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我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下图),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精神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等多重含义。展现出我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图形标识所体现的天体系统为()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与地球相比,图中数字①代表的行星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A.距日距离远B.大气层太薄C.质量体积大D.水域面积广〖答案〗1.B2.A〖解析〗【1题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图,图中有八大行星,说明是太阳系,我国行星探测工程“揽星九天”,主要探索的是太阳系中的行星,B正确;地月系中只有地球是行星,行星探测器显然不是探测地球,A错误;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探测器还无法到达太阳系以外的星系,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①行星距离太阳最远,为海王星,因距离太远,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A正确;该行星质量和体积较大,引力强,能够吸引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厚,大气密度太高,不适合生物生存,BC错误;因①行星距离太阳远,气温低,以固态水的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A。读太阳外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图中()A.A层B.B层C.C层D.太阳内部4.有关太阳辐射或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维持着地表温度,因而成为地球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B.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周期有一定相关性C.煤、石油等埋藏在地下,它们是地球内部的能源D.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答案〗3.A4.B〖解析〗【3题详析】读图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A光球层、B色球层和C日冕层。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黑气”指的是太阳活动的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析】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的只有22亿分之一,A错误;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周期有一定相关性,B正确;煤、石油等虽埋藏在地下,但是其并不属于地球内部的能源,而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C错误;地球两极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D错误。故选B。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暴露了坐标的地球,命运也被彻底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三体文明”母星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据材料描述,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的优势是()A.各大行星各行其道B.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C.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D.磁场可抵御太阳风冲击〖答案〗5.C6.B〖解析〗【5题详析】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文明”母星是由三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应与太阳系属于同等级的恒星系,比地月系等级高,且距离地球较近,只有4光年,故应属于银河系而非河外星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析】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母星的恒星并不稳定,而相比之下,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有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为其提供了安全的宇宙条件,故这是地球最大的优势,B正确;三体母星属于恒星,行星绕其运行,故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各大行星各行其道这一优势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大气和磁场对于三体母星的影响,故不是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的优势,CD排除。故选B。下图示意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为()A.与纬度呈正比例B.与纬度呈正相关C.与纬度呈负比例D.与纬度呈负相关8.形成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地球形状B.天气状况C.海拔高低D.大气厚度〖答案〗7.D8.A〖解析〗【7题详析】由示意图可知,随着横坐标(即纬度)的增加,纵坐标(即年总辐射量)不断减少,但不是成比例下降,规律是与纬度呈负相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纬度低则太阳高度角大,能量较集中,到达的太阳辐射就多,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能量较分散,到达的太阳辐射就少,故与地球形状有关,A正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大气厚度是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后会受到影响,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无关,BCD错误。故选A。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圈层。下图示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深源地震的地震波穿过甲界面时()A.横波、纵波都加速B.横波加速,纵波减速C.横波、纵波都减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10.乙、丙界面之间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地核B.地幔C.地壳D.岩石圈〖答案〗9.C10.A〖解析〗【9题详析】据图可知,甲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都出现了减速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析】据图可知,乙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丙界面为外核、内核的分界线,所以乙丙界面之间为地球外核,A正确;甲乙界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甲界面以上为地壳,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D错误。故选A。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软流层12.图中四地()A.甲震级最高B.乙烈度最高C.丙破坏最强D.丁震中距最大〖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A。【12题详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选C。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析】恐龙主要在中生代时期活动,在古生代之后出现,古生代地层中不可能存在,①错误。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大量繁殖,②错误。鱼类在古生代中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可见其大量化石,③正确。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主要活动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早期,在古生代化石中也可看见三叶虫化石,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析】地层④~①为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裸子植物化石-恐龙化石,主要的地质时期经历了从古生代早期到中生代,在此时期动物所经历的演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时代-爬行时代(裸子植物和恐龙),B选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A.大气圈B.水圈C.圈岩石D.生物圈16.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5.B16.A17.B〖解析〗【15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圈水循环的过程。“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水汽蒸发的过程,“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的过程,“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的过程。所以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B项正确。故选B。【16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A项正确。故选A。【17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反映的圈层关系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有上题可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B项正确。故选B。读地质时期(部分)全球气温、降水量交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古生代末期()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C.海平面高于古生代中期 D.水稻、小麦年年高产19.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点是()A.总体上比较寒冷B.总体上比较湿润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答案〗18.B19.D〖解析〗【18题详析】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而不是古生代,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温度较低,属于寒冷期,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的寒冷期,可能使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海平面较低,C错误;古生代并没有传统农业,D错误。故选B。【1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是恐龙的繁盛年代,据图示可知,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全球温暖干旱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甲、丙、乙21.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答案〗20.B21.D〖解析〗【20题详析】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B正确,排除ACD。故选B。【21题详析】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故选D。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23.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A.保持稳定B.垂直下沉C.水平张裂D.垂直上升24.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的原因是()A.水运便利B.气候湿润C.军事防御D.适宜农耕〖答案〗22.A23.D24.D〖解析〗【22题详析】河流阶地是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图中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故A正确,BCD错,本题选A。【23题详析】阶地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故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上升,故D正确,ABC错,本题选D。【24题详析】河流阶地地形较平坦,离水源近,土壤肥沃,适宜农耕,故D正确,早期人类对水运需求少,和气候、军事无关,故BC错,本题选D。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D.人为堆积2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答案〗25.B26.D〖解析〗【25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所在地的地形有一定的坡度,若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则沙丘处应是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与题意不符,A错误;结合材料信息一一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B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26题详析】海水堆积形成的沙丘应该在海岸带附近,A错误;流水堆积的沙丘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B错误;风力侵蚀作用不会形成沙丘,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题。2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28.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27.B28.C〖解析〗【27题详析】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28题详析】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润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故选C。包兰铁路连接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却因沙漠而闻名。通车初期,包兰铁路深受风沙危害,火车被迫停开等情况时有发生。经过反复试验,铁路人摸索出“麦草方格沙障”的措施,将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工具轧进沙中,留麦草三分之一到一半竖立在四边。完成下面小题。29.形成沙坡头附近沙漠景观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30.铺设草方格沙障在防治风沙中的作用是()A.直接对沙漠起阻挡作用B.增加地面粗糙度,防风固沙C.增加水分蒸腾,提供水源D.吸收地下水,增加土壤湿度〖答案〗29.D30.B〖解析〗【29题详析】沙坡头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多风沙活动,偏北风将沙漠中的沙粒向南搬运至此沉积,沙丘广布,所以形成沙坡头附近沙漠景观的主要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而非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或风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30题详析】通过铺设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摩擦力,降低风速,有利于风沙中的沙粒沉积,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B正确;草方格沙障并不能对沙漠直接起到阻挡作用,A错;草方格沙障无法提供水源,C错;通过铺设草方格沙障能够截留部分坡面径流,从而增加下渗,提高土壤湿度,但并不是吸收地下水,D错。故选B。二、综合题(三道大题,共40分)31.通过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③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③代表的不连续面是____: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请说出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____。〖答案〗(1)火星地球(2)日冕黑子太阳黑子(3)古登堡界面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解析〗本大题以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根据八大行星离太阳远近的分布规律可知,③是火星的公转轨道,②是木星的公转轨道,④是位于火星轨道以内的地球的公转轨道,①是木星轨道以外的土星的公转轨道。【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大气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故①②之间是日冕层,②③之间是色球层,③④之间是光球层,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太阳黑子)。【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到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若阴影部分为地幔,则曲线③代表地核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曲线①②之间是地壳,结合所学可知,地壳厚度与所处地区的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32.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____________(填侵蚀类型)。(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_______(A岸/B岸),也就是河曲段的__________(凹岸/凸岸),适合建港口的是_______(A岸/B岸)。(3)丙处通常形成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形成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蚀作用B岸凸岸A岸(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水下坡度变缓,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解析〗试题考查河流地貌【详析】(1)图中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山地,地势落差大,以下蚀作用为主。(2)乙河段中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水较深,适合建港口。(3)丙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通常形成河口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河道变宽,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缓,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洲。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一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3)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小问1详析】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小问2详析】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小问3详析】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湖南省常德市德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我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下图),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精神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等多重含义。展现出我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图形标识所体现的天体系统为()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与地球相比,图中数字①代表的行星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A.距日距离远B.大气层太薄C.质量体积大D.水域面积广〖答案〗1.B2.A〖解析〗【1题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图,图中有八大行星,说明是太阳系,我国行星探测工程“揽星九天”,主要探索的是太阳系中的行星,B正确;地月系中只有地球是行星,行星探测器显然不是探测地球,A错误;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探测器还无法到达太阳系以外的星系,CD错误。故选B。【2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①行星距离太阳最远,为海王星,因距离太远,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A正确;该行星质量和体积较大,引力强,能够吸引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厚,大气密度太高,不适合生物生存,BC错误;因①行星距离太阳远,气温低,以固态水的形式存在,D错误。故选A。读太阳外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图中()A.A层B.B层C.C层D.太阳内部4.有关太阳辐射或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维持着地表温度,因而成为地球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B.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周期有一定相关性C.煤、石油等埋藏在地下,它们是地球内部的能源D.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答案〗3.A4.B〖解析〗【3题详析】读图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A光球层、B色球层和C日冕层。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黑气”指的是太阳活动的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4题详析】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的只有22亿分之一,A错误;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周期有一定相关性,B正确;煤、石油等虽埋藏在地下,但是其并不属于地球内部的能源,而是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能,C错误;地球两极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D错误。故选B。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暴露了坐标的地球,命运也被彻底改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三体文明”母星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据材料描述,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的优势是()A.各大行星各行其道B.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C.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D.磁场可抵御太阳风冲击〖答案〗5.C6.B〖解析〗【5题详析】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文明”母星是由三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应与太阳系属于同等级的恒星系,比地月系等级高,且距离地球较近,只有4光年,故应属于银河系而非河外星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析】结合材料“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恒星主导下”可知,三体母星的恒星并不稳定,而相比之下,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有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的太阳,为其提供了安全的宇宙条件,故这是地球最大的优势,B正确;三体母星属于恒星,行星绕其运行,故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各大行星各行其道这一优势对其影响不大,A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大气和磁场对于三体母星的影响,故不是地球相对于三体母星来说最大的优势,CD排除。故选B。下图示意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为()A.与纬度呈正比例B.与纬度呈正相关C.与纬度呈负比例D.与纬度呈负相关8.形成地球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地球形状B.天气状况C.海拔高低D.大气厚度〖答案〗7.D8.A〖解析〗【7题详析】由示意图可知,随着横坐标(即纬度)的增加,纵坐标(即年总辐射量)不断减少,但不是成比例下降,规律是与纬度呈负相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8题详析】纬度低则太阳高度角大,能量较集中,到达的太阳辐射就多,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能量较分散,到达的太阳辐射就少,故与地球形状有关,A正确;天气状况、海拔高低、大气厚度是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后会受到影响,与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无关,BCD错误。故选A。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圈层。下图示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深源地震的地震波穿过甲界面时()A.横波、纵波都加速B.横波加速,纵波减速C.横波、纵波都减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10.乙、丙界面之间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地核B.地幔C.地壳D.岩石圈〖答案〗9.C10.A〖解析〗【9题详析】据图可知,甲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穿过该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都出现了减速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析】据图可知,乙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丙界面为外核、内核的分界线,所以乙丙界面之间为地球外核,A正确;甲乙界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甲界面以上为地壳,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D错误。故选A。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完成下面小题。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软流层12.图中四地()A.甲震级最高B.乙烈度最高C.丙破坏最强D.丁震中距最大〖答案〗11.A12.C〖解析〗【11题详析】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震源深度17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非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或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A。【12题详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C正确。四地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故选C。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析】恐龙主要在中生代时期活动,在古生代之后出现,古生代地层中不可能存在,①错误。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大量繁殖,②错误。鱼类在古生代中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地层中可见其大量化石,③正确。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主要活动在元古宙和古生代早期,在古生代化石中也可看见三叶虫化石,④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析】地层④~①为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裸子植物化石-恐龙化石,主要的地质时期经历了从古生代早期到中生代,在此时期动物所经历的演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时代-爬行时代(裸子植物和恐龙),B选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A.大气圈B.水圈C.圈岩石D.生物圈16.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5.B16.A17.B〖解析〗【15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圈水循环的过程。“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水汽蒸发的过程,“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的过程,“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的过程。所以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B项正确。故选B。【16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A项正确。故选A。【17题详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反映的圈层关系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有上题可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B项正确。故选B。读地质时期(部分)全球气温、降水量交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古生代末期()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C.海平面高于古生代中期 D.水稻、小麦年年高产19.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点是()A.总体上比较寒冷B.总体上比较湿润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答案〗18.B19.D〖解析〗【18题详析】被子植被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而不是古生代,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温度较低,属于寒冷期,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B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古生代末期的寒冷期,可能使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海平面较低,C错误;古生代并没有传统农业,D错误。故选B。【19题详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是恐龙的繁盛年代,据图示可知,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全球温暖干旱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甲、丙、乙21.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答案〗20.B21.D〖解析〗【20题详析】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B正确,排除ACD。故选B。【21题详析】读图可知,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外力沉积作用使得河床升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故选D。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①B.②C.③D.④23.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A.保持稳定B.垂直下沉C.水平张裂D.垂直上升24.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的原因是()A.水运便利B.气候湿润C.军事防御D.适宜农耕〖答案〗22.A23.D24.D〖解析〗【22题详析】河流阶地是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图中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故A正确,BCD错,本题选A。【23题详析】阶地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故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上升,故D正确,ABC错,本题选D。【24题详析】河流阶地地形较平坦,离水源近,土壤肥沃,适宜农耕,故D正确,早期人类对水运需求少,和气候、军事无关,故BC错,本题选D。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B.海滨的沙滩C.岩石就地风化D.人为堆积2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A.海水堆积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答案〗25.B26.D〖解析〗【25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所在地的地形有一定的坡度,若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则沙丘处应是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与题意不符,A错误;结合材料信息一一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B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A、C、D错误。【26题详析】海水堆积形成的沙丘应该在海岸带附近,A错误;流水堆积的沙丘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B错误;风力侵蚀作用不会形成沙丘,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下题。2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28.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27.B28.C〖解析〗【27题详析】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28题详析】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于湿润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故选C。包兰铁路连接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却因沙漠而闻名。通车初期,包兰铁路深受风沙危害,火车被迫停开等情况时有发生。经过反复试验,铁路人摸索出“麦草方格沙障”的措施,将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工具轧进沙中,留麦草三分之一到一半竖立在四边。完成下面小题。29.形成沙坡头附近沙漠景观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30.铺设草方格沙障在防治风沙中的作用是()A.直接对沙漠起阻挡作用B.增加地面粗糙度,防风固沙C.增加水分蒸腾,提供水源D.吸收地下水,增加土壤湿度〖答案〗29.D30.B〖解析〗【29题详析】沙坡头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多风沙活动,偏北风将沙漠中的沙粒向南搬运至此沉积,沙丘广布,所以形成沙坡头附近沙漠景观的主要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而非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或风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30题详析】通过铺设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摩擦力,降低风速,有利于风沙中的沙粒沉积,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B正确;草方格沙障并不能对沙漠直接起到阻挡作用,A错;草方格沙障无法提供水源,C错;通过铺设草方格沙障能够截留部分坡面径流,从而增加下渗,提高土壤湿度,但并不是吸收地下水,D错。故选B。二、综合题(三道大题,共40分)31.通过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③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③代表的不连续面是____: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请说出该圈层在大陆部分厚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____。〖答案〗(1)火星地球(2)日冕黑子太阳黑子(3)古登堡界面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解析〗本大题以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