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文科数学(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5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_第1页
高考第一轮文科数学(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5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_第2页
高考第一轮文科数学(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5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_第3页
高考第一轮文科数学(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5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_第4页
高考第一轮文科数学(人教A版)课时规范练5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56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基础巩固组1.(2020全国Ⅲ,理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x=2-t-t2,y=2-3t(1)求|AB|;(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直线AB的极坐标方程.2.在极坐标系中,O为极点,如图所示,已知M43,π6,以OM为直径作圆(1)求圆C的极坐标方程;(2)若P为圆C左上半圆弧OM的三等分点,求点P的极坐标.3.(2020全国Ⅰ,理2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x=coskt,y=sinkt(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4ρcosθ(1)当k=1时,C1是什么曲线?(2)当k=4时,求C1与C2的公共点的直角坐标.4.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sinθ+π4=22,0≤θ≤π2,曲线C2的参数方程为x=t+2(1)将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C2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2)设C1,C2的交点为P,求圆心在极轴上,且经过极点和P的圆的极坐标方程.5.(2022河南焦作一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的参数方程是x=-t,y=2-t(t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圆O的极坐标方程为ρ2-8=2(1)求直线l的普通方程和圆O的平面直角坐标方程;(2)当θ∈π2,π时,求直线l与圆O的公共点的极坐标.综合提升组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x=a+2cosα,y=2sinα(α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1)求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若原点O在曲线C的内部,则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当a=1时,直线l与曲线C交于M,N两点,又P为此时曲线C上一动点,求△PMN面积的最大值.7.(2022山西太原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x=2cosθ+2sinθ,y=cosθ-sinθ(θ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1)将曲线C和直线l化为直角坐标方程;(2)过原点O引一条射线,分别交曲线C和直线l于A,B两点,射线上另有一点M满足|OA|2=|OM|·|OB|,求点M的轨迹方程.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双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x=t-1t,y=t+1t(t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8(1)若r=3,设双曲线C1的一条渐近线与C2相交于A,B两点,求|AB|.(2)若r=1,分别在C1与C2上任取点P和Q,求|PQ|的最小值.创新应用组9.(2022内蒙古包头一模)在直角坐标系xOy中,☉M的圆心为M(1,1),半径为1.(1)写出☉M的一个参数方程;(2)直线l与☉M相切,且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若l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OAB的面积为6,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倾斜角为α的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x=-2+tcosα,y=tsinα(t(1)当cosα=1213时,设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求|PA|·|PB|(2)若点Q在曲线C上运动,点M在线段PQ上运动,且PM=2MQ,求动点M的轨迹的参数方程,并把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参考答案课时规范练56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1.解(1)因为t≠1,由2-t-t2=0得t=-2,所以C与y轴的交点为(0,12);由2-3t+t2=0得t=2,所以C与x轴的交点为(-4,0).故|AB|=410.(2)由(1)可知,直线AB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4+y12=1,将x=ρcosθ,y=ρsinθ代入,得直线AB的极坐标方程3ρcosθ-ρsinθ2.解(1)设点A(ρ,θ)为圆上任一点,则|OA|=ρ,∠AOM=θ-π6,在Rt△AOM中,ρ=43cosθ-π6.所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43cosθ-π6,-π3≤θ≤2π3(2)圆C左上半圆弧OM的三等分点对应的极角有θ1=π3,θ2=π代入圆C的极坐标方程中,得圆C左上半圆弧OM的三等分点分别为P16,π3,P223,π2.3.解(1)当k=1时,C1:x=cost,y=sint,消去参数t故曲线C1是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1的圆.(2)当k=4时,C1:x=cos4t,y=sin4t,消去参数t得C1的普通方程为x+y由x+y故C1与C2的公共点的直角坐标为144.解(1)由ρsinθ+π4=22,得ρsinθ×22+ρcosθ×22=22所以曲线C1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4=0(0≤x≤4).消去曲线C2的参数方程中的参数t,得C2的普通方程为(x+1)2-(y-1)2=8.(2)由x+y-4=0,(设所求的圆心坐标(x0,0),所以x02=(x0-2)2+(0由于圆经过极点,所以圆的直径2r=4,所求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θ.5.解(1)由x=-t,y=2-t,得y=2+x由ρ2-8=2ρ(cosθ+sinθ),代入ρcosθ=x,ρsinθ=y,得x即圆O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2-2x-2y-8=0.(2)由x2+因为θ∈π2,π,所以x=2,y=4(舍去故直线l与圆O的公共点的极坐标为(2,π).6.解(1)将曲线C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为(x-a)2+y2=2,表示以(a,0)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由x=ρcosθ,y=ρsinθ,得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acos又因为原点O在曲线C的内部,得(0-a)2+02<2,解得-2<a<2,故a的取值范围是(-2,2(2)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转化为普通方程为y=3x,由a=1,得圆的方程为(x-1)2+y2=2,所以圆心(1,0)到直线y=3x的距离d=32所以|MN|=2(2圆上的点到直线l上的最大距离为32故△PMN面积的最大值为S△PMN=12×5×2+37.解(1)由C的参数方程,得x24+y2=(cosθ+sinθ)2+(cosθ-sinθ)2所以曲线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8由ρcosθ-π4=82,得ρcosθ+ρsinθ=16,所以x+y-16=0.(2)设M(ρ,θ),A(ρ1,θ),B(ρ2,θ),则ρ12cos2θ8+ρ12sin2θ2=由|OA|2=|OM|·|OB|,得ρ12=ρρ2,即1ρ12=1因为ρ≠0,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2x2+8y2-x-y=0(去掉(0,0)).8.解(1)若r=3,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8ρcosθ+7=0,将x=ρcosθ,x2+y2=ρ2代入上式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4)2+y2=9.双曲线C1的参数方程为x=t-1t,y=t+1t其中一条渐近线为x-y=0,圆心(4,0)到该渐近线的距离d=|4-0|2=22,则|AB|22=(2)若r=1时,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8ρcosθ+15=0,转换为直角坐标方程为(x-4)2+y2=1,圆心坐标为(4,0),半径为1,设曲线C1上的点P(x0,y0),则有y02−x02=当x0=2时,|PC2|min=23,所以|PQ|min=|PC2|min-r=23-1.9.解(1)由题意可知,☉M的标准方程为(x-1)2+(y-1)2=1,所以☉M的参数方程为x=1+cosα,y=1+sin(2)由题意可知,切线的斜率存在,设切线方程为y=kx+b,即kx-y+b=0,因为圆心M(1,1)到直线l的距离为1,所以|k-1+b|1+k2=1,化简得b2-又因为A-bk,0,B(0,b),所以S△OAB=12|b|bk=6,即b2=12|k|,由题意可知,k<0,b>0,故b2=-12k.联立方程组b解得b所以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34x+y-3=0或43x+y-4所以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34ρcosθ+ρsinθ-3=0或43ρcosθ+ρsinθ-4=10.解(1)曲线C的普通方程为x2+y2=1.当cosα=1213时,直线l的参数方程为x=-2+1213t,y=513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