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高考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58讲主题概览食物生产是人类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1.食物生产的产生与发展:(1)在原始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世界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2)工业革命后,食物的生产、储备逐步实现了现代化。(3)当今世界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2.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进行。(2)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梳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知识点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迁徙的生活。(2)农耕和畜牧条件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出现大约1万年前意义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社会生活: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2)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以应用;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③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代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4)古代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土地国有。(5)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制度为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3.生产关系的变化(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张同铸在《世界农业地理总论》中阐述的农业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过程:1.思考·情境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答案形成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发展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世界人口的增加;先民辛勤的劳动。2.阐释

·核心概念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兴修与维护等方面。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3.图解·关键知识

原始农业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知识点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物种欧洲中国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明朝时传入中国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物种欧洲中国番茄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①物种: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②影响: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欧亚禽畜传入美洲①概况: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畜禽传入美洲。②影响: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也可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①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③中国引入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水土流失。1.图解·关键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领域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2.阐释

·核心概念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推动形成了独特的美洲文化,如感恩节文化、西部牛仔文化等,甚至还影响了政治文化,如美国的驴象之争。3.拓展·思维点拨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根据材料,概括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产生的影响。4.思考·情境问题答案推动了欧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改变了欧洲民众的消费习惯知识点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①农业机械化原因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特点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是大、中、小型相结合影响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成就美国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2)畜牧业现代化①生产方式: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渔业现代化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古代现代粮食储存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余粮20世纪50年代,美国采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食品保存采用腌制和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冰延长食品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大大促进了该项产业的发展3.粮食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原因措施粮食安全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食品安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各国政府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1.图解·关键知识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一般的定义是:利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通过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得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并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为龙头,实行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现代农业有哪些基本特征?2.思考·情境问题答案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以科技为核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机械化、自动化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以商品化为特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以产业化为目标,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等等。3.阐释

·核心概念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返回突破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视角1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食物生产的产生与发展主题一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根据材料,概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视角2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材料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深化拓展历史解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具、动力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现代科技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农工贸一体化视角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主题二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进入了欧洲。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传到罗马。此后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粟传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世界。——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特点:交流空间相对较小;以农作物交流为主;形成多个交流中心;以和平方式为主。原因: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丝绸之路的开辟;欧亚非有多个古文明中心。视角2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材料

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