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构建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和潜在的生物资源。然而由于土地

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不断减少,严

重影响了这些物种的更新与繁殖。为确保这些物种种群及携带的独特基因

资源得以续存,国家先后启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成功地挽救了部分珍稀濒危植

物。但是目前大多数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

常缺乏,远不能满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种质资源保存和野外回归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空白,导致无法开展积极

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严重影响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成效。在此背景

下,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标准起草团队在国家林业和草

原局多个野生植物救护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通过理论

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总结了一系列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

物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恢复技术成果,经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

司标准处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了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珍稀濒危

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限制项目,并于2020年11月24日批准立

项。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

研究所,协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

业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新疆林业科

学院、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海南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团队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多个野生植物救护项目和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通过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总结了一系列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恢复技术

操作。全面参考有关保护植物在种质资源保存、扩繁、就地保护、迁地保

护、生境修复与野外回归等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基

础上,由核心起草团队完成标准结构及主要内容的设计,并于2020年12

月至2021年5月搜集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扩繁、就地

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的原则、方法,保护生境的选择及效果评价等

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汇总,项目组分别于2021年7月、

9月和11月组织起草团队反复修改和讨论,全面分析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

物保护的研究进展,参考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

和恢复的原则、方法、技术及保护效果评价等,于2021年12月20日形成

本标准草稿。

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包括臧润国、董鸣、李俊清、陈小勇、江明喜、

曾宋君、李镇清、黄继红、艾训儒、李景文、刘艳红、李家儒、吴坤林、

邱得有、郭忠玲、郭仲军、丁易、申国珍、魏新增、王嵘、杜芳、张军、

宋垚彬、姚兰、徐刚标、李明国、刘万德、柳新红、李海军、李因刚、农

寿千、秦爱丽、郭泉水、路兴慧、许玥、冯秋红、邵芬娟、朱江。其中,

臧润国为该标准的负责人和第一起草人;董鸣、李俊清、陈小勇、江明喜、

曾宋君、李镇清为该标准的核心起草人,负责整个基本草案的起草工作;

李景文、刘艳红、申国珍、杜芳、张军、郭忠玲、李明国、冯秋红负责标

准野外回归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吴坤林、邱得有、邵芬娟、徐刚标负

责标准扩繁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丁易、郭仲军、秦爱丽、郭泉水、路

兴慧、刘万德负责标准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魏新

增、李家儒负责标准迁地保护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王嵘、艾训儒、宋

垚彬、姚兰、朱江负责标准种质资源保存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柳新红、

李海军、李因刚、农寿千负责提供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修改和完善。

黄继红负责征求意见及汇总;许玥负责资料搜集、会议材料准备及安排工

作。

(二)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原则为(1)针对性:针对行业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

的迫切需求,多方面查阅有关研究资料,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并征询有关

专家的意见,全面考虑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的各项技术问题。(2)

科学性:以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为对象,科学制定保护与恢复的原则与方法

等,综合考虑方法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结合科学研究成果与实

践操作经验,开展综合分析;(3)适用性: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根据珍

稀濒危野生植物的自身特点及分布区环境,遵循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因

种制宜的原则,摸索适宜的保护和恢复技术和条件,适用性强,便于操作,

利于推广;(4)规范性:文本的写作及格式安排严格按照GB/T1.1—2020

的规定执行。

(三)主要内容

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20)的规定,结合以往标准制订和野生植物保护技术的经验,确定

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的结构和内容项目设置。资

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和前言,规范性一般要素包括名称、范围和规范性

引用文件,规范性技术要素包括术语和定义、就地保护技术、迁地保护技

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扩繁技术和野外回归技术。

(四)预期效果

本标准的实施能够为有效缓解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状况提供科技支

撑。标准的发布将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重

大生态工程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基础,为典型脆弱生态区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建设美丽中国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采用标准

本标准引用了相关国标和林业行业标准,同时追踪了国内外有关保护

植物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其中引用的标准包括(1)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2)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15);(3)珍稀濒危野

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LY/T1819—2009);(4)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

子采集技术规程(LY/T2590—2016)。

(六)关系阐明

标准编写的主要内容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条例和文件;遵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

地方保护名录,以及野生植物贸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公约。格式、

内容等严格按照GB/T1.1-2020的要求编写。

(七)其他说明

无。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起草小组

2021年12月22日

(一)工作简况

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构建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和潜在的生物资源。然而由于土地

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不断减少,严

重影响了这些物种的更新与繁殖。为确保这些物种种群及携带的独特基因

资源得以续存,国家先后启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成功地挽救了部分珍稀濒危植

物。但是目前大多数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

常缺乏,远不能满足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种质资源保存和野外回归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空白,导致无法开展积极

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严重影响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成效。在此背景

下,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标准起草团队在国家林业和草

原局多个野生植物救护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通过理论

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总结了一系列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

物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恢复技术成果,经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

司标准处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了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珍稀濒危

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规程》限制项目,并于2020年11月24日批准立

项。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

研究所,协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

业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新疆林业科

学院、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海南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团队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多个野生植物救护项目和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通过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总结了一系列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恢复技术

操作。全面参考有关保护植物在种质资源保存、扩繁、就地保护、迁地保

护、生境修复与野外回归等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基

础上,由核心起草团队完成标准结构及主要内容的设计,并于2020年12

月至2021年5月搜集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扩繁、就地

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的原则、方法,保护生境的选择及效果评价等

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汇总,项目组分别于2021年7月、

9月和11月组织起草团队反复修改和讨论,全面分析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

物保护的研究进展,参考最新研究成果,提出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

和恢复的原则、方法、技术及保护效果评价等,于2021年12月20日形成

本标准草稿。

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包括臧润国、董鸣、李俊清、陈小勇、江明喜、

曾宋君、李镇清、黄继红、艾训儒、李景文、刘艳红、李家儒、吴坤林、

邱得有、郭忠玲、郭仲军、丁易、申国珍、魏新增、王嵘、杜芳、张军、

宋垚彬、姚兰、徐刚标、李明国、刘万德、柳新红、李海军、李因刚、农

寿千、秦爱丽、郭泉水、路兴慧、许玥、冯秋红、邵芬娟、朱江。其中,

臧润国为该标准的负责人和第一起草人;董鸣、李俊清、陈小勇、江明喜、

曾宋君、李镇清为该标准的核心起草人,负责整个基本草案的起草工作;

李景文、刘艳红、申国珍、杜芳、张军、郭忠玲、李明国、冯秋红负责标

准野外回归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吴坤林、邱得有、邵芬娟、徐刚标负

责标准扩繁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丁易、郭仲军、秦爱丽、郭泉水、路

兴慧、刘万德负责标准就地保护及生境恢复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魏新

增、李家儒负责标准迁地保护部分的修改和完善工作;王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