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选择性必修1第19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空坐标主干线索线索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明确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四个重要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崛起争霸,普遍接受了什伍制;(2)秦汉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心集权王朝,进一步完善了乡里制度;(3)宋代王安石变法实施的保甲制给乡村社会管理带来重大变更;(4)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在基层社会中相互发挥作用。线索2: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由于西方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基层治理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第5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课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素养考向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实行的重要措施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评价历代社会保障措施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化历程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和特点的学习,理解基层组织的任务主要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学会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出现的背景进行史料分析4.从“历史说明”的角度,分析归纳古代户籍制度发展演化的特点;学习“大索貌阅”、主户与客户、“黄册”、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学习乡里制度、里甲制、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等历史概念;学习常平仓制度、义仓、鸠杖、义田、义学等历史概念等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化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起先。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概念阐释〕“为户籍相伍”制度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为户籍相伍”的方法,把民户编成五家为一伍的组织。这样就把户籍管理同军队上“伍”的编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国人的统治。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特地人员主管户籍。(2)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特别提示]西汉编户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它的实行,标记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强化了对人民的限制;“编户齐民”赋役沉重,严峻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4.隋唐(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5.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8.清朝(1)清朝一般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减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拓展]清朝时期户籍宽松的缘由(1)清代康熙时期实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2)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割断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联系。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4)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拓展]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维系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2.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拓展]里甲制与保甲制(1)建立时间:里甲制是明朝建立;保甲制是北宋起先实行。(2)制度内容: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择其中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余下的百户为十甲,一甲十户,设甲首一人,称甲长,由十户轮番出人担当。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3)作用:里甲制不但用于维护基层统治,而且用于催征钱粮,进行社会教化等;保甲制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户口登记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宋之前(1)社会救济:主体是驾驭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帮助地位。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整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敬重。②从唐朝起先,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特地机构。[拓展]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缘由(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难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须要国家和社会供应必要的、刚好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须要。2.宋之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慢慢兴起。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起先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拓展]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干脆实施赈济,或激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激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气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主题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史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起先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处,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需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方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始终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问题]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提示]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限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淌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功能:统计人丁,征收赋税及征派徭役;限制人口流淌;维护社会治安;限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2.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政府想方设法将人口限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淌。(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逝。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担当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限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淌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形成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赐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