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科举制下选才之盛2.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设置节度使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3.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4.《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5.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两税法 D.九品中正制6.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A.民族文化 B.经济状况 C.妇女地位 D.儒家思想7.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8.1791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A.各州自治原则B.共和制原则C.各州平等原则D.联邦制原则9.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10.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 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 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1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2.1980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邓小平意在说明A.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要完整准确地研究清楚社会主义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是失败的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结合1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15.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立办《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16.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十月革命A.爆发具有必然性B.具有重大意义C.推动了俄国发展D.深受西欧影响17.“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据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18.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A.价格革命B.殖民掠夺C.商业革命D.第一次工业革命19.“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的爆发 B.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遵义会议的召开20.创作于1938年的一首歌曲中写道“……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坚固的阵线。”歌曲描绘的是哪一城市的革命情景A.延安 B.武汉 C.南京 D.广州21.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期的土地政策(

)A.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初期二、简答题22.古往今来,中国统一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在边疆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二

管理机构备注中央理藩院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事务地方省内地18个省设总督或巡抚;省之下设道、府、县将军辖区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设置5个将军辖区,由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办事大臣辖区在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藏区盟、旗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加强地方管理的特点。材料三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史料证明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材料四

序号史实①(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②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④“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⑤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4)依据材料四,选用两则历史资料,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唐宋,丞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映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加强,排除A。C项为材料的现象,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内容,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加强,排除D。『点石成金』: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实质切入,结合“相权不断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方”方面思考即可。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通过权力之间的制约,实现了皇权的集中,因此D正确;A是在秦朝,排除;B是在汉朝,排除;C是唐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排除。故选D。3.A〖解析〗图中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结合所学可知,秦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故这一制度创立于秦朝,A项正确;根据所学三公九卿制创立于秦朝,隋朝的中央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宋朝中央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初中央机构是中书省,后废中书省设顾问机构内阁,排除D项。故选A项。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削弱藩国实力,“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折”,反映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贵族与“藩国自折”等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增加税收并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5.B〖解析〗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6.A〖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表明,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民族文化,故A正确;“经济状况”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妇女地位”与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7.B〖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8.D〖解析〗根据“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D项正确;各州并不能完全自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共和制,排除B项;各州有大小之分,并不是平等的,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9.B〖解析〗据题意可知,乡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基层乡村的治理,稳固基层治理,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没体现确立儒学权威,故C错误;题意没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故D错误。10.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中央试图削弱地方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未能真正限制地方的权力,故D项正确;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权力增大,而中央权威受损,排除C。11.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2.D〖解析〗根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应该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并没有强调要完整地研究,排除B;材料没有对苏联的模式进行评价,排除C。13.B〖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集中反映我国农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人群体,表明我国商业发展到新高度,它们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的体现,故①③符合题意;经济东晋南朝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故②不符合题意。宋代时期,我国的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在北魏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在明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故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故A正确,BCD排序均不正确。15.A〖解析〗根据材料“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立办”可知,反映的是唐代西市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依据材料“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可知,反映的是唐朝西市饮食商业的繁荣景象;依据材料“(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可知,反映的是唐朝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由此可知,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唐朝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行业是西市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从材料中的“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来看,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十月革命深受西欧影响,排除D项。17.D〖解析〗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8.B〖解析〗由“非洲土著”可知,材料与奴隶贸易有关,而奴隶贸易是西方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故〖答案〗为B。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与本题时间不符,故A、C可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可排除。19.B〖解析〗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主要是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故B正确;从材料中边界旗子始终不倒,可以看出应该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南昌起义爆发,故A错误;材料和红军长征没有关系,故C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召开的,故D错误。故选B。20.A〖解析〗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到这个地方来进行抗战,结成了抗战的联盟,结合所学知识,是在陕西延安,故A正确;武汉在1938年沦陷了,故B错误;南京在1937年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故C错误;广州也是1938年沦陷的,故D错误。故选A。21.C〖解析〗依据图示中“交租、减租”和“民国三十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双交双减政策,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故A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实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留富农的政策,故D错误。故选C。22.(1)措施: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意义:开疆拓土,促进交流,加强边疆管理与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特点: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统治。(3)证明:《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论持久战》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战略理论指导;百团大战说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寇的侵略。(4)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序号与说明相结合,表述准确。示例:主题: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序号与说明序号①,《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序号③,1954年宪法的规定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一“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可知北击匈奴;依据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可知开通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一“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可知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意义: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开疆拓土,促进交流、加强边疆管理与开发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回答。(2)特点:依据材料二表格“理藩院”“驻藏大臣”“盟旗”等可知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以及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依据材料二“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藏区”“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可知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统治。(3)证明:依据材料三“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和所学从《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结合《论持久战》的理论指导以及百团大战的军事行动来说明论证。(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的两个序号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即可。比如序号①和序号③可以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序号与说明;序号①从《共同纲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提出回答;序号③从民族区域自治规定回答。23.(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解析〗(1)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4.(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根据材料一“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并结合所学可知,垄断组织的形成。意义: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代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不足:根据材料二“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可知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可知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根据材料二“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可知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方面,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环境方面,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天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科举制下选才之盛2.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设置节度使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3.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4.《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削弱王国势力5.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涉及到唐朝哪一制度()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两税法 D.九品中正制6.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A.民族文化 B.经济状况 C.妇女地位 D.儒家思想7.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8.1791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A.各州自治原则B.共和制原则C.各州平等原则D.联邦制原则9.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10.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 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 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1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2.1980年3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邓小平意在说明A.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要完整准确地研究清楚社会主义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是失败的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结合1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15.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立办《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16.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十月革命A.爆发具有必然性B.具有重大意义C.推动了俄国发展D.深受西欧影响17.“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据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18.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碾轧成一枚硬币,而站在一旁的传教士正在向非洲土著布道。这幅漫画讽刺的是A.价格革命B.殖民掠夺C.商业革命D.第一次工业革命19.“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的爆发 B.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遵义会议的召开20.创作于1938年的一首歌曲中写道“……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坚固的阵线。”歌曲描绘的是哪一城市的革命情景A.延安 B.武汉 C.南京 D.广州21.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期的土地政策(

)A.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初期二、简答题22.古往今来,中国统一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在边疆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二

管理机构备注中央理藩院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事务地方省内地18个省设总督或巡抚;省之下设道、府、县将军辖区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设置5个将军辖区,由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办事大臣辖区在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藏区盟、旗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加强地方管理的特点。材料三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史料证明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材料四

序号史实①(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②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④“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⑤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4)依据材料四,选用两则历史资料,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唐宋,丞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反映的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加强,排除A。C项为材料的现象,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内容,而是强调专制君权不断加强,排除D。『点石成金』: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实质切入,结合“相权不断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方”方面思考即可。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制之下,通过权力之间的制约,实现了皇权的集中,因此D正确;A是在秦朝,排除;B是在汉朝,排除;C是唐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排除。故选D。3.A〖解析〗图中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结合所学可知,秦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故这一制度创立于秦朝,A项正确;根据所学三公九卿制创立于秦朝,隋朝的中央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宋朝中央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初中央机构是中书省,后废中书省设顾问机构内阁,排除D项。故选A项。4.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增加诸侯王的数量,削弱藩国实力,“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折”,反映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恩泽贵族与“藩国自折”等不符,排除A项;推恩令的目的在于解决王国问题,与实现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增加税收并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力量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5.B〖解析〗依据材料《登科后》以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描写了登科之后的喜悦心情,描述的是科举制,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中央政治制度、两税法是唐代的赋税制度,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自隋选官制度多为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6.A〖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表明,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民族文化,故A正确;“经济状况”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妇女地位”与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7.B〖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8.D〖解析〗根据“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D项正确;各州并不能完全自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共和制,排除B项;各州有大小之分,并不是平等的,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9.B〖解析〗据题意可知,乡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基层乡村的治理,稳固基层治理,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没体现确立儒学权威,故C错误;题意没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故D错误。10.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中央试图削弱地方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未能真正限制地方的权力,故D项正确;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权力增大,而中央权威受损,排除C。11.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2.D〖解析〗根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应该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并没有强调要完整地研究,排除B;材料没有对苏联的模式进行评价,排除C。13.B〖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集中反映我国农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人群体,表明我国商业发展到新高度,它们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的体现,故①③符合题意;经济东晋南朝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故②不符合题意。宋代时期,我国的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在北魏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在明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故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故A正确,BCD排序均不正确。15.A〖解析〗根据材料“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常立办”可知,反映的是唐代西市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依据材料“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可知,反映的是唐朝西市饮食商业的繁荣景象;依据材料“(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可知,反映的是唐朝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由此可知,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唐朝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行业是西市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D项。故选A项。16.A〖解析〗从材料中的“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来看,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是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十月革命深受西欧影响,排除D项。17.D〖解析〗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A选项排除。材料与传播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8.B〖解析〗由“非洲土著”可知,材料与奴隶贸易有关,而奴隶贸易是西方对非洲的殖民掠夺,故〖答案〗为B。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与本题时间不符,故A、C可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可排除。19.B〖解析〗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主要是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现,故B正确;从材料中边界旗子始终不倒,可以看出应该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不是南昌起义爆发,故A错误;材料和红军长征没有关系,故C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召开的,故D错误。故选B。20.A〖解析〗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到这个地方来进行抗战,结成了抗战的联盟,结合所学知识,是在陕西延安,故A正确;武汉在1938年沦陷了,故B错误;南京在1937年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故C错误;广州也是1938年沦陷的,故D错误。故选A。21.C〖解析〗依据图示中“交租、减租”和“民国三十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双交双减政策,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故A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实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保留富农的政策,故D错误。故选C。22.(1)措施: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意义:开疆拓土,促进交流,加强边疆管理与开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特点: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统治。(3)证明:《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论持久战》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战略理论指导;百团大战说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寇的侵略。(4)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序号与说明相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