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1页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2页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3页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4页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1专题04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2021·福建泉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坡巾明苏郡守胡可泉缵宗①,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可泉召而问之,答曰生员②。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可泉曰:“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三人相顾,无以对。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可泉曰:“昔东坡被论坐③,囹圄中所戴首服,则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别,后人遂名曰东坡巾。”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节选自清代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之四》,有删节)【注】①缵宗:胡可泉的字。②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③论坐:连坐论罪。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名】①后人遂名曰东坡巾()

②有仙则名()(《陋室铭》)(2)【对】①无以对()

②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B.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C.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D.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2)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4.文段结尾“适为可笑”中所“笑”何事?作者写这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

(1)①取名

②出名

(2)①回答

②面对面

2.A

3.(1)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2)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呢?

4.几位书生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作者讽刺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习气。【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名】后人遂名曰东坡巾:后来的人于是为它取名叫“东坡巾”。名,取名。

有仙则名: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2)【对】无以对:没有什么用来回答。对,回答。有两人铺毡对坐: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对,面对面。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客从旁解释(客人在旁边解释)/遣之(打发他们离开)/客亦不解(客人也不理解)/请其故(请教其中的原因)。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因,于是。冠①,戴着。何,什么。冠②,头巾。(2)若等,你们。既,既然。为,是。然,但是。何为,为什么。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是乃东坡之囚巾耳”可知,“东坡巾”是苏东坡被囚的时候戴的头巾,几位书生因为仰慕苏东坡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胡可泉因此而笑。(2)结合“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可知,作者表面上是批评、讽刺那些因为仰慕苏东坡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的书生。这些书生戴“东坡巾”是为了附庸风雅,盲目地追慕古人,实际上不明白这“风雅”的来历。所以作者实际上讽刺的是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习气。【点睛】译文:明代苏州郡守胡可泉字缵宗,和客人登虎丘山,看见三个戴着角巾的人,来来往往很自在。可泉招呼他们询问,回答说是秀才。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可泉说:“你们这些人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东坡为什么用这个巾呢?”三个人互相看,没有能用来回答的。客人在旁边解释,打发他们离开,客人也不理解,请教其中的原因。可泉说:“过去东坡被连坐论罪,牢狱中所戴的头巾,那么平常戴的头巾不可以,官府的头巾也不可以,于是缝制这头巾来区别自己,后来的人于是命名它叫‘东坡巾’。”这是东坡做囚犯的头巾罢了。今天只是仰慕他的名声却不探究其中的含义,实在是可笑。(2021·福建莆田·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②。及次日临云,处决如流。既莞③,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④,虽多忌克⑤,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⑥,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注】①阖:关闭。②竟日:整天。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作“薨”④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⑤忌克:妒忌刻薄。⑥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及]①及为相()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发]①家人发箧视之()②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B.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C.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D.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8.全文主要写了有关赵普的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答案】5.

等到

比得上

开启。打开

开放

6.A

7.(1)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2)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8.①发愤读书;②为国荐才。【解析】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1)①“及为相”的意思是:等到做宰相。及:等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的意思是: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及:比得上。(2)①“家人发箧视之”的意思是: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发:打开。②“野芳发而幽香”的意思是: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发:开放。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的意思是: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故选A。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句中的“习(熟悉)、吏事(指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寡(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尝(曾经)、荐(推荐)、为(做)、用(任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8.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人+事”的廓清概括即可。从文章叙写“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内容,可概括第一件事为:赵普发愤读书。从“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可知文章第2段重点叙写赵普再三向太祖推荐某人,终被任用。可概括为:赵普为国荐贤。意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嫉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他日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2021·福建漳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记樊山苏轼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①于樊山,为樊口,或曰“燔山”,岁旱燔②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③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④柂师,使泊樊口。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山下有陶母庙,陶公⑤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寻绎故迹,使人凄然。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选自《东坡志林》)【注】①泊:泊船。②燔(fán):烧。③柂(duò)师:船上掌舵的人。④拟:比画。此处指威胁。⑤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或】①或曰“燔山”()

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2)【治】①陶公治武昌()

②则治臣之罪()(《出师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12.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9.

①有人

②或许

①治理

②惩治

10.B

11.(1)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2)见到那有块板子上仿佛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12.①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山间流传着神话传说,充满神秘传奇色彩。②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如“吴王岘”“陶母庙”等,与孙仲谋和陶公等历史名人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①句意:有人叫“燔山”。或:有人。②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或许。(2)①句意:陶公治理武昌。治:治理。②句意:就惩治我的过错。治:惩治。10.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可断句为: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故选B。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如:像。垂手:手垂下。(2)彼:那。亡:消失,没有。1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从“或曰‘燔山’,岁旱燔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可知,关于山的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充满神秘传奇色彩;从“今犹谓之‘吴王岘’”“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治武昌”“今山中有圣母庙”可知,樊山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和许多人物故事有关,如孙权、陶侃等,有悠久的历史。【点睛】译文:从我居住的临皋亭顺流而下,河水往西流,直到停泊在樊山的地方,是樊口。有人说应该称为“燔山”。大旱之年在此烧山,那些烟雾如飞龙般升天而降雨;也有人说是因有樊氏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不知哪种说法是对的。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昔日孙权在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孙权之仆谷利以刀胁迫舵手,使船停泊在樊口。孙权就从樊口开凿山路回到武昌,现在仍称为“吴王岘”。岘上有洞穴,泥土呈紫色,可以用来磨镜。顺着山道向南可以来到寒溪寺,再往上是曲山,曲山顶上的即位坛、九曲亭,都是孙权的遗迹。西山寺的泉水清冽甘甜,名为菩萨泉,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山下有陶母庙,陶公昔时治理武昌,后患病乘船返乡,最后死在樊口。现在追索陶公遗迹,使人不由感到凄凉悲伤。孙权曾在樊口狩猎,猎得一只豹,忽见老妇问他:“为何不捉那豹子的尾巴?”问完便消失了。现在山中有圣母庙,我十五年前曾到过那里,好像见到有块板子上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2021·福建厦门·九年级期末)齐人有冯谖①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②,愿寄食③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④,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⑤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节选)【注释】①冯谖:战国名士,设“狡兔三窟”妙计协助孟尝君实现政治理想。②孟尝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以知人善任著称。③寄食:依附他人吃饭。④铗:剑柄,这里指剑。⑤客:以贵客之礼相待。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B.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C.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D.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有顷,倚柱弹其剑。(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15.冯谖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有什么目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3.C

14.(1)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敲着佩剑。(2)孟尝君派人供给冯母吃的用的,不让她(用度)短缺。

15.示例:冯谖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有考验孟尝君,引起孟尝君关注,寻觅知音,渴望得到孟尝君重用的意图。【解析】13.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底下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故断句为:C。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居有顷,过了不久。倚,靠。其,他的。(2)使,派。其,指冯母。无使,不让。乏,短缺。1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第一次是要鱼吃,第二次是要车坐,第三次是要奉养母亲。他投在孟尝君门下,寸功未建,却提出了种种提高待遇的请求,他这样做,一是为了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得到他的重用。二是考验孟尝君是不是真得能做到礼贤下士,如果能,那么自己就会誓死为其效力。【点睛】译文: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就让人告诉孟尝君,想在他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答道:“他没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本领?”答道:“他没什么本领。”孟尝君笑了笑,答应收留他,说:“好吧。”那些手下人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就给他吃粗劣的食物。过不多久,冯谖身靠庭柱敲敲佩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呀。”底下人把这事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比照一般门客的膳食标准。”过不多久,冯谖又敲弹他的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子乘呀。”那些底下人都笑话他,把这情况报告上去。孟尝君说:“给他备车,比照车客的待遇。”于是冯谖坐上他的车子,举着他的剑,到他的朋友家里拜访,说:“孟尝君把我当上客看待。”此后没多久,冯谖就又敲弹他的佩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没什么可以拿来养家呀。”底下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知道了,就问道:“冯公有亲人吗?”回答说:“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供给冯母吃的用的,不让她用度短缺。从这时起,冯谖就不再唱了。(2021·福建龙岩·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注】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g):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会】①忽召亲朋数人会食()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其一)》)(2)【至】①尝有台使至

()②色愈恭,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B.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C.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D.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19.子犹对“俭”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这两则故事简要分析。【答案】16.

聚集

终将

周到

17.D

18.(1)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2)你有选择地吃,应当是不饿!

19.示例:子犹认为节俭是人的天性,人应当节俭,但不能因节俭而吝啬。郑余庆请客太过吝啬,只会成为笑料;王罴看到台使撕掉薄饼的边缘,非常生气并让人撤掉了饭食,这是子犹所提倡的节俭。【分析】16.(1)①句意:忽然召集几个亲戚朋友去聚会吃饭。会,聚集。②句意:终将会乘长风破万里浪。会,终将。(2)①句意:曾经有台使到来。至,到。②句意:神色越发恭敬,礼数越发周到。至,周到。1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只见每人面前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众人都偷偷地笑着勉强吃了。故断句为: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故选D。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虽,即使。何异,有什么不同。(2)尔,你。之,用在主谓之间。当,应当。未饥,不饿。19.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俭者,人之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可知子犹认为节俭是人的天性,人应当节俭,但不能过于节俭而变得吝啬。郑余庆生性吝啬,忽然有一天要请亲朋好友吃饭,结果请人们吃了米饭和蒸葫芦,受到了人们的耻笑。王罴看到台使撕掉薄饼的边缘,很生气,认为他这是在糟蹋粮食,于是就以他必定不饿为理由,把饭食撤下,台使非常惭愧。郑余庆是吝啬,王罴才是子犹提倡的节俭。【点睛】译文:子犹说:贫穷是有志者中常有的;节俭是人的天性。贫穷了不得不节俭,但是节俭的人不一定贫穷,所以说是“人的天性”。可是节俭不可以吗?有言道:吝啬是不可取的。节俭到吝啬的地步,那么即使金子玉器堆积成山,又跟乞丐有什么不同呢?郑余庆平常吝啬。有一天,忽然召集几个亲戚朋友去聚会吃饭。大家都感到奇怪。早晨就去赴宴。太阳升得老高了,郑余庆才出来,招呼周围的家人说:“吩咐厨师蒸烂了去掉毛。不要折断了脖子!”众人相互看了看,一定是蒸鹅鸭这些东西。又过了很长时间,用盘子端了出来,酱料、醋也很清香新鲜。只见每人面前一碗米饭,一个蒸熟的葫芦,众人都偷偷地笑着勉强吃了。王罴生性节俭率直。镇守河东的时候,曾经有台使到来,王罴给他准备饭食,台使撕下丢掉薄饼的边缘。王罴说:“从耕种到收获,已付出了很多功夫,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再生火做成饭,用了不少力气。你有选择的吃,应当是不饿!”(王罴)命令手下的人撤掉了饭食。使者很惊讶感到十分惭愧。(2021·福建龙岩·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敞奉使契丹刘敞①奉使契丹②,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③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④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⑤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驳⑥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通《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改)[注释]①刘敞: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②契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朝长期处于对峙状态。③殆:将近。④译人:翻译的人。⑤径:直。⑥驳:传说中的猛兽名。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欲夸示险远

欲:__________

(2)译相顾骇愧

顾:__________(3)如马而食虎豹

食:__________

(4)契丹益叹服

益:__________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B.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C.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D.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1)刘敞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2)敞曰:“此所谓驳也。”23.请分别简述译人“骇愧”及契丹“益叹服”的原因。【答案】20.

想要

吃(把……作为食物)

更加

21.C

22.(1)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2)刘敞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驳。”

23.①译人本想夸耀显示路途险远,没想到刘敞对山川道路如此熟悉,因而感到“骇愧”。②刘敞不仅对地理环境熟悉,而且有丰富的学识,因而使契丹“益叹服”。【分析】2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欲:想要。②句意: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顾:看。③句意: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食:吃。④句意:契丹更加佩服他,益:更加。2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的意思是: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通好以来”做状语,“是”是代词,指这样。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故选C。2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有:使:出使;素:向来;知:熟悉;径:路。(2)句中重点词有:谓:说。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根据文中“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可知,译人本想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没想到刘敞对地理环境如此熟悉。“益叹服”的原因“为说其音声形状,且通《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刘敞不仅对山川道路熟悉,而且精通会很多知识,博览群书,有丰富的学识。【点睛】参考译文: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驳。”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2022·福建莆田·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纯仁①字尧夫,始出仕,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②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③,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选自《宋史》)[注]①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②白:陈述。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查究。⑤稔:谷物成熟。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秦中方饥

方:(2)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或:(3)昼夜争输还之

还: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B.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C.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D.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2)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27.文中主要写了有关范纯仁的哪两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答案】24.(1)正,正在

(2)有的人

(3)归还

25.C

26.(1)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能追究,田税从哪里来?(2)等到批复到了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

27.事件:①皇上的值宿卫士牧马时马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并对其处以杖刑;②在还没有等到批复的情况下自行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品质:①爱护百姓;②敢作敢当。【解析】2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秦中正遭遇饥荒。方:正、正在。(2)句意为: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或:有的人。(3)句意为:昼夜争着把粮食粟米送还给他。还:归还。25.考查断句。句意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卫士牧马”中的主语是“卫士”,“以践民稼”省略了主语“马”,“纯仁捕一人杖之”的主语是纯仁。故断句为: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故选C。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若:如果;暴,糟蹋;不得,不能;安,怎么,哪里;(2)无及,来不及;当,应当;独任,独自承担。27.第一问: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一段中的“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可知,皇帝的宫廷值宿护卫牧马时马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一人并对其处以杖刑。根据第二段中的“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可知,在没有皇帝命令时,他就擅自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第二问: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皇帝的守卫糟蹋了庄稼,他就施以杖刑,可知他是一个关心民生的人。他没有收到皇帝的命令就擅自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可知他是一个关爱百姓的人。根据“吾当独任其责”可知,他是一个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点睛】译文:范纯仁,字尧夫,才出来做官,担任襄邑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主事的人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朝廷审查治罪,很是急迫。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从田税里出的,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担任庆州知州,秦中正遭遇饥荒,(纯仁)擅自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百姓),他的僚属请求上奏朝廷等待批复。纯仁说:“若待批准则等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责任的。”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百姓的数目不真实,(皇上)下诏书派使者核实追查。正值秋天大丰收,老百姓高兴地说:“范公的确使我们活了下来,怎么能忍心牵累他呢?”昼夜争着把粮食粟米送还给他。等到使者到来时,已经没有欠什么了。(2022·福建厦门·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②,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③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④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⑤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第一卷)【注】①即墨:古地名,齐国领地,文中所说“阿”“鄄”“薛陵”均为齐国领地。②大夫:官职名称。③卫:卫国。④事:这里是贿赂的意思。⑤耸:同“悚”,惊悚。28.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语之曰(2)毁言日至(3)自子守阿(4)左右尝誉者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 B.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C.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 D.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2)昔日赵攻鄄,子不救。31.“齐国大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28.(1)对……说

(2)每天;一天天地(3)从

(4)曾经

29.D

30.(1)田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不用处理纷争。(2)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

31.示例1:齐威王赏罚分明,对阿大夫和左右说谎者惩罚有力;不偏听偏信,不听信指责即墨大夫和称赞阿地大夫的话,派人实地考察。示例2:齐威王赏罚分明,对阿大夫和左右说谎者惩罚有力;地方有即墨大夫这样的得力大臣;在这之后,朝中近臣都不敢说假话,如实汇报。【分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对他说。语:对……说;(2)句意为: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日:每天;(3)句意为:自从你到阿地镇守。自:从;(4)句意为:曾经说好话的手下。尝:曾经。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为“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于是”介宾结构,作句首状语,应在“是”后停顿,排除AB;“群臣耸惧”主谓结构,应在“惧”后停顿,排除C;故选D。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辟:开辟。给:丰足。事:事务。(2)重点词语:昔日:从前。攻:攻打。子:你。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即墨大夫“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齐威王“封之万家”,以及阿大夫“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齐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可知,齐威王赏罚分明,致使“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于是“齐国大治,强于天下”;根据即墨大夫“毁言日至”、阿大夫“誉言日至”,齐威王“使人视即墨”“吾使人视阿”可知,齐威王不偏听偏信,注重派人实地考察,致使群臣都不敢弄虚作假。【点睛】参考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地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不用处理纷争,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贿赂我的左右内臣来谋求援助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贿赂我的左右近臣来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国泰民安,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2022·福建南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③,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④借览。次道日具馔⑤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⑥,悉封还之。(节选自《宋史·刘恕传》)注: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④〔枉道〕绕道。⑤〔馔(zhuàn)〕饭食。⑥〔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偕司马光游万安山

()②家素贫

()③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

()④悉封还之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B.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C.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D.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②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3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刘恕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有什么相同之处。【答案】32.

共同,一块儿

向来,平素

赠送

都,全

33.A

34.①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抄写,几乎废寝忘食。②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

35.①二人都热爱读书,为读书不怕路途之远;②二人都勤勉好学,借来的书废寝忘食地抄录;③二人都家境贫困,读书不易;④二人都安贫乐道、清贫自守,洁身自好。【分析】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偕:共同,一块儿。(2)句意:刘恕家里一向贫困。素:向来。(3)句意:司马光把衣服、鞋袜和旧的被褥送给他。遗:赠送。(4)句意:就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悉:都,全。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诵读、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所有的书后离开了。“阁”为刘恕学习的地点;“昼夜”是时间,表现刘恕勤奋好学昼夜不停;应在“阁”与“昼夜”之间断一处;“留旬日”是刘恕在宋次道家停留的时间,应在“留旬日”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故选A。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求:设法得到;身:亲自;就:接近;殆:表推测,可译为“几乎、大概”;寝食:休息和吃饭;(2)自:从;归:回来;时方:当时正是,当时正值;寒具:防寒的物品。3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本文“求书不远数百里(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几百里路也不怕远)”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可知,刘恕与宋濂都爱好读书,为求知不惧路途遥远、艰难;根据本文“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抄写,几乎废寝忘食)”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可知,刘恕与宋濂都勤奋好学,借书抄录,获得新知;根据本文“家素贫,无以给旨甘(刘恕家里一向贫困,自己无法得到美食)”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可知,刘恕与宋濂的家境都很贫困,“读书之路(学习之路)”异常艰难;根据本文“一毫不妄取于人(他从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司马光把衣服、鞋袜和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了颍州,就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可知,刘恕与宋濂都是甘守清贫,洁身自好,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不注重外在。【点睛】译文: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拿到书就开始读,一边读一边抄写,几乎废寝忘食。(一次)他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石碑上刻的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却能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知州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以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看书。”于是,宋次道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诵读、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所有的书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自己无法得到美食,他从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他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和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了颍州,就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2022·福建三明·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③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④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①予自钱塘移守胶西:指苏轼从杭州调到密州任知州。②不登:指歉收。③安丘、高密:山东地名。④肆志:随心,纵情。⑤瀹:yuè,煮。36.推断文言文词语意思的方法很多,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方法词语解释组合成词而服车马之劳①联系成语而斋厨索然②课内迁移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③注意活用洁其庭宇④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B.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C.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D.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9.苏轼弟弟子由为什么将此台命名为“超然台”?这与苏轼性格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答案】36.①劳累、劳顿;②毫无兴味的样子;③本来;④使……整洁。

37.C

38.(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已经喜欢这里风俗的纯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9.第一问:因为苏辙觉得他哥哥苏轼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快乐,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超然物外。第二问:这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洒脱的性格。【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利用“组合成词”的方法,组成“劳累”“劳顿”。劳:劳累、劳顿。②句意:而厨房里空荡无物。利用“联系成语”的方法,联系成语“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者趣味都没有,使人失去兴趣。索然:毫无兴味的样子。③句意:人们本来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利用“课内迁移”的方法,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本来。④句意:打扫干净庭院屋宇。利用“注意活用”的方法,洁: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整洁。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园之北”是园子的北面,其后应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故选C。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以,因为;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2)予,我;既,已经;乐,喜欢;安,安于,引申为“习惯”;拙,愚拙无能。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问:由尾段“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苏轼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苏轼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第二问:由首段“予自钱塘移守胶西”以及相关背景可知,苏轼从杭州调到密州任知州,一生仕途坎坷,但面对人生多舛的仕途,苏轼并没有消沉意志。此文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乐观旷达心境。【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本来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邱、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2022·福建漳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遂折而西北行,五里,至横双口。溪右一水自北来,永安之溪自南来,至此合。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十四日,行永安境内,始闻猿声。南四十里为巩川。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书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已舟折西北,左溪之崖较诡异,而更有出左溪上者,则桃源涧也。其峰排突溪南,上逼层汉即天字,而下瞰回溪,峰底深裂,流泉迸下,仰其上,曲槛飞栏,遥带不一,急停舟登焉。(节选自《徐霞客游记》)4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次第而见

见:____________(2)或大书其上

书:____________(3)而更有出左溪上者

更:____________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B.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C.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D.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北来之溪,舟通岩前可七十里。(2)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争胜者。43.同写自然风光,本文桃源涧一带山水与欧阳修笔下醉翁亭周围的山水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答案】40.

同“现”,出现

41.B

42.(1)那条从北边流来的溪水,船航行到岩前大约七十里。(2)从这里开始溪流左岸的奇异风光,也好像涌现出来,争着(和右岸山峰)比美。

43.山:桃源涧一带的山高耸峻拔,醉翁亭周围的山树木茂密、幽深秀丽。水:从“流泉迸下”“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所用的动词,可见桃源涧一带的山泉比酿泉更为迅疾。【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1)句意:一个接一个地显现出来。见:同“现”,出现。(2)句意:有人在它上面写下大字。书:写。(3)句意:然而还有比溪左更奇异的地方。更:还。4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驶上大滩航行十里,往东南航行,忽然看到溴流右岸石峰突兀。“上大滩十里”写距离,“东南行”写方位,“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写看到的景象。根据意思可断句为:上大滩十里/东南行/忽望见溪右峰石突兀。故选B。4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来,流来;可,大约。(2)重点词:于是,从这里;之,的;亦,也;若,好像。4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本文从“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则突兀者转为参差,为崩削,俱盘亘壁立,为峰为岩,为屏为柱,次第而见”这些描写中,可见山的高峻挺拔;链接材料,从“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描写中,可见醉翁亭周围之山的林木茂密、幽深秀丽;链接材料中,“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上流的水是“泻”;本文中“峰底深裂,流泉迸下”的水流是“迸”,“迸”比“泻”要迅速得多,可见桃源涧一带的山泉比酿泉更为迅疾。【点睛】参考译文于是转头往西北航行,五里,到横双口。溪流右边有一股水从北边流来,永安溪从南边流来,到这里汇合。那条从北边流来的溪水,船航行到岩前大约七十里。十四日,在永安县境内航行,开始听到猿声啼鸣。往南行四十里是巩川。驶上大滩航行十里,往东南航行,忽然看到溪流右岸石峰突兀。不久船直接逼近石峰下面,突兀的石峰就变得高低错落了,形成崩塌陡削(的山崖、石壁),都盘绕相连像墙壁一样立着,形成山峰,形成岩石,有的像屏风,有的像柱子,一个接一个地显现出来。当中的一座山峰峰壁直削到底,有人在壁上题写了“凌霄”两个大字。从这里开始溪流左岸的奇异风光,也好像涌现出来,争着(和右岸山峰)比美。不久船转向西北航行,溪流左岸的山崖比较奇异,然而还有比溪左更奇异的地方,这就是桃源涧。那里的山峰一排排地突立在溪流南边,往上直逼云天,而往下则俯视着曲折的溪流,峰底深深地裂开,泉水奔流而下,仰望峰上,弯弯曲曲的栏杆(悬在空中),长长地、高低不一地围绕着,急忙停船攀登。链接材料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2022·福建南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①。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②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③如市。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④,舟楫罕到。寓⑤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倚宙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⑥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玉莲亭》)【注】①简:少。②葑(fèng)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③喧阗(tián):喧哗,热闹。④城阿:城角。⑤寓:寄居。⑥凫:野鸭。4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喧阗如市

市:(2)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

数:(3)此景幽绝

绝: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B.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C.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D.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右折而北,为缆舟亭。(2)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47.本文写游人之盛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44.(1)市:集市(2)数:几(3)绝:极

45.D

46.(1)向右转再往北,是缆舟亭。(2)住在西湖的人要想避开喧嚣烦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

47.①衬托西湖之美。②与少有人去的玉凫园形成对比,突出玉凫园的僻静(或表达作者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解析】4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热闹喧哗得像个集市。市:集市。(2)句意为:常常看到几百只野鸭出没湖中。数:几。(3)句意为:这种景致优雅极了。绝:极。4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句意为:玉莲亭临着湖岸,湖里种了许多青莲,来象征白居易的清白。其中,“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为两层意思,“多种青莲”前省略主语,“亭临湖岸”和“多种青莲”中间需要断;“以象公之洁白”为一层意思,解释“多种青莲”的目的,“多种青莲”与“以象公之洁白”中间需要断。故断句为: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故选D。4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有:(1)右:向右;而: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再”;为:表判断,是。(2)寓:寄居;欲:想要;避:躲避,避开;于:比。4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湖葑尽拓,树木成荫”“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可知,西湖景色优美,写游人之盛侧面衬托了西湖景色优美,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赏。结合文章“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舟楫罕到。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可知,东边的玉凫园偏僻幽静,少有人来,与前文“游人之盛”之地形成对比,突出玉凫园是躲避喧嚣繁杂的好地方,作者寄居在此处,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赏的品性。【点睛】参考译文:

白居易在杭州,政治清平讼案简。贫民有犯法的人,在西湖种植几棵;富人有赎罪的人,他在西湖开辟阊田数亩。他在任几年,湖里的葑田都开拓出来了,树木成荫。居民设雕像祭祀他。亭靠近湖岸,多种青莲,用来象征白居易的洁白品性。右转向北,是缆绳船亭,楼船云集,高柳长堤。游人到这里,都要雇船到湖里去,热闹得像个集市。向东是玉野鸭园,湖水一角,是偏僻城角,船只很少到这个地方。寄居在西湖的,想躲避喧嚣繁杂,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园中有楼,靠着窗子向南望去,沙洲旁的湖水泛着亮光,常常看到几百只野鸭出没湖中,这种景致优雅极了。(2022·福建泉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④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⑤鲍叔能知人也。注①管仲:字仲,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②鲍叔牙:即鲍叔,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③任政:执政④进:推荐⑤多:赞扬4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吾鲍叔不以我为贪()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B.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D.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5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51.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鲍叔牙的形象)【答案】48.

认为

认为

被(表被动)

了解

49.A

50.(1)鲍叔已经举荐了管仲(或鲍叔举荐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2)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51.鲍叔牙是一个能知贤荐贤让贤;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人;如果没有鲍叔牙这个会识人伯乐在前,没有他的知贤荐贤让贤,管夷吾这一匹千里马也许就要长蹲监狱,甚至死在狱官手下,更不要说后来的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解析】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以,认为。(2)句意: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以,认为。(3)句意: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见,被,表被动。(4)句意:只是应该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49.考查断句。句意为: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这都是管仲的智谋。“任政于齐”是“管仲既用”是具体表现。“管仲之谋也”是“齐桓公以霸”的原因。故断句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故选A。5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既,已经;进,推荐;以,把;下之,居于管仲之下;(2)羞,以……为羞耻;耻,以……为耻辱;显,闻名;于,在。5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知,鲍叔牙是一个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人。根据“鲍叔遂进管仲”“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可知,鲍叔牙是一个能知贤荐贤让贤的人。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才能就不会被别人发现,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老死在马厩里,在奴隶人的手里受屈辱。联系文本中的“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可知,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举荐,管仲就很有可能在监狱里老死,不可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点睛】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2022·福建福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凡一花一木,虽得雨露自然之功,而欲其本根之蕃茂,花叶之鲜新,非培养不能也。先君子①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及花开时,千枝万蕊,五色陆离,竞有生平未经见之奇者。次年灌溉稍懈,仍是单叶常花,平平无奇矣。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或曰:“每见丛莽中时露好花一枝,则谁为之培养耶?”余曰:“本根有花,虽不培养能开放;然狂风撼其枝,严霜凌其叶,吾见其有花亦不舒畅矣。”子弟如花果,原要培植。如所种者牡丹,自然开花;所种者桃李,自然结实。若种丛竹芝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虽培植终年,愈生厌恶。(节选自[清]钱泳著《履园丛话卷七·臆论》)【注】①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5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花开时

及:(2)虽不培养

虽:(3)愈生厌恶

愈: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B.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C.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D.先君子偶种风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2)若种丛竹蔓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55.本文以培养花木为喻,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答案】52.(1)等,等待(2)即使(3)更加

53.B

54.(1)(我)这才懂得培养人才,也像这样吧。(2)如果是种竹子和蔓藤之类的植物,怎么能强求它们开花结果呢?

55.答题要点:人一定要经过培养才能成才(非培养不能);善不善于培养,对人才能取得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培养人才要尊重人才的先天素质,让能开花的“开花”、能结果的“结果”。【解析】5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等到花开的时候。及:等,等到;(2)句意为:即使不培养。虽:即使;(3)句意为:从内心更加厌恶它们。愈:更加;53.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断句。本句意思是:已故的父亲偶然种了几十盆凤仙花摆放在庭院中,早晚浇水,费了不少心思。“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置于庭砌”是状语,其后应断开;“灌溉”作谓语,省略了主语和宾语。故应断开。分析可知断句应为:先君子偶种凤仙花数十盆/置于庭砌/朝夕灌溉/颇费精神;故选B。5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1)重要词语:乃,才;知,懂得,知道;亦,也;是,这样;耳,罢了。(2)重要词语:若,如果;安,怎能:强,勉强。5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乃知培养人材,亦犹是耳”,可知选文借培养花木谈人才的培养。结合文中“子弟如花果,原要培”,意思是“子孙后代好像花和果实,本来就需要培植养护”,可知:人必须要经过培养才能成才;结合文中“如所种者牡丹,自然开花;所种者桃李,自然结实。若种丛竹芝藤,安能强其开花结实乎”,意思是“如果所种的是牡丹花,自然会开会;所种的是桃树李树,自然是要结果实的。如果种了竹子藤蔓类的植物,怎么能强迫他们开花结果呢”,可知:个人资质不同,培养人才也要因循利导,因材施教,让其经过培养能各展所能。【点睛】参考译文所有的花草树木,即便能得到雨露等自然事物的滋润,然而想要它们的本根多而茂密,花朵和叶子新鲜,不加以培养是不行的。已故的父亲偶然种了几十盆凤仙花摆放在庭院中,早晚浇水,费了不少心思。等到花开的时候,成千上万的枝条和花蕊,五彩缤纷,竟然呈现出父亲一辈子也不曾见过的奇美景象。第二年父亲浇水工作稍微有所松懈,凤仙花则长着稀疏的叶子和普通的花,平平常常,不再显出奇特的美了。因此我这才懂得培养人才,也像这样吧。有人说:“常见到草丛中偶尔露出一枝美丽的花朵,那么这又有谁给它培养吗?”我说:“(某种植物)本质会开花,即使不培养,也能开花;然而狂风摇撼花枝,严霜打击叶片,我看它虽然能开花也开得不舒展畅快了。”子孙后代好像花和果实,本来就需要培植养护。如果种植的是牡丹,自然会开花;如果种植的是桃李,自然会结果。如果是种竹子和蔓藤之类的植物,怎么能强求它们开花结果呢?即使一整年都在种植养护,(最终只会)从内心更加厌恶它们。二、对比阅读(2021·福建福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③给以书,遂成大学④。(节选自《西京杂记》)【注】①逮:及。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资:借。④大学:大学问家。5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腰白玉之环()

(2)左佩刀,右备容臭()(3)主人怪问衡()

(4)遂成大学()5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B.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C.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D.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5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59.【甲】【乙】两文都写了为学之难。结合选文,各举一例说说宋濂和匡衡是如何克服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请写出源自【乙】文故事的一个成语。【答案】56.

(1)在腰间佩戴

(2)香气

(3)感到奇怪(以……为怪)

(4)于是,就

57.A

58.(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匡衡于是就给他做雇工而不求得到报酬。

59.宋濂:不畏天寒地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