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1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2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3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4页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像的成因有三个:光沿直线传播成像、反射成像、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所列的成像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⑤【解析】①针孔照相机属于小孔成像原理,因此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用放大镜看物体,利用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中成虚像的情况;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综上所述,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⑤。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学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经过连续几天观察,晓霞同学发现: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池内水面升至a位置时,她在池旁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水面升至b位置时,她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A.P点、Q点都在S点的下方B.P点、Q点都在S点的上方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D.Q点在S点的下方,P点在S点的上方【解析】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如图所示,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C. D.【解析】A.图为凸透镜,经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故A错误;B.图为凸透镜,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将交于焦点,故B错误;C.图为凹透镜,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另一侧的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C正确;D.图为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将向外发散,故D错误。故选C。4.如图所示,小刚将装满水的水杯靠近书本,透过水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像不可能是()A. B. C. D.【解析】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状,中间厚边缘薄,与凸透镜一样,所以是左右方向发生变化;A.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故A选项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B.当物体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左右颠倒,故B选项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C.由于玻璃杯面上下相同(不是弧形样子),不会起到放大作用,所以像与图片应该是左右发生变化,而上下与图片相同,故不可能出现C选项中的图片,故C符合题意;D.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故D选项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5.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像在距凸透镜16cm时所成像的特点是()A.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能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解析】物体离凸透镜12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u>2f,所以,12cm>2f,f<6cm,当像在距凸透镜16cm时,v=16cm>2f,物距在2f>u>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得出,所成的像一定也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30cm>f>6cmB.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也会向下移动C.保持凸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D.保持蜡烛光屏不动把凸透镜移动到35cm刻度处,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像【解析】A.由图可知,u>v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可知,物距u=50cm﹣20cm=30cm像距v=65cm﹣50cm=15cm则30cm>2f,f<15cm<2f,解得7.5cm<f<15cm,故A错误;B.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故B错误;C.保持凸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向凸透镜靠近过程中,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需要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即向右移动,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D.蜡烛不动,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35cm刻度线处,则u=35cm﹣20cm=15cm因为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此时的像距是65cm﹣35cm=30cm则光屏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7.据专家介绍,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容易引起近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A.甲和丁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解析】由图知,甲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甲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丁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所以,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甲、丁。故选A。8.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的昆虫像的光路图是()A. B. C. D.【分析】光从空气中斜射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昆虫本身不发光,是昆虫反射太阳光,斜射入水中。【解析】喷水鱼看到的昆虫,是因为昆虫反射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鱼的眼睛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入射角。故选D。9.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色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信焦距B.白色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色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色墙上的像,是因为墙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解析】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故C错误;D.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B。10.用普通相机拍照时,要根据物距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将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区内,不论景物的远近,都能得到比较清晰的像,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B.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C.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D.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解析】简易“傻瓜”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不能改变,暗箱长度也不能改变。拍照时只要把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无论物距如何变化,都能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照相机的焦距小,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这样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用调节。故选B。11.光的色散实验不仅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不同色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如图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的红光和紫光,间距为d,斜射到较厚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则下列现象可能的是(

)①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大于d;②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小于d;③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距离等于d;④两条出射光线不再平行。A.②③④ B.② C.③④ D.①②③【解析】每条单色光入射到玻璃砖后最终折射出来的光线都与初始入射光线平行;紫光由于波长短,频率大,偏折能力强,所以紫光最终出射光线比红光出射光线向左平移的要多,即平行光线间距会缩小。故B正确。12.将一长方形玻璃砖沿对角线切开,并分开一段距离放置,所图所示.四条光线沿图示位置入射,能得到右边出射光线的只可能是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解析】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左侧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从左侧玻璃中出来的折射光线会向上偏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右侧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此时的折射角等于左侧玻璃中的入射角),故折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射出,即最后射出的光线如上图所示;d光线由于未垂直界面入射,因此无法垂直射出,故选C.二、填空题13.如图,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选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此过程中,折射角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答案】右不变【解析】[1][2]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线移动到O点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14.检修工人在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这个透镜应该是透镜(填“凸”或“凹”),工人看到的是放大的(填“实”或“虚”)像,电路板到透镜的距离应;检修时还用到了照明灯,这是为了照亮(填“透镜”或“电路板”)。【答案】凸虚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电路板【解析】[1]检修工人在查看线路密集的电路板时,为了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常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进行观察,是为了放大线路板,只有凸透镜才能起到放大的作用。[2][3]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电路板到透镜的距离应小于焦距。[4]检修工人查看的是电路板,透过一个较大的透镜观察的是电路板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检修时用到的照明灯是为了照亮电路板。15.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答案】30°45°【解析】[1][2][3]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30°;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折射角为∠GOD=45°。16.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其中红点A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O沿(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应使水面(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大小(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答案】反射顺时针上升不变【解析】[1][2]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故红点A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入射角也需增大,故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4]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17.如图所示,小华在一次实验课上,把一支铅笔放在一只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观察铅笔的像。他惊奇地发现,手中铅笔的笔尖本是朝左的,可他看到的像却是笔尖朝右,这是因为盛水的烧杯相当于一个镜,小华看到的是铅笔(“实”或“虚”)的像,若将铅笔继续远离烧杯,他所看到的像(“可能”或“不可能”)变成笔尖朝左。【答案】凸透实不可能【解析】[1][2]盛水的烧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手中铅笔的笔尖本是朝左的,可他看到的像却是笔尖朝右,说明铅笔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看到的是铅笔倒立的实像。[3]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若将铅笔继续靠近烧杯,铅笔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成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他所看到的像将会变成笔尖朝左;但若将铅笔继续远离烧杯,物距一定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因此他所看到的像不可能变成笔尖朝左。18.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18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清晰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他可将光屏凸透镜。【答案】放大靠近【解析】[1]已知f=10cm,则2f=20cm,蜡烛在凸透镜前18cm处,处于f和2f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所以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19.甲图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应将胶片放在距离透镜的位置(选填序号:①一倍焦距以内、②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③二倍焦距以外);当所成的像没有铺满荧幕,若保持荧幕位置不动,应将放映机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同时适当的(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才能得到清晰的图象。【答案】②左减少【解析】[1]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实像,则此时物距的范围为2f>u>f,即胶片应放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故选②。[2][3]当所成的像没有铺满荧幕,应使得像变大,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增大像距,减小物距;若保持荧幕位置不动,应将放映机向左移动(增大像距),同时适当的减小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减小物距),才能得到清晰的图象。20.一幅如图甲所示的漫画立在桌面上。小霞把一个装水的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小霞观察分析:装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横切面中间厚,边缘薄,起到(填“平面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作用,使图片横向放大、颠倒,透过水杯看到的是老鼠的(填“实”或“虚”)像,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满足(填“f<u<2f”或“u>2f”)。【答案】凸透镜实f<u<2f【解析】[1]装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横切面中间厚,边缘薄,满足凸透镜的特点,起到凸透镜的作用。[2][3]由于看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此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满足f<u<2f21.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在此实验装置中,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答案】水凸透镜光屏【解析】(1)根据眼睛的构造,水透镜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2)由于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我们可以向水凸透镜中注水增加透镜的厚度,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当把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按如图所示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调节水凸透镜的位置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观察光屏上所成蜡烛的像将变得不清晰,将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22.小华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图中在屏上成清晰实像的场景的实际应用是(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cm刻度处。【答案】主光轴投影仪40【解析】[1]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由图示位置可知,物距u=15cm,像距v=30cm,即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3]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应将凸透镜移到10cm+30cm=40cm刻度处。三、实验题23.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前,应调节水透镜的、烛焰和光屏三者中心在,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为了使像重新成在光屏中央,他把凸透镜调。(填“往上”或“往下”)【答案】8.0同一高度照相机能远视往下【解析】(1)[1][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8.0cm。实验前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3][4]如图,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上能接到像是实像。(3)[5][6]当从水凸透镜内抽出一部分水后。使透镜凸起程度变小,会聚能力较弱,将像成在光屏的后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光屏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光屏前移,所以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凸透镜。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远视眼镜。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则像的位置会偏高,即屏上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下调。24.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3)晓雯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如图乙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①在表中A处填写相应内容。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1A___13220C___313D___46无②晓雯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此时,像会成在光屏的半部分(选填“上”或“下”)。(4)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填序号)。若放在离凸透镜15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填序号)(5)如图乙当光屏成清晰的像时,晓雯拿来爷爷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晓雯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晓雯爷爷的眼睛属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答案】10.0cm同一高度40上AB近视眼【解析】(1)[1]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2)[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3)[3]由图乙可知u=40cm,v=13cm,物距为40cm。[4]蜡烛燃烧变短,根据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成在了光屏的上半部分。(4)[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6]若放在离凸透镜15cm的地方,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B。(5)[7]晓雯拿来爷爷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晓雯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所以该眼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故是凹透镜,晓雯爷爷属于近视眼。25.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根据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眼(选填“近视"或“远视”)。【答案】同一高度75.0蜡烛变短向上CA近视【解析】(1)[1]实验中,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像,因为焦距等于12.5cm,所以两倍焦距等于25.0cm,因此光屏应放在(2)[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运动。[4]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运动,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5]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物体向凸透镜靠近时像变大,所以把蜡烛放在C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6]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睛的工作原理和照相机相同,根据图形可知在A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4)[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的作用。小明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对光具有发散的作用,所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近视眼。26.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入射角i折射角r/反射能量5%7%(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2)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i≥°时,反射能量达到,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3)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图线(选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4)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则(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其理由是.【答案】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增大41.8a小于不能根据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线不能消失【解析】(1)[1][2]由表格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反射能量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3]当入射角达到41.8°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3)[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