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素材35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素材35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小学数学教案《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绳子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一周的意义
(1)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体验物体的周长
1、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1、围一围。
(1)、学生拿出准备的绳子围一围数学课本并量出周长。
(2)、同桌合作用绳子围一围课桌并量出周长。
2、涂一涂。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能够用验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通过自主探究、迁移类推,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共同交流与探究中优化算法。
3、逐步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验算的意识。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算法。
三、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应用方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67-189=783-298=
(1)指名板演: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交流方法: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结歌谣:数位对齐是第一,要从个位先减起,不够减时要退位,借一当十要清晰,借完以后要少1,认真仔细要牢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减法。(板书:笔算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借助知识迁移,进行试算。
(1)出示主题图
(2)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请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板书:403—158=)
(3)汇报交流:同伴互相说说笔算的.过程。并找出错误原因。
3、小组讨论,对比提升:梳理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对比: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道题个位上还是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但是十位是0,怎么办?(红笔描红横式中十位上的0)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我们还是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就从百位退1,到十位做10用,十位就是10退1剩9,然后用9来继续减。
(4)教师一边板书正确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梳理计算过程:403—158从个位减起;3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向百位借一当10,个位13减8等于5,十位9减5等于4,百位3减1等于2;403减158等于245。
(5)小结:当被减数中间是0的时候,需要退位的时候,我们要从百位继续退一当10用,之后十位中的10退1剩9,十位要用9继续减。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笔算减法。(板书:被减数中间有0的)
4、验算:
(1)怎样验算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吗?小组内商量商量。
(2)汇报想法:
(3)小结:验算减法,我们通常可以采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或者把差和减数相加,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P42页做一做。
2、P44练习九第4题。
3.想一想、填一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一、活动目标: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用一端对齐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并按照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3、很快融入游戏氛围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有彩色纸条两根(一样长),吸管两根(有长短),彩带三条(红长、绿短、黄最短)。
2、彩色纸一张,透明敞口塑料袋两个(袋上分别标有数字1、2)。
3、音乐《红绸舞》。
4、场地布置:红绿黄三个圈作舞池。
三、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激起兴趣、感知长短。
(一)老师变魔术。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把两根相同的纸条变成一长一短。
2、幼儿观察有何不同,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宝宝真棒,用眼睛就能看出两根纸条不一样,一根长一根短。
3、告诉幼儿“变”的秘密。
(二)幼儿变魔术。
1、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根纸条学做小小魔术师。
2、说一说,哪根长哪根短。
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理解。
(一)两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进行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哪根长哪根短。
2、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引导幼儿用一端对齐法进行比较。(可横着也可竖着斜着比)
3、送吸管回家。将长的送进1号袋,短的送进2号袋。
4、检验。
师将一个袋子里的吸管拿出用一端对齐法检查是否一样长。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尝试用一端对齐法对三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幼儿从篮子里取出三根彩带。
1、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彩带。
2、尝试比一比、说一说自己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3、长的请到红舞池、短的请到绿舞池、最短的请到黄舞池。
三、游戏:彩带飘起来。
播放《红绸舞》,和幼儿共同跳起来,把彩带舞起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教案示例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一、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5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6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7【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8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9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0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 医院停车场管理优化方案
- 幼儿园招生与市场推广方案
- 云计算与大数据高峰论坛策划方案
- 搭个遮雨棚的合同(2篇)
- 科技创新项目资源整合方案
- 水利工程土石方开挖方案
- 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方案
- 工程维修合同范本(2篇)
- 西安2024年小学6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期中试卷
- 辽宁省抚顺市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模拟试题(含答案)
- GB/T 19609-2024卷烟用常规分析用吸烟机测定总粒相物和焦油
- (高清版)DB34∕T 1146-2010 保温装饰一体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 雕梁画栋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7.2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
- 期中模拟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小学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小小志愿军
- 2024零售行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酒类电子商务行业盈利模式分析与发展潜力评估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