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_第1页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_第2页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_第3页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_第4页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取决于对学生认知状况的把握。从对走出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和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来看,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路可以有以下几种:一、从课文的形式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课文的形式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不失为一种快捷准确的途径。我们知道,不同的课文形式有不同的学习、欣赏角度。比如,文学作品的学习欣赏应抓住形象、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和赏析技巧。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是这么要求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同了,尽管许多文章的形象也十分生动、突出,但确立教学目标时,也不能把鉴赏形象作为重点来设计。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也直接提出了对学生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样,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①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②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③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篇章,理解感悟其无穷魅力。可见,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形式,而不在其思想内容,但又不能脱离其思想内容,把文言文教学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是不行的,但像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对古代妻妾制的研究”上就更是大背其道了。当前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所以设计教学目标应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二、从教材整体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淡化倾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既要从本课特点出发,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课文上,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一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乃至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上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这样,就不会为教一课书而教一课书,以致脱离教材,失去“语文味”。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思路是:基于课文,紧扣教学单元,体现一册书、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的要求,关联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找准位置,分解合理,落实到具体课文教学中。这样从教材整体出发,在关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每课书的教学目标就不会出现热热闹闹作秀,深究目标不明的课了。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偏执性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执,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执的误区,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理念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第一,“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的理念符合新课标精神,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体现。第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体现了教学目标实施中的具体过程与方法。第三,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是目标设计有层次的具体体现。四、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致使目标实施不到位的现象新课标提倡促进学生能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想到要分层设计,一般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体学生。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是渐进的,情感体验也是逐步深入的,要达到预设的终极目标,其间必然经历一个个低层次的目标,如若忽视这些过渡目标的设定,必然影响终极目标的顺利达成。因而,教师设计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目标的分解,提出整体目标的层次要求,实施分步到位。另一方面,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就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几种合格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素养,也正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理念。五、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典型的如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预设目标已根深蒂固,这里不想再多说什么。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应予以重视。那么,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呢?首先,首先在设计的文本中体现,考虑到生成性所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种假设。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难以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比如:教师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按新课标理念,设计了质疑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品读诗歌,从语言、想象和联想等方面质疑,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如下问题:诗歌第一、二两节可以交换位置吗?老师课前并未考虑到这个问题,但老师没有回避,而是及时抓住问题引导:“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这个同学动了脑筋,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样?”接下来,师生组成下组来讨论,然后同学积极发言,发表看法。一位学生说,诗人是由街灯想到明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