趣培训班、心理咨询等无偿活动。将所有活动一一落实,进一步进行深化与改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关爱,从而降低孤独感。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沈阳市某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程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根据人口学变量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年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他研究者的探究存在一定偏差,可能是所选取的年级对此变量表现不明显。在性别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男孩女孩性格的差异导致男孩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女孩。在区域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家长的思想观念普遍高于城镇家长,城镇的先进资源水平高于乡村,间接导致乡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高于城镇儿童。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更高。根据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别提出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对策。主要概括为: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设立学习兴趣小组、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打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冷漠局面、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多关爱、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及时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并进行调节疏导、提升社会的关注度从而降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参考文献[1].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105-110[2]张艳华,慈勤英.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子女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青年探索,2008,(1):53-56[3]张艳,何成森.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4]Weiss.RS.Loneliness:theexperienceofemotionalandsocialisolution[M].Canbridge,MA:TheMITPress,1973:41-52.[5]任宁,沈莉,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54-756[6]谢华,杨东,冯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53-54[7]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337-340[8]岳颂华,陆小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教育导刊,2014(3):22-25[9]王三蕊,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03[10]孙倩,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04[11]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五城镇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020)(2):67-74[12]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76-978[13]汪向东,江长青,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305[14]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376[15]王金娥,李月.农村儿童孤独感现状调查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9-121[16]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17]杨雪梅.城镇小学生的孤独感及其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5,172(10):85-86[18]林珠梅,朱莉琪.农村独生和非独生儿童的利他行为发展[J]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集,2013[19]陶国泰等,DeborahGoebert.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行为发展研究:六年的追踪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01)[20]于璐,宋微涛,潘芳.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78-280附录儿童孤独量表一、个人信息您的性别是:a.男b.女您的年龄是:您的年级是:a.四年级b.五年级c.六年级居住地:a.乡村b.城镇是否为地生子女:a.是b.否二、问卷部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地方打钩,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将你平时所想的回答就可以,当你难以做出抉择时,选择你最先想到的答案,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填写内容不会对外公布,请同学们放心作答!题号题项一直是大多数是有时是很少是不是1在学校交新朋友对我来说很容易123452我喜欢阅读123453没有人跟我说话123454我跟别的孩子一块干的时候很少123455我常看电视123456我很难交朋友123457我喜欢学校123458我有许多朋友123459我感到孤独1234510需要时我可以交朋友1234511我常常锻炼身体1234512很难让别的孩子喜欢我1234513我喜欢科学1234514没有人跟我一起玩1234515我喜欢音乐1234516我能跟别的孩子相处很好1234517我觉得在有些活动中,我受到冷落1234518需要帮助时,我无人可找12345序号题项一直是大多数是有时是很少是不是19我喜欢画画1234520我不能跟别的小朋友相处1234521我感到孤独1234522班上的同学很喜欢我1234523我很喜欢下棋1234524我没有任何朋友12345致谢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我要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献上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郑笑宇老师和穆泉旭老师。感谢两位老师对我论文的精心指导。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郑老师的学生,三年里跟您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感受着您严谨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感谢您从本研究开始一路指导至论文的完成,感谢您的细心教导使我能够思路清晰,逐渐完善我的毕业论文。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心理系的每一位老师,感谢四年来你们的不辞辛苦,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让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