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基因的探究也更进一步。根据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分析其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影响。在2018年\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HIV。贺建奎等人通过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实现了初始的实验目标,但团队也承认在基因测序的过程中发现了潜在的危险,而且并无法保证被实验对象未来的生命安全。这一做法在法学、社会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我国现有刑法体制,将其归罪于非法行医,但纵观各国法律法规不难得出现今对于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层面依旧存在漏洞。本文从贺建奎基因编辑行为一案出发,探究目前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以及继续探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并且对比国外立法,类比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关键词:基因编辑;刑法;必要性;科研自由;对比国外;TOC\o"1-2"\h\u465一、贺建奎基因编辑案件所引发的刑法思考 472251、基因编辑婴儿案件基本概况 446842、关于基因编辑行为的概念 4221773、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 529349二、基因编辑技术刑法规制必要性 534591、基因编辑行为的伦理风险 5128892、基因编辑行为的法律风险 7238013、不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 825956三、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伦理与理论基础 9307641、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伦理基础 9114932、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基础 1013306四、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不足与完善 11106701、现今规制的不足与漏洞 11306342、国外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立法状况 12206423、我国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途径选择 1319554参考文献 155849一、专著类 1523502二、期刊论文 15贺建奎基因编辑案件所引发的刑法思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2018年\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t"/item/%E5%9F%BA%E5%9B%A0%E7%BC%96%E8%BE%91%E5%A9%B4%E5%84%BF%E4%BA%8B%E4%BB%B6/_blank"HIV。但是这一行为却在社会中掀起轩然大波。在法制社会中,许多问题应运而生。例如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等等。基因编辑婴儿案件基本概况2017年3月到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进行以生殖为目的基因编辑行为,找寻8对艾滋病病毒抗体男方阳性,女方阴性的志愿者夫妇进行实验,并且经过伪造伦理审查书等文书伪造行为作为进行实验的文书支持,进行了在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两名受孕者怀孕,且一名生下双胞胎女婴。但该行为在我国属于“命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2019年1月21日,从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获悉,现已初步查明,该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于基因编辑行为的概念基因编辑行为是一种新兴的基因重组技术,也称其为基因工程。是属于一种对于相对精确的对特定基因进行修改的手段或者过程。上文基因编辑婴儿的行为,是将胚胎进行特定基因的特殊处理进行艾滋病抗体的修改与编辑。新生儿具备出生即抵抗HIV病毒的能力。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已经解决了人类发育的转录路线图,从中发现了关键候选基因用于功能研究。使用全基因组转录组学数据指导实验,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使得干扰或删除关键基因以阐明其功能成为可能。通过贺建奎的基因编辑行为,其实可以得出在某种程度上基因编辑是可以进行对于社会某些难以治愈的疾病进行根本性抗体研究的,但是这需要取决于其目的还有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实验对象志愿者的自身意愿。基因编辑行为其实已经应用在了生产中,主要是动植物基因的靶向修饰。其中动物基因的靶向修饰是基因编辑和牛体外胚胎培养等繁殖技术结合,允许使用合成的高度特异性的内切核酸酶直接在受精卵母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植物基因的靶向修饰是植物基因的靶向修饰是基因编辑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首先可以通过修饰内源基因来帮助设计所需的植物性状。例如,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将重要的性状基因添加到主要农作物的特定位点,通过物理连接确保它们在育种过程中的共分离

,这又称为“性状堆积”。其次,可以产生耐除草剂作物与防治各种病害。由此可见在生物进化层面基因编辑是有其突出优点的,但是由科学研究是一把双刃剑,于贺建奎的行为在不忽视其医学价值的同时也要进行其在社会学以及法学层面的问题。基因编辑行为的刑法规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法治中,是明令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行为的。对此也有许多法律进行了相关规定,

。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过。

在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三十六条之一:“将基因编辑、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或者将基因编辑、克隆的动物胚胎植入人体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这些法条就可以认定贺建奎的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对于未来出现问题的完美的前瞻性立法,现今法律的不全面是需要进行补充的,所以就有了分析的必要。基因编辑技术刑法规制必要性刑法作为法治社会的最后一道门,在出现对于社会、法益等侵害较大的事件时,应当随即进行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基因编辑技术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兴技术,不同行业学者对其进行了从医学角度,社会伦理角度、法律角度的危害性分析。基因编辑行为的伦理风险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具有科处刑罚价值的侵害行为才是犯罪的具体本质。基因编辑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贺建奎的基因编辑行为从不同方面对法益产生了侵害。其对于个体的生命健康产生侵害,目前CRISPR技术中基因脱靶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无法完全避免的,风险居高不下。贺建奎等人通过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实现了初始的实验目标,但团队也承认在基因测序的过程中发现了潜在的危险,而且并无法保证被实验对象未来的生命安全。同时,生殖细胞的编辑中,大部分是通过敲除、剪辑等不可逆手段进行编辑,无法预知其未来情况这一风险会随遗传进行代际传递。基因编辑行为在安全性有待考证的前提下,与普通侵害他人生命健康行为,仅存在手段区别,结果都是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其本质是相同的。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有管理自我等基本权利。基因编辑行为面临着在胚胎形成时期,父母对于胚胎“自我”的绝对选择权,进行特定的筛选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有违背有利原则之嫌。父母超越职责的行为不能构成为后代福利考虑的抗辩,而触碰有利原则法人行为也势必会遭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贺燕梅《论基因编辑技术的刑法规制》基因技术对于社会法益的危害。现代遗传学对于基因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基因编辑不仅干预了后代的生物特征也损害了后代基因的延续性。对基因编辑而产生的基因增强是无法进行优劣定义的,换句话说,基因编辑后其产生的社会危害是隐性的、未知的。与此同时对于某种基因的“绝对性判断”都是片面的,也无法排除现今所持“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在后期基因编辑人类出现后发生改变。平等是法律的重要价值,“名品抗病婴儿”会打破社会建立的平等机制,也不符合基本权利。基因编辑行为犹如文字处理,将基因视为一串简单的文字来进行删改,对于更多人加入研究后,难以进行统一的道德伦理划分,存在滥用的危险。基因编辑行为可能会催生新型的犯罪手段,在许多科幻电影中,通过基因改造而产生的“超级人类”可以看出,在社会层面已经构思了对于基因编辑的不正当使用的后果。在现有技术中基因编辑可用于动植物的细胞,也可以用于改造病毒,来提高其传染性,致死性等等,也更可以应用于基因武器从而滋生生物恐怖主义和生物战。就现有生命遗传资源为例,各种不同的基因代码有着不同的划时代的意义,放任基因改造有可能会催生“地下基因黑市”的产生,其目的就不再是进行优良的基因遗传,而更可能是对基因进行买卖、转让等。这种贺建奎的案件中以其进行非法基因实验为证据判处非法行医罪。但也由于其前期的文书伪造等等,基因编辑更可能增加伪造文书罪的产生。基因编辑行为的法律风险由于法益在各种层面上都会受到基因编辑行为的侵害,更说明了将其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通常中,予以刑法规制的行为需符合行为发生的普遍性,也具有可以考察的后果。人类身处于的风险社会,是经过不停变化的,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决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现今经济基础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处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下,预见性成为了立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考条件,风险防控也成为建设安定社会的必要手段。与传统概念的刑法不同的是,预防性刑法从某些事件出现的开端就开始进行对于其后期发展的推断,法律具有滞后性,是时候法,虽然没有办法推断每一种犯罪的可能性,但是在进行推断的过程中会尽可能的对于未来的风险进行把控,以预防在特殊事件再次或者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所涉及的人的个人法益以及社会法益受到过度侵害。在社会发展新兴事物产生新兴挑战时,灵活的兼顾了刑法的原则性。风险是世间万物社会各事发展的必然衍生物,不同时代的风险必定不同。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变革的作用不可忽视。风险是科技发展对于世界规律发现过程的副产品,不能被轻易忽视。科学建立在理性判断之上,并不是单纯的造福社会的“上帝事业”。我国法律的发展趋于风险控制与前瞻性,刑法亦是如此,增设预防立法手段有利于把握尺度。刑法规制的介入,保证了对于安全的维护力度。基因编辑入刑符合刑法预防性立法要求。评估判断其导致侵害法益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是必要的,刑法作为最后出现的角色,需要补足其他法律的空缺,事后保障法的实质强调其需要严格的程序以及证据才可以慎重启动。但并不禁止刑法基于保障功能与保护功能而理性参与社会治理,更不意味着刑法只能在危险已发生、结果已出现时采取面向过去的“事后应对”,刑法适时主动应对风险是非常必要的转变。参见姜涛:《社会风险的刑法调控及其模式改造》,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但不能就此狭隘的认定为刑法将要警觉的应对所有产生风险的行为。在社会中,内在秩序与安全的强调性与风险发生可能性成反比,法益保护就越大。就基因技术而言,法益危害程度较高,转化成实体伤害后风险不可控,需要进行预防,减少其对于个人法益以及社会法益的伤害,且危害人类系统的基因多样性。而对于集体法益的极力维护,在满足社会风险条件的同时,势必需要在预防导向的指引下,推动刑法走向事前预防,尽早实现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刑法规制,预防可能的基因编辑技术风险,防止实害结果的出现。不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对于刑法本身,是否符合刑法的谦抑性是行为入刑的重要筛查条件。刑法的谦抑性主要体现在立法环节,其主要体现在刑法有无效果、规制手段可否代替、效率问题三个方面。如若刑罚不能规定行为,则没有入刑的必要,主要是必须将法律的效率纳入考虑范围,即成本应当远远小于收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谦抑性在受到冲击与质疑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其自身价值成为治理社会的工具。但是不可以忽略刑法谦抑性的精神。从刑法的谦抑性精神加以分析。刑法谦抑性精神的是主张刑罚的有效性以及刑法的局限性的核心依据,进而强调刑罚权发动的慎重性与正当性,并非一味反对必要的犯罪化与刑罚化,也并不本质上排斥刑法参与社会治理,当然也不否定刑法扮演社会变迁与发展中的“工具法制”角色。”因此,刑法的谦抑性实质在于强调慎用刑罚,明确刑罚的局限性,而非彻底的将刑罚与社会治理割裂开来,刑罚谦抑性原则可以和预防性刑法和谐共处。我国刑法仍处于“小而重”的状态,即犯罪圈较小、刑罚过重,立足于现有语境,犯罪圈的扩大并不必然违背谦抑性原则符合我国法治现实的需要。参见卢建平、刘传桶:《法治语境下犯罪化的未来趋势》,载《政治与法律》

2017

年第4期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无法简单定义的人类干预遗传行为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与危害性,但是稍有到达刑法层面的事件发生,即便如此这些原因还是给刑法准确进行罪刑法定带来巨大挑战。但是由于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伦理委员会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监管,决定了人类基因编辑行为所涉及法律为单一法律的概率较小,所以对于基因编辑行为,在信号阀上对其加以规制并无不妥。刑法是与社会形势与犯罪趋势相适应的法律,是随即改变的,面对基因编辑给社会法益带来的威胁,有理由通过刑法的强制手段进行对于公民权利以及社会安定的保护。作为社会的底线,不作为在刑法中是需要禁止的。刑法需要根据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加以区分,即对其中有害社会法益的行为进行规范。应该兼顾其谦抑性,与民事、行政法规做好衔接,侧重考虑不同事件对于个人和社会法益侵害的大小适度介入。罪刑法定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系统配合进行谦抑性目标的实现。基因技术虽然无法断定其到底能为社会带来福利以及风险生物比例,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基因编辑行为确实会带来风险,并且对于这种风险的把控是必要的,所以并不违背刑法的谦抑性的要求。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伦理与理论基础我国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社会深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所影响,贺建奎的基因编辑行为与“克隆人”行为有些许相同,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了冲击。在谈论克隆问题事我们会从伦理出发对其进行社会性分析,以此类推,在分析“基因编辑行为”时我们也可以从伦理层面出发。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社会,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对于社会进行规范,所以从理层面讨论也是必要的。基因编辑行为需要伦理基础,而理论基础又是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的有力条件。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中,其他部门法领域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当达到刑法中的法益侵害程度——严重社会危害时,就具有了刑法规制的正当理由。贺燕梅《论基因编辑技术的刑法规制》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伦理基础法律不排斥伦理,伦理也无法脱离法律而永存,伦理与法律相辅相成不可分离。自然,刑法也不例外。在贺建奎案例的各种考察中可以得出基因编辑挑战了刑法的伦理底线,这一情况是刑法规制上有力的伦理依据。讨论刑法的伦理基础,即是探讨刑法对于社会一般伦理道德要求的一种满足。同时,刑法的终极目的是将社会建设成正义、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目标本身就具有相当浓厚的伦理色彩。在先进科技社会的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较为中立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科学研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2018年,纳菲尔德伦理学理事会就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两个基本准则:它们的应用必须符合未来人的福祉,且不应该造成社会不平等、歧视或社会分裂。TheThe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

Genome

editing

and

human

reproduction: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

[EB

/OL]

.[

2019一12-

20

]

.

https://www.nu

ffieldbi

oethics.

org/as

sets/pdfs/Genome-editing

and-human-reproduction

-short-guide

pdf.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理论基础基因编辑行为不是简单的伦理问题,它已经成为逐步现代的社会风险。从医学角度出发基因编辑的目的虽然具有正当性,但是现有的CRISPR技术并无法保证医学上的可靠性。现有对基因编辑行为的规制体系,在梯度上形成了科学团队自律——伦理委员会审查——政府部门行政规范——法律规范的层级体系。张如、魏汉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刑法应对——以现代风险治理为视角》,载《学术界》2020年第1期张如、魏汉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刑法应对——以现代风险治理为视角》,载《学术界》2020年第1期虽然我国基因治疗方面的立法严重不足,现有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等规定并不能满足基因编辑治疗的实践需要。这些规则不足以支撑基因编辑技术背后的人权保护。但是就现有资料我们不难确定,贺建奎希望通过文书伪造的行为来进行所谓的科研,并且进行伪造既定事实,继而发出科研自由的言论为其辩护,与此同时在现有理论审核标准中,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实验是难以被接受的。由此可以得出,其前期行为与后期处理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审查。刑法必须在预防生物安全上发挥积极作用,基因编辑行为涉及到生物安全相关风险,在社会飞速发展,风险与日俱增的当下,不排除未来会出现生物恐怖主义、大面积基因非法实验、基因改造的情况。刑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基因编辑行为进行限制,有效的控制了风险,保障大部分人民的安全以及社会的安定。基因编辑行为刑法规制的不足与完善现有对基因编辑行为的规制体系,在梯度上形成了科学团队自律——伦理委员会审查——政府部门行政规范——法律规范的层级体系。张如、魏汉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刑法应对——以现代风险治理为视角》,载《学术界》2020年第1期张如、魏汉涛:《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刑法应对——以现代风险治理为视角》,载《学术界》2020年第1期1、现今规制的不足与漏洞我国现有的规范基因编辑行为的法条多产生于民事与行政规范中,对于其民事法律问题。多在于权衡“利益诉求”。除去人类胚胎干细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后,我国对于其的处理还是有明显不足的,主要归结于立法层级低、内容宽泛、力度不足。目前关于基因编辑的刑法规制上文1.2部分已经提及,但是其应对办法与“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几乎相近,都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规定,但是如果这个实施的主体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的话,可以以‘非法行医罪’论处。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罪名确定补充规定(七)》中增添了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两项相关罪名,但是对于基因编辑、克隆等的行为没有进行定义与不同程度放任划分。例如贺建奎这种以生殖为目的的行为应该与其他基因编辑行为相区分开,也就是说现今法律只对该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而忽视了其带来的后后续影响、问题与损害。在现有规范中,直接明确针对人类基因编辑行为的少之又少,多为宣示性条款。宣示性条款惩处性不强,无法直接带来刑法所带来的规制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不能成为法律规制落后的理由。在现今人类基因编辑的规制中,伦理委员会发挥了大部分的作用,但伦理委员会却恰恰缺少相关的处理经验。贺建奎团队在实验前是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的,但却利用伪造文书、证明、目的等手段,轻易规避。问题不仅是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目前,主要的规范性文件的适用范围和主要监管对象基本上都是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伦理、科学委员会)和医务人员,所以可否适用于个人擅自实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试验的行为,存在一定的规范障碍。参见王康:《“基因编辑婴儿”人体试验中的法律责任一基于

中国现行法律框架的解释学分析》,载《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立法层级不高必然会产生规制力度不足的事实。直接涉及“基因编辑婴儿”非法人体基因实验的处罚主要是罚款、整改、通报批评、警告等,目前的法律文件主要限制在行政规章而并非刑法层面。针对性不够强,没有单独的立法规定,给实践带来不确定性。现今规范中规定了参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为刑法介入打下基础。目前的力度较为有限,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具体行为划分不清晰,无法有效遏制此类基因编辑的违法行为。刑法谦抑不在其形,在于其实。若以形式上的刑法谦抑(不犯罪化或非犯罪化)掩盖实质上的犯罪化,甚至由警察为主来代行惩罚犯罪的权力,则是刑法的倒退。参见卢建平、刘传桶:《法治语境下犯罪化的未来趋势》,载《政治与法律》

2017

年第4期参见卢建平、刘传桶:《法治语境下犯罪化的未来趋势》,载《政治与法律》

2017

年第4期2、国外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立法状况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也已经引起了各国刑法界的重点关注。现今对于现有基因技术的态度多是忧喜参半,而各个国家对于这项科技的态度,乐观、担忧或是中立,直接影响了该国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在法律层面的规范强度。大致可以粗糙的归类为“允许”、“禁止”、“有限度允许”这几个类别。“宽容”:总体来自于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对于社会的造福能力,并且认为“技术风险”可控。但是其实验行为也是经过严格的技术把控的,确保可以进行危害防控。法律上推行的宽容政策,为需要基因编辑的患者提供了切实的便利。但是宽容政策的问题显然聚集在所谓的风险可控的把握程度上。英国作为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系的代表,采取个案监管的方式,具体分析评估每一个申请实验中的风险与其实验的根本目的。“严格”:严格的监管模式以风险防控为首要任务。也就是从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有待商榷的前提下,注重其所带来的未知风险。德国为严格政策的代表国家。德国长期禁止对生殖细胞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放宽了对于人体细胞编的辑研究,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编辑研究还是命令禁止的。目前。采取严格模式的国家,大多数都将基因编辑行为入刑定罪。“宽容”与“严格”显然成为了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行为管控的两个极端。“适度”:在世界上许多政策中。许多国家都在追求完全返款与命令禁止之间的一种平衡。适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在保留研究者研究权利造福社会的同时,也进行了预防性的风险把控。具体来说适度原则更能适应本国的国情,灵活的进行对于宽容、严格两种手段的调节。3、我国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途径选择风险社会的安全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特定情况下优先于其他价值。刑法在社会中起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作用。我国至今并没有直接规定人类基因编辑行为、胚胎等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规定。纵观其他国家对于基因编辑行为的法律规定,我国应沿袭“中庸”之道坚持适度原则。对于刑法的介入应该分为两种,以现有罪名规制基因编辑行为,或增设新罪名加以规制。对于现有罪名:基因编辑行为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非法行医等相关罪名,其中面临罪名竞合的可能性非常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