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_第1页
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_第2页
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_第3页
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_第4页
云南省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有关法律和政策,保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和节能效果,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云南省新建、扩建、改建民用建筑的节能检测。1.0.3建筑节能检测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云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0.1建筑节能energyefficiencyofbuildings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和室内热环境质量条件下,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和采暖、通风、空调及照明系统节能设计,使建筑的使用能耗降低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热工缺陷thermalirregularities当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缺失、受潮、分布不均或其中混入灰浆时或当围护结构存在空气渗透的部位时,则称该围护结构在此部位存在热工缺陷。2.0.3气密性能airpermeabilityperformance外门窗或幕墙的开启部分在关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2.0.4总空气渗透量()volumeofairflow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通过整窗或整个幕墙试件的空气量。单位:m3/h2.0.5单位空气渗透量()airleakageindex在标准空气状态下,当外门窗或幕墙内外压差为10Pa、所有可开启部分均已正常关闭的条件下,单位窗口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室外渗入的空气量,单位m3/(㎡·h)。该渗透量中既包括经过窗本身的缝隙渗入的空气量,也包括经过外窗与围护结构之间的安装缝隙渗入的空气量。2.0.6建筑采光顶skylightroof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屋面。2.0.7透光外围护结构transparentenvelope外窗、外门、透明幕墙和采光顶等太阳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2.0.8太阳能热水系统solarwaterheatingsystem由装配成的完整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加热水的热能系统;可以包括辅助热源。2.0.9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solarphotovoltaicpowergenerationsystem在光照条件下,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存于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组再通过电力器件向用户进行供电的系统。2.0.10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sourcesystem(EERsys)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2.0.11正常运行工况ordinaryoperationconditions指被检测系统满足使用或者设计要求的工作状态2.0.12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efficientofperformance指额定工况下机组的制冷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2.0.13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efficientofperformanceinheatingappliacation指额定工况下机组制热量与输入能量之比。2.0.14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lingsourcesystem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2.0.15水系统输送能效比()watertransportationfactor指水系统单位输送功率所能传输用于室内的冷量或热量。2.0.16单位风量耗功率transportationenergyconsumptionperairrate指风系统输送单位风量所消耗功率。2.0.17照度illuminance规定表面上的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2.0.18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powerdensity在满足照度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实测照明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3基本规定3.0.1检测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检测资质,从事节能检测的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3.0.2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或校准证书,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0.3当在节能检测中,抽检的设备、系统部件等的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定时,应扩大1倍数量抽样再次检测。3.0.4节能检测宜在下列有关技术文件准备齐全的基础上进行:1审图机构对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的审查文件;2建筑节能设计说明和建筑节能计算书;3其他有关资料。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4.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方法4.1.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宜在受检围护结构施工完成至少12个月后进行。4.1.2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宜采用热流计法。4.1.3热流和温度应采用自动检测仪检测,数据存储方式应适用于计算机分析。温度测量不确定度应小于0.5℃。4.1.4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且应避免阳光直射。4.1.5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受检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2温度传感器应在受检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受检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受检表面基本相同。4.1.6检测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应在人为适当地提高室内温度后进行检测。可采取人工加热或制冷的方式建立室内外温差。围护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应高于低温侧10℃以上;当传热系数小于1W/(m2·K)时,宜高于低温侧10/U℃以上,且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均不得等于或低于低温侧表面温度。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96h。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稳定,受检区域外表面宜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注:U为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单位:[W/(m2·K)]。4.1.7检测期间,应定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60min。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1/2。4.1.8数据分析宜采用动态分析法。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可采用算术平均法: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阻的末次计算值与24h之前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2检测期间内第一个INT(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长的天数内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阻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注:DT为检测持续天数,INT表示取整数部分。4.1.9当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热阻,并应使用全天数据(24h的整数倍)进行计算:(4.1.9)式中:R—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热阻(m2·K/W);—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内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围护结构主体部位外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W/m2)。4.1.10当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时,宜使用与本标准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4.1.1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4.1.11)式中:—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2·K)];—内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附录二附表2.2的规定采用;—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附录二附表2.3的规定采用。结果判定4.1.12受检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未作具体规定时,应符合《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相关标准要求。4.1.13当受检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4.2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检测方法4.2.1民用建筑的东(西)外墙和屋面应进行隔热性能现场检测。4.2.2隔热性能检测宜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12个月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4.2.3检测期间室外气候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日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水平面的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不宜小于国家标准的当地夏季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的90%;2检测日室外最高逐时空气温度不宜小于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附录三附表3.2给出的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2.0℃;3检测日工作高度处的室外风速不应超过5.4m/s。4.2.4受检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所在房间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直射到围护结构外表面的阳光在白天不应被其它物体遮挡,检测时房间的窗应全部开启。4.2.5检测时应同时检测室内外空气温度、受检外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室外风速、室外水平面太阳辐射照度。室内空气温度、内外表面温度和室外气象参数的检测应符合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白天太阳辐射照度的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15min,夜间可不记录。4.2.6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应对称布置在受检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两侧,与热桥部位的距离应大于墙体(屋面)厚度的3倍以上。每侧温度测点应至少各布置3点,其中一点应布置在接近检测面中央的位置。每个温度测点进行2次测量。4.2.7内表面逐时温度应取内表面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结果判定4.2.8夏季外墙和屋面的内表面逐时最高温度均不应高于室外逐时空气温度最高值。4.2.9当受检部位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2.8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4.3透光围护结构检测检测方法4.3.1建筑外窗气密性能按《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的规定进行检测。4.3.2建筑外气密性能的现场检测应按《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的规定进行检测。4.3.3建筑幕墙气密性能应按照《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的规定进行检测。4.3.4建筑幕墙及外窗光学性能应按照《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GB/T2680的规定执行。结果判定4.3.5建筑外窗气密性能检测结果应符合《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中4.3.2条的有关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4.3.6建筑幕墙气密性能检测果应符合《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中4.3.5条的有关规定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4.3.7建筑外窗、建筑幕墙光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4.4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方法4.4.1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检测仪表应符合本标准第4.1.3条规定。4.4.2检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时,内表面温度测点应悬在热桥部位温度最低处,具体位置可采用红外热像仪确定。室内空气温度测点布置、室外空气温度测点布置应分别符合本标准附录B、附录C的规定。4.4.3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与受检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受检表面基本相同。4.4.4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检测数据应逐时记录。4.4.5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4.4.5)式中:——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受检房间的平均温度(℃);——检测持续时间内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的算术平均值(℃);——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第4.1.1条的规定采用;——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第2.0.1条规定采用。结果判定4.4.6在室内外计算温度调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4.4.7当受检部位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4.6条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5室内自然通风检测5.1换气次数检测方法5.1.1室内换气次数宜采用换气次数测试仪,示踪气体采用CO2。5.1.2换气次数测试时,在相同工况下,应包含所有功能房间。5.1.3测点布置时,应根据被测空间和尺寸和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将被测空间划分成三层或以上。在1.2,m~1.5m应至少设置一个检测层。在同一检测层上,应按照梅花状(5点)布置测试。对于高大空间的公共建筑,主要针对3m以下的活动区域进行布置。5.1.4在充入示踪气体前,应在被测空间稳定2h~3h后测试CO2的本底浓度。5.1.5将示踪气体管道接入被测空间,密闭被测空间并放置一台摇摆扇。5.1.6开启摇摆扇,通过示踪气体管道向被测空间持续释放CO2气体,同时通过换气次数测试仪读取CO2各点浓度值。当各测试点CO2浓度达到4000mg/m3~6000mg/m3时,停止释放CO2气体,并将换气次数测试装置开启值换气次数测试模式。5.1.7设置CO2浓度采集周期和时长,采集周期宜为1min~5min,采集时长不应少于30min;并打开门窗。5.1.8对复杂建筑,宜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结果判定5.1.9住宅建筑中,厨房和卫生间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3次/h;其他功能房间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公共建筑中,60%以上的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5.2室内空气流速检测方法5.2.1室内空气流速宜采用风速自记仪测量。5.2.2测点布置方法符合本标准5.1.3条的规定。5.2.3测试前,应对所有测点的风速自记仪校对时间并设置启动自动记录的时间和测试的时间间隔,测试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30s。5.2.4待测试空间稳定后,开启风速自记仪进行测量,测试时,人员应离开待测空间,测量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h。结果判定5.2.5当测点1h的平均风速均满足0.3m/s~0.8m/s之间,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6建筑遮阳检测检测方法6.1.1对固定外遮阳设施,检测的内容应包括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对活动外遮阳设施,还应包括遮阳设施的转动或活动范围以及柔性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6.1.2用于检测外遮阳设施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转动或活动范围的量具的不确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长度尺:应小于2mm;2角度尺:应小于2°。6.1.3活动外遮阳设施转动或活动范围的检测应在完成5次以上的全程调整后进行。6.1.4外遮阳的构造定性尺寸检测按照《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表4.2.2-1确定。6.1.5对于建筑玻璃遮阳,其遮阳的光学性能应包括太阳光反射比和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和太阳光直接透射比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GB/T2680的规定执行。结果判定6.1.6受检外遮阳设施的结构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转动或活动范围以及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6.1.7遮阳效果应采用相应模拟计算软件软件进行分析,建筑使用的遮阳设施应显著降低室内太阳辐射量。6.1.8遮阳设施的检测结果均满足本标准第6.1.7、6.1.8条的规定时,则判定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7可再生能源系统检测7.1太阳能热水系统检测方法7.1.1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对其集热系统得热量、贮热水箱热损系数、集热系统效率、太阳能保证率进行检测。7.1.2同一类型太阳能供热水系统被测试数量应为该类型系统总数量的2%,且不得少于1套。7.1.3在测试期间,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室外环境平均温度的允许范围应为当地年平均环境温度±10℃。7.1.4太阳能系统节能检测一般采用短期测试,测试时间不应少于4d,测试工况应为系统正常运行时工况,每一太阳辐照量区间测试天数不应小于1d,太阳辐照量区间划分应符合:小于8MJ/(㎡/d);大于等于8MJ/(㎡/d)且小于12MJ/(㎡/d);大于等于12MJ/(㎡/d)且小于16MJ/(㎡/d);大于等于16MJ/(㎡/d)。7.1.5太阳总辐照度应采用总辐射表测量,总辐射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总辐射表》GB/T19565的要求。7.1.6测量空气温度时应确保温度传感器置于遮阳且通风的环境中,高于地面约1m,距离集热系统的距离在1.5m~10.0m之间,环境温度传感器的附近不应有烟囱、冷却塔或热气排风扇等热源;仪器精度为±0.2℃,准确度为±0.5℃。7.1.7集热系统得热量时,每日测试时间从上午8时至所需要的太阳辐射量为止,关闭辅助热源、停止集热系统循环泵等措施。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Qj可以用热量表直接测量,可以通过测量系统进、出水口温度及流量(采样时间间隔不得大于10s)等参数后按下式计算:(7.1.7)式中:——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总记录数;——第次记录的集热系统平均流量(m³/s);——集热工质的密度(kg/m³);——集热工质的比热容[J/(kg·℃)];——第次记录的集热系统的出口温度(℃);——第次记录的集热系统的进口温度(℃);——第次记录的时间间隔(s),不应大于600s。7.1.8测量水温时应保证所测水流完全包围温度传感器。水温测量仪器精度为±0.1℃,准确度为±0.2℃;测量流量时,仪器测量准确度为±1.0%;传感器应置于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测点位置。7.1.9贮热水箱热损系数、标准温差下温降的测试应在晚上8:00至第二天上午6:00,试验时间共计10h,测试开始时贮热水箱水温不得低于50℃,与水箱所处环境温度差不应小于20℃。测试期间应确保贮热水箱内的水位处于正常水位,且无冷热水出入水箱,并关闭辅助热源。(7.1.9)式中:——贮热水箱热损系数[W/(m³·K)];——水的密度(kg/m³);——水的比热容[J/(kg·℃)];——降温时间(s);——开始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结束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降温期间平均环境温度(℃)。7.1.10集热系统效率测试时间、集热系统得热量、太阳总辐照量参照7.1.7条进行,集热器总面积测量时,长度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应为±1.0%。集热系统效率应按照下式计算:(7.1.10)式中:—集热系统效率,%;—集热系统得热量,MJ;—集热器面积,㎡;—集热器采光面积的日太阳辐照量,MJ/㎡。7.1.11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保证率按照式7.1.11计算:(7.1.11)式中:——太阳能保证率,%;——太阳能系统得热量,MJ;——系统需要的总能量,MJ;——辅助热源加热量,MJ。结果判定7.1.12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系统得热量、贮热水箱热损系数、集热系统效率、太阳能保证率应满足设计要求,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7.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方法7.2.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对其光电转换效率、电能质量进行检测。7.2.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1确保系统在正常负载条件下连续运行3天以上,测试期内的负载变化规律应与设计文件一致。2室外环境平均温度应≥8℃且≤39℃;环境空气的平均流动速率不大于4m/s。3当太阳能电池正南放置时,试验起止时间为当地太阳午时前1h到太阳正午时后1h,共计2h;太阳总辐照度不应小于800W/㎡,太阳总辐照度的不稳定度应不大于±3%。4独立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蓄电池组的输入端;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逆变器的输出端。5测试开始时,应切断所有外接辅助电源,安装调试好太阳辐射表、电功率表/温度自计仪和风速计,并测量太阳能电池方阵面积。7.2.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测试期间单位装机功率的发电量按下式计算:(7.2.3)式中:——单位装机功率的发电量,kWh/kWp;——测试期间电功率表读数,kW;——测试时间,h;——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功率,kWp。7.2.4太阳能光伏系统光电转换效率应按下式计算:(7.2.4)式中:——太阳能光伏系统光电转换效率(%);——不同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方阵个数;——第个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量(MJ/m2);——第个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面积(m2)。在测量太阳能光伏系统电池面积时,应扣除电池的间隙距离,将电池的有效面积逐个累加,得到总有效采光面积;——第个朝向和倾角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发电量(kWh)。结果判定7.2.5太阳能系统发电量、光电转换效率应满足设计要求,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8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8.1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检测检测方法8.1.1冷水(热泵)机组及其水系统性能检测工况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热泵)机组运行正常,系统负荷不宜小于实际运行最大负荷的60%,且运行机组负荷不宜小于其额定负荷的80%,并处于稳定状态;2冷水出水温度应在6℃~9℃之间;8.1.2对2台及以下(含2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1台;对于3台及以上(含3台)同型号机组,应至少抽取2台。8.1.3测量空调水系统应对系统供冷(热)量进行检测,系统供冷(热)量检测满足下列规定:1水系统供冷(热)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10870规定的液体载冷剂法进行检测。2检测时应同时分别对冷水(热水)的进、出口水温和流量进行检测,根据进、出口温差和流量检测值计算得到系统的供冷(热)量。检测过程中应同时对冷却侧的参数进行监测,并应保证检测工况符合检测要求。3水系统供冷(热)量检测时,测温仪表应设在在靠近机组的进出口处,流量传感器应布置在机组进口或者出口的直管段上,并应符合产品测量要求。4供冷(热)量的温度测量仪表可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或热电偶温度计;流量测量仪表应采用超声波流量计,也可采用系统原有的仪表,但测量前应对系统原有仪表进行校验。8.1.4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应按下式计算:(8.1.4)式中:——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冷水平均流量(m³/h);——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冷水平均密度(kg/m³);。——冷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8.1.5电机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应满足下列规定:1功率检测的测点布置应根据测试需求确定被测位置,电机输入功率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GB/T1032规定方法进行。2电机输入功率检测宜采用两表(两台单相功率表)法测量,也可采用一台三相功率表或三台单相功率表测量。3当采用两表(两台单相功率表)法测量时,电机输入功率应为两表检测功率之和。4电功率测量仪表宜采用数字功率表。功率表精度等级宜为1.0级。5电机输入功率应每隔(5~10)min读1次数,连续测量60min,并取平均值作为机组平均输入功率。8.1.6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按下式计算:(8.1.6)式中:——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输入功率(kW)。8.1.7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按下式计算:(8.1.7)式中:——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燃气消耗量(m³/h),或燃油消耗量(kg/h);——燃料发热值(kJ/m³或kJ/kg);——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kW)。结果判定8.1.8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4.2.10条的规定时合格,否则不合格。8.2水泵效率检测检测方法8.2.1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循环水泵均应进行效率检测。8.2.2水泵效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2水泵流量测点宜设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且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压力测点应设在水泵进出口压力表处。3水泵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8.1.5条的规定。4水泵效率应按下式计算:(8.2.2)式中:——水泵效率;——水泵平均水流量(m³/h);——水的平均密度(kg/m³),可根据水温由物性参数表查取;——自由落体加速度,取9.8(m/s2);——水泵进、出口平均压差(m);——水泵平均输入功率(kW)。结果判定8.2.3水泵效率检测工况下,水泵效率检测值应大于设备铭牌值的80%为合格,否则不合格。8.3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检测方法8.3.1所有独立冷源系统均应进行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8.3.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2系统供冷量测量应按照本标准8.1.3条的规定进行;3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同时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8.1.5条的规定。检测期间各用电设备的输入功率应进行平均累加。8.3.3冷源系统能效系数()应按下式计算:(8.3.3)式中:——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Q0——冷源系统测定工况下平均制冷量(kW);——冷源系统各用电设备的平均输入功率之和(kW)。结果判定8.3.4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值不应小于下表规定则判定为合格。表8.3.4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类型名义制冷量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W/W)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3.3螺杆式CC≤5283.6528<CC<11634CC≥11634.2离心式CC≤116341163<CC<21104.2CC≥21104.59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9.1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检测方法9.1.1空调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应在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检测抽检比例不应少于空调机组总数的20%;不同风量的空调机组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台。9.1.2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应在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2风管风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3风机的风量应为吸入端风量和压出端风量的平均值,且风机前后的风量之差不应大于5%;4风机的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同时测量,输入功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8.1.5条的规定。9.1.3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下式计算:(9.1.3)式中:——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W/(m³/h)]——风机的输入功率(W);——风机的实际风量(m³/h)。结果判定9.1.4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值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E50189第5.3.26条的规定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9.2新风量检测检测方法9.2.1新风量的检测抽检比例不应少于新风系统数量的20%;且不同风量的新风系统不应少于1个。9.2.2新风量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且所有风口应处于正常开启状态;2新风量检测应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风管风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结果判定9.2.3新风量检测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允许偏差应为±10%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9.3风口风量检测检测方法9.3.1按风管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一个系统。9.3.2风口风量的检测仪表可采用风量罩或者数字式风速计,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风量罩测量风口风量时,风量罩安装应避免产生紊流,检测风口应位于风量罩口的中间为主,并不得漏风,应在显示值稳定后读数,风口风量应不大于风量罩最大量程的90%;2采用数字式风速计测量风速时,应根据受检风口形状将其划分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矩形或者同心圆环,在每个小矩形中心或同心圆环的相同直径中间点测量风速取平均值,再量取受检风口的有效送风面积,按下式计算得出风口风量。(9.3.2)式中:——受检风口风量(m3/h);——受检风口断面平均风速(m/s);——受检风口有效送风面积(m2)。9.3.3风口风量偏差应按下式进行计算:%(9.3.3)式中:——偏差值;——风口风量设计值(m3/h);——风口风量实测值(m3/h)。结果判定9.3.4风口风量实测值与设计值偏差A≤15%时判断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9.4定风量系统平衡度检测检测方法9.4.1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个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风系统平衡度检测;2当其余支路小于或等于5个时,宜全数检测;3当其余支路大于5个时,宜按照近端2个,中间区域2个,远端2个的原则进行检测。9.4.2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测应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且所有风口应处于正常开启状态;2风系统检测期间,受检风系统的总风量应维持恒定且宜为设计值的100%~110%;3风量检测方法可采用风管风量检测方法,也可采用风量罩风量检测方法,并符合附录A的规定。9.4.3风系统平衡度应按下式计算:(9.4.3)式中:——第j个支路的风系统平衡度;——第j个支路的实际风量(m³/h);——第j个支路的设计风量(m³/h);j——支路编号。结果判定9.4.4定风量系统中,90%的受检支路平衡度应为0.9~1.2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0低压供配电系统检测10.1三相电压不平衡检测检测方法10.1.1低压供配电系统三相电压不平衡宜选择在配电室内低压配电柜断路器下端进行。且应选择负荷率大于20%的配电回路,并应在负载正常使用的时间内进行。应采用A级或B级的仪器并配置不小于0.5级的互感器进行测量。10.1.2观察配电柜上三相电压表或三相电流表指示,当三相电压某相超过标称电压2%,或三相电流之间偏差超过15%时,可初步判定此回路为不平衡回路。初步判定的不平衡回路均应检测。10.1.3对初步判定为不平衡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应按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GB/T15543-2008附录A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果判定10.1.4三相电压不平衡允许值应为系统标称电压的2%,短时不得超过4%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0.2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检测方法10.2.1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变压器出线回路应全部测量;2照明回路应抽测5%,且不得少于2个回路;3配置变频设备的动力回路应抽测2%,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4配置大型In)S的回路应抽测2%,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10.2.2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检测检测仪器宜采用新型数字智能化仪器,窗口宽度为10个周期并采用矩形加权,时间窗应与每一组的10个周期同步。仪器应保证其电压在标称电压土15%,频率在49Hz~51Hz范围内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不超过8%的条件下能正常工作。10.2.3测量时间间隔宜为3s(150周期),测量时间宜为24h。10.2.4谐波测量数据应取测量时段内各相实测量值的95%概率值中最大相值,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于负荷变化慢的谐波源,宜选5个接近的实测值,取其算术平均值。10.2.5谐波电压检测数据应按照国家标准《公用电网谐波》GBl4549-1993中附录A、附录B规定的换算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判定10.2.6谐波电压计算结果总谐波畸变率应为5.0%,其中奇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为4.0%,偶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为2.0%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0.2.6谐波电流计算结果应满足表10.2.6允许值的要求。表10.2.6谐波电流允许值标准电压(kV)基准短路容量(MVA)谐波次数及谐波电流允许值(A)23456789101112130.3810786239622644192116281324谐波次数及谐波电流允许值(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11129.7188.6167.88.97.1146.51210.3功率因数检测检测方法10.3.1补偿后功率因数均应检测。10.3.2功率因数检测检测前应对补偿后功率因数进行初步判定。初步判定应采用读取补偿后功率因数表读数的方式,读值时间间隔宜为lmin,读取10次取平均值。10.3.3对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变压器出线回路进行测量。10.3.4直接测量时间间隔宜为3s(150周期),测量时间宜为24h。10.3.5功率因数测量宜与谐波测量同时进行。结果判定10.3.6功率因数不应低于设计值,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应低于当地电力部门规定值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0.4电压偏差检测检测方法10.4.1电压偏差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压(380V)时,变压器出线回路应全部测量;2电压(220V)时,照明出线回路应抽测5%,且不应少于2个回路。10.4.2电压偏差检测前应进行初步判定。电压(380V)偏差测量应采用读取变压器低压进线柜上电能表中三相电压数值的方法;电压(220V)偏差测量应采用分别读取包含照明出线的低压配电柜上三相电压表数值的方法。读值时间间隔宜为lmin,读取10次取平均值。10.4.3对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回路应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电压(380V)偏差测量应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变压器出线回路进行测量,且宜与谐波测量同时进行;电压(220V)偏差测量应采用数字式智能化仪表在照明回路断路器下端测量。10.4.4直接测量时间间隔宜为3s(150周期),测量时间宜为24h。结果判定10.4.5电压电压(380V)偏差允许偏差应为标称电压的±7%,电压(220V)偏差允许偏差应为标称电压的+7%~-10%则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1照明系统检测11.1照度、功率密度检测检测方法11.1.1照明系统检测时应针对居住建筑的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建筑各功能区域的平均照度、照明功率密度进行。11.1.2平均照度检测时,每类房间或场所应至少抽测1个进行检测。11.1.3平均照度检测方法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T5700中规定的照度值检测方法。11.1.4平均照度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11.1.4)式中:——平均照度,单位为勒克斯(lx);——在第i个测点上的照度,单位为勒克斯(lx);M——纵向测点数;N——横向测点数。11.1.5照明功率密度检测时每类房间或场所应至少抽测1个进行检测。11.1.6照明功率密度值检测方法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T5700中规定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检测方法。11.1.7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下式计算:ρ=P/S(11.1.7)式中:ρ——照明功率密度(kw/m2)P——实测照明功率(kw)S——被检测区域面积(m2)结果判定11.1.8检测照度值与设计要求或者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8中的照明标准值的允许偏差应为±10%。11.1.9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规定。11.1.10当检测值符合以上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11.2照明控制检测检测方法11.2.1公共建筑应至少抽取2个功能房间,2个公共区域,居住建筑的公共区域应至少抽取1个场所进行检测。11.2.2公共会议室等功能房间,应进行分组控制,检验其分组控制功能。11.2.3公共走廊、楼梯间、低下车库等公共区域,采用节能控制模式;1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控制装置,在各触发系统自动调节功能的前提下验证其调节功能,并检测系统实现调节功能后该区域的照度值,且照度值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要求。2采用感应控制的场所,检测人员进入感应区时灯具开启的灵敏度。3采用声音控制的场所,检测人员采用击掌、跺脚等正常运动产生的声音使灯具开启,所有控制方式在人员离开时,延时时间应满足人员安全离开区域的要求。结果判定11.2.4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公共区域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进行照明控制,控制方式合理有效,满足照明控制设计要求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2电梯系统控制性能检测检测方法12.1.1采用变频调速的自动扶梯,检测人员进入扶梯时运行速度变化,并检测变频变速时扶梯运行平稳度。12.1.2采用了电梯群控的系统,检验系统对各台电梯进行协调控制功能,保证电梯对系统控制及时响应。结果判定12.1.3电梯节能控制方式应合理有效,便于管理,满足电梯节能控制设计要求,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3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13.1送(回)风温度、湿度监控检测方法13.1.1送(回)风温度、湿度监控功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类机组应按总数的20%抽测,且不应少于3台;2机组数不足3台是,应全部检测。13.1.2送(回)风温度、湿度监控功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夏季工况检测时,应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将温度、相对湿度起始值设定为空调设计参数,带控制系统稳定到次参数后,人为调高温度设定值2℃,降低相对湿度设定值10%;2冬季工况检测时,应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将温度、相对湿度起始值设定为空调设计参数,待控制系统稳定到此参数后,人为降低温度设定值2℃,调高相对湿度设定值10%;3调整完成2s,应开始记录送(回)风温度、相对湿度,记录时间不应少于30min,记录间隔宜5min。结果判定13.1.3送(回)风温度、湿度监控功能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回)风温度控制允许偏差应为±2℃;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时间不宜大于30min;2送(回)风相对湿度控制允许偏差应为±15%;控制系统稳定时间不宜大于20min。13.1.4当检测结果符合13.1.3条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3.2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检测检测方法13.2.1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应全部检测。13.2.2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功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降压差设定值调整到合理范围内并稳定30min,然后在计算机上关闭50%的空调末端,并同时记录计算机上显示的压差值;2应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开启20%的空调末端,并同时记录计算机上显示的压差值;3记录间隔宜为5min,记录时间应不少于30min。结果判定13.2.3空调冷源水系统压差控制值应满足空调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压差设定值应设置在水泵的额定扬程之内,控制偏差不宜大于设定值的10%,动态响应时间不宜大于30min,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3.3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检测方法13.3.1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测数量应为总数的20%;2不足10套时,应全部检测。13.3.2风机盘管变水量控制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检测中应保证监测区域环境温度和风速稳定,且风机盘管冷(热)水管路供水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检测应在中档风速条件下进行;3夏季工况检测时,应将温度起始值设定为夏季空调设计参数,待此参数稳定后,调高温控器温度设计值5℃;4冬季工况检测时,应将温度起始值设定为冬季空调设计参数,待此参数稳定后,调低温控器温度设定值5℃;5应在系统稳定运行至少20min后,检测房间回风口温度。结果判定13.3.3房间回风口温度检测值与温控器设定值允许偏差应为±2℃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13.4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监测检测方法13.4.1照明、动力设备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照明主回路总数的20%,且不应小于2个回路;2动力主回路总数的20%,且不应小于2个回路。13.4.2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监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用智能电表对所抽测回路中央计算机上所有电气参数进行比对;2比对试件不应少于10min。结果判定13.4.3照明、动力设备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与控制系统应具有对照明或动力主回路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素、有功电度等电气参数进行监测记录的功能,以及对供电回路电器元件工作状态进行监测、报警的功能;2比对数值误差不应大于1%;13.4.4当检测结果符合13.4.3条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附录A风管风量检测方法A.1.1风管风量检测宜采用毕托管和微压计;当动压小于10Pa时,宜采用数字式风速计。A.1.2风量测量断面应选择在机组出口或入口直管段上,且宜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大于或等于5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并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大于或等于2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的位置。A.1.3测量断面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矩形断面侧点数及布置方法应符合表A.1.3-1和图A.1.1-1的规定;图A.1.3-1矩形风管25个测点时的测点布置2圆形断面测点数及布置方法应符合表A.1.3-2和图A.1.3-2的规定。表A.1.3-1矩行断面测点位置横线数或每条横线上的测点数目测点测点位置X/A或X/H510.07420.28830.50040.71250.926610.06120.23530.43740.56350.76560.939710.05320.20330.36640.50050.63460.79770.947注:1当矩形截面的纵横比(长短边比)小于1.5时,横向(平行与短边)的数目和每条横线上的测点数目均不宜少于5个。当长边大于2m时,横线(平行于短边)的数据宜增加到5个以上。2当矩形截面的纵横比(长短边比)大于或等于1.5时,横线(平行于短边)的数据宜增加到5个以上。3当矩形截面的纵横比(长短边比)小于或等于1.2时,也可按等截面划分的小截面,每个小截面边长宜为(200~250)mm。图A.1.3-2圆形风管3个圆环时的测点布置表A.1.3-2圆形截面测点布置风管直径≤200mm(200~400)mm(400~700)mm≥700mm圆环个数3455~6测点编号测点到管壁的距离(r的倍数)10.100.100.050.0520.300.200.200.1530.600.400.300.2541.400.700.500.3551.701.300.700.5061.901.601.300.707—1.801.501.308—1.901.701.509——1.801.6510——1.951.7511———1.8512———1.95A.1.4测量时,每个测点应至少测量2次。当2次测量值接近时,应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点的测量值。A.1.5当采用毕托管和微压计测量风量时,风量计算应按下列方法进行:1平均动压计算应取个测点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动压。当各测点数据变化较大时,应按下式计算动压的平均值:(A.1.5-1)式中:——平均动压(Pa);——各测点的动压(Pa)。2断面评卷风速应按下式计算:(A.1.5-2)式中:——断面平均风速(m/s);——空气密度(kg/m³),=0.349/(273.15+);——大气压力(hPa);——空气温度(℃)。3机组或系统实测风量应按下式计算:(A.1.5-3)式中:——断面面积(㎡);——机组或系统风量(m³/h)。A.1.6采用数字式风速计测量风量时,断面平均风速应取算术平均值;机组或系统实测风量应按式(A.1.5-3)计算。附录B室内平均温度检测方法B.1.1室内温度检测测点布置时,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30㎡时,应设置两个测点。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距地面或楼面(700~1800)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B.1.2室内平均温度应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B.1.3室内温度逐时值和室内平均温度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B.1.3-1)(B.1.3-2)式中:——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收的件房间第个室内温度逐时值(℃);——受检房间第个测点的第个室内温度逐时值(℃)——受检房间的室内温度逐时值的个数;——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的点数。B.1.4当使用热电风速仪检测时,侧头上的小红点应迎风向。附录C室外气象参数检测方法C.1一般规定C.1.1室外气象参数测点的布置位置、数量、数据记录时间间隔应满足本附录的规定,检测起止时间应满足室内有关参数的检测需要。C.1.2需要同时检测室外空气温度、室外风速、太阳辐射照度等参数时,宜采用自动气象站。C.1.3室外气象参数检测仪的测量范围应满足测量地点气象条件的要求。C.2室外空气温度C.2.1室外空气温度的检测,宜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逐时检测和记录。C.2.2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应设置在外表面为白色的百叶箱内,百叶箱应放置在距离建筑物(5~10)m范围内;当无百叶箱时,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应设置防辐射罩,安装位置距外墙外表面宜大于200mm,且宜在建筑物2个不同方向同时设置测点。超过10层的建筑宜在屋顶加设(1~2)个测点。温度传感器距地面的高度宜在(1500~2000)mm的范围内,且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室外固有冷热源的影响。温度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时间不应少于30min。C.2.3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应取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C.3室外风速C.3.1室外风速宜采用旋杯式风速计或其他风速计逐时检测和记录。C.3.2室外风速测点布置在距离建筑物(5~10)m、距地面(1500~2000)mm的范围内。当工作高度和室外风速测点位置的高度不一致时,应按下式进行修正:(C.3.3)式中:——工作高度()处的室外风速(m/s);——室外风速测点布置高度()处的室外风速(m/s);——工作高度(m);——室外风速测点布置的高度(m)。C.4太阳辐射照度C.4.1水平面太阳辐射照度应采用天空辐射表逐时检测和记录。在日照时间内,应根据需要在当地太阳时整点进行检测。C.4.2水平面太阳辐射照度的检测场地应选择在没有显著倾斜的平坦地方,东、南、西三面及北回归线以南的检测地点的北面离开障碍物的距离,宜为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在检测场地范围内,应避免有吸收或反射能力较强的材料存在。C.4.3天空辐射表的时间常数应小于5s,分辨率和非线性误差应小于1%。C.4.4天空辐射表的玻璃罩壳应保持清洁及干燥,引线柱应避免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天空辐射表的环境适应时间不应少于30min。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的要求(或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目录《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20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建筑用热流计》JG/T3016《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GB/T2680《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15227《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309《建筑遮阳工程技术规范》JGJ237《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云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XXXX–2016条文说明目次HYPERLINK1总则 49HYPERLINK3基本规定 50HYPERLINK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51HYPERLINK5室内自然通风检测 56HYPERLINK6建筑遮阳检测 58HYPERLINK7可再生能源系统检测 59HYPERLINK8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 61HYPERLINK9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 64HYPERLINK10低压供配电系统检测 65HYPERLINK11照明系统检测 67HYPERLINK13监测与控制系统性能检测 68HYPERLINK附录A风管风量检测方法 69HYPERLINK附录B室内平均温度检测方法 70HYPERLINK附录C室外气象参数检测方法 711总则1.0.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现,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经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这将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在1998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6年1月1日,建设部又以第143号令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实施了3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有这些法律、条例、规定和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向前发展。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我省以及广大温和地区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逐步开展建筑节能相关工作,为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建筑节能实施效果,需进行建筑节能检测,虽然,我国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177-2009,但我省属于温和地区,国家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在我省的适用性不强,我省在充分调研了云南省建筑能耗构成及用能系统状况,制定本标准,知道我省建筑节能检测工作开展,并未节能建筑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1.0.2不同类型的建筑应使用功能存在一定差异,本标准主要针对云南省新建、扩建、改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检测。其他建筑的节能检测可参考本标准进行。3基本规定3.0.1检测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且通过计量认证项目应符合本标准规定。节能检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涉及建筑热工、采暖空调、检测技术、误差理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丈量尺寸、见证有无、操作仪表、抄表记数,所以,要求现场检测人员应具有一定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0.2节能检测涉及到检测数据,而数据又关联到仪器仪表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确定有待于仪器设备的标定或测试,只有这样,节能检测中所得到的数据的不确定度才能溯源,否则,检测所得到的数据将是毫无意义的。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证书有两种,即标定证书和测试证书。当国家对所要校准的仪器仪表颁布了相应的检定规程时,计量部门出具的是标定证书,而对于有些新型测试仪表,国家尚未制定出相应的检定规程,此时,计量部门只能出具测试证书。3.0.3在节能检测工作中,按照标准抽检比例进行检测的系统、设备、部件等,当检测结果部分或全部不满足标准要求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应在原有抽样数量基础上扩大1倍数量再次检测。3.0.4本条主要规定了3方面的文件。第1款是为了把住节能建筑的设计关。在我省现阶段的基建程序中,设计院将设计蓝图提交给开发商后,按规定开发商要将该图纸送一家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节能设计的专项审查。审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检查我国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中所规定的强制性条款是否在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这里所说的审图机构对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的审查文件便是指这类文件;第2款是提供节能计算书,是节能检测结果的判定依据,第3款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供与建筑节能工程相关资料,包括相关设备的产品合格证或性能检测报告等。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4.1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检测方法4.1.1本条对受检墙体的干燥状态从时间上进行了定量规定。在围护结构主体刚施工完成时,无论是混凝土围护结构还是空心粘土砖墙体,都会因潮湿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检测实践表明在建筑物土建工程施工完成一年后,围护结构已基本干透,其含湿量已基本稳定,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标准做了如是规定。4.1.2热流计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为了适应我国建筑节能检测工作的迫切需要,同时又为了给层出不穷的新型检测技术和方法提供应用的平台,所以,本标准作了“宜采用热流计法”的规定。热流计及其标定应根据《建筑用热流计》JG/T3016要求,采用绝对法或比较法对热流计进行标定,并确定标定系数和热阻,用绝对法或比较法进行标定,若对标定结果有异议,以绝对法标定结果为准。4.1.3原标准对传感器测量误差和测量仪表的附加误差是分别规定的。考虑到目前大多数测量仪表都未给出附加误差,此次修订时改为规定温度测量的不确定度。4.1.4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桥影响,尽量选择接近一维传热的区域布置测点。经计算,测点与窗口的距离大于1.5倍墙厚,与墙角的距离大于1倍墙厚时,基本上可按一维传热考虑。4.1.5热流传感器应尽量避开温度异常点,不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避免阳光直射,一般将热流计安装在墙体内表面上,并注意使传感器的表面的辐射系数与被测表面辐射系数基本相同,用热流计测量墙体热阻时,要求室内外逐时温差大于10℃,且检测过程中任何时刻,墙体两侧表面温度的高低关系保持一致。4.1.6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要求一年四季都能检测,为此,本标准修订时采取了以下措施:1数据分析方法由算术平均法改为动态分析方法;2人为创造一定的室内外温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冬季室内用电加热器加热。为了减小室内温度波动,建议采用电散热器,不宜使用暖风机。②夏季室内用房间空调器降温。建议采用变频空调器,以减小室内温度波动。③春秋季在外墙、屋顶外表面覆盖电加热装置(例如电热毯),增大外墙、屋顶内外表面温差。由于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程序的要求,在任何时刻都不得出现负温差。4.1.7~4.1.9测量误差取决于下列因素:1、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标定误差。如果标定得好,该项误差约为5%;2、数据采集系统的误差;3、由传感器与被测表面间热接触的轻微差别引起的随机误差。如果细心安装传感器,这种误差约为平均值的5%。该项误差可通过多使用几个热流计来减小;4、热流计的存在引起的附加误差。热流计的存在改变了原来的等温线分布。如果用适当的方法(例如有限元法)对该项误差进行估计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则误差可降为2%至3%;5、温度和热流随时间变化引起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很大。减小室内温度波动,采用动态分析方法,保证测量持续时间足够长,可使该项误差小于10%。如果以上条件得到满足,则总的误差估计可控制在14%的均方差和28%的算术误差之间。下列情况可能使误差增大:1、在测量之前或测量期间,与构件内外表面温差相比,温度(尤其是室内温度)波动较大;2、构件厚重而检测持续时间又过短;3、构件受到太阳辐射或其它强烈的热影响;4、对热流计的存在引起的附加误差未做估算(在某些情况下可高达30%)。进一步的误差分析可参见ISO9869正文和附录。4.1.10在温度和热流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可从对热流计测量数据的分析,求得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稳态热性能。动态分析方法是利用热平衡方程对热性能的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的。在数学模型中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用热阻R和一系列时间常数τ表示的。未知参数(R,τ1,τ2,τ3...)是通过一种识别技术利用所测得的热流密度和温度求得的。4.1.11传热系数是由热阻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以下简称《规范》)中有关规定计算出来的。《规范》中规定了内表面换热阻和外表面换热阻的取值。结果判定4.1.12本条规定了合格指标的选取次序,本标准规定应优先采用设计图纸中的设计值作为合格指标,当设计图纸中为具体规定时,才采用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值。根据《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温和地区北区的居住建筑宜按照夏热冬冷地区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温和地区南区宜按照夏热冬暖地区的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本标准所参照的标准包括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夏热冬暖地区居住节能设计标准》JGJ7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当设计图纸给出的是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而不是墙体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时,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图纸得知墙体主体部位材料构成和各种材料的厚度,然后通过计算获得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设计值,材料导热系数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附表4.1的规定采用。4.1.13本标准规定应优先采用设计图纸中的设计值作为合格指标,当设计图纸中未具体规定时,才采用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值。这样规定的理由在于设计图纸是施工的第一依据。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也明确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此外,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实践也表明: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设计图纸具有第一优先权。当设计图纸给出的是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而不是墙体主体部位传热系数时,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图纸得知墙体主体部位的材料构成和各种材料的厚度,然后通过计算获得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的设计值,材料导热系数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附录四附表4.1的规定采用。4.2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检测方法4.2.1由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对自然通风条件下围护结构的隔热要求仅限于建筑物屋面和东、西外墙,做了如是规定。4.2.2检测实践表明在建筑物土建工程施工完成一年后,围护结构已基本干透,其含湿量已基本稳定,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标准做了如是规定。4.2.3本条对天气条件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使实际检测条件接近或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规定的计算条件。1如果检测开始前连续两天与检测当天具有基本相同的天气条件,会更加符合周期传热计算的条件,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2因为内表面最高计算温度是对夏季室内自然通风条件而言的,所以如果天气不晴朗的话,则检测结果将毫无意义,故本标准对检测期间的天气条件进行了规定。又因为即使室外温度相同,但若太阳辐射照度不同时,仍然会导致外围护结构外表面的温度差异,内表面温度也会因此而变化。水平面的太阳辐射照度比较容易测量,用其最高值评价天气条件是否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给出的当地夏季太阳辐射照度最高值的要求比较合适。在夏季,如果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太阳辐射照度的最高值达到《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所给数值的90%以上是可以实现的。3本调整对检测当天室外最高空气温度的规定也是为了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给出的当地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的要求。如果室外空气温度太低,不利于进行隔热性能检测。然而在实际检测时,室外空气最高温度不可能正好为当地计算最高温度,总会有些偏差,但是若偏差太大,将会影响理论计算值,为了减少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又兼顾可操作性,本标准给出了2℃的允许偏差范围值。4如果检测当天的室外风速高,自然通风条件好,有利于室内内表面最高温度的降低,但现实生活表明:当室外风速超过5.4m/s(即3级)时,住户往往会关窗防风,所以,在室外风速超过5.4m/s时所检测到的结果已无实际意义,因此,本标准做了如是规定。5、云南省其他地区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根据其气候特征参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附表3.2中的“昆明”或“元江”。4.2.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对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规定是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提出的,所以现场检测理应在房间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下进行。此外,围护结构外表面的直射阳光在白天也不应被其他物体遮挡,否则会影响内表面温度检测,因为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升主要来自太阳辐射。4.2.6由于测点的布置常常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因现场条件而定。隔热性能的检测应该以围护结构的主体部位为限,攒在热桥的部位不能客观的反应整体的情况。此外,从舒适度的角度来看,也应着眼于围护结构的主体部位。为了寻找到适宜的测点位置,建议采用红外热像仪,因为这是红外热像仪的优势所在。4.2.7因为围护结构各测点的温度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异,采用平均值来评估更为客观合理。但是,温度的现场测试中,不同的测点有时会因为个别测点安装不正确或围护结构局部的严重不均匀,有可能出现离散,测试时,应除去离散点。结果判定4.2.8本条是针对建筑的非空调情况下对夏季建筑物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温度提出了限制,这种限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围护结构应有的隔热性能。隔热性能差的建筑物盛夏烘烤感强,不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4.3透光围护结构检测检测方法透光围护结构气密性能《建筑外窗气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