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LX2024.6)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和2B铅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考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部分共50分选择题部分共25个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宋朝李刚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刚的高度评价反映出隋文帝一生最大的功绩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实现国家统一 C.发展社会经济 D.开凿大运河2.下面是后人对隋朝大运河的不同评述,据此关于大运河的开通理解最准确的是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李敬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A.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B.促进了南北间交流C.应一分为二来看待 D.应持完全肯定态度3.据《隋书·食货》记载,“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物,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关于这一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B.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C.体现了隋朝的繁荣局面 D.体现皇帝奢侈,纵情享乐无度4.唐蕃会盟碑上记载:“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岂不盛欤”表达的意思是A.唐朝和吐蕃加强经济往来 B.表达了民族之间团结友好往来的思想C.中央政府和边疆政权的平等性 D.双方增设专门友好交往的机构5.如图1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上,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乐舞俑折射出唐朝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兼容并包6.“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这表明唐玄宗A.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B.整顿吏治,裁减人员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前期勤政,后期腐化7.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商业的繁荣8.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历史观点的是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B.唐朝前期发明和推广了生产工具,如:曲辕犁C.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D.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9.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10.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增加财政收入 C.加强军事实力 D.加强皇权专制1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藩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了A.“澶渊之盟”削弱了北宋的力量 B.辽的统治更加腐朽C.北方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12.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13.某校历史小组将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板报展,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种植方面的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图2图3图4A.精巧的手工技艺 B.繁荣的宋代经济 C.发达的农业生产 D.独特的活字印刷14.“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西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B.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D.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15.某同学梳理济南历史沿革(如表1)。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西周秦元先后属于谭国、齐国属济北郡隶属于中书省表1A.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 B.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C.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 D.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16.“至元初时,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佛教)之教,兼治西藏之事。”材料中的“总制院”指的是A.西域都护 B.中书省 C.宣政院 D.军机处1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史料反映的是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18.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建立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该机构设置的作用是A.维持地方治安 B.巩固帝国统治 C.转运地方财赋 D.抑制武将势力19.“明朝洪武二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材料中“布政使司”的设置与明朝哪一改革措施有关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刺史制度C.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D.废除丞相和中书省20.“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委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渥巴锡21.“十八年(1661年)六月,成功以兵二万五千自安平附近上陆,断安平与赤嵌之交通。赤嵌城先下……”这反映的是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C.清军进入台湾 D.清军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22.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最能说明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危害颇多 D.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侵入沿海地区2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图1(汉)坐而论道图2(宋)站议时政图3(清)跪受笔录A.君主权力的强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臣关系的和谐24.明清时期,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25.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图中①对应朝代时代特征是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C.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2史料①“(唐)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资治通鉴》史料②图1玄奘西行求法(邮票)史料③图2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史料④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请对以上史料进行分类。(4分)(写序号即可)一手史料:__________________二手史料:__________________(2)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请写出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的帝王年号。(2分)从表2的四则史料中任选一则,运用所学史实展开介绍。(4分)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宋代海外贸易图图2元朝交通路线图(1)如图请写出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4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从宋朝到元朝对外交通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材料二宋代……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海外贸易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了科举制演变历程的思维导图,请将图12中的①②③④处补充完整。(8分)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2)杨齐福和顾炎武对科举制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3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事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