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87.080
CCSA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153.1—XXXX
代替GB/T38153.1—2019
`
印刷技术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
第1部分:浆状油墨
Graphictechnology—Laboratorypreparationoftestprints—
Part1:Pasteinks
(ISO2834-1:2020,IDT)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GB/T38153.1—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38153《印刷技术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的第1部分。GB/T38153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浆状油墨;
——第2部分:液体油墨;
——第3部分:丝网油墨。
本文件代替GB/T38153.1—2019《印刷技术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第1部分:浆状油墨》,与
GB/T38153.1—201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磨合、油墨、上墨装置、油墨体系、衬垫、印刷辊、参照材料、橡胶、
承印物、承印物载体、匀墨辊(见第3章);
——增加了“仪器”(见第4章);
——增加了“原理”(见第5章);
——增加了“准备”(见第6章);
——更改了“步骤”(见第7章);
——增加了“评价”(见第8章);
——更改了“测试报告”(见第9章);
——删除了“对制备测试印样印刷适性仪的要求”(附录A);
——增加了“参照测试”、“弹性胶辊的磨合”、“弹性辊及其他材料的维护”(见附录A、B、
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油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上海牡丹油墨有限公司、珠海汇津质量标准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科德教育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洋紫荆油墨(中山)有限公司、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在油墨有限公司、杭
州海维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印钞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卫、冀拓、沙济洪、沈斌、马志强、吴敏、许少宏、曹静。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9年首次发布为GB/T38153.1—2019/ISO2834-1:2006;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V
GB/T38153.1—XXXX
引言
本文件描述了浆状油墨实验室测试印样的准备。本文件中描述的方法可用于如ISO2846-1、ISO
2846-2和ISO2836等其他几个国际标准,并将成为ISO/TC6/SC2与TC130共同制定的几个印刷适
性标准的基础。本文件提供了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印刷品表面的性能和牢度,
并用于对承印物或印刷图像进行后续测试。
本文件描述了使用IGT型和prüfbau型印刷适性测试仪在纸张、纸板、金属、铝箔和其他适合的承印
物上制备印刷品时所采用的步骤,主要目的是:测试承印物上的参照光学密度和以g/m2为单位的参照墨
膜。其他类型油墨,如ISO2834-2中规定的凹版或柔性版印刷用液体油墨和ISO2834-3中规定的丝网印
刷油墨,以与本文件类似。
在本方法中,增加了一个步骤,用参照材料进行定期测试,以检查所用材料(如橡胶和油墨)的老
化情况。
V
GB/T38153.1—XXXX
印刷技术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
第1部分:浆状油墨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浆状油墨在纸、纸板、金属、铝箔及其他适合的承印物上(如胶印和凸版印刷)使用
电动IGT型和prüfbau型印刷适性仪制备测试印样的测试步骤。
本文件描述了参照光学密度和参照墨膜厚度的测试步骤。
本文件描述了当前型号印刷适性测试仪的使用方法。大多数描述的步骤也适用于旧型号,但可能需
要执行额外的步骤或换算设置,以使其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ISO5-4摄影和制图技术密度测量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ISO187纸、纸板和纸浆温湿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及其控制程序与试样温湿处理的步骤
ISO2846-1图形技术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胶印印刷
ISO5631(所有部分)纸和纸板颜色的测定漫反射法
ISO13655印刷技术平面艺术图像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磨合breaking-in
胶辊养护,新胶辊或更换另一种油墨体系(3.4)之前胶辊的准备步骤。
注:油墨在一个(或另一个)胶辊中运转,直到获得恒定的读数。步骤见附录B。
3.2
油墨ink
<印刷适性>符合本文件印刷的流体。
注:它可以是商业印刷油墨、改良油墨以及标准油、连接料和其他符合本文件规定的印刷材料。
3.3
上墨装置inkingdevice
印刷适性仪(3.6)有一体式或分离式,用于将油墨均匀地分布在辊筒系统上,用已知量的油墨对
印刷辊(3.7)进行上墨。
印刷性测试仪(3.6)的独立或集成部件,用于辊系统上,以均匀的方式分配油墨。
3.4
油墨体系inksystem
油墨体系就其连接料体系和液体混合物的主要成分而言是类似的(相当的)。
6
GB/T38153.1—XXXX
注:对于浆状油墨:如氧化结膜、渗透干燥和UV固化体系。
3.5
衬垫packing
待印刷的样品下的垫层。
注:用于机械保护或在印刷实践中模拟印迹的硬度,或突出测试对印刷图像的影响。
3.6
印刷适性仪printabilitytester
有或没有集成的上墨装置(3.3)的印刷设备,能按照测试要求印刷油墨的印刷辊(3.7)。
注:根据测试的类型,速度在整个印刷过程中可能是恒定的,也可能必须遵循一个特定的速度曲线。
3.7
印刷辊printingforme
用金属、弹性体或橡皮布包覆的辊筒,用于将墨层转印到承印物上以形成印刷品。
注:印刷品可包含纯色调图像或半色调图像。
3.8
参照材料referencematerial
标准墨(3.2)或承印物(3.10)。
注1:用于定期执行参照测试或进行比较测试。油墨和橡胶的性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为了防止现有材料和新材料之间
的结果出现波动,它们应该至少一起测试一次。
注2:可以对参照材料和待测材料进行区分,前者是指标准材料,后者仅用于比较,其绝对值不需知道。
3.9
橡胶rubber
包覆在印刷辊(3.7)、匀墨辊(3.12)、衬垫(3.5)和承印物载体(3.11)表面的弹性材料。
注: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材料不是橡胶。
3.10
承印物substrate
被印刷的材料
3.11
承印物载体substratecarrier
待印样品的安装板。
注:上面有特定的材料,用于机械保护,或在印刷过程中模拟印迹的硬度,或突出测试对印刷图像的影响。
3.12
匀墨辊toproller
包覆弹性体的柔软辊筒。
注:用做三辊上墨系统中的匀墨辊和油墨转移辊,将油墨转移到印刷辊。
4仪器
4.1上墨装置
一个用于印刷辊上形成均匀墨膜的电驱动装置,其由两个与匀墨辊接触的着墨辊筒组成,匀墨辊包
覆有用于测试及与油墨体系相适应的特定材质的橡胶或其他弹性体。至少有一个串墨辊,以确保油墨均
匀分布。油墨分布的表面积A应精确到0.1cm2。每个上墨装置应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架,可在支架上安装
待上墨的印刷辊。
7
GB/T38153.1—XXXX
分布表面积A,按如下公式(1)计算。
푛
퐴=∑(휋×푑푛×푙푛)………………(1)
1
式中:
dn——辊直径或辊数量;
ln——辊有效长度或辊数量;
n——不包括印版的辊数量。
注:这里使用的术语“上墨”和“油墨”符合一般用法,即使用纸张拉毛测试油或其他类似的油墨。
4.2印刷辊
4.2.1IGT型
铝制印刷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给定宽度、边缘光滑、直径为(65.0±0.2)mm、带隔热把手的铝制印刷辊。圆盘
的重量应足够轻,以便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上对其进行称重。铝制印刷辊应与衬垫同时使用。
弹性印刷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辊筒,其具有特定的弹性体包覆、给定宽度、直径为(67.0±1.5)mm、包覆层的
邵氏硬度为A(80±7)、带隔热手柄的印刷辊。圆盘的重量应足够轻,以便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
上对其进行称重。弹性印刷辊不得与衬垫同时使用。传统油墨和能量固化油墨应使用不同的辊筒。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专用的印刷辊。例如,镀膜(coated),以防止油墨渗透到弹性体或
邵氏硬度较低的印刷辊中,从而在所用承印物上获得良好的油墨印刷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应在报告中
注明这一点。弹性体印刷辊的维护参见附录C。
橡皮布印刷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其具有给定宽度、用特定橡皮布包覆的、直径为(67.0±1.5)mm、带有隔热手
柄的印刷辊。圆盘的重量应足够轻,以便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上对其进行称重。橡皮布印刷辊不
得与衬垫同时使用。橡皮布印刷辊的维护参见附录C。
4.2.2prüfbau型
铝制印刷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给定宽度、直径为(65.0±0.2)mm的铝制印刷辊。圆盘的重量应足够轻,以便在
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上称重。
弹性印刷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辊,其具有给定的宽度、用特定的弹性体包覆、直径为(65.0±0.2)mm,包覆层
的邵氏硬度为A85的印刷辊。印刷辊的重量应足够轻,可以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上对其进行称重。
传统油墨和能量固化油墨应使用不同的辊筒。弹性体印刷辊的维护参见附录C。
橡皮布印刷辊
8
GB/T38153.1—XXXX
是指一个或多个辊筒,其具有给定的宽度、用特定的橡皮布包覆、直径(65.0±0.2)mm的印刷辊。
圆盘的重量应足够低,以便在精度为0.1mg的分析天平上对其进行称重。传统油墨和能量固化油墨应使
用不同的辊筒。橡皮布印刷辊的维护见附录C。
4.2.3移墨器
为了将精确的墨量涂抹到上墨装置上,应使用最小体积为2mL、精度至少为0.01mL、但优选为0.001
mL的移墨器或使用其他满足墨量精度要求的仪器。
注1:如果上墨装置配备了具有足够精度的分配系统。或者墨量是称重的,则不需要移墨器。
注2: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分析天平称量所需的墨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油墨的比重来计算所需的油墨膜厚
度。
4.2.4匀墨辊
是指一个或多个弹性体包覆的匀墨辊,其直径符合辊系统的规定,包覆层硬度为邵氏A(33±7)。
传统油墨和能量固化油墨应使用不同的辊筒,如果使用混合橡胶辊,则应根据附录B进行磨合。
4.2.5承印物载体
如果采用圆压平原理,将承印物安装在载体上,通过印刷适性仪的印刷辊传送。载体包覆有特定材
质的橡皮布,在试验中应根据的样品厚度选择载体。
第一次使用印刷辊前应选择合适的承印物载体。
弹性承印物载体的维护参见附录C。
4.3印刷适性仪
4.3.1IGT型
圆压圆印刷原理
一种具有半径为(85.0±0.2)mm的压印辊筒的电动印刷装置。如果测试需要使用衬垫,则压印辊
筒应包括一个使衬垫能够在规定的张力下安装在压印辊筒上的装置,并将测试件安装在衬垫上或上方。
压印辊筒应能够以恒定速度驱动,至少200mm的距离。对于某些测试,可能也需要调节速度。
印刷辊与压印辊上的测试件接触的力是可以调节的,实际的力与设定的力偏差不得超过±10N或5%。
根据测试的需求,测试仪应配备单色或多色印刷单元。
校准印刷速度和印刷辊与压印辊之间的印刷压力是非常重要的,请查看使用说明书或联系供应商以
获得正确的校准方法。
本文件描述了根据圆压圆印刷原理在当前型号IGT测试仪上使用的方法,所描述的大多数步骤也适
用于旧型号,但可能需要执行额外的步骤或重新计算设置,以使其符合本文件。在使用非常旧的或非标
准结构的设备进行上墨和测试之前,应与供应商联系以确认是否符合本文件的规定。
圆压平印刷原理
一个带有压印辊筒的电动印刷装置,该系统至少能以200mm的恒定速度印刷。
印刷辊与压印辊上测试件接触的力是可以调节的,实际的力与设定的力偏差不得超过±10N或5%。
对于使用这种原理,用较旧、特定设备来印刷是有不同或附加要求的,查看使用说明书或联系供应
商,以确认这些设备是否符合本文件。
4.3.2prüfbau型
9
GB/T38153.1—XXXX
一种具有压印辊筒的电驱动印刷设备,该系统应能以至少200mm恒定的速度的印刷。
印刷辊与压印辊上的测试件接触的力应是可调整的,实际的力与设定的力偏差不应超过±10N或5%。
根据测试的需求,测试仪应配备单色或多色印刷单元。
4.3.3均匀性
用于测试浆状油墨的印刷适性仪,应根据ISO2846-1标准规定,通过油墨的测试印样来评估规定印
刷区域内印刷品的均匀性。密度测量应根据ISO5-4的规定,密度测量应采用与印刷区域几何形状相适
应的等距模式进行(至少测量25次)。如果出现展色不均匀,则应采取措施来调整(例如,调整上墨
量、印刷辊或压力梯度)。密度测量的标准偏差不应超过0.03。
4.4衬垫(仅限IGT型测试仪)
4.4.1橡胶衬垫
要保护好印刷适性仪的压印辊筒,使其免受硬印刷辊(如铝制印刷辊)的物理损坏。为此,应在压
印辊筒上安装一个衬垫。该衬垫具有两种功能:保护和增强测试的效果。
衬垫应在参照试验方法中规定,或者使用标准橡胶衬垫和铝制印刷辊。
衬垫应在(40±5)cN.m的张力下使用,这可以通过带校准弹簧的张紧装置或带扭矩扳手的张紧系
统来实现。如果无法施加控制张力,操作员应确保衬垫处于足够的张力之下。在实践中,通过检查夹具
提升距离的变化来测量衬垫的伸长率来确定张力。
衬垫只能用于宽度相同的印刷辊。
注:中间使用较小宽度的印刷辊会在衬垫上产生凹痕,从而导致印刷不均匀,例如有条纹或光学密度有差异。这种
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拆下衬垫并将其重新安装在不同横向位置。衬垫的维护见附录C。
4.4.2纸衬垫
一个由5张符合制造商规格的特定纸张组成的纸衬垫,总厚度为(1.5±0.1)mm。
纸衬垫应在(40±8)cN.m的张力下使用,这可以通过带校准弹簧的张紧装置或带扭矩扳手的张紧
系统来实现。如果无法施加控制张力,操作员应确保纸衬垫处于足够的张力下。在实践中,通过检查夹
具提升距离的变化来测量纸衬垫的伸长率确定张力。
纸衬垫只能用于宽度相同的印刷辊。
注:中间使用较小宽度的印刷辊会在纸衬垫上产生凹痕,从而导致印刷不均匀,例如有条纹或光学密度有差异。这
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拆下纸衬垫并将其重新安装在不同横向位置。
纸衬垫的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或印刷1000次后更换。
4.5其他材料和辅助装置
4.5.1清洗辅助物
不起毛的抹布或软纸巾。
宜使用白色或浅色纸巾,可以观察清洗后的辊筒是否有颜色残留。
4.5.2清洗溶剂
根据所使用的弹性材料来确定,例如:
——传统油墨:石油醚,其沸点范围从40℃到60℃到80℃到120℃,优选低芳烃或无芳族化合
物。
——UV油墨:乙醇。
10
GB/T38153.1—XXXX
不得使用含有表面活性剂或非挥发性成分的清洗溶剂。
因为使用不正确的清洗溶剂可能会损坏匀墨辊或印刷辊,从而导致油墨转移不一致,所以请联系印
刷适性仪供应商,以获取有关正确清洗溶剂的信息。
测试结果取决于所有辊筒和印刷辊的干燥程度和清洁度。如果辊筒的干燥性能未知,则根据附录C
进行挥发时间测试。
4.5.3直尺
最小长度为300mm的尺子,用于测量印刷品的尺寸,精度为0.5mm。
4.5.4计时器
精确度为1s的计时器或秒表。
4.5.5分析天平
精度至少为0.1mg的分析天平,用于称量印版。
注:有些辊筒可能被磁化,有些辊筒可能带静电,某些分析天平对这两种现象都很敏感。
4.5.6参照材料
参照承印物/或参照油墨,按照附录A的规定定期进行对照测试。纸张和油墨的性能会随时间发生变
化。为了防止结果出现波动,对当前材料和新材料应至少进行一次同步测试,参照材料应根据用户具体
需求来选择。
注:这种材料组合可以用于过程校准,但不能用于仪器校准,也可以通过对比循环测试进行参照。
4.6承印物
用于印刷的任何类型的承印物,如纸、纸板和金属箔。
对于特定的测试,如光学测试,包括油墨耐光性的评估,就使用的承印物应事先达成一致。
因为纸具有相对性,在纸上进行的测试仅用于质量控制。
应记录承印物及其特性。
4.7油墨
根据测试的要求,选用不同类型的油墨。
如果热固着油墨或无水胶印油墨出现油墨转移的问题,则可以在匀墨前向油墨中添加少量油(如亚
麻籽油)。油的添加量应尽可能少,且不得超过5%。应记录添加油的体积百分比,并用于校正墨膜厚度。
5原理
使用印刷适性仪,在指定条件下,将已知量的油墨均匀地印刷在已知面积的参照纸或其他选定的承
印物上。目的是在承印材料上指定光学密度或指定(湿)油墨量,油墨需求量通过计算求出,用克/平
方米表示,或者通过油墨的比重,计算出墨膜厚度,用微米表示。
为了便于操作,可以使用移墨器来计量涂抹到上墨单元的墨量。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实际墨量只能通
过在印刷前后立即称量印版来确定。对于无法计算油墨转移量的情况,例如,在叠印或套印的情况下,
或者在测试速度不允许的情况中,可以指定光学密度来作为参考。
11
GB/T38153.1—XXXX
用于光学测试的测试印样,如比色测定(colorimetry)、透明度、光泽度和光学密度,以及测试其
他与印刷相关的纸张和油墨性能。在进行其他评估或进一步测试之前,例如纸张吸收性(striking-in)
/固着(setting)、斑点(mottling)、油墨转移(inktransfer)、纸张拉毛(picking)等,需要
知道承印物上以g/m2为单位的油墨覆盖率或光学密度。对于不同的测试目的,参考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的
墨膜厚度或光密度以及其他测试规范。本文件仅描述用于印样的制备步骤,对于进一步评估,可能需要
其他标准。
在使用非常陈旧或非标准结构的上墨和测试设备之前,应联系供应商确认仪器是否符合本文件规定
的要求。
6准备
6.1取样
本文件不包括取样程序。确保所取的试样具有代表性或能代表待评估的总批次。
6.2调节
根据ISO187对待测试样品以及油墨和其他参照材料进行处理,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将其保持在标
准环境中。
如果油墨的包装较大,建议将测试用的油墨重新包装在较小的容器中,以减少调节时间。
例如,橡胶辊使用的条件不同、油墨不同、清洗不干净、清洗溶剂不适合和老化,都可能使橡胶辊
的转印特性发生变化。如果使用不同的匀墨辊进行测试,则必须测试油墨的转移性,因为匀墨辊的功能
相同是很重要的,
注:由于油墨的粘度取决于温度,因此温度的控制与湿度的控制对本测试同样重要。
6.3样品准备
将试样裁切成适合于印刷适性仪的尺寸:
IGT型圆压圆印刷:55mm×(300~340)mm;
IGT型平压圆印刷:(45~55)mm×(250~280)mm;
Prüfbau型:45mm×(250~300)mm。
测试应沿机器方向切割以模拟卷筒纸胶印,并沿横向切割以模拟单张纸胶印。如果最终用途未知,
建议双向执行测试。报告中应说明印刷的相对机器方向(MD)或交叉方向(CD)。这些测试件应该没有
折痕和指纹。标记好印刷面。
对于按照其他标准进行的后续评估,每个待评估的侧面和方向至少需要五个测试件。
7步骤
7.1概述
按照仪器附带的说明书操作测试仪。
7.2准备和仪器设置
根据参照标准,选择适当的速度、印刷压力、印刷辊、衬垫或载体以及墨膜厚度的组合来进行测试。
7.2.1标准测试设置
12
GB/T38153.1—XXXX
如果需要橡胶辊,那么根据使用的油墨体系选择适合的橡胶辊。如果使用混合橡胶辊,应确保橡胶
辊与当前油墨体系已磨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磨合步骤请参见附录B。
根据最终应用选择测试设置,如果未设置特定规范,应使用以下设置:
IGT:4.2中规定的50mm宽的橡胶印刷辊,印刷速度为0.3m/s,印刷压力为625N;
prüfbau:4.2中规定的40mL宽的橡皮布印刷辊,印刷速度为1.0m/s,印刷压力为800N。
如果设备有温度控制系统,则将目标温度设置为23.0℃。
7.2.2测试未涵盖的特定测试的设置
对于某些承印物的测试,可能会指定不同的印刷辊,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标准或测试方法中的说明
选择印刷辊,应在报告中记录注明印刷辊类型。
如果在IGT型测试仪上使用金属印刷辊,则应安装衬垫。根据待执行测试的标准或方法的说明安装
一种衬垫,并在报告中注明衬垫类型。
对于某些测试,使用高粘度的特定油墨,可能需要不同的、更高的温度。使用的温度应由双方商定,
并记录在报告中。
根据要执行测试的标准或方法说明来设置印刷速度,并在报告中注明设定的速度。
根据要执行测试的标准或方法说明来设置印刷压力,并在报告中注明印刷压力。
7.3匀墨
在上墨装置上涂上适量的油墨。油墨或其他特定测试液体的确切量在国际标准或描述测试特定目的
的方法中有规定。根据应用要求,墨量可以用体积、重量或光学密度来约定。使用移墨管准确涂抹特定
体积的油墨。所需的墨量可以从设备提供的文件中获取,也可以使用公式(1)和指定的墨膜厚度进行
计算而得。
如果有标准光学密度,最初必须估计所需的墨量,在第一次印刷后,应进行修正以达到正确的光学
密度。
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的确切数量取决于几种情况:承印物的吸收、油墨的温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承印
物的粗糙度、橡胶的释放系数以及一些次要因素,如辊筒的清洁度、油墨匀墨时间和不同工艺步骤之间的时间。因此,
按重量或体积涂布在辊上的油墨量不能保证承印物上有一定的油墨膜。要知道墨膜确切的厚度,唯一的方法是通过重量
法测定转印的墨。
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在上墨装置上进行匀墨,以确保油墨的均匀分布。应在匀墨辊宽度上至少涂抹3
条油墨杠,并在匀墨辊圆周上均匀分布。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匀墨的速度、串墨辊的转速、匀墨辊的直径
以及在匀墨辊上涂抹油墨杠的分布。
印刷辊的上墨时间和匀墨时间应尽可能短且恒定,最好由匀墨装置本身控制。如果仪器未配备此类
设施,则应使用单独的计时器。油墨在上墨装置上停留的时间过长,并且长时间高速运行,会导致油墨
墨性发生变化。
辊筒维护和干燥参见附录C。
辊筒清洗后,溶剂挥发从辊筒表面吸收了大量的能量,因此金属辊筒在干燥时可以冷却几度。在下
次使用之前,让它们再次达到温度平衡,方法是让它们在上墨装置上运行、干燥或给它们足够的时间。
对于使用油墨进行颜色测量的测试,建议对每种颜色使用单独的橡胶辊或部分匀墨辊,以防止来自
橡胶孔隙的油墨颗粒污染颜色。
印刷设备的校准对于获得正确、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非常重要。有关校准的详细信息,请咨询供应
商和随仪器提供的文件。
如果使用不同的匀墨辊进行测试,则必须测试油墨的转移性,因为匀墨辊的功能相同是很重要的。
13
GB/T38153.1—XXXX
7.4印刷
7.4.1标准步骤
——将承印物样品安装在压印辊筒的承印物载体上,不要徒手触摸待印刷的表面,以防止污染;
——根据7.2.1或7.2.2调整设置;
——从上墨装置中取出印刷辊,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印刷辊的重量,单位为g,并记录重量m1;
——将印刷辊置于印刷适性仪上;
——施加印刷压力;
——启动电机并进行印刷;
——从测试仪上取下印刷辊,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印刷辊,单位为g,并记录重量m2;
——取出样品;
——测量并计算印刷面积P,单位为mm2;
——每次印刷后,应清洗并干燥印刷辊。只有在印刷辊没有污染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根据所需的精度和油墨的性能,应清洁上墨装置,或者应根据上墨装置的说明增补/补充印刷
所消耗的墨量。
7.4.2达到目标油墨覆盖率(g/m2)的步骤
按下列顺序测量:
a)确定计算出的上墨量与预期上墨量之间的差值(%);
b)从最初应用的油墨量中加入或减去这个百分比的油墨,并将这个新的油墨量应用在清洗过的
油墨装置上;
c)重复此程序,直到达到所需墨膜厚度的正确用墨量。
7.4.3达到预期光学密度的步骤
如果光学密度不在目标光学密度的±0.05个光密度单位内,则估计正确的油墨体积/质量以达到所
需的光密度。注意,光学密度与墨膜厚度不成线性关系,如高光学密度,光学密度的小幅增加可能需要
大量额外的油墨,反之亦然。在初始墨量中增加或减少墨量,并将这个墨量涂抹在清洗过的油墨装置上。
重复测试,直至目标光学密度达到设定公差范围内。
对于几次测试,光学密度的变化大于±0.05,参考标准应规定最大允许偏差,或者由双方商定最大
偏差。
7.5干燥
在测试或评估之前,印刷品应彻底干燥。如有必要,应使用适当的干燥设备,如热固印刷烘干装置
或紫外线固化装置。对于以传统方式干燥的、且无法等待足够长时间至印刷品彻底干燥的测试,任何人
为干燥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应规定印刷和测量之间的固定时间,并将其记录在报告中。
如果后续其他的测试要求在印刷后的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测试,则本标准的要求优先于上述步骤。
14
GB/T38153.1—XXXX
8评价
8.1转印油墨覆盖率的评价
通过计算印刷辊印刷前后质量差来确定油墨从印刷辊转移到承印物上的量。油墨覆盖率以克/平方
米(g/m2)表示,并根据式(2)计算:
퐶=(푚1−푚2)∗10000/푃………………(2)
式中:
C——油墨覆盖率,单位是g/m2
m1——印刷前已着墨印刷辊的重量,单位是g。
m2——印刷后印刷辊的重量,单位是g。
P——印刷面积,单位是mm2。
如有需要,根据公式(3)使用油墨的质量密度,将油墨覆盖率C转换为以μm为单位的等效墨膜厚度。
푑=퐶/휌………………(3)
式中:
d——等效墨层厚度,单位为μm。
C——油墨覆盖率,单位为g/m2。
ρ——油墨的质量密度,单位是kg/m3。
8.2光学特性
8.2.1光学密度的评价
测试光学密度的仪器应符合ISO5-4或任何其他标准方法的规定。
——将光学密度计在承印物上调零,以补偿未承印物上的光学密度;
——测量印刷品上10个随机点的油墨光学密度,并计算平均光学密度。
8.2.2颜色的评价
颜色的测量应按照ISO13655或ISO5631进行。
9报告
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测试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准备、测试和进一步处理的独立步骤;
——本文件的参考,即ISO2834-1:2020;
——测试的目的和为此目的的参考国际标准;
——印刷设备、制造商和型号;
——速度和印刷压力的设定;
——油墨设备、制造商和型号;
●匀墨和匀墨时间;
●油墨的上墨量;
●上墨装置的温度;
——印刷辊的类型和材料;
15
GB/T38153.1—XXXX
——衬垫的类型和材料;
——干燥或固化;
●方法;
●时间;
●能量,温度;
——以克/平方米为单位的油墨覆盖率或以微米为单位的墨层厚度;
——印刷面积;
——承印物规格,包括正反面和方向;
——油墨(名称、供应商、比重);
——与本标准的偏差;
——本标准中未规定的可能影响印刷结果的操作(如溶剂、干燥时间、天平类型、密度计类型和
设置)。
A
16
GB/T38153.1—XXXX
B
A
附录A
(资料性)
参照测试
A.1概述
印刷适性的测试就其本质而言是相对的,其结果取决于印刷参数、使用的材料和使用的印刷方式。
为了减少可控制变量的影响,建议定期对辊筒和操作步骤进行参照测试。参照测试可以是比较测试服务
的一部分。
A.2参照测试
参照测试的目的是考察参照油墨和参照承印物性能的变化,对于参照测试来说,要使用性能已知且
(长期)稳定的标准油墨。
a)按照本文件规定准备好仪器。
b)以体积或重量为单位准确记录涂抹到匀墨辊上的墨量。
c)按照测试步骤的要求进行测量。
如果油墨转移和规定的差异超过±5%,则应在该规定中标明参数的变化:
——操作;
——油墨应用;
——油墨分布;
——辊筒更换;
——辊筒的清洁度
——辊筒的老化
——油墨的胶化;
——仪器未校准。
A.3参照油墨
建议选择与实验室中一般用途相对应的一种或多种标准油墨和承印物,定期对整个体系进行测试,
以及在使用新辊筒或进行校准时作为标准。
17
GB/T38153.1—XXXX
C
B
附录B
(规范性)
弹性胶辊的磨合
B.1概述
新的弹性体胶辊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一些油墨和连接料中的成分,直到饱和。在这个饱和点,可以说
胶辊完成了磨合。在这种选择性吸收完成之前,用这些胶辊进行的测量可能无法重复。同样的步骤也可
以适用于混合橡胶辊,适用于不同的油墨体系之间的切换。
B.2步骤
按如下步骤对胶辊进行磨合:
将胶辊置于印刷适性仪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墨体系作为磨合油墨样品。将大约1.0cm3~1.5cm3
的磨合样品置于胶辊上,运行一段时间,用溶剂清洗。重新涂抹样品、运行、清洗,如此反复至少三次。
注:清洗是磨合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油墨体系的重大变化会对胶辊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一套胶辊已经用于一个油墨体系,而它将被用于
另一个油墨体系时,请使用相同的磨合步骤。
请联系胶辊的供应商,了解溶剂对胶辊表面的适用性以及清洗后可能的挥发时间。
D
C
18
GB/T38153.1—XXXX
附录C
(规范性)
弹性辊及其材料的维护
C.1概述
弹性体通常在化学品、太阳光(紫外线辐射)、使用、老化、清洗、温度变化、材料接触等因素的
影响下,会随着使用和时间的推移而老化。一般来说,材料一旦被使用和/或接触了油墨和溶剂等化学
物质,老化就会加剧。
因此,印刷辊、承印物载体、橡胶衬垫和其他弹性体或弹性体包覆的材料应避光保存;室温保存时
应远离化学烟雾,不与其他材料接触;同时应在材料因老化而影响测试结果之前更换。
弹性材料可能会变得更硬、更软、玻璃化(glazed)、开裂、膨胀、收缩或最终脱落。在弹性材料
变得更硬,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变软,油墨转移性能也不会恢复到与初始硬度相同的水平。因此,其
吸收性能也会有所不同。
C.2挥发时间曲线
弹性材料清洗之后,有一定量的溶剂会进入材料的孔隙中。因此需要时间使其再次挥发,这个时间
取决于弹性体和使用的溶剂。为了确保辊筒足够干燥,建议制作一个挥发曲线。
——测试的油墨需匀墨2min。
——清洗印刷辊应使用与油墨相匹配的溶剂。
——清洗后,直接将辊筒放在分析天平上,并去皮清零。
——在15min的时间内,每30s记录一次辊筒重量,或者直到连续三个30s的时间段内,辊筒重量
差异小于2%。
-如果达到这个2%的差异之前的时间比测试之间的正常时间(2min~5min)长,则建议交替使用
两种或多种印刷辊,并在清洗后为每个印刷辊留出足够的干燥时间。
C.3寿命
C.3.1弹性印刷辊
固体弹性体印刷辊的保质期为3年。
一般来说,固体弹性体印刷辊首次使用后,转移性能每年变化3%至5%。由于材料组合的变化,接近
10%的变化很难区分。10%或以上则会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为了确保新旧印刷辊之间的平稳过渡,印版应在2年后更换,3年后或者印刷辊印刷约5000次后更
换。
C.3.2橡皮布印刷辊
橡皮布印刷辊的保质期为3年。
由于橡皮布的分层结构、更开放的表面结构和更薄的表层,这些橡皮布对机械应力比固体弹性体印
刷辊更敏感。
为了确保新旧印刷辊之间的平稳过渡,印刷辊或印刷辊上的橡皮布应在6个月后更换,1年后或印刷
大约1000次后更换。
C.3.3衬垫和承印物载体
19
GB/T38153.1—XXXX
衬垫和承印物载体通常不会被油墨覆盖,也不会经常与溶剂接触。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应力和老
化。
在印刷的起始位置有一个重要的应力:在静止状态下,印刷辊总是落在几乎相同的位置上,在那里
形成一个凹痕。由于大多数可印刷适性仪从第一次接触这个凹痕就产生压力,因此在印刷开始后,这个
凹痕在较高衬垫表面产生较高(较多)的压力。
另一个应力因素是印刷辊的宽度。如果使用比衬垫或载体更硬的印刷辊,载体比印刷辊更宽,印刷
辊会在衬垫或载体上产生一个与印品长度一致的凹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将被压缩、变硬或开裂。
因此,垫衬或载体不得用于不同宽度的印刷辊,每种类型的印刷辊应与自己的衬垫或载体配合使用。
衬垫和承印物载体的保质期为5年。
如果承印物载体有明显的凹痕,在1年后应更换或用新的弹性材料;印刷1000次之后应在2年后更
换。
在每次使用前,应从顶部到底部清除所有污染物、胶水残留物或胶带残留物。
如果橡胶衬垫有明显凹痕,应在3个月后更换,印刷100次后,1年后更换
如果纸衬垫表面出现任何可见损坏,应在1个月后更换;6个月后更换。如果拆除后重新安装衬垫后,
在凹陷处可见双边缘,也应更换衬垫。
注:如果衬垫已经使用过、移除并打算再次安装,请确保其安装在与移除时相同的位置和方向,如果有凹痕,并且印刷
辊在凹痕的边缘上运行,则墨膜的一侧可能会变得不均匀。
C.3.4特殊印刷辊
对于特殊的印刷辊,例如由光聚合物制成的半色调印版或经过特殊涂层处理的印刷辊,请联系供应
商,了解储存条件、清洗说明、保质期和使用寿命。
C.3.5匀墨辊
匀墨辊的保质期为3年。
由于匀墨辊的柔软性,这些辊筒的硬化和玻璃化比印刷辊更敏感。匀墨辊应在首次使用后2年内更
换,并在首次使用后或不可逆转玻璃化后3内年更换。
注:深度化学清洗,会破坏一些用于印刷行业弹性辊筒的表面。
20
GB/T38153.1—XXXX
参考文献
[1]ISO186纸和纸板——采样确定平均质量
[2]ASTMD7305印刷物反射密度的标准测试方法
[3]ASTMD7680用电机驱动印刷适性仪制备浆状油墨印刷品的标准操作规程
[4]IGTW-leafletsW21至W100。网址:www.igt.nl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GB/T38153.1—XXXX
目次
前言.................................................................................IV
1范围................................................................................6
2规范性引用文件......................................................................6
3术语和定义..........................................................................6
4仪器................................................................................7
4.1上墨装置........................................................................7
4.2印刷辊..........................................................................8
4.2.1IGT型.......................................................................8
4.2.2prüfbau型....................................................................8
4.2.3移墨器......................................................................9
4.2.4匀墨辊......................................................................9
4.2.5承印物载体..................................................................9
4.3印刷适性仪......................................................................9
4.3.1IGT型.......................................................................9
4.3.2prüfbau型....................................................................9
4.3.3均匀性.....................................................................10
4.4衬垫(仅限IGT型测试仪).......................................................10
4.4.1橡胶衬垫...................................................................10
4.4.2纸衬垫.....................................................................10
4.5其他材料和辅助装置.............................................................10
4.5.1清洗辅助物.................................................................10
4.5.2清洗溶剂...................................................................10
4.5.3直尺.......................................................................11
4.5.4计时器.....................................................................11
4.5.5分析天平...................................................................11
4.5.6参照材料...................................................................11
4.6承印物.........................................................................11
4.7油墨...........................................................................11
5原理...............................................................................11
6准备...............................................................................12
6.1取样...........................................................................12
6.2调节...........................................................................12
6.3样品准备.......................................................................12
7步骤...............................................................................12
7.1概述...........................................................................12
7.2准备和仪器设置.................................................................12
7.2.1标准测试设置...............................................................12
7.2.2测试未涵盖的特定测试的设置.................................................13
7.3匀墨...........................................................................13
7.4印刷...........................................................................14
7.4.1标准步骤...................................................................14
II
GB/T38153.1—XXXX
7.4.2达到目标油墨覆盖率(g/m2)的步骤............................................14
7.4.3达到预期光学密度的步骤.....................................................14
7.5干燥..........................................................................14
8评价...............................................................................15
8.1转印油墨覆盖率的评价...........................................................15
8.2光学特性.......................................................................15
8.2.1光学密度的评价.............................................................15
8.2.2颜色的评价.................................................................15
9报告...............................................................................15
附录A(资料性)参照测试.............................................................17
A.1概述.........................................................................17
A.2参照测试.....................................................................17
A.3参照油墨.....................................................................17
附录B(规范性)弹性胶辊的磨合.......................................................18
B.1概述.........................................................................18
B.2步骤.........................................................................18
附录C(规范性)弹性辊及其他材料的维护...............................................19
C.1概述.........................................................................19
C.2挥发时间曲线.................................................................19
C.3寿命.........................................................................19
参考文献.............................................................................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3+1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航司餐饮文化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建筑大学《西方文明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偏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音乐学院《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传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热工与流体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五莲县2025年新高三入学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征婚人士登记表
-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分表(医院考核标准版)
- 天师大和韩国世翰大学研究生入学英语试题
- CNC加工程序工艺单
- 110kV变电站典型二次回路图解
- 动物类-中药鉴定课件
- 沪教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装点我们的生活》评课稿
- 《矿业权评估指南》
- 专题01《水银花开的夜晚》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 电工日常巡视维修工程记录
- GB/T 14388-1993木工硬质合金圆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