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7000字】_第1页
【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7000字】_第2页
【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7000字】_第3页
【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7000字】_第4页
【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探究文献综述7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287低碳政策对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4581.1文献综述 1213171.1.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相关研究 1260431.1.2国内近年来环境政策相关研究 2103601.1.3产业结构优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2304821.2文献综述小结 530530参考文献 6“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具有类似功能。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密集出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相关研究;二是国内近年来环境政策的相关研究;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1.1文献综述1.1.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相关研究国外已有文献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多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背景[8-10]。具体来说,Richard.etal(2013)和Wolff(2014)利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地区与时间双重差分,发现低碳区政策显著地提高了欧洲当地的空气质量[8][9]。Gehrsitz(2017)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德国实施的低碳区政策对于空气质量与婴儿死亡率的影响,发现低碳区政策对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降低婴儿死亡率具有正向影响[10]。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降低碳排放量、减轻城市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王华星和石大千,2019;宋弘,2019;龚梦琪等,2019)[11][12][13]。李顺毅(2018)基于我国2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以2012年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为研究对象,发现低碳城市试点的开展在总体上降低了电能消费强度[14]。徐佳和崔静波(2020)、熊广勤和石大千(2020)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得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企业整体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15][16]。另有学者研究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碳城市建设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陈启斐和钱非非,2020)[17]。这些研究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已有研究也发现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负面影响。如:试点城市周边地区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相对较低,从而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傅京燕和李丽莎,2010;范玉波和刘小鸽,2017)[18][19]。甚至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并未达到降低碳排放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模式改变的理想效果(宋祺佼等,2015;刘天乐和王宇飞,2019)[20][21]。关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产业结构效应,逯进等(2020)认为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但是该文没有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机构合理化展开分析[22]。1.1.2国内近年来环境政策相关研究针对近年来国内实施的“两控区”政策、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APPCL2000)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度,学者们研究得到:“两控区”政策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控区”政策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服务性行业转换;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降污效应;《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实施严格且适宜的环境管制可能会使中国赢得提高环境质量和生产率的“双赢”结果[11][23-25]。这些研究均表明政府环境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在已有研究中也不乏政府环境政策失败的案例。如:涂正革和谌仁俊(2015)发现:尽管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阶段SO2排污权配置的严重无效率问题,但SO2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我国未能产生波特效应[26]。Shi&Xu(2018)等利用中国“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政策,研究发现更严格的环境规制既降低了企业出口的概率,也降低了出口的数量[27]。傅京燕和李丽莎(2010)、范玉波和刘小鸽(2017)的研究证实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会倾向于放松环境规制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区位间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18][19]。康鹏辉和茹少峰(2020)研究得到,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政府命令式的环境规制带来的市场“扭曲效应”可能更大,需要减少这种“扭曲效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8]。1.1.3产业结构优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产业结构优化概念就一般认识而言,总是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体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发展,看作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其实并不尽然。“升级”或是“高度化”可以说是“优化”的重要表现,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特别是针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而言。对于产业质量、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产业效率的考察,我们需要除“高度化”之外的其他评定标准,也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一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否是“高度化”与“合理化”的综合体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用来测度产业结构由低级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集约化、高加工度化的升级程度。一般文献根据克拉克定律采用非农业产值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度量,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上述度量方式已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的这种动向。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第三产业的增长率要快于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一般表现为第一、二次产业产值比重趋于降低,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鉴于此,大部分学者均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干春晖等,2011;袁航和朱承亮,2020)[29][1]。这一度量可以反映出产业结构是否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一度量值处于上升状态,就意味着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是产业间的聚合质量,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间的协调度,另一方面还反映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它是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成度的一种度量。就这种协调度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此指标将三次产业经济地位视为等同,忽视了不同产业在经济体中的重要程度。鉴于此,大部分学者均参考干春晖等(2011)的做法,采用泰尔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该指数兼顾度量各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偏差以及各产业经济地位差异,能较好反映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以及人员就业结构,克服了上述指标的缺陷(干春晖等,2011;袁航和朱承亮,2020)[29][1]。(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需要多元化的推动因素协同作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资源供给、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等。从具体指标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人均GDP、人力资本、社会需求、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环境、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创新等均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赵春艳(2008)认为经济增长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拉动社会需求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30]。人力资本之所以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要素功能和效率功能。要素功能是指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产业部门和地区具有使资源集聚到该部门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仅提高了产业转化速度,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功能强调了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会诱发技术创新,并促进技术引进和吸收。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均需要高质量劳动力作为支撑。因此,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程瑜等(2012)认为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资源补充和产业引导功能[31]。FDI可以通过资源、资产质量的改善,提升东道国投资结构;FDI能够借助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提升东道国产业技术水平;FDI具有资本形成效应、市场扩大效应等,能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率提高,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政府的政策和干预行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适时适度的干预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反之,产业政策制定、实施不当,过度保护本地区某些产业,限制市场竞争,则会延缓甚至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供给,从而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往往将产业结构调整等同于新技术的产生或新老技术的替代。以互联网为核心,3D打印、大数据、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技术蓬勃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迅速重塑经济社会结构。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背景下,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日益突出。刘芳和倪浩(2009)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其关键影响因素——技术创新。基于技术革新的产业会以簇群的形式产生,发展到衰落。一方面,技术创新除了能够加快企业在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外,还会带来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32]。创新通过加速产业边界拓展延伸,促进产业融合,催生新的产业生态,进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另一方面,创新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性能属性或属性组合,从新的技术轨道进入市场,并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对在位企业造成颠覆性消极影响,会使在位者陷入“创新者窘境”(石俊国等,2016)[33]。在创新企业代替在位企业的过程中,由于产业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创新企业很难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而由于企业刚性和先前经验的限制,在位者往往很难真正认识到创新产品相对于本企业产品特有价值和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比例。而且政策部门主导创新资源配置的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技术创新与市场脱节,甚至还会诱发政策部门的创租与经济主体的寻租行为,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率(江飞涛和李晓萍,2015)[34]。此时,创新并没有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甚至会起到负面效应。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除了上述学者的研究角度外,环境规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规制的提高,客观上对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对产业乃至企业的经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有关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学者们没有达成共识。根据“创新补偿说”,环境保护能够倒逼、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恰当的环境规制可对企业产生“创新补偿”作用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水平(Wells.etal,2013;张娟,2017;Cohen&Tubb,2018)[35-37]。具体的,环境规制虽然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但从长期来看能“倒逼”企业进行研发创新,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向中高端移动;同时通过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改善外部生产环境,在产业群组中进行“正向清洗”,通过优胜劣汰的作用,提升产业质量和竞争力,最终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这些学者们不仅考虑了环境规制的短期影响效果,更重视其长期综合影响。而根据“遵循成本说”,环境规制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政策遵循成本,会拉低企业经营收益,阻碍企业生产率提高。进一步拓展到中观层面,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效应”将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来说,在技术、资源配置和产品需求不变情形下,环境规制将提高企业成本约束,挤占原本用于生产或技术创新的资金,削弱企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绩效下降并阻碍技术创新,进而会降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Shi&Xu,2018)[27]。也有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例如,有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等。门槛效应主要表现为随着规制强度由弱变强,它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影响(Yuan&Xie,2014)[38]。时间差异主要体现环境规制在短期内和长期内会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不同效果(Yuan&Xiang,2018)[39]。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环境规制在我国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不一致(Shuai&Fan,2020)[40]。臧传琴和张菡(2015)基于2000—2013年中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具有U型关系,技术创新效应在中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中表现较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正向影响不显著[41]。于金和李楠(2010)也验证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东部地区企业中并不明显[42]。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地区差异。1.2文献综述小结从上述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环境规制能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莫衷一是。当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实现“保增长、促减排”的关键路径,有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有学者认为环境规制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两难格局,因为环境规制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从而限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出,削弱企业竞争力。另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基于不同的门槛条件和环境规制强度,不同区域的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效果不同。而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少涉及产业结构。即使涉及产业结构,大多只是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一方面的影响分析,未考虑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的影响。对于环境政策相关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考察了环境政策的降污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然而,即使大部分环境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但仍存在一部分环境政策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产生市场“扭曲效应”,导致了环境政策的失灵。综合上述文献存在的一些局限:一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性凸显,但是现有文献没有从产业结构合理化角度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作用;二是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财政支出则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在试点政策实行过程中,城市创新和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别起到何种中介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少有文献进行检验(Ming&Qin,2019)[43]。进一步的,即使大部分政府环境政策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但还存在一部分政府环境政策失灵现象。因此,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参考文献[1]袁航,朱承亮.政府研发补贴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推手还是拖累?[J].财经研究,2020,46(09):63-77.[2]Heckman,J.TheCommonStructureofStatisticalModelsofTruncation,SampleSelectionandLimitedDependentVariablesandaSimpleEstimatorforSuchModels[J].AnnalsofEconomicSocialMeasurement,1976,5(4):475-491.[3]RosenbaumPR,RubinDB.Thecentralroleofthepropensityscoreinobservationalstudiesforcausaleffects[J].Biometrika,1983,25(1):1-11.[4]何靖.延付高管薪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政策效应——基于银行盈余管理动机视角的PSM-DID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126-143.[5]董艳梅,朱英明.高铁建设能否重塑中国的经济空间布局——基于就业、工资和经济增长的区域异质性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6(10):92-108.[6]石大千,丁海,卫平,刘建江.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2018(06):117-135.[7]王鹏,吴思霖,李彦.国家高新区的设立能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4):17-29.[8]Richard,B,Ellison,etal.FiveyearsofLondon'slowemissionzone:Effectsonvehiclefleetcompositionandairquality[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DTransport&Environment,2013.[9]WolffH.KeepYourClunkerintheSuburb:Low‐emissionZonesandAdoptionofGreenVehicles[J].EconomicJournal,2014,124(578):F481–F511.[10]GehrsitzM.Theeffectoflowemissionzonesonairpollutionandinfanthealth[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7,83(MAY):121-144.[11]王华星,石大千.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缓解雾霾污染吗——来自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10):15-27.[12]宋弘,孙雅洁,陈登科.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06):95-108.[13]龚梦琪,刘海云,姜旭.中国低碳试点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6):50-57.[14]李顺毅.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电能消费强度的影响——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8(07):38-47.[15]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78-196.[16]熊广勤,石大千,李美娜.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20,41(12):93-101.[17]陈启斐,钱非非.环境保护能否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策略研究[J].经济评论,2020(05):109-123.[18]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0(10):87-98.[19]范玉波,刘小鸽.基于空间替代的环境规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0):30-38.[20]宋祺佼,王宇飞,齐晔.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现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1):78-81.[21]刘天乐,王宇飞.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落实的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9,47(01):41-44.[22]逯进,王晓飞,刘璐.低碳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104-115.[23]史贝贝,冯晨,张妍,等.环境规制红利的边际递增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40-58.[24]高雪莲,王佳琪,张迁,踪家峰.环境管制是否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两控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地理,2019,39(09):122-128+137.[25]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26]涂正革、谌仁俊:《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27]ShiX,XuZ.Environmentalregulationandfirmexports:EvidencefromtheeleventhFive-YearPlani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8,09(50):61-73.[28]康鹏辉,茹少峰.环境规制的绿色创新双边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0):93-104.[29]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05):4-16.[30]赵春艳.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03):487-491.[31]程瑜,王玉玲,阎敏.FDI与产业结构升级:西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07):122-125.[32]刘芳,倪浩.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3]石俊国,郁培丽,向涛.破坏性创新技术体制与产业演化[J].科学学研究,2016(7):1096-1101.[34]江飞涛,李晓萍.当前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基本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52(03):17-24+157.[35]WellsP,VarmaA,NewmanD,etal.Governmentalregulationimpactonproducersandconsumers:AlongitudinalanalysisoftheEuropeanautomotivemarket[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PolicyandPractice,2013,47:28-41.[36]张娟.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创新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10):39-46.[37]CohenMA,TubbA.TheImpact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onFirmandCountryCompetitiveness:AMeta-analysisofthePorterHypothesis[J].JournaloftheAssoci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