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1页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2页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3页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4页
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苏科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三章光现象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在无其它光源的情况下,用绿光照射全身白毛、红眼睛的小白兔,则会看到的是()A.兔子全身都是绿色B.兔子身上的毛是绿色的,眼睛是红色C.兔子身上的毛是绿色,眼睛是紫色D.兔子身上的毛是绿色的,眼睛是黑色 【解析】用绿光照射全身白毛、红眼睛的小白兔,白色的毛能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兔子身上的毛是绿色的;红色的眼睛会吸收绿光,所以眼睛呈现黑色,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阳光下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红外线B.彩虹的外侧为红色,内侧为紫色C.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由于折射形成行形状各异的光斑D.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其中红、绿、黄是色光的三原色【解析】A.在阳光下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故A错误;B.彩虹是光的色散得来的,其从外到内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故B正确;C.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即小孔成像),故C错误;D.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故D错误。故选B。3.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A点,可行的方法是()A.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C.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D.只将激光笔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如图箭头方向)【解析】AB.将平面镜水平向左、右移动,入射光线不变,入射点的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A点,故AB不符合题意;C.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虽然入射光线方向不变,但入射点向上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上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能射中A点,故C符合题意;D.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光斑会向下移动,不能射中A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贴在内筒左侧半透明纸上能看到清晰的像。关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解析】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烛焰倒立的实像,故A项错误;B.小孔成像所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是倒立的烛焰的形状,故B项错误;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像会变小,向右拉动内筒,像会变大,而同时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可能变小也可能变大,故C项错误;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即物距不变,像距变大或变小,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故D项正确。故选D。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插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弯折了 B.水中山的倒影C.“小兔”的影子 D.瓶子在平面镜中的像【解析】A.插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弯折了,这是铅笔的光进入人眼时发生了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B.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山的光在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是光的反射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C.手影小兔是光被手遮挡住,从而在屏幕上出现手的影子,这是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故C符合题意;D.看到镜子中的瓶子,这是瓶子的光经镜子反射后进入人眼形成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说法正确的是()A.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B.强烈阳光照射到建筑的玻璃幕墙上,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C.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仍平行D.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解析】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巨大的玻璃幕墙,表面光滑,当光照射到它们的表面时会发生镜面反射,能量强亮度大,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光污染,故B正确;C.漫反射的光线是射向各个方向的,所以入射光线彼此平行时,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彼此不平行,故C错误;D.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说明光在这些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B。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四位同学在方格纸上用“•”记录了蜡烛与其像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N为玻璃板,M为方格纸,则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A. B. C. D.【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同的,A中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BCD的距离都不相等。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8.有一光电控制液面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高度()A.上升

· B.下降 C.不变 D.都有可能【解析】由于液面始终水平,则两次反射光线平行,过S2作另一反射光线与入射光束相交,如解图所示,由于入射光线不动,显然液面将上升,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9.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矮墙的两边,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镜使两人在图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A.ae B.bc C.bd D.cd【解析】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平面镜里成的像的位置,分别过乙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甲的眼睛,过甲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乙的眼睛(这两条直线就可以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由这四条直线与墙的交点即可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bd。故选C。10.如图,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下图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

A.

B.

C.

D.

【解析】图中O点是青蛙的位置,将O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将O点与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B图中光的传播方向标错了,C图中光线发生了偏折,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C图也不正确;D图中不仅光线发生了偏折,而且光的传播方向也标错了,所以D图也不正确,只有A图是正确的.11.若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故当MN分开后,猫在两个镜子上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应选C.二、填空题12.公园里有一座桥,如图所示。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m;若湖水上涨了0.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m,“倒影”是(虚/实)像,像的大小将(变大/变小/不变)。【答案】32.7虚不变【解析】[1]倒影属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距与物距相等,已知彩灯距离湖面(物距)3m,所以该“倒影”距离湖面(像距)也为3m。[2]湖水再上涨0.3m,此时彩灯距离湖面(物距),该“倒影”距离湖面(像距)也为2.7m。[3][4]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成虚像,并且像与物体等大,所以“倒影”是虚像,像的大小将不变。13.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外套筒的一端蒙上带孔的黑纸(图甲),在内套筒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当光屏(图乙),把内套筒装入外套筒中(图丙)。小明使用针孔照相机时,眼睛应对着(选填“小孔”或“塑料薄膜”)观察窗外的景物,将看到窗外景物(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增大塑料薄膜与小孔间的距离,看到的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塑料薄膜倒立变大【解析】[1]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明亮的室外,塑料薄膜在暗室内,让光线通过小孔进入筒内,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倒立的实像,眼睛应对着塑料薄膜观察窗外的景物。[2]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属于小孔成像,将看到窗外景物倒立的实像。[3]增大塑料薄膜与小孔间的距离,即把内套筒远离小孔,像距变大,看到的像变大。14.甲图显示的现象叫做现象,就像雨后的彩虹。其实我们(选填“背对着”或“正对着”)太阳喷水,也能观察到“人造虹”现象,其中红光的偏折(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的比较显著;丙图中,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经玻璃折射后(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d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光的色散背对着小于热效应仍然平行变小【解析】[1]甲图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故是光的色散现象。[2]当我们看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时,彩虹的方向与太阳光的方向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彩虹是太阳光进入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两次折射和反射形成的,折射使太阳光色散成七色光,反射改变了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只有在和太阳相反的方向才能看到彩虹,故需要背对太阳光。[3]从图甲可知,紫光在最下方,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4]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具有热效应。[5]光线通过平行玻璃砖时要发生两次折射,由于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下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上表面的入射角,由几何知识而控制,折射光线必定和入射光线平行。[6]入射方向相同的红光、紫光在玻璃中的偏折的角度不同,因紫光比红光偏折成度大,所以经玻璃折射后,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变小。15.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上时,发生了的缘故。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做;适当的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答案】漫反射光的色散紫外【解析】[1]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桃花),是因为光在物体(桃花)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2]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3]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16.2020年6月21日下午3点半左右,娄底市内绝大部分同学亲眼看到了日环食这一难得的景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日食属于光的现象;如图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图。(选填“甲”或“乙”)。【答案】直线传播甲【解析】[1][2]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线,地球处在月球的影子里,这就形成了日食,所以图甲是日食的成因图。17.如图甲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55°.若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将镜面绕入射点顺时针旋转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度.如图乙所示,两平面镜A和B相交成角α,若入射光线与B镜面平行,经镜面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与A镜面平行,则角α为度.【答案】9060【解析】[1]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5°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90°−55°=35°,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35°;若入射光线不动,当平面镜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时,法线随平面镜顺时针转过10°,则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为:35°+10°=4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5°+45°=90°.[2]作出光的反射光路图如图所示,入射光跟平面镜OB平行,出射光跟平面镜OA平行,如图所示,OB∥EF,CD∥OA,则∠1=α,∠4=α.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等于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2=∠1=α,∠3=∠4=α,所以△EO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α=60°.三、实验题18.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图中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烛焰的正立像D.烛焰的倒立像(3)将蜡烛燃烧变短,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方向移动;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应(填“靠近”或“远离”)小孔.(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茂密的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是(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选填“像”或“影子”)。仔细观察光斑,发现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选填“树叶间小孔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有关。【答案】实像光的直线传播D上靠近太阳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解析】(1)[1][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3]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倒立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烛焰的倒立的实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4][5]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向下移动,则烛焰的像向上移动;要想使像明亮些,像应小些,所以半透明薄膜应靠近小孔。(4)[6][7][8]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像,由于树叶缝隙到地面的距离(或树叶缝隙的高度)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19.“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2)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5)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这两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这两个实验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B.前者实验中的玻璃板与桌面垂直,后者实验中的活动纸板也要与镜面垂直C.这两个实验中都需要用到刻度尺这个测量工具D.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人看到烛焰在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答案】竖直顺漫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CABD【解析】(1)[1][2]白色纸板ABCD应竖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这样反射光线才可以在硬纸板上呈现;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2)[3]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3)[4]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5]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故应选C。(5)[6]A.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和体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需要多次实验,其目的都是为找到普遍规律,故A正确;B.因为像与物体的连线始终与平面镜平面垂直,所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的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这个实验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要求实验中的活动纸板也要与镜面垂直,故B正确;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需要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不需要测量长度,所以不需要刻度尺,故C错误;D.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人看到烛焰在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正确。故选ABD。20.如图a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透明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他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A的的一侧/B的的一侧)观察.(2)在实验中点燃A蜡烛.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B蜡烛,也不能使B蜡烛与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3)小明解决上述问题后,进一步观察A、B两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移去后面的B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4)完成以上操作后,小明应多次改变重复上面的实验,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小明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回家观察到他家里的餐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8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b所示,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填“改变”或“不变”).(6)小明还设计了一个“巧测距离''的木箱,如图桌面上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选填“平面镜"或“透明薄玻璃”),箱内有一支蜡烛A,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他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①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②移动蜡烛B,直到;③用刻度尺测出距离,就等于A到MN的距离.【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A的一侧玻璃板未竖直放置相等不能虚蜡烛A的位置不变不变透明薄玻璃蜡烛B的像与A完全重合蜡烛B到侧面MN的.【解析】(1)[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因为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并且必须通过光学元件进行观察,因此眼睛必须在A蜡烛的一侧;(2)[3]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蜡烛与桌面不垂直,故像也不和桌面垂直.(3)[4]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5][6]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7]为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小明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8]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5)[9]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用手水平拨动转盘时,灯的位置不变,所以通过玻璃转盘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不改变.(6)[10]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11]实验过程中,移动蜡烛B,直到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即确定像的位置;[12]根据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