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被《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所收录。画面上有两名渔夫,六只鱼鹰,前面一人肩扛鱼叉,手臂上有一只鱼鹰,而其中一只鱼鹰正从嘴里吐出一条鱼。该画像石(

)A.是研究汉代农业的一手史料 B.体现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落后C.反映了田庄渔业的发展状况 D.说明汉代民众生活异常艰辛2.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得到酒和火器……从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A.掩盖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本质B.肯定了美洲与非洲间的物种交流C.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D.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3.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4.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曲折发展B.“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C.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5.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3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

)类别/年份1781-1796年1796-1805年1805-1820成年男性1004136成年女性1002525儿童1003030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C.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 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6.前苏联1950—1979年间大学生总数增加31倍,其中“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制造和自动化装置”等专业的学生增加236倍,而化工专业的招生从1966年的28万人减到1975年的193万人,轻工和食品工业的某些专业也相继减少。这说明此时期的苏联(

)A.工业化发展模式引领着人才培养 B.在教育领域中逐渐打破斯大林模式C.招生调整受“战略防御计划”影响 D.始终把尖端科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7.动画片《猫和老鼠》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在这些嘻嘻哈哈的情节中有许多精心设计的隐喻。下图是汤姆猫上了天堂后,天堂入口处“检票员”登记动物死亡方式的一个场景。该场景说明动画设计团队(

)A.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B.注重科技与娱乐融为一体C.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 D.抨击工业社会的衍生问题8.《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9.清代所修地方志中,户口职业项目常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而民国年间所编的《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等,这反映了()A.社会多元化的趋势 B.社会变革的剧烈C.职业多样化的选择 D.社会分工的扩大10.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11.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体现以人为本内涵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12.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C.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13.1985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中国人现在比5年前要有组织得多,消息也灵通得多。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互动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4.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

)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15.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英格兰(

)英格兰1600—1801年城市人口估计(千人)

地区

年代16001670170017501801伦敦人口200475575675960其他城市人口1352052755401420城市人口总数33568085012152380A.工业化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化进程 B.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C.伦敦逐渐丧失城市化水平的优势 D.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并完善16.下图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失业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照表,据此可知当时(

)说明:纵轴代表百分比,“折线甲”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又名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折线乙”代表失业率A.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亟待调整 B.国家加大对经济干预成效显著C.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D.福利社会政策缓和了经济危机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3,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溃。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摘编自巫仁怒《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呈柏油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占领亚洲市场: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布出口,以百万码计。——【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1.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属于一手史料,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江南农业生产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中没提及田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该学者认为是奴隶贸易是非洲人自己卖自己的同胞,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非洲人口增长,掩盖了对非洲掠夺的本质,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美洲作物的引进,并未体现物种交流,排除B项;“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此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的中国有些地区。个体手工业者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或出售棉花,或采用机纱,调节生产活动,说明它们在经营上正在转型,逐步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C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农村手工业者灵活安排生产活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曲折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知识沿海地区逐步解体,在广大内陆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D〖解析〗观察表格数据,我们发现如果以1781-1796年新机器尚未产生重大影响前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为100的话,那么,在此后的10年中,对于男性工人需求量直接减少了大约60%,成年女性劳动力工人需求量更是减少了近80%,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绒面呢行业,无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因为机器的大规模推广所致,之后工人工资也减少很多,贫富差距事实上在增加,排除B项;仅从劳动力数量变化表上,无法推知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6.A〖解析〗根据材料“前苏联1950—1979年间大学生总数增加31倍”、“等专业的学生增加236倍”、“化工专业的招生从1966年的28万人减到1975年的193万人,轻工和食品工业的某些专业也相继减少”及所学知识可得,在这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好,工业化发展模式引领着人才培养,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突破,排除B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始终把尖端科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只小猫被人装入装满水的袋子淹死,检票员叹息“普通人不会做这样的事”,体现了动画设计团队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动画设计团队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社会的衍生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C〖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纺织品进口税率大大下降,大量洋纱倾销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而非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年间(中国)。根据材料“民国年间所编的《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年间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中国社会变革剧烈,新的职业体系逐渐产生,B项正确;“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职业多元化的选择”只是表象,不能体现其本质,排除C项;社会分工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0.C〖解析〗1931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严重歧视已婚妇女,也未体现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福利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沿中轴线对称,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在皇城内分布”,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中正有序,说明这种设计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都城规划,与坊市分区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并未提及以人为本内涵,排除B项;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缺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的经济功能还是多以商业贸易为主,而工业化是当时推动城市化的最大影响因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城市化动力的缺陷,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工业和商业资本的比重,未反映工业结构,由材料得不出工业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的殖民化不会直接影响中国近代工厂职工总体人数和商业资本比重,排除B项;西方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C〖解析〗依据材料“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的企业在寻求外资,在谋求自身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市场对待洋纱的态度逐渐转变,洋纱应用逐渐广泛,土纱逐渐退出市场,说明上海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即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场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确立了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排除A项;洋纱逐渐占据市场,并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洋货的抵制,排除B项;仅根据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并不足以证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750年伦敦人口是675千人,其他城市人口是540千人,城市人口总数是1215千人,1801年伦敦人口是960千人,其他城市人口是1420千人,城市人口总数是2380千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正值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工业化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A项正确;仅凭材料数据无法判断这一时期英格兰是否已经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英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伦敦的城市化水平优势并未丧失,排除C项;1689年10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以后美国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时,通货膨胀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失业率则维持了较高的水平,这都是经济发展恶化的表现,说明传统经济发展政策亟待调整,A项正确;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失业率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排除B项;美国的失业率维持在了较高水平,并不是低失业率,排除C项;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反映福利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7.(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当简单生产工具,就能使其再生。(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严控重压。〖解析〗(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柱状图明显可以看出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出时间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航路开辟后、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可知原因是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当简单生产工具,就能使其再生。(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农业……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两面性为一方面为了保障国家赋税收入,一般政府会重视农业,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农业提供的赋税收入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使其难以变革。18.(1)相同:商品经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大型建筑物等);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不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原因: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而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2)平等的观念,如城墙拆除;公共的观念,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如照明街灯的出现;休闲的观念、电影院的出现;市场的观念,增加了消费购物的场所,如大型广场的出现;运动的观念;卫生的观念,避免了城市尘土飞扬,如城市植树,如图书馆的出现,如礼堂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商议讨论事情等。〖解析〗(1)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相同:依据信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再结合所学可知相同是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和“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可知相同是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大型建筑物等);从城市功能发展角度相同点是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不同:根据材料“城墙被拆掉”和“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可知不同是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从古代城市发展角度来说原因是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从西方文明的冲击角度分析原因是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依据信息“城墙被拆掉”可知是平等的观念;根据材料“设置照明街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可知是公共的观念,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根据材料“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呈柏油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观念是卫生的观念;根据材料“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可知是市场的观念;根据材料电影院的出现可知是休闲的观念。19.(1)特点:双方贸易保持稳定与快速发展;双方经济合作有所发展且合作领域较为广泛。(2)变化:双边贸易额逐渐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增加,贸易结构逐步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到1959年,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概括得出双方贸易保持稳定与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以换取苏联的机器设备和成套设备等。除此之外,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概括得出双方经济合作有所发展且合作领域较为广泛;根据“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得出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增多。(2)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示意图,可从双边贸易额逐渐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增加,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增长,贸易结构逐步优化等角度进行总结。原因: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应从中、俄两方面分析,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俄国矿产资源丰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20.论题:棉纺织市场的扩大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论述:1820—1920年,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机在棉纺织工厂广泛运用,蒸汽动力船只大量增加,英国向亚洲的印度和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主导世界棉花网络的进程加快。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传统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和贸易中心,且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向印度和中国出口棉纺织品的进程缓慢。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武力侵略等方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使印度沦为其殖民地,因此,该时期英国棉纺织品大量出口印度。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因此,英国在中国棉纺织品的倾销进程远不及在印度快。总之,1820—1920年,英国棉纺织品向印度和中国出口的历程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兴起,并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以及著作书名《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可见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与棉纺织市场的扩大有关,或工业资本主义以棉花为武器在全球扩张。故可以“棉纺织市场的扩大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20—1920年,英国向亚洲扩张棉纺织市场是其全球扩张的一部分。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机在棉纺织工厂广泛运用,蒸汽动力船只大量增加,英国向亚洲的印度和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主导世界棉花网络的进程加快。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传统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和贸易中心,且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向印度和中国出口棉纺织品的进程缓慢。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武力侵略等方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使印度沦为其殖民地,因此,该时期英国棉纺织品大量出口印度。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因此,英国在中国棉纺织品的倾销进程远不及在印度快。由此可见,1820—1920年,英国棉纺织品向印度和中国出口的历程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兴起,并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也可以“工业资本主义以棉花为武器在全球扩张。”作为论题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阐述为,工业革命推动以英国为首的棉花帝国在全球扩张。1820—1920年,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占领亚洲棉纺织市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蒸汽机在棉纺织工厂广泛运用,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印度是其中最大的市场,中国的市场同样诱人和中国成为英国的重要目标。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武力侵略等方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使印度沦为其殖民地,该时期英国棉纺织品大量出口印度。两次鸦片战争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市场被打开,英国布料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推翻殖民统治,印度开展民族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棉纺织市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后,英国为首的工业资本主义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一方面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另一方面促使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兴起,逐渐走向工业化。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被《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所收录。画面上有两名渔夫,六只鱼鹰,前面一人肩扛鱼叉,手臂上有一只鱼鹰,而其中一只鱼鹰正从嘴里吐出一条鱼。该画像石(

)A.是研究汉代农业的一手史料 B.体现了江南农业生产的落后C.反映了田庄渔业的发展状况 D.说明汉代民众生活异常艰辛2.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得到酒和火器……从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A.掩盖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本质B.肯定了美洲与非洲间的物种交流C.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D.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3.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年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4.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曲折发展B.“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C.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D.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5.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3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

)类别/年份1781-1796年1796-1805年1805-1820成年男性1004136成年女性1002525儿童1003030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C.推动了社保体系的建立 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6.前苏联1950—1979年间大学生总数增加31倍,其中“电子技术”、“电子仪器制造和自动化装置”等专业的学生增加236倍,而化工专业的招生从1966年的28万人减到1975年的193万人,轻工和食品工业的某些专业也相继减少。这说明此时期的苏联(

)A.工业化发展模式引领着人才培养 B.在教育领域中逐渐打破斯大林模式C.招生调整受“战略防御计划”影响 D.始终把尖端科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7.动画片《猫和老鼠》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在这些嘻嘻哈哈的情节中有许多精心设计的隐喻。下图是汤姆猫上了天堂后,天堂入口处“检票员”登记动物死亡方式的一个场景。该场景说明动画设计团队(

)A.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B.注重科技与娱乐融为一体C.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 D.抨击工业社会的衍生问题8.《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9.清代所修地方志中,户口职业项目常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而民国年间所编的《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等,这反映了()A.社会多元化的趋势 B.社会变革的剧烈C.职业多样化的选择 D.社会分工的扩大10.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11.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体现以人为本内涵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12.1933年,我国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农业占到了60%。另据估计,1933年全国商业人员约1171万人,是当时工厂职工人数的24倍,商业资本约为工业资本的10倍。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极为不平衡 B.工商业的殖民化倾向C.城市化动力存在缺陷 D.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13.1985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中国人现在比5年前要有组织得多,消息也灵通得多。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互动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4.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这说明(

)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15.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英格兰(

)英格兰1600—1801年城市人口估计(千人)

地区

年代16001670170017501801伦敦人口200475575675960其他城市人口1352052755401420城市人口总数33568085012152380A.工业化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化进程 B.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C.伦敦逐渐丧失城市化水平的优势 D.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并完善16.下图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失业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对照表,据此可知当时(

)说明:纵轴代表百分比,“折线甲”代表消费者价格指数(又名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折线乙”代表失业率A.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亟待调整 B.国家加大对经济干预成效显著C.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D.福利社会政策缓和了经济危机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3,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溃。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摘编自巫仁怒《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呈柏油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已与东北根据地开展了地方性的经贸合作。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相关协定的签订,两国贸易总额增加到20.97亿美元,是1950年的6倍。中国向苏联提供苏联所急需的橡胶、有色金属、羊毛、黄麻、大米、猪肉和烟草等原料和农副产品,中苏还以技术协定、人员交流等形式进行科技合作。为适应两国贸易需要,中苏还决定发展并完善铁路运输路线﹣﹣摘编自禹丹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研究》材料二

2000~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商品贸易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张小女《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贸关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商品贸易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占领亚洲市场:1820—1920年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布出口,以百万码计。——【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1.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苏邳县出土的汉代捕鱼归来画像石,属于一手史料,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江南农业生产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中没提及田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该学者认为是奴隶贸易是非洲人自己卖自己的同胞,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非洲人口增长,掩盖了对非洲掠夺的本质,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美洲作物的引进,并未体现物种交流,排除B项;“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此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政府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规范有机化肥的生产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保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化肥制造业萎缩,而是规范化肥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是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的中国有些地区。个体手工业者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或出售棉花,或采用机纱,调节生产活动,说明它们在经营上正在转型,逐步被纳入新的经济体系,C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农村手工业者灵活安排生产活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曲折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知识沿海地区逐步解体,在广大内陆地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传统自然经济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D〖解析〗观察表格数据,我们发现如果以1781-1796年新机器尚未产生重大影响前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为100的话,那么,在此后的10年中,对于男性工人需求量直接减少了大约60%,成年女性劳动力工人需求量更是减少了近80%,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绒面呢行业,无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因为机器的大规模推广所致,之后工人工资也减少很多,贫富差距事实上在增加,排除B项;仅从劳动力数量变化表上,无法推知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6.A〖解析〗根据材料“前苏联1950—1979年间大学生总数增加31倍”、“等专业的学生增加236倍”、“化工专业的招生从1966年的28万人减到1975年的193万人,轻工和食品工业的某些专业也相继减少”及所学知识可得,在这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好,工业化发展模式引领着人才培养,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突破,排除B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始终把尖端科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只小猫被人装入装满水的袋子淹死,检票员叹息“普通人不会做这样的事”,体现了动画设计团队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动画设计团队具备人文关怀与反思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社会的衍生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C〖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纺织品进口税率大大下降,大量洋纱倾销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而非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非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9.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年间(中国)。根据材料“民国年间所编的《阜宁县新志》所列职业表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年间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中国社会变革剧烈,新的职业体系逐渐产生,B项正确;“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职业多元化的选择”只是表象,不能体现其本质,排除C项;社会分工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0.C〖解析〗1931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导致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才会出现材料所述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严重歧视已婚妇女,也未体现出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到福利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沿中轴线对称,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在皇城内分布”,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中正有序,说明这种设计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都城规划,与坊市分区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并未提及以人为本内涵,排除B项;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缺陷,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的经济功能还是多以商业贸易为主,而工业化是当时推动城市化的最大影响因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城市化动力的缺陷,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工业和商业资本的比重,未反映工业结构,由材料得不出工业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的殖民化不会直接影响中国近代工厂职工总体人数和商业资本比重,排除B项;西方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C〖解析〗依据材料“在全中国,即使是很小的工厂也在寻找外国合资者,以帮助他们实现企业现代化……”,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的企业在寻求外资,在谋求自身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市场对待洋纱的态度逐渐转变,洋纱应用逐渐广泛,土纱逐渐退出市场,说明上海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即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场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确立了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排除A项;洋纱逐渐占据市场,并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洋货的抵制,排除B项;仅根据对待洋纱态度的变化,并不足以证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750年伦敦人口是675千人,其他城市人口是540千人,城市人口总数是1215千人,1801年伦敦人口是960千人,其他城市人口是1420千人,城市人口总数是2380千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正值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工业化冲击了原有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A项正确;仅凭材料数据无法判断这一时期英格兰是否已经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英国作为世界上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伦敦的城市化水平优势并未丧失,排除C项;1689年10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得以确立,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以后美国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时,通货膨胀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失业率则维持了较高的水平,这都是经济发展恶化的表现,说明传统经济发展政策亟待调整,A项正确;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失业率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排除B项;美国的失业率维持在了较高水平,并不是低失业率,排除C项;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反映福利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7.(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当简单生产工具,就能使其再生。(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严控重压。〖解析〗(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柱状图明显可以看出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出时间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航路开辟后、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又非常顽强”可知原因是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当简单生产工具,就能使其再生。(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农业……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两面性为一方面为了保障国家赋税收入,一般政府会重视农业,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农业提供的赋税收入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使其难以变革。18.(1)相同:商品经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大型建筑物等);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不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原因: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而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2)平等的观念,如城墙拆除;公共的观念,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如照明街灯的出现;休闲的观念、电影院的出现;市场的观念,增加了消费购物的场所,如大型广场的出现;运动的观念;卫生的观念,避免了城市尘土飞扬,如城市植树,如图书馆的出现,如礼堂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商议讨论事情等。〖解析〗(1)本题第一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相同:依据信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再结合所学可知相同是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和“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可知相同是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大型建筑物等);从城市功能发展角度相同点是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不同:根据材料“城墙被拆掉”和“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可知不同是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从古代城市发展角度来说原因是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从西方文明的冲击角度分析原因是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依据信息“城墙被拆掉”可知是平等的观念;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